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告诉孩子,你真棒!  

11737人阅读  36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别跟孩子“较劲”


  江苏镇江市王伊雯同学,曾经给“知心姐姐”杂志社寄来一封她写给爸爸的信。信中,她把与父母之间的“对抗”描绘得活灵活现:

  记得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滔滔不绝地对您(指爸爸)说,一个歌星唱的歌挺好听的,我很爱听。可是我刚说完,您就发火了,一拍桌子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专做这种无聊的‘追星族’!你有没有出息啊!”

  倔强的性格让我喊了一句:“我爱听歌,并不代表我就是‘追星族’!我是‘追星族’,也不代表我就没出息。您什么意思啊?总把我想得那么差!”

  您听了,真火了,拿起筷子顺手给了我一下,我委屈地哭了。说实在的,我不是“追星族”,我真的很委屈。可我知道这时候越向您解释,您就打我打得越凶,所以,我干脆不解释了,把委屈埋在心里。

  还有一次,您提着两个包回来,一个拎进了房间,一个放在电视机旁。我好奇地跑去翻开看,原来是一张碟片。您见我翻东西,便给了我两下,然后横眉竖眼地教训我:“告诉你过多少遍了,别碰大人的东西!!”

  我反驳说:“我又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你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您越发的凶了。

  “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家长各执一辞,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变自己。

  提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们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因此形成强烈的的逆反心理,心灵的大门朝着同龄人开放,却对成人紧闭。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提早进入更年期的父母,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常常心急气躁。这时的父母同样需要关怀,需要理解和谅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个特殊生长期的两代人,有着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沟通!双方都改变一下自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中学生报》的小记者、北京高二学生董诚和他的妈妈杜女士都是我的老朋友。他们母子俩就是在“碰撞”中磨合成为好朋友的。

  在和我聊天中,他们讲到了三条秘诀。

  秘诀一:对抗变对话,从亲子相互欣赏开始。

  杜女士说:“以前逛商场,儿子要看光盘,我要看服装,总有矛盾。后来,我看中什么衣服,就请儿子当参谋。我偷偷看儿子一眼,他点头我就试穿。我觉得儿子有男孩的眼光,会把妈妈看得很美,妈妈衣服选得好不好,他一下就能看出来。儿子是我最好的参谋。”

  董诚说:“跟妈妈出去特别轻松。妈妈能让我当参谋,我当儿子的当然得有自信。”

  秘诀二:对抗变对话,亲子互相支招儿来转变。

  杜女士说:“我把孩子当成最好的朋友,我有什么话跟他说,他有什么话也跟我说。儿子大了,有他的思想,要了解他就必须学会倾听。儿子有时候背着书包进门:‘ 妈,我和你说个事。’我不管多忙都听他说完。如果你说:‘炒菜呢,哪有功夫听你说。’ 就等于拒绝,下次儿子就不会跟你说了。”

  秘诀三:对抗变成对话,关键是亲子相互理解。

  杜女士说:“从当妈妈那天开始,就不光孕育了一个生命,更是多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 点点长大,我一点点了解他。现在我40多岁,孩子15岁,更年期碰撞青春期,我有时也挺有 失落感。儿子总是问:‘妈,您现在怎么变得这么絮叨?’我说:‘我也不知道,其实还 是挺想让你心疼妈妈的。’儿子说:‘以后我会好好孝顺您。但我现在大了,是一个男孩子,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妈妈向儿子交心,这使儿子非常感动。对于怎样愉快地接受走向更年期的妈妈,董诚做得不错,说起妈妈,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这对平凡母子总结的三个秘诀,的确意味深长。

  岁月流逝,孩子一天天长高,父母一天天变矮。孩子要学会俯下身去,倾听父母那充满爱的“唠叨”,而父母完全可以放下长者之尊,高兴地说:“终于长得比我们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心灵成长需要尊严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

  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

  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立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商人。一次,他衣冠楚楚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满感激地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让乞丐变成商人,也能让一个人变成失去灵魂的乞丐。

  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顾盼,就是一个自信自尊的中国女孩。

  顾盼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她的父母身材矮小,父亲身高只有1米3。顾盼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非议和嘲笑中。但是,她从不自卑,因为她有一个很有尊严的父亲。

  我第一次见到顾盼,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演播室。当顾盼领着父母走进演播室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站在两位矮小的父母中间,是一位个子高高的、眉清目秀、眼大有神的美丽女孩!她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开朗,青春洋溢。身材矮小的父母和清秀高挑女儿之间的极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充满好奇。

  顾盼说:“我跟父亲出去的时候,街上经常会有一些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觉得非常不好受,并不是埋怨父亲长得矮,而是觉得,为什么这些人会以这样的眼光看人?!可是,我父亲面对这些目光,非常坦然。所以我觉得,我的开朗跟父亲的坦然有很大关系。父母为了我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从小我就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我不会因为父亲不能让我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而自卑,因为父母给我的一切已使我感到满足。”

  女儿说着,顾先生不时地点头,面带笑容地说:“我很开心!很多邻居、朋友、同事羡慕我女儿成绩好,长得漂亮。但是,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女儿的为人。她没有现在独生子女那些普遍的弊病,比如:任性、自私、骄傲、自以为是、不能和人家融洽相处……我是一个残疾人,身高只有1米3左右,有时也招来一些奇异的眼光。但是我想,我对工作是兢兢业业的。我希望能好好地教育女儿,使她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我是一个有心人,很注意向别人学习,不断改进。所以我能够顺利地走到今天。”

  我问顾先生,教育孩子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顾先生说:“我教育孩子第一理念就是:育人先育德。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品德培育的基础。我从培养她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孩子的爱心。她才几岁时,中国大熊猫濒危,我就带她去捐款。那时,我们杭州有一个‘援助孤儿’行动,我也带她去捐款。我认为大人有爱心,孩子就有爱心。”

  这位残疾父亲给予孩子的是精神上的财富!他身材不高,却有着高大的人格。女儿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人格的教育。

  正是父母给予了女儿这份人生的财富,顾盼拥有了健康美好的心灵和乐观的心态。

  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是人生的丰碑,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人生就会创造辉煌;尊严的丰碑一旦倒塌,心灵就会被践踏。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

  一群全校闻名的捣蛋鬼,毕业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课,新班主任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最后的失败。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一同起跑……”

  犹如春风拂过荒原,犹如暖流涌向冰川,这些“差生”的心灵被强烈震憾,就在这堂课上,一颗颗“顽石”下定了痛改前非的决心。

  从此,“把头抬起来”成了这个班同学的常用语。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每逢过年,他们之间还通过手机短信把这句话互相传递。他们说:“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把头抬起来!”这五个字唤起了孩子作人的尊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心灵成长需要渲泄


  我问过一个踢球的男孩:“你为什么爱踢足球?”

  男孩对我说:“我爸爸经常揍我,每次挨了打,我心里憋了一肚子气,就出去踢球。我把足球看成是我爸的脑袋,每踢一脚,我就高喊一声我爸的名字,一会儿我就解气了。回到家一看,我爸一点没事儿。”

  男孩天真坦诚的话把我逗笑了。

  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要有发泄的渠道。如同气球,只充气不放气,迟早会爆炸。人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渲泄,同样会爆发。

  不良情绪在人身体滞留的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一位老先生的儿子出了车祸,受伤住进了医院,老先生自己着急上火,吃不下喝不进。三个月后儿子脱离危险,他倒先离开了人世。当人在不良情绪激发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毒的荷尔蒙,这种有害物质在身体中滞留,时间一长,就会诱发人体内早已存在的癌细胞的疯长。

  我的一位好友是地级市委副书记,她聪明能干,靠实干和突出的政绩,从一个普通农村女孩,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一次我和她谈起她的女儿,她一下显得异常激动,讲述了一件刚刚发生的事:

  品学兼优的女儿要出国深造了。临行前一天晚上打电话约妈妈早点回来。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很少跟女儿交谈。这次她早早回家,要与女儿深情话别。没想到女儿一上来就开始了对妈妈的“控诉”,她列举种种“罪行”:

  哪一次妈妈冤枉过她;哪一天,妈妈怠慢了她的同学;哪一回妈妈伤了她的自尊……女儿边说边哭。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乖女儿怎么对我有那么多怨恨,她说的那些事,我怎么一件也记不起来呢?”我的朋友委屈地说。

  “这就叫‘不经意’伤害了孩子。后来呢?”我想听下文。

  “我耐着性子听,心里想,明儿天一亮女儿就远走高飞了,就宽容她,让她把一肚子‘苦水’全倒出来吧,省得背着走怪沉的。”这位书记妈妈拿出了平日对待别人的宽容。

  妈妈耐心地听,女儿足足讲了4个小时,夜深了,人静了,女儿“痛说”完了,伏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妈妈也哭了。

  妈妈搂着女儿问:“孩子,这些话你怎么不早跟妈妈说呀?”

  “您不是忙,老没时间嘛!”女儿抽泣着。

  第二天一早,女儿向妈妈告别,她紧紧拥抱了妈妈:“妈妈,我会想你的!”

  那天,女儿没哭,妈妈哭了。“这些年我自以为给了女儿很多,可我唯独没有拿出时间听她述说,我真觉得对不起她。”妈妈内疚地说。不过,她还是欣慰地告诉我,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已成了她的网络朋友。

  让孩子以不伤及他人的方式渲泄,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需求。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之门的“金钥匙”,有利于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最近日本东京街头出现一件新鲜事:一个化名校方的倾听者在广场上摆出自己的小招牌,上面写着“我听你说”。29岁的校方并不是靠作倾听者来谋生,他是免费听人们诉说。他已经为12000多人提供过倾听服务,平均每周100人。校方实际上是一名教师,他的愿望是当一名好的喜剧演员。三年前,他在台上发现,台下的观众似乎更喜欢向他说心里话,而不是听他说俏皮话。

  出现这个新职业决非偶然。尽管东京的人口越来越多,但东京人的孤独感却与日俱增。所以使这个新职业——倾听者应运而生。

  大人都渴望有人倾听,何况那些孤独的孩子呢,多么希望有一天,你在家里也挂一个牌:我听你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心灵成长需要肯定


  如果你问我:“今天的孩子最渴望什么?”

  我会回答你:“渴望肯定。”

  如果你再问我:“今天的孩子最缺少什么?”

  我会回答你:“缺少肯定。”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讲了一件令她沮丧的事:“上二年级的儿子很调皮,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从未受过表扬。一天,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今天老师表扬我啦!'我喜出望外,忙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儿子说:‘老师说我的检讨写得不错!’我一听,差点把鼻子气歪了,我儿子不定又闯了什么祸!”

  可我听了,鼻子却酸酸的,心里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孩子的心灵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2002年6月,我参加了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组织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认识了一位优秀的母亲王玲玉。她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儿,叫张茗,16岁时就出版了诗文集《阳光女孩》。王玲玉述说的女儿写诗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女孩的才华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王玲玉常对女儿说:“孩子,妈妈是你永远的读者。”正是这样忠实的读者培养了这样的少年诗人和作家。

  张茗第一次写诗时才7岁。那时,张茗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学校不让带玩具,细心的妈妈悄悄地给女儿带了一面小镜子。没想到,镜子竟成了陪伴女儿度过寂寞时光的伙伴。为了渲泄想家的情绪,女儿写了一首小诗《镜子的美丽》:

  当你发闷的时候,是谁在陪伴着你?

  不错——是镜子!

  镜子,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

  当你发闷的时候,有镜子陪伴,镜子发闷的时候,有谁在陪伴它?

  不错——没人!

  它只有默默地想着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

  只要小主人一进家门,

  镜子就又露出了笑脸。

  当时,张茗还不大会写字,许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却兴奋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写的诗!”妈妈看了一遍后,非常激动地说:“太棒了!我的女儿会写诗了!我要把它珍藏起来。”

  妈妈的鼓励,让女儿信心大增,写诗方面的潜能逐渐表现了出来。以后,女儿又陆陆续续地写了第二首、第三首……后来又开始写散文、小说。

  每逢生日、新年,张茗总要给爸爸妈妈送张贺卡。起初,女儿送给爸爸的贺卡是这样写的——将心中沉沉的爱意化做千千的祝福,祝愿爸爸生日快乐,永远快乐!贺卡封面上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着一颗心给小狗(妈妈和女儿属虎,爸爸属狗)。

  爸爸看了,心里很感动。但想到父爱是“大气磅礴”的,不应轻易显山露水,他只是喜悦地说了句:“哟,女儿长大啦,记住爸爸的生日了,谢谢你!”随手把贺卡放在桌子上。

  张茗对我说:“在后来几天里,我发现那张贺卡一直放在桌上,一动没动,我很伤心,以后我给爸爸的贺卡越写越简单,最一就剩下一句话了:祝爸爸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但是,张茗给妈妈写的贺卡却年年不同,真挚感人。因为妈妈能读懂女儿的心。

  张茗送给妈妈的第一张生日贺卡是这样写的——谨送您一张很小的卡,说上一句很真的话,不必说母爱是丰满、是美好或伟大,只因她洋溢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话。妈妈,生日快乐!卡片醒目的地方画了一大一小两只小老虎,欢爱之情跃然纸上。

  妈妈激动极了,热烈地向女儿致谢:“妈妈太感动了!我要把这张贺卡永远保存!”

  每当王玲玉与丈夫分享这些快乐时,丈夫都颇有微词,认为女儿对妈妈比对爸爸用心。王玲玉对丈夫说:“同一个孩子,给你写的贺卡流于形式,而给我写的却感情充沛,这便是肯定和欣赏的作用啊!”

  张茗对我说:“妈妈的欣赏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可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现代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办法就是:永远作孩子的欣赏者,培养孩子的自信,欣赏孩子的才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有一次,在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举行的宴会上,一些贵族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出于偶然。

  哥伦布没有辩驳,他在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对这些贵族说:“诸位先生,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吗?”

  那些贵族拿起鸡蛋,左立右立,怎么也立不起来,只好请哥伦布来立。

  哥伦布把鸡蛋朝桌上一磕,鸡蛋立住了。

  贵族们很不服气,说这样他们也会做。

  哥伦布笑笑说:“问题是你们这些聪明人,谁也没有在我之前想起这样做!”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说明一个道理:创新的行为往往产生于“奇思妙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结果往往“与众不同”。

  我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老师问同学:“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反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它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大作家列?托尔斯泰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

  给孩子松开翅膀,让他的自由飞翔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心灵成长需要包容


  “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在包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容纳》。讲的是越战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这个士兵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父母回答道。

  “有些事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很遗憾地听到这件事”,妈妈说,“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来。”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深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赶快回家来,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了电话。

  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然而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看了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假如,这对父母对“残疾人”有一点点包容,有一点点同情,有一点点怜爱之心,儿子也不会走这条道。

  因为,父母的包容是孩子心灵最后的港湾,最后的希望!

  联想到我们身边的那些爱犯“错误”的孩子,他们何尝不是在企盼着父母的包容呀!

  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允许他改正;当孩子犯了罪跑回家,你要给他做顿饭,他吃饱了送他去公安局自首;当孩子成了少年犯,进了少管所,你要常去看他,不要放进去就不管他,更不能说跟他断绝亲子关系,法律上能断绝,亲情上却断不了,因为那是你的孩子!

  一个儿子犯了罪,他的母亲辞了职,穿着一件大红的毛衣,天天跑到离少管所不远的山上,站在山头上高喊儿子的名字。儿子被震撼了,整个少管所里的少年犯都被这位母亲震撼了,他们集体跪下给这位母亲磕头,哭喊着:“妈妈!妈妈!你回去吧!我们对不起你呀!”

  这位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的胸怀感动了一大批少年犯,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进步很快。后来少管所还为这位母亲发了奖。

  这就是亲情包容的结局。

  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包容。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心中最后的底线,家庭永远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最后的归宿。

  成人能包容孩子,孩子就有胆识直面错误,有胆识改正,有胆识尝试新的事物。在这方面,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陶行之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之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站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之走过来,一见面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长想干什么。

  陶行之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之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多么高明的校长!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当一个孩子被校长宽阔的胸怀所包容时,他内心产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憾,那将会使他终身难忘。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批评”、不必“指责”,孩子自己就已经心悦诚服地知错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


  和谐的环境,能够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充分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我的母校——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一直坚持开展“和谐教育”。校长卓力是个有心人,他一直致力于建设整体和谐的校园环境,他提出校园虽小,但“小场地要做大文章”,“让校园处处会说话”。你看,校园里处处是亲切的“提醒”:花草、果树对你说“你要对我好,我就冲你笑。”

  水龙头对你说 “关紧我,别让我流泪”。

  厕所对你说“我干净你也高兴”,“来时匆匆,去时冲冲”。

  游乐场对你说“小心对待我,愁少欢乐多”。

  楼道里对你说“从我身边过,请你爱护我”,“你爱清洁,说明你讲文明”。

  校园里到处是充满和谐思想的提示语。像“礼貌使你变得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乐”,“谦让能使你增添美德”。

  想像得出,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快乐!。

  作为孩子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自己有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还希望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但是,今天,许多孩子家庭的环境不容乐观。

  一次,我做为嘉宾,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交流》节目,担任“专家点评”的角色。这次节目的话题是:从李玲玉的家庭教育看中外家庭教育的异同。

  演播厅里,坐满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大学生。大家熟悉的青年歌唱家李玲玉坐在主宾席上。几年前,李玲玉嫁给一个加拿大人,生了一个儿子。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歌星,舞台下竟是那样平和、自然。

  主持人问她:“这几年没见你在舞台上露面,你在做什么?”

  “相夫教子。”李玲玉脱口而出。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和你的‘洋先生’杰瑞有过矛盾吗?”

  “矛盾很大。在该不该打孩子的问题上矛盾尤其大。”

  “你打过孩子吗?”主持人问李玲玉。

  “打过。”李玲玉坦白地说:“儿子3岁就有小脾气,很倔。有一次,在我父母家,全家人吃饭时,儿子用上海话骂我‘傻瓜’,我妈竟在一边笑着说:‘孩子会骂人了!’我很生气,就使劲用筷子抽孩子的脸,儿子脸上顿时出现了两道红印。我妈急了,冲我喊:‘有你这么教育孩子的吗?’我不服气,心想,小时候,你不是也打过我吗!杰瑞也说我不对。我更生气了,大喊着:‘我教育孩子时,你们谁也不许管!’我把孩子拖到浴室,狠狠地教训了他,用我妈小时打我的方法:拧大腿内侧,那里最疼。孩子惊呆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心里好疼。”

  事后,杰瑞找到李玲玉谈心。对她说:“如果今天的事发生在加拿大,你的孩子完全可以拨打911求助,儿子就要被政府收养了,你就没有当母亲的权利了!”

  “那你来管!”李玲玉没好气地说。

  杰瑞真的“上场”了,他担负起带孩子的责任。

  李玲玉外出一段时间回来,发现儿子变了。她说:“儿子能主动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有了错误,会主动说‘Sorry’,会用商量的口气和我说话,比如:‘你能带我出去玩吗?’杰瑞不在家时,儿子很想他,我问他为什么爸爸不在就想,妈妈不在却无所谓?儿子平静地说:‘爸爸和我一起玩。’”

  “我很诧异,仔细观察杰瑞,发现他跟儿子像朋友一样,装猪、扮狗,滚爬到一块儿。我也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和孩子一起玩。有时我错了,儿子会认真地对我说,你说声‘对不起’才能救命!”

  和谐,建立在平等的基石上。“和孩子一起玩”,这就是和谐。

  儿童一降生便有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开发,不是靠说教、打骂,而是靠“和成人一起玩”。对儿童来说,“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是父母对他最高的褒奖。

  李玲玉的儿子就是在杰瑞创造的和谐环境中,懂得了游戏的规则,学会与人相处。而那种“以大欺小”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对世界产生恐惧。

  我曾去张家口市一所小学和同学交流,一个男孩告诉我:“我爸最爱看的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每次考试考坏了,他就把我狠狠揍一顿,然后严肃地说:‘记住,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厌恶学习,计较得失,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心怀仇恨。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实验发现:“成年人有时会表现出毫无原因的恐惧,这种情况大多来自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他告诫父母:“我们一个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现在,而且会影响儿童的将来。”儿童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为和谐是儿童心灵的营养,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

  和谐是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


  圣诞节,我收到一份极不平常的礼物。

  下午,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她身穿红色外套,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脸上带着一丝忧伤,俨然一位“女神”。

  “真美!”我暗自赞叹。

  “我听过你的报告。我是为我的孩子来的。”“女神”平静地说。

  “你有孩子?我看你自己还像个孩子,这么年轻,这么青春!”

  “谢谢!”她轻声说,“我听你在报告中说,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课外书,他们渴望读到课外书。今天,我带来了一万六千块钱,想以女儿的名义捐赠‘手拉手书屋’。”

  “我代表农村孩子谢谢你的女儿,她上几年级了?”我又惊又喜,充满感激。

  “我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三年级,她非常爱看书,只是……她再也看不到了,她死了……”

  我惊呆了:“她怎么了?出了什么意外?”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女神”妈妈极力控制自己的悲伤,含着泪讲述着:

  “今年中秋节的前一天,金星离月球最近的那天晚上,她女儿到窗口看星星,不小心从六楼的窗户掉下去……我进屋的时候只看见桌上摊着写了一半的作业……”

  怎么会这样?“出事前,她有没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我担心有别的原因。

  “没有,完全没有。她学习很好,跟同学们处得也很好,她很快乐,也很漂亮。这一切完全是意外,我真希望……”“女神”妈妈终于抑制不住,哭出了声。

  我的心一下沉了下来,泪水夺眶而出。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突然陨落,美丽的女孩,就这样离开了世界,谁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这一万六千元钱,是她的保险金,钱不多,她还在的时候,就想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做些事。现在她不在了,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她完成这个心愿。”

  “今天是圣诞节,我选择今天来,是想将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我的女儿,也送给那些和我女儿一样爱看书的农村孩子。”“女神”妈妈声音颤抖。

  “你希望把书送给哪里的孩子呢?”

  “我是重庆人,带女儿去过重庆的巫山,她很喜欢那里。那里很美,但很穷,我想,就把书送给那里的五所小学的孩子和老师吧,女儿一定会开心的。”

  说完,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我,我双手接过来,沉甸甸的,仿佛捧的不是钱,而是一个生命。

  我紧紧地拥抱了这位“女神”。“谢谢你!谢谢你的女儿!你失去了一个月亮,你将得到无数的星星!”我对她说。

  临走时,我问她还有什么要求。她摇摇头,表示没有,只是希望天下有更多爱看书的孩子有好书看,这是作妈妈的能为天上的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

  “女神”妈妈走了,我坐在办公室里默默地流泪,许久、许久。我心里又难过又感动。我多么希望这是安徒生童话里一个故事,而不是真实的。虽然我相信重庆巫山的孩子一定会珍爱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图书,虽然我相信,女孩和她妈妈的爱心,一定会化为满天星斗,给无数大山里的孩子带来梦想,可我却永远不愿相信,这轮美丽的月亮就这样陨落,这位善良的妈妈就这样失去了心爱的女儿!

  我想,您的心中一定在说:“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吧。”

  “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

  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承办,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展开。全国有50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喊出了“我自护,我平安”的口号。

  一大批“平安使者”进入学校,向孩子们传播安全知识,孩子们争当“平安娃娃”,学习自护自救的本领,用火眼金睛查找安全隐患。孩子们自护自救的本领大大增强,还锻炼了救别人的本领。

  2004年是“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第二年,教育部将活动主题定为“防止校园暴力”。活动中将倡导创建“平安校园”,查找不安全隐患,提高自护能力。

  来自校园的侵害包括:学校环境隐患,校园暴力,抢劫勒索,不当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以及同学之间的语言暴力。防止校园暴力,一是要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要共同创造一个平安的世界。

  愿每个校园都成为“平安校园”,每个家庭都成为“平安家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


  2000年,4000名少年精英报考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最终,62人入选,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才华横溢的高材生王海翔。

  海翔的妈妈张培祯是我的老朋友、北京翠微小学的退休干部。说起海翔的成长,张老师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的确,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海翔就是一个“很自信,不自卑”,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清华大学MBA分普通班和国际班,考入国际班的学生英语水准很高,英文听说读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与他们不同的是,海翔没有在外语环境中工作过,口语也不如别人好。所以一开始他就面临很大压力。

  细心的妈妈看在眼里,劝他说“要不行咱们就回到普通班?”

  张培祯是个心地平和的人,她很欣赏自己的儿子,也从不给儿子增加压力。她对海翔说:“你已经是大学本科生了,又考上清华大学MBA。只要那个位置适合你就好,上普通班、国际班都是研究生,不必太勉强自己。”

  海翔却不同意调班,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功夫不会有问题。”

  这之后,海翔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学习。第一学期坚持下来,毕业考试就获得优秀,在清华大学MBA国际班里拿到中华奖学金。

  海翔的自信正是来自妈妈对儿子的自信。当儿子“爬坡”时,妈妈从不给儿子任何压力,而是在一旁赞赏儿子已经走过的路程,帮他“数脚印”。妈妈的这种“欲擒故纵”(儿子语)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儿子继续向上攀登的愿望:“人家行,我为什么不行?让我试试吧!”

  那些整天“逼”孩子学习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那些对孩子“推着、压着、 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自信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而是面对压力“知己知彼”。刚刚进入清华,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训练:站在一个9米高的木板上,从一块木板跨到另一块木板。海翔起初很害怕,他去问教练:“两个板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教练说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海翔偷着跑到旁边,在平地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使劲跨出去,能跨出一米六七,他心里有数了: 到上面有什么好怕的?这样他完成了“知彼”。他又想:上去就当在平地,最差掉下来也有防护设施,只不过寒碜点而已,于是,他又完成了“知己”。结果,他一次成功。

  海翔因此大受启发:自信来自心中有数,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劣势:英语用的少,那么现在就开始用,加大阅读量,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对话;接下来分析优势:自己原本学经济,对其他同学来说,经济是新的学科,而对自己来说是学第二遍。

  自信使海翔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毕业后他分到一家国际基金会,工作出类拔萃,还获得全系统演讲比赛第一名。他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电视栏目当了一次嘉宾,就被导演看中,不久,成了这个节目的业余主持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张老师是怎样帮助儿子树立自信心的呢?

  母子俩总结出三条经验:

  第一是:“今天比昨天强!”

  她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人积极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风帆会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一生的成功。

  第二条经验:孩子需要张扬。

  “你看,人一旦被人发现,就发现了自己。”海翔这样说。

  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尤其是对自我还不甚了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孩子需要张扬,不要怕孩子骄傲,他张扬的时候就会把个性表现出来,这时候家长与老师要对他说:“孩子,你真棒!”

  第三条经验:志不高者智不达。

  自信的人往往拥有远大的抱负,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达不到。

  自信的人能够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够扬起理想的风帆。

  自信是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在“全国世纪父母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资深教育专家、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严肃地讲了上面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的反思。

  看看现实,在中学生参加的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想像的题目,中国学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外国记者会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中国记者却很少提问。

  审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不大教孩子“提问”,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孩子从小严重缺失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知心姐姐》杂志曾做了一次题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标准”的“知心调查”。全国18个省市的1904名中小学生的父母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选择“听父母或老师的话”的占11.8%,而选择“有思想、有主见、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仅占1.21%。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终生学习的能力就愈强。

  有一位成功的父亲曾向我介绍教育女儿的经验:他总是给孩子以问号,从不给句号。这样,大大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从小好发问、好思考,后来女儿获得了博士学位,事业上也取得杰出的成就。

  思考源于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爱提问是儿童的天性。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兴和鼓励。

  我儿子5岁时最爱问问题。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神秘地问我:“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我坦白地说。

  “唾沫是臭的!”儿子肯定地告诉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闻,真臭!”说着,他还做了个示范。

  我一闻,果然很臭,忙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唾沫在我嘴里呆了这么多年,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可能是‘久闻不知其臭’吧!”

  儿子很得意,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要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长大了,他很有创意,做事也有自己的主张。

  提问,是孩子的权利。面对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世界,孩子常常会提出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想到而且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如果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甚至会给孩子一生带来负面影响。

  有个男孩,经常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一天,妈妈给他讲聪明的小白兔战胜可恶的大灰狼的故事,他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小白兔就是好的,大灰狼就是坏的呢?”

  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狠狠给了儿子一个耳光,她声色俱厉地说:“笨蛋,这难道还用问吗?”

  男孩“哇”地一声哭了。妈妈不耐烦,又狠狠地抽了儿子两下说:“哭,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笨还好意思哭!”

  男孩莫名其妙地挨了打,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心里忿忿地想,你是大人就可以不回答我的问题,就可以不讲理吗?你力气大就可以随便打我吗?

  从此他不再缠着妈妈讲故事,也失去了听故事的好奇心,但心中却留下了仇恨。13岁他因为打架伤人进了工读学校,现在还在工读学校上高二。他那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妈妈,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一记重重的耳光,不仅剥夺了儿子的提问权,也打飞了儿子的好奇心,打跑了儿子的自尊心。

  学会思考,对一个人成长极为重要,“思考的启示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对思考也有过精辟的论述:“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分不开。”

  没有提问与思考,或许蔡伦不会发明造纸术,或许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或许爱迪生也不会发明电灯、电话、留声机。

  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人生也需要思考。

  请尊重孩子的提问和思考。

  思考是金。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