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林任申:青少年时代的丁文江(《泰州晚报》2012年2月19日)

5009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4-5 09:49:1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s01_attpic_brief.jpg

故居里的丁文江铜像。

res03_attpic_brief.jpg

丁文江故居。



      黄桥人丁文江,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培养和挖掘了一大批人才,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带出了一支注重实践、吃苦耐劳的队伍,使我国地质事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本文讲述的是丁文江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不料因日俄战争爆发,日本邮船不能乘,只好改乘德国客轮。船票贵多了,每人要300元,所以上船时他们身边总共只剩下十几英镑。当他们听说到伦敦后坐火车到爱丁堡还需要很多钱时,才开始着急起来。天无绝人之路,他们的船停靠新加坡时,听说维新派政治家康有为出亡在此,就大胆去拜访。康有为对这三个青年大为赞赏,送给他们十个金镑,又写了一封信给他在伦敦的女婿罗昌,让他们去找他。罗昌见信后果然资助了他们二十个金镑,这才使他们摆脱窘境。

      他们在爱丁堡见到吴稚晖后,才知道600元仅仅够一年吃饭、住房用,学费和穿衣服都没有着落。后来一个曾在陕西传过教的英国医生,得知他们是中国学生,就劝他们到英国东部的司堡尔丁去。这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乡镇,生活消费水平很低。丁文江和李鸿祖就去了那里。在那里,他们下个月的膳宿费只有30元。住所离学校不远,步行只需要10多分钟,但中间有一座小桥,每天都要经过四次,遇到雨雪天就很狼狈。一年冬天,丁文江的鞋子穿破了,没有钱买新的,下雪天走到这座桥上,袜子就湿了。回到住所,当然可以换,可袜子只有两双,一双穿在脚上,一双在洗衣房里,只好将湿袜脱下来在火上烘。吃中饭时,往往袜子没烘干,就得穿上跑回学校上课。

      丁文江读书很用功。一年跳了三级,两年就读完了中学全部课程,还得了几枚奖章。他有个同学叫斯金诺(后来成了文学博士),多年蝉联全班第一。等到丁文江跳级跟他同班竟考到了他前面时,他不服气,到老师那里去看丁文江的卷子。看了之后,他服了,反而和丁文江要好起来。

获赐“洋进士”

      1906年,丁文江顺利地考取了剑桥大学。可半年后他辍学,原因是剑桥大学的费用太高,他负担不起。在那里他靠家中寄部分钱;还有一部分是他向两江总督端方上书,端方指令泰兴县每年津贴给他的几百元公费。在英国,学年中间不能改进别的大学,丁文江就到欧洲各地去旅游。他在瑞士洛桑住了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学习法语。1907年,丁文江回到英国,入格拉斯哥大学主攻动物学,以地质学为副科。第三年他除了学习上述课程外,还有余力,又添了地质学为主科,地理学为副科。1911年,丁文江先生取得了该校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文凭。

      回国后,丁文江先生参加了清政府的“游学毕业考试”,慈禧太后赐给他“格致科进士”。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这个进士不同于以前的进士,是“洋进士”。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省称,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是清代末年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就是现在的物理化学等这一类学科。

      后来,丁文江先生寄交论文给格拉斯哥大学,经审议,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步行云贵考察

      丁文江先生是1911年4月学成归国的。离家十年,他原本可以乘海轮直接到上海,早早回到黄桥。但他有意作一次考察旅行,他不走最好走的海道,偏要走最困难的云贵高原。5月初,他在越南登陆,进入云南,踏上祖国大陆。丁文江先生此时已是一身洋装,辫子也早就剪了,但当时清政府尚未被推翻,他到昆明后,只得装上假辫子,留了小胡子,穿上马褂子,戴上瓜皮帽子。他从昆明出发,经贵阳到长沙,再汉口到南京,8月初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这次旅行历时三个多月,行程万里。作为一个地理学者,除了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还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服装,对沿途地形地貌尤其注意。他从云南平彝起就用指南针步测草图,用气压表测量高度。

      云贵高原地形十分复杂,有句话形容贵州自然环境之差,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可以想象贵州行路之难。丁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每天所看见的是光秃秃的石头,没有水,没有土,没有树,没有人家,有的是很深的峡谷,两岸一上一下都是几百尺到上千尺。峡谷的支谷里面,或是石山的落水塘附近,偶尔有几处村落,通省(贵州)没有车轮的影子。”他回国时带了很多仪器、书籍,只得雇了几个人用马帮着运东西,可他自己从不骑马,总是步行。这次旅行最足以表现丁先生的毅力、勇气,也为他以后两次地质大考察打下了基础。

编首部教科书

      1912年,丁文江先生应聘到上海南洋中学任教。结合教学需要,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动物学教科书》。这本书对年轻人攻读生物起到很好的作用。他在该书序言中告诫青年人,钻研科学知识切切不可拾人牙慧,而要“深究真理,使自己有所创新”。他对慕名来访的学生说,“书是要读的,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用从大自然获得的知识去检查书本上的东西。”

有一次,他应邀到北京高等师范举办的遗传学讲座讲学,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是遗传学家,我很高兴来替你们讲这门课。但我不是来教你们遗传知识的;要学知识,你们自己读书就可以了,我是来教你们如何获得遗传学知识的方法。”随后,他讲了八仙过海传说中吕洞宾和一个叫花子的故事:叫花子向吕洞宾乞讨,吕洞宾拿了块石头,用手一指,石头就变成了金子。可这个叫花子不要金子,而要吕洞宾那个指头,因为有了那个指头,就不愁没有金子。丁文江先生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同样不要那块金子,而要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15岁出国留学


      丁文江先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泰兴市黄桥镇一个十分富有的家庭。

      丁文江先生读书很早,他的大哥文涛先生著文说他“五岁就傅,寓目成诵”。这也不是什么奇事,因为他尚在襁褓之中时,母亲单氏夫人就教他识了许多字,后来拿到书就觉得“已识之字多,未识字少”,能“寓目成诵”了。丁文江六七岁时,即能阅读《纲鉴易知录》,以后读《资治通鉴》等。10岁左右,文江先生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尤喜读古今诗,琅琅上口。老师曾教他对联,老师出上联:“愿闻子志”,文江随口答出下联:“还读我书”。老师再出上联:“鸠鸣天欲雨”,他答下联:“虎啸地生风。”老师惊喜不已,击节称好。丁文江在课业外,常浏览古今小说,尤好读《三国演义》。对于古人,最推崇陆贽、史可法,后又得顾亭林《日知录》、黄黎洲《明夷待访录》、王船山《读通鉴论》,早晚诵读不辍。他十一岁时, 写了一篇《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洋洋数千言。由于他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根底,故而以后能写各种文章,其中包括政治论文、军事论文。
1902年,丁文江先生15岁时,决定他前途的一件事发生了。当时,泰兴县的知县叫龙璋,泰兴人称他为龙大老爷,湖南攸县人,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是表兄弟,亦主张维新。龙璋以举人出身任泰兴知县,到泰兴后,倡导新学,办了不少学堂。听说黄桥有这么一个神童,就要他父亲吉庵先生带他到县衙面试。龙璋给丁文江出了一道文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对于一个15岁的人来说,很不容易做,丁文江却下笔千言,多所阐发。龙璋大为叹异,称他为“国器”,遂纳为弟子,跟他的子女一起读书。不久劝他游学异国。

      出洋留学,这在当时风气锢塞的泰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不少守旧的亲友心怀狐疑,从中阻拦。吉庵先生亦持首鼠两端的态度,龙璋以“父母官”和“恩师”的双重身份极力劝导。此时,恰值龙璋的同乡胡元炎要到日本去,顺道来泰兴看望龙璋,龙璋就托他将丁文江带到日本去。这是龙璋对丁文江一生的最大造就。后来,丁文江先生说,若不是龙先生,他一生的历史可能完全不同,至少不能那样早出洋留学。

      丁文江出国前,抄录七绝一首,以示其抱负和胸怀: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一年跳三级

      丁文江到日本东京后,和几位留学生一道,不只学日语,还学英语,但没有进什么学校。在那里,他就喜欢谈政治、写文章,曾做过留学生杂志《江苏》的主编,他写的文章很有革命情调(主要是排满)。1904年,也就是他在日本住了一年多后,日俄战争爆发了,大家便都不愿再在日本读书。这期间,他的同学庄文亚接到在英国留学的吴稚晖的来信,说那里生活费不高,一年只要五六百元就够了,劝他们到那里去。丁文江和庄文亚、李鸿祖商量后,决计到英国去。李鸿祖身边没钱,丁文江先资助他路费,待上了海轮以后,各人再向家中报告,商讨以后的学费及生活费用。

      他们先到上海,三月底启程去英国。原打算乘日本邮船,因其价格便宜,估计到英国后三个人合起来还可以有几百元余款。



丁文江简历

res02_attpic_brief.jpg


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02年秋 赴日本留学。
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丁文江离日转赴英国留学。
1904―1906年 在英国斯帕尔丁(Spalding)镇中学学习。
1907年 在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工业学院预科学习。
1908―1911年 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习。
1911年 大学毕业后回国。
1912年 在上海市南洋中学教书。
1913年 在北京北洋政府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长,并筹建地质研究所兼任所长。 1916年 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
1921年 任热河省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
1922年初 筹组中国地质学会,任首届评议员兼编辑主任。
1926年 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12月31日辞职。
1931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34年 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5年 到湖南考察煤矿,不幸中毒患病。
1936年1月5日 在长沙逝世。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熊的微博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9: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签到天数: 17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2-5-11 09: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已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