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古巷尘韵

8979人阅读  4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23: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苏泰剑滨闻 于 2012-6-13 23:13 编辑

他山之石--摄于王家巷
往事的烈酒,有时会把许多人灌醉。
记得在扎着一根长辮子的童年里,坐在父亲推着的木制独轮"山车"上上街的心情,不亚于现今有人握着方向盘代路的自豪。木车轴发出的"吱嘠,吱嘎"的声音,与木轮在凹凸不平的米黄色条石上"咣当,咣当"的声音交织著,匀而不烈不躁,如歌的行板。于是每每江南水乡的石板路画面眏入眼帘时,就会忆念起黄桥的东大街(现东进路)。
懂得珍惜过去的好多本来不以为意的东西,不能等同于居家过日子的老太----从手上经过或使用过的物件,即便是闲置----也舍不得扔掉。
镇区西片区改造自王家巷,油厂东边南北巷开始。
可以肯定,设计者与决策者对古镇历史与文化是有一定的探究的。要不然不会花比东片区改造时所用的规整麻片石高的成本,去还原古镇路的本来细节。
该巷铺好后,因路面崎岖不平,曾遭常走这些巷道的朋友的指谪与诟病。当时,我不敢吭声,现亦诚惶诚恐。即使在网上。
然而这样的巷道在影像里,确实有古朴凝重的历史感觉... ...
黄桥影像-麻石的记忆.jpg
        王家巷自东信步向西时,有一家坐南朝北的大门。门楣上,中共泰兴县委员会颁发的"文明单位",红底金字还在。密匝而整齐的铁钉,将个铁皮满包在门框与大门上。然而,铁,终究还是锈了的。如是门后的这二层木制小楼,经过日晒夜露,风吹雨打,能续存保留下来就当是万幸了的。兴许,小楼生命的坚强,是在承继楼主人的力量,楼主人的力量或因著积善的余庆,或来自所积的阴骘。
       他,就是朱履先先生。
       知道他的人不甚多,包括现今的黄桥人。
       以下是百度"朱履先"词条的名片摘要:
       朱履先是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是辛亥革命英雄,是抗日战争功臣。他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朝代,见过日本仁治天皇、慈禧太后、孙中山、蒋介石、刘少奇……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受慈禧接见,经部试奖给举人,任清新军三十四标管带,驻南京城内杨公井。武昌起义时,新军三十四标在宁响应,与城内保皇军决战,履先受命率部攻打雨花台。

  辛亥革命胜利后,升任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授陆军中将衔。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举行首次阅兵,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时年29岁,被誉为“江苏三杰”之一。1913年任南京讲武堂堂长。 袁世凯称帝后,朱履先离开南京,先后到山东桓台,邹县、曲阜,安徽蒙城等地任县长。
      “九·一八”事变后返回黄桥,在乡梓为民办事,声望极高,被地方人士尊称为“三大人”。抗战期间,南京汪伪政府曾以“苏北招讨使”、“苏北委员长”等要职,诱其出山,履先遂避之上海,开始阅读《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西行漫记》等书籍,接触革命真理。民国29年回黄桥,正遇新四军东进,朱履先动员地方士绅缴纳抗日救国公粮,协助陈毅、朱克靖参加“海安和谈”,并捐款5万元资助新四军。黄桥决战胜利后,被推选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参议长。民国32年,由叶飞、朱克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履先与革命武装一起打游击,坚持斗争。

  解放后,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1959年因病逝世,终年75岁。




朱履先的故楼.jpg
今年年初起,由政府投资,将原居住在朱履先故居内的住户迁出,对房屋进行了落架维修。尊重原样,修旧如旧的工程似已过半。

昔日的荣光.jpg
花格雕窗.jpg
朱履先的故宅维修.jpg
保护性修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23: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苏泰剑滨闻 于 2012-6-13 15:51 编辑

不识东家--摄于尹家巷里
       若你有时间在黄桥的巷道中踯躅,你一定会发现:坚守在巷中老宅里的,以中老年人居多。是的,年轻人或有成就的中年人基本上都已住进了宽敞明亮,卫生整洁的公寓楼中去了。然而,有老人居住的宅子仍会是下辈人的食堂和驿站,甚或是心理疗养地...血缘的亲情,有如这图片中的脊头----有时----貌离神守。
貌离神守.jpg

无情的风雨,铭刻著时光的印证。
世界上,凡风景中的窳旧和残缺可能都具一种审美的可能。甚获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户闭问谁.jpg
如有可能让我推开图片中的大门,我想我一定会闻到时间的味道,当然浮游着历史变迁陈腐的空气和这房子会寂寞无声。
却是不能冒昧地破门而入的。伫而睹之,房子真像是个年老色衰的弃妇,可门前小草的生命让我有了心驰飞遁至历史中的感动和遥想:这家一定会有个新人----"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汝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生命的守望.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2 09: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非常不错,图文并茂,有才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6-12 14: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解说和照片都很雅致,喜欢,欣赏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3 10: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久未上线,未曾想到有了这么多新鲜的内容。哦,又何止新鲜,还那么深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苏泰剑滨闻 于 2012-6-14 14:53 编辑

邂逅高人--摄于王家巷韩期伯宅院
2011年下半年我想以黄桥古巷为选题准备写一篇文字。12月14日,当我欣赏好了韩期伯的宅院,从他家西边的巷子往北,遇到原单位的熟人唠了会儿闲嗑时,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从南边拄着拐杖过来问道:"你是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的?"
"大爷,我不是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我说:"我只是出于一种对黄桥古巷文化的爱好,而来走巷串户,以期感受和获取黄桥的文化积淀!纯粹闲得无聊而生此念。业余的!业余的!"
"你们都进屋坐坐!"熟人是个热心人,说:"老黄,这个老先生可了不的!交流后你就会知道他的知识渊博和对黄桥历史文化的深刻了解了!"
在老先生面前我绝对是学生!
老先生说,他现在所居住的韩氏老宅,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民清风格。韩,原是个大地主。他说,我个人不主张政府维修这一老宅,因为其有悖于景点恢复应以名人名宅为要的原则。对人文史实应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其辞,亦不可张冠李戴。老先生说,黄桥历史文化的核心一是红色文化,二是儒家文化。他说... ...
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受益匪浅!
下面的这张图片是6月11日拍摄的。
此为韩氐老宅面巷的大门
时光隧道.jpg
走到这个大门前,只听一位老奶奶在念叨:...我望见他贴过白纸的呗,恁又不相信...
我端着相机进得院门内时,另一位老婆婆正在水桶里洗鸡。"恁做什内的?""呵呵,我耍子的!""咯开我不肯照相!""我不照的!"
话未说完,去年邂逅的老先生从房里出来了。
彼此都还认识的。我理解了老先生的理由。退出院外。
"...这个九十多岁的邻居孤老太,听说政府要这个宅子,神经上就...天天说咯不憩喔...唉"老先生把我送出门外时说。
... ...
老先生未曾将大门紧闭。怅然离开的我,回眸的那一刻,我惊见了大门外门当前从石缝里长出的小草,弱小的生命,只脚一碾踏它便会... ...然而,小草很坦然,因为来来回回的人们,根本就没在意他的存在。
有如在小这小院里,甚获有点儿脏乱的家,老先生悠哉的自娱自耗,安贫乐道地达观修养,随性地习惯尽管有在的霉酸味,但他要的就是这份宁静安详的享受。
我们,能不打扰就不打扰老先生吧!惟有祝福!
千年宅换八百主.jpg

磨砖对缝.jpg
躌槛结构.jpg
韩氏老宅前后共五进
铜墙铁壁.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3 17: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苏泰剑滨闻 发表于 2012-6-11 23:58
他山之石--摄于王家巷
往事的烈酒,有时会把许多人灌醉。
记得在扎着一根长辮子的童年里,坐在父亲推着的 ...

可以肯定,设计者与决策者对古镇历史与文化是有一定的探究的。要不然不会花比东片区改造时所用的规整麻片石高的成本,去还原古镇路的本来细节。
该巷铺好后,因路面崎岖不平,曾遭常走这些巷道的朋友的指谪与诟病。当时,我不敢吭声,现亦诚惶诚恐。--------9 q5 H/ }" J, I- R! z3 ~; V
                                                                                                                                                                                                  自古以来,桥要建稳,路要铺平。王家巷的老人说:王家巷的·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但难看,而且难走,特别是到了下雨天,就是雨停了,由于设计不科学,路面到处是积水,行人叫苦连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7: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大阿哥 发表于 2012-6-13 17:07
可以肯定,设计者与决策者对古镇历史与文化是有一定的探究的。要不然不会花比东片区改造时所用的规整麻片 ...

你好朋友{:soso_e181:}
但愿我从文字的角度叙述的事儿不令你生气郁闷!我以人格保证,文字不带政治上的思想倾向。我不可能阿谀政治...
那条路我走过无数次的,确是崎岖不平,我能理解你们出行时的纠结!呵呵。
祝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3 2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好图好文。版主老师幸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14: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苏泰剑滨闻 于 2012-6-15 00:12 编辑

翻挖的不仅是路--摄于小巷
小巷改造时将代表现代文明的水电都埋进了历史,被翻开的路面,也让曾经踩踏,磨砺过这条古巷的人重叠着的脚印,见了天日,见了现代文明。有个明未清初的脚印踹了踹右边墙体上的抹灰整齐面,问施工人员:"这是什么?"
"水泥粉墙!"
"唉,我们的历史都没水泥篡改了!"

巷道改造.jpg
下图巷里的这幢二层小楼,相对保存完好!
圭角岸然.jpg
风烛日灼皆成伤

风日烛痕.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