精彩推荐

宋艳青《葬在岳麓山的惟一科学家---丁文江》---原载《潇湘晨报》

2233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2-29 15:18:0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丁文江是我所见中国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哲学家罗素曾对英国人说。

“这样的一个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傅斯年在《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中这样写道。

丁文江(1887~1936) 江苏泰兴县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我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我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

丁文江夫妇_副本.jpg

上图为丁文江、史久元夫妇于1933年5月15日送给胡适夫妇的照片。胡适是丁文江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两人一起创办了《努力》周报与《独立评论》。图片提供/宋广波

“丁家男子很难过50岁”


去寻访长眠于岳麓山上惟一的科学家丁文江之墓,步入鸟语林西下的无人幽径。鸟语林处没有相应的路牌指示,墓地下方的青苔早己爬满岩石。穹隆般的圆墓下,那身着中式绸衫、虬起德国威廉皇帝式的胡子,嘴衔雪茄烟的丁文江已走远。

在丁文江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今天,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对丁文江印象模糊者多,了解详情的就更少。所见墓地上的碑刻生平介绍就把丁先生曾去英国留学的“英”字,误涂改成“美”。不久前长沙某报刊载的《丁文江三谢师恩》的作者又将丁先生之死因说成是瓦斯爆炸。欲联系中科院的资深地质专家来采访,发现这是一个难题,得助于《国家地理杂志》活动部的领队张书清“地毯式搜寻”,几经周折,才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广波。

1970年生的宋广波对丁文江先生的研究已有四个年头,提及丁先生的做事、做人,直称许多观念超前。丁先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合理的舒适而非奢侈,是增加生命力的。譬如有机会坐头等车,决不肯坐二等车,有地方睡安稳的觉,决不肯住喧闹的旅馆。这绝不阻止他在地质考察中,在条件艰苦,冬天很冷的时候,4天徒步200里。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62岁的童潜明说,与“医生”职业相似,地质工作者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他提到丁先生力倡登山必到顶峰,不走近路走远路,老一代的地质学者基本按这个原则办事,现在条件好了,出去就是车,有些年青人满腹理论,甚至连岩石与矿石也不分。修墓,是对丁文江先生最好的缅怀。

丁先生最喜欢的两句名言是: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工作,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这即是他所理想的“活泼泼地生活的乐趣”。在丁文江死的前一年,他在遗嘱中提到:“于余身故时,即以所故地之地方区域以内为余葬地,所占坟地不得过半亩,所殓之棺其值不得逾银一百元,不开吊,不发讣,不诵经……遇害所故地有火葬设备时,务必将余遗体火化……”

1923年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等系列论战文章,掀起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场重要论战——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历时半年多。他曾对陈伯庄说:“我们学科学的,该重视统计平均(Statistical average)。我丁家男子,很难过五十岁的,而我快到五十了。”

——没想到,他的预言竟成了事实,死时年仅四十九岁。文/本报记者宋艳青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熊的微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29 16: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丁先生--------家乡的骄傲!
     

签到天数: 172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2-3-2 1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知道有个岳麓书院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7: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今年是丁文江先生诞辰125周年,我们能够拿什么来纪念一下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30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让“有关部门”发行一套邮票纪念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