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收藏“百宝箱”

40072人阅读  67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汉 红绿釉桃都树


    宫廷器具,现藏河南博物院。1969年河南省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高63厘米。红陶胎。全器由桃都山形树座、树干、树枝三部分组合而成,树干顶端有蹲熊、天鸡,周匝长三层树枝,枝叉上攀附猿猴、栖息乌鸦,树座表面塑有裸体人、羽人、奔獐、飞蝉等。通体饰红绿釉。



"五星出东方"护膊(汉)


    亦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汉晋时代。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玉夔纹韘形佩(汉)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玉镂雕双兽韘(东汉)


   玉镂雕双兽韘 东汉 尺寸:直径5.5cm清宫旧藏说明:青玉,有褐色沁斑。体扁平,圆形,中部作鸡心形。中有一大圆孔,左右两侧各镂雕一兽,纹饰相同,近乎对称。此韘所雕兽头形圆而嘴长,颈部粗短,身侧有翼,尾长下卷,与龙纹不同,既似虎又似熊,相信是一种夸张了的变形动物。



玉螭凤纹韘(汉)


   玉螭凤纹韘 汉 尺寸: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说明:玉料青白色,有大面积褐色沁斑。体扁平,中间作鸡心形,上有细阴线刻勾云纹,并有一大圆孔。周围镂雕螭纹及凤纹,凤头有长冠,作回首状;螭头有长角,身侧有翼,细腰,大臀,与一般螭纹造型不同。玉韘在汉代是重要的佩饰,造型与纹饰多种多样,多于主体的外沿镂雕或凸雕纹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西周晚期 刖刊方鼎


    通高19、口径9.7至12.7厘米

    1985年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博物馆藏

    上腹近长方椭圆形,口沿下饰双首变龙纹,两侧有方形附耳,四角各铸回首卷尾伏龙一条(左侧两条已缺失)。下部为炉膛,四足各铸一鹰嘴兽,正面有两扇可启开的方形门,右门压关铸一裸体刖刊(失右足)奴隶形象,左门压关为虎头形,原有门闩已失。两侧有窗户状通风孔,后面铸竊曲纹镂孔可通风,膛底有五个圆形通风口,亦可漏灰。整体设计精巧、实用。类似器物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其下部为方座,正面门一侧亦有一刖刊奴隶形象。1976年原庄白出土一件与此器物极似,刖刊奴隶失左足,口沿下饰竊曲纹,时代定为西周懿王时期。



云纹鼎(商)


    此器为商代晚期的云纹鼎。高21.2厘米。1966年山西忻县连寺沟出山,此器立耳、折沿、鼓腹圜底,素面柱足较短,口下饰宽条勾曲云纹,装饰风格独特,颇具地方色彩。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此器敛口、平折沿、立耳、深腹略鼓,圜底,空锥足,腹饰斜角云纹。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收藏和研究水平国际领先。馆藏铜器数量目前已超过7000件,青铜器专业著作也接连出版。在待变上博青铜器研究成果的青铜馆,陈列意见标识为夏代晚期的云纹鼎(以下简称上博鼎),半环状立耳,侈口,饰云纹,圆底,锥足中空,造型古朴,线条劲健。一耳于一足相垂直。这也是育成期青铜器鼎、鬲等三足器的普遍特征。耳足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耳足相垂直在视觉上产生的不平衡感,不会再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里不被工匠察觉,况且这在制范工艺上更为繁琐。从一些耳足垂直的器耳残存范线来看,至少有一部分器的器耳在制贩时候被分割在两块范上。所以,是由于技术意识、手段的落后与原始,是当时的工匠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摸索出新方式去改变这种现实。笔者在对上博鼎进行细致考察后认为在断代上存在可商榷之处,理由如下:

    1、通览二里头文化出土之铜礼器,无论是爵、斝、盉、鼎,皆为平底,唯上博鼎为圆底,且甚为明显。

    2、二里头文化出土之铜礼器,大部分为素面,仅有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一例铜鼎,铸有粗浅并十分原始的网格纹。而上博鼎铸有更加复杂抽象的云纹,线条流畅有力,绝非信手拈来之作。

    3、上博鼎为建国后自冶炼厂拣选,无确切出土地点记录。

    综合以上三点疑问,认为上博鼎并非夏代晚期器物。根据其器壁较薄,分范数量少,耳足垂直,三足中空,无垫片,又补铸痕迹的特点,并兼及整体形制风格,定为商代早期是恰当的。



商代 父戊方鼎



    类型:食器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特征:此器物立耳宽厚,方唇,折沿,腹敛而直,有三条柱状足。腹部、足部装饰有扉棱、鸟纹、乳钉纹、雷纹、兽面纹等。其腹内壁铸有二字铭文。




商代晚期 史鼎(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双耳高大,柱足粗壮,气势十分雄健。腹部饰精美的鸟纹和兽面纹,突出的扉棱既遮掩了铸造的痕迹,又具有相当的装饰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史”,表明其为商代的大族史所拥有。



战国后期 三十五年虒令鼎


    通高19.2cm,宽27.4cm,重4.27kg。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蹄形足,有盖,盖上饰三钮。器腹部以一棱状突起为饰。盖、器各有铭文2行18字,对铭:卅五年,虒令赒共、视事、冶期铸。容半齍。下官。铭文大意:记在三十五年,虒地县令赒共监造,视事主造,冶期铸此鼎,鼎之容量为半齍,置于下官。



蔡子鼎(春秋)


   春秋,蔡子鼎,高33cm,宽28.2cm,口径23cm,重6.77kg

    器身连盖近球形,盖上有透空捉手,盖、腹、足相对应各铸二环,能用绳穿系,附直耳,下具三个兽蹄足。通体饰变形蟠虺纹和三角纹。盖上铸有5字铭文:

    蔡子之鼎。

    记此鼎为蔡子所有。



刘鼎(商)


商晚期刘鼎(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较大的发展,在礼仪中起重要作用的鼎和簋也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伟精丽。此鼎体积虽小,但适应当时瑰伟雄壮的审美风尚,制作尤为厚重端庄,气度不凡。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



商代晚期 鸟纹鼎(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立耳,方唇,深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下饰一周回顾式鸟纹,器形厚重,花纹精细,具有晚商铜鼎的典型作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商代 戈鼎


    双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条扉棱,柱足。腹饰兽面纹,足饰三角云纹。腹内铭文“戈”是器主之族名。



团花纹鼎(战国)


   战国后期,团花纹鼎,通高18.2cm,宽25.8cm,口径17.9cm,重3.8kg。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足,有盖。盖上饰三伏牺及团花纹两周,三伏牺间以回纹相连。器身饰回纹、团花纹各二周。附耳两面饰回纹,两侧饰双兽纹。此鼎为清宫旧藏文物。



寓鼎(西周)


西周,寓鼎,高26.5cm,宽22.2cm,重3.76kg

    鼎为深圆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饰兽面纹带,纹带的上列有一排旗状图案。

    内壁有铭文4行30字:

    唯十又二月丁丑,寓

    獻佩于王,王赐寓

    曼丝。对扬王

    休,用作父壬宝尊鼎。

    铭文大意:在十二月丁丑这一天,寓献给王后佩饰,王后赐给寓美丝。为答谢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宝鼎,用以纪念死去的父亲壬。



春秋 原始瓷鼎(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高9.5、口径17.9、腹径18.8厘米

    1967年江苏丹阳导士征集

    侈口,束颈,浅圆腹,三足粗短。胎体坚致,釉色茶黄。腹部装饰四排锥刺纹,并堆塑三条竖向扉棱与三足相连。扉棱顶端各饰一S形堆纹。器内壁见不规则螺旋纹,此鼎为春秋南方原始瓷的典型器。



西周晚期 多友鼎


    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饪食器。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内壁铸铭文275字。是研究西周时期的战争史和周王朝与猃狁关系的重要资料。



商,燹鼎,通高35.3cm,宽51cm,重9.74kg


    鼎圆体,口沿外折,双立耳,大腹,颈部及腹部均有六凸棱,腹下有三柱足。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兽面纹,足根部以凸棱为中心饰兽面纹。

    器内壁有族名“燹”(音陷)。



战国 魏鼎 通高24.2cm,宽30.4cm,重7.06kg


    鼎圆体,敛口,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环钮。

    器口、腹、盖上铸有铭文19字:

    (盖):“三斤十一两。”

    (器口):“魏三斗一升,二十三斤。”

    (器身):“囗三斗一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元 青釉观音座像



    尺  寸:高25.5cm;宽13cm



    观音坐于佛龛内,佛龛沿缘堆塑卷草纹延绵攀沿,中镶嵌宝瓶与鸟禽,寓意“平安”与“自由”底部塑双童子,一持帚,一捧盘,侍奉左右,佛龛内露胎塑观音座像,带缨络僧帽,面目祥和,身着宽衣佛襟,胸饰缨络,元代青釉多有佛龛观音,堆塑揉捏,形准神往,将古代雕塑推向极至,再现元代塑摸工艺之神髓。



清代白玉雕梅花镶碧玉口底笔筒和墨床



    7.5×3×0.9厘米;7.8×4.6×4.6厘米

    墨床为卷书式,两端翻卷,雕琢梅花枝干;梅花状笔筒口底镶碧玉,外壁以浅浮雕琢出折枝梅花。两件文玩器形秀巧,白润剔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缂丝《瑶池吉庆图》轴


明代最大缂丝品尽显皇家奢华

    俗话说:“一寸缂丝一寸金。”说的就是缂丝这种织物,工艺繁复,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而眼前我们见到的这幅缂丝瑶池吉庆图轴,纵横皆两米有余,是现存明代最大的缂丝作品,织工精细华丽,当属皇家才能做出的鸿篇巨制。

    在这幅两米见方的丝织品上,描绘了王母娘娘在瑶池庆寿的场景。王母凤冠霞帔端坐其上,九位仙女各捧寿礼纷纷来贺。瑶池水波荡漾,祥云缭绕,松柏青翠,桐荫引凤,山石在旭日的照耀下反射出五彩的光芒,仙鹤、梅花鹿穿梭其中,桃实、灵芝硕果累累,画幅上的题材无一不强调了祝寿的含义。如此繁复的画面,想着即便是用画笔描绘,也需细勾慢描许多时日,更何况是用以一根根丝线做画笔的缂丝,巧手巧思,令人惊叹。

    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织品的一个品种。缂丝的特点是“通经断纬”,“经丝”指织物上呈南北向排列的丝,得名于地球的经线;“纬丝”即指织物上呈东西排列的丝线。因为缂丝先将经丝挣于织机上,将图样衬在经线下,织工透过经线看清图样花色后,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到经线上,然后再用带各色彩丝的小梭子,依照纹样的轮廓在经丝中织出纬丝形成图案。由于是直接将纹样织在纬线中,因此缂丝的纹样与织物本身融为一体,而不是像刺绣那样形成纹样在织物表面突起。这看似简单的技术,其实易学难精。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织物那样能够一梭到头,而是需要在中途多次变换不同颜色的纬丝,由织法决定了容易造成不同颜色纬丝之间的不连贯现象,俗称“通经断纬”。

    为了使整幅织物的花纹自然写实,有立体感,缂丝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许多具体的“戗”法。“戗”在缂丝里的意思是“填补”,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配织。如深浅两色纬线相互穿插,产生晕色效果的“长短戗”;体现颜色深浅均匀变化的“木梳戗”等。另外还有为使花纹具有立体效果,多色丝线按色阶退晕缂织的“结”法,和表现海水层次的“掼缂”法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么多具体的技法,才能使缂丝的画面如同水墨晕染一般,生动逼真,协调自然。

    行梭运丝的织工们成就了这贵比金玉的缂丝,当这幅缂丝瑶池吉庆图轴在寿诞之日被徐徐打开时,必定耀眼夺目,赢得满堂喝彩。



    如此质感的区别,是由于这两大缂丝技艺在原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技法的不同。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明缂丝的经线一般 3×2 (6丝), 纬线为8×2(16丝),,经密度为880羽,为生经熟纬,经无色纬彩纬。本缂丝的经线一般为6×2(12丝),纬线为8×2(16丝),经密度640羽。另有一种比较厚的经线为15×2(30丝)纬线为18×2(36丝),经密度为340羽,为熟经熟纬,色经彩纬。如此质感的区别是由于这两大缂丝技艺在原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技法的不同。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本缂丝采用的桑蚕丝要求质量特别高,必须是3a级的商检丝,而明缂丝是一般的厂丝,

    两种流派使用的线规格不同,产品的外观自然也有很大的差异。明缂丝细软,表面呈现平纹状。本缂丝厚重-细腻-挺括有骨子-光滑,能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表面显现罗纹档纹路,显现出本缂丝的特点。

    明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本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3道工序:落经线、牵经、打翻头-、装经轴、穿翻头、穿扣、粘经面、画图稿、托图稿、配花线、摇线、织造、修毛头。

    必须注意的是:首先是本缂丝的染色很重要,除要上等的商检丝外,同一批丝同一染色同一制线,牵经也必须做好每个轨节,从制作技法上来讲,虽然都是运用“通经断纬”的基本法则,但在具体制作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上机的经线张力,本缂丝比明缂丝要强得多(所谓“张力”是经线所承受的拉力),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整体挺括而不松软。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所托画稿位置不能变动,明缂丝与本缂丝在制作技艺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素地”的做法。何谓“素地”——没有花纹的地方称“素地”。明缂丝不管是素地还是图案部分,在纬线穿进经线后再用拨齿拨紧,而本缂丝却不一样。本缂丝在做素地时是用筘把纬线夯紧,只有做到小面积图案时才会使用拨齿拨紧。还有最为难度的是素地与花部在同一块面时,素地的除了要拉角度把纬线先在经上掠带紧(一般在6梭左右),然后用专用工具压子把它压下压紧,使压地与夯地之间的连接没有色档,这是本缂丝中最难掌握的技巧。一般的织造者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工领。两种流派的制作手段不一样,虽然机台结构差不多,但本缂丝的机台明显比明缂丝的机台扎实得多。机台中的筘的作用也各有所取。明缂丝的筘是控制经面的宽度,本缂丝的筘不但要控制经面的宽度,而且要把纬线夯紧。本缂丝在制作过程中,不管是做素地还是花形,必须做到打出的一根纬线和经线面的角度保持一致,一般要求40°角,然后才能把纬线夯紧。假如那一根打出的纬线角度偏大或偏小,在产品中就会出现疵点。就这一点,明缂丝要求就没有这么高。明缂丝不管做花还是打素地都用拨齿拨紧,一般的拨齿的宽度在六厘米之内,最窄的只有2cm,如果做一幅宽度为30cm的产品,要拨十几下,才能把纬线全部压下、压紧,所以纬线在经线中分布不如本缂丝一次夯紧匀称。在本缂丝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经面的不平正,这就直接影响了本缂丝的质量,做成的产品会出现松紧经,经路子。一般解决的方法是可以用水檫经面,这样经在吸收了水分后自然会膨胀与紧缩,还有另一办法就是“倒经”。

    何谓“倒经”,就是当经面出现不平整时把后经的经经过翻头和刚扣往前缠绕,并拉紧张力,这样一直往前倒直到经自然均匀、平整,然后再倒回后轴。也是鉴于这样的特征,本缂丝最适宜制作书画摹缂、屏风、唐卡、袈裟、和服腰带及手袋类产品。明缂丝则适合做高档面料及辅料。



    清咸丰(1851-1861年)明黄色缂丝彩云金龙纹十二章吉服袍最受瞩目。龙袍圆领,右衽,马蹄袖,色用明黄,领袖皆石青,片金缘,绣金龙九,列十二章,领前后正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饰八宝立水,通身点缀流云飞蝠,黄地万字,罕世珍品。



清 缂丝云鹤望日补子


    说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纵29厘米,横31厘米。

    缂丝工艺是采用平纹组织,通常先把图稿描绘在经丝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这件补子以”通经断纬”手法缂织出纹饰,缂工精细,图案和色彩搭配组合颇具华贵气息,体现出”一品当朝”的威严,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缂丝织物。



    明,缂丝花卉册,十二开,每开纵41cm,横42cm。清宫旧藏。

    花卉册在本色地上缂织茶花水仙、玉兰海棠、牡丹、碧桃芝竹、百合剪春罗、荷花蜻蜓、踯躅、芝兰、秋海棠、剪秋纱、蝴蝶花、梅花等各色花卉,每开均缂织而成,无着笔处。画幅采用平缂、构缂、木梳戗、长短戗、凤尾戗和掼缂等缂织技法,缂工细致,润色自然,描画不求形似,具有简逸风格的文人花鸟画风。

    山茶水仙、梅树灵竹和玉兰海棠三页上分别钤朱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宣统御览”、“无逸斋精鉴玺”、“三希堂精鉴玺”、“乾隆鉴赏”、“宜子孙”、“宣统御览之宝”十一方鉴藏宝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清,缂丝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通长45cm,扇面最宽31.5cm。清宫旧藏。

    扇作上广下狭的芭蕉式,扇面中央于桃红色地上缂织折枝牡丹、梅花及绶带鸟,其铺排全依画理,花枝偃仰有致,小鸟尤其生动。值得注意的是,物象形体边缘以丝线缂出,其内则为添笔彩绘,这样既降低了工艺难度,又使局部更为精致和写实,反映出清代缂丝的新风格。扇幅正背面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系使用了新兴的透缂技术的结果。扇面下部配四出柿蒂形护托,一面饰缂丝加绘宝相花,一面刺绣卷草纹。扇面整体以红、蓝二色为主调,牡丹及梅花亦分别用二种丝线滚边。配色和谐,恰到好处的蓝色稳定了画面,使其不显甜腻。扇柄牙制,嵌犀角顶头,柄身阴刻填漆八仙纹,黑白分明,写形传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窑变菊瓣式扁壶(清)


清雍正,窑变菊瓣式扁壶,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

    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



元代 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通高3.2厘米 口径19.4厘米 足径11.9厘米

    盘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心阴刻云纹三朵,内壁摸印阳文双云龙纹,二龙以两朵云纹相隔。印花处线条凸起,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足内无釉,无款。



童子葫芦瓶(清)


    青玉童子葫芦瓶,清(公元1644-公元1611),通高7.3、底宽10厘米,1967年唐山市文物商店收购。青玉,带盖葫芦形瓶,中空,瓶外壁雕刻有两只爬伏在枝叶上相向的蝙蝠。瓶下部的两侧各有一头梳挽成双髻的童子,作双手抱瓶状。造型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葫芦形器物,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还曾出现“葫芦崇拜”文化。《诗经》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古人认为创世纪之前,混沌的宇宙,其天地合一的状态,仿佛一只葫芦瓜。而世界创生的过程,则被他们形象地理解为这只葫芦瓜从中央剖开,从此天地剖判、阴阳分离。因为古人将葫芦视为阴阳合一的载体,所以上古时期的婚礼上有“合卺”一项:把一只葫芦剖分为瓢,新郎、新娘各执一瓢,相互为对方漱口,这种象征“和合”的行为就是“合卺”,后来婚礼上饮交杯酒的习俗就是由此衍生的。所以,葫芦最原始的吉祥寓意就是夫妻和谐美满。另外,葫芦多子,故又有了子孙满堂的象征意义。再有,若是连枝带蔓的葫芦图案,它还象征着家族绵延无穷、万代兴旺,这是因为“蔓”与“万”同音,“蔓带”与“万代”谐音。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民间,葫芦瓶一直深受百姓的喜爱。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就有陶制葫芦瓶出土。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人们福禄观念的形成,“葫芦崇拜”的内涵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因为葫芦与“福禄”、“护禄”谐音,古人进而认为它可以驱邪避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唐代以后,随着各种门类民间工艺的发展,不同质料的葫芦瓶纷纷出现,瓷器、漆器、玉器、珐琅等等的葫芦瓶大量出现,称得上器形变化多端,工艺美不胜收。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青玉童子葫芦瓶,就堪称精美的工艺制造:此瓶为带盖葫芦形,中空,瓶外壁雕刻有两只爬伏在枝叶上的蝙蝠,瓶下部两侧,各有一个头发梳绾成双髻的童子,双手抱瓶。此瓶不但生活气息浓厚,更可谓是传统文化中葫芦吉祥寓意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玉瓶本身像个“吉”字,同时葫芦又是连枝带蔓的,蝙蝠也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综合起来看,其整体寓意就是:子孙万代,吉祥幸福。

    青玉童子葫芦瓶是一件典型的清代风格器物。其具体创作年代虽不可考,但它与清代崇尚祥瑞的大文化环境却是顺应一致的:清代自雍正以后,几代帝王都倡导祥瑞崇拜,民间能工巧匠便挖空心思进宝献瑞,所以清代流传后世的祥瑞文物十分可观——关于这一点,从这件青玉童子葫芦瓶即可见一斑。当然,这件宝瓶最令人赏心悦目之处,还在于它精美的工艺。即使抛开附加在它身上的种种人的欲望或理想,它仍不失为一件集实用性、欣赏性和收藏价值于一身的宝物。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明)


明代,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 2008-8-14 10:51:5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48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明)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

    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



元代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通高14厘米 口径14.6厘米 足径4.8厘米

    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施红釉。碗心阴刻云纹三朵,内壁摸印阳文双云龙纹,二龙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蛋青釉,无款。



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清)


    清,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通高5.5cm。

    烟壶青金石质,石质上佳,色泽深蓝纯正,略有灰白斑块。整体雕作瓜形,瓜身雕出瓜棱纹理,其上又凸雕一小瓜及藤蔓、枝叶,瓜叶翻卷,叶上卧伏一只小甲虫。壶盖为同材质制成,雕作蝴蝶状,下连铜镀金匙。

    在清代宫廷和民间,以瓜和蝴蝶为题材的图案被广泛采用,称为“瓜瓞绵绵”。瓜是蔓生植物,它与葫芦一样,具有结实、结籽多、藤蔓绵长的特点。特别是大瓜和小瓜累累地结在缠绕的藤蔓上,具有世代绵长、子孙万代的吉祥寓意。



比盨(西周)
   

    西周,比盨,高14cm,宽38.9cm,重4.58kg。

    盨呈长形圆角,敛口,二兽首耳,圈足下有四短足,短足上端雕饰兽头。口下饰重环纹带,腹饰瓦棱纹。

    盨内底有铭文12行139字:

    唯王二十又五年七月辰在□□,(王在)

    永师田宫。令小臣成友逆(里尹)□、

    内史无(音基)、大史(音兴)。曰:“章厥(音会)

    夫吒(音隔)比田,其邑(音庚)、(音缀)、(音祖)。復

*.*.*.* 2008-8-15 11:41:4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49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清)


    清雍正,窑变釉带耳双环瓶,高23cm,口径11cm,足径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贴塑穿带环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底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此瓶釉色鲜艳浓重,宛如燃烧的火焰般灿烂夺目,为窑变釉中“火焰红”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处和耳部因釉层流动变薄而形成的灯草边是雍正时期窑变釉类瓷器的特征之一。



瓜棱荷叶盖罐(元)


元代 瓜棱荷叶盖罐  高:32厘米

    特征:此罐圆口,短直颈,鼓腹,圈足稍高,附荷叶形茎蒂形纽盖。通体以瓜棱形为纹样,饰以粉青釉,足底无釉,拓红色,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厚重,形制雄伟有气魄。



明万历清谨堂乐女墨


    宫廷御用,为清宫旧藏。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6cm,最宽2.2cm,厚 1.3cm

    墨作美人形,背倚太湖石,抱阮作弹拨状。通体作漆衣。背面阳文楷书“清谨堂”三字,“清”字略有磨损。此墨造型古雅浑朴,是明墨中的精品。

    明万历年间,徽墨制作进入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争相制墨自娱。此风尚下,明代织造内臣孙隆随潮而动,制作了多种署名“清谨堂”的墨品贡入宫中,取悦于皇帝。明代善绍书《韵石斋笔谈》载:“织造内臣孙隆‘清谨堂墨’款式精巧,剂料极一时之选,曾进上方,神宗爱重之。



清嘉庆  青花粉彩开光人物纹墨床(一对)


  “嘉庆年制”款。长8.5厘米,宽4厘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房"一宝" 美丽的"印石"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田黄石



巴林石印


    印石是篆刻家的必备材料,同时也是书画家文房一宝。

    元代以前,篆刻印章的材料中金、银、铜、铁一直占据霸主地位,其次还有玉和象牙、牛角等质地坚硬的材料。由于这些材料不易受刀,妨碍印文的变化,而且篆刻方法也不易掌握,阻碍了篆刻艺术的发展。自元代,王冕发现能自己治印的花乳石。据说王冕在游玩浙江处州丽水县宝华山时,发现山上有色彩斑斓、细腻柔润的花乳石,用刀在石上试刻,效果很好,他就自刻了“会稽佳山水”等几枚印章,这种不经意的举动为印章取材开辟了一种新途径。自此激发了文人自篆自刻操刀耕石的热情,此后寿山、青田、昌化、巴林等成为印家的最爱。

    寿山石因出产于福州市郊寿山而得名,其开发利用历史早在南朝就有记载。1954年福州仓山桃花山建设工地发掘的南朝墓葬中,出土伏卧状石猪一件,据考证,即为寿山石所制。明清两季,以寿山石作为篆刻材料的风气尤为盛行,慈禧所用的“同道堂”一印系寿山石。寿山石主要由地开石、珍珠陶等粘土矿物组成,品种繁多。按产地有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之分;按品色又分为黄、白、红三色。寿山石中最名贵的要数田坑石中的田黄。田黄产于寿山沿溪的稻田中,质地最纯的要数“田黄冻”,其矿物成份是纯珍珠陶土,状如新鲜蛋黄,娇嫩、黄艳、鲜透,人们常以“通灵无比胜佳玉”来形容它。另有一种“银裹金”,即“田黄冻”外包着一层白色内心,处于朦胧之中,对比柔和,淡雅异常,且极富韵味,尤为名贵。田黄中的佳品还有“黄金黄”、“橘皮黄”等。



青田石印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山口、北山、阜山一带故得名。其开采历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在古代,青田石主要用来雕刻各种工艺品,因其石质细腻,色泽斑斓,加上“青田石雕”工艺精湛,世代相传,故青田石尤为海内外所重。其矿物成份以叶蜡石为主,也含地开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其颜色以青蓝为主调,石质软细,初学刻印,便于掌握。青田石中的名品有灯光冻、鱼脑冻、酱油冻、艾叶绿、风门青等等,都是以其他的物品对其形状的形象比喻。灯光冻为一种半透明的蜡状岩石,色泽嫩黄、晶莹光滑,手感较好,是制印的上品。鱼脑冻具有熟鱼脑特征,于浅色中透出微青,质地细密。酱油冻与前两种质地相似,但颜色较深,有“古色古香”之感。风门青和艾叶绿都形似青叶一样翠绿的颜色,均为青田名品。

    大多人知道鸡血石而不知昌化石,其实鸡血石就是昌化石。它产于浙江昌化而得名。据古籍记载,乾隆南下巡至浙江天目山,天目山主持献出8厘米见方鸡血石一方,乾隆即令人刻“乾隆之宝”一印,并铭“昌化鸡血石”,遂声名远播。这方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许多人见过原印之后,啧啧称赞昌化鸡血石的美妙绝伦。鸡血石是一种内含纯辰砂,由地开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蜡石,呈朱红色,极似鸡血,故名,为印石名品。鸡血石与田黄一样声名显赫,不相上下。评鉴优良的鸡血石的标准是:红色浓艳似血,不浊、不污、不暗,印红色处于其他颜色包围之中;结合之处无痕无迹,没有明显的界限;其血色无星、点、散飞线之状,色成片且聚中;质地纯美,无异物杂质。据鸡血石的质地、成份、透明度、光泽和硬度可归纳为“冻地”、“软地”、“刚地”、“硬地”四大类,尤以“冻地”质量为最佳。

    巴林石因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而得名。为上世纪50年代后发现的印材。巴林石的优点是色彩或油滑光亮、润泽晶莹,或白如玉,或澄如蓝。花色品种有单色、杂色、冻儿石等60种之多。但与青田、寿山相比,巴林石稍为逊色。有趣的是巴林石中也有鸡血石,但它比起昌化鸡血石来,无论血色,还是石质,品质都相距甚远,所以市场上常有以此类鸡血石冒充昌化鸡血石,收藏者在选购时要细致审视。2001年上海APEC会议,江泽民将韩天衡先生所篆刻巴林石印章作为国礼分赠给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们,由此足见巴林石的可贵。

*.*.*.* 2008-8-18 9:55:4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51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是中国历史上宋代的五大名窑,而其中的哥窑更是以其独特的“金丝铁线”而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但是至今宋代哥窑的窑址仍然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如今为数不多的哥窑传世佳作中去解读哥窑。

    仿品价格水涨船高

    哥窑瓷器一直深受历代藏家的喜爱,2004年4月26日,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一件南宋至元哥窑胆瓶,拍得219.175万港元。2004年11月1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南宋哥窑月白釉水盛成交价为364.775万港元。2006年7月伦敦亚洲艺术周,苏富比拍卖行有两件宋瓷拍出较好成绩。其中,宋代哥窑香炉估价15万-20万英镑,最终以21.52万英镑成交。

    早在元末就有仿哥窑瓷器出现,而明清两朝,一直有仿哥窑的瓷器出现,其中的精品也深受收藏者喜爱。2006年11月6日,伦敦苏富比也举办了“中国瓷器及艺术品”的专场拍卖,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就以23.2万英镑成交。



哥窑胆式瓶



    兄弟相争创绝世工艺

    关于哥窑“金丝铁线”的来历,相传在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以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各有成就,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宫廷,皇帝钦定章生一为宫廷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黏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黏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老大欲哭无泪,泡了一杯茶,懊恼地将茶水泼到开裂的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老大灵机一动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随即变成了黑色,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攒珠聚球”鉴定哥窑

    据史料记载,哥窑的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而“金丝铁线”是哥窑最主要的特征,“金丝铁线”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这只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美,而且开片的时间能够长达两年之久。哥窑所用的土,含铁量较高,烧坯时发生氧化,瓷器坯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坯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清雍正仿哥釉暗刻橄榄瓶


    高12.7cm,口径3.7cm,底足3.6cm。清代。此器形优美,釉面光亮润泽,开片均匀细密,暗刻四开光花卉纹。口沿作酱口,胎质灰白,底刻树叶款,为康熙、雍正时期仿哥釉佳品。



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宋代酒具。


    龙泉窑 在浙江这片有着深厚青瓷工艺基础的土地上,宋代又诞生了龙泉窑青瓷。龙泉青瓷继承了汉唐五代以来越窑青瓷的优秀传统,再经过对原料的筛选和烧制技巧的提高,烧制出如玉石般温润美丽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着中国古代青瓷工艺的巅峰。

   景德镇 享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在宋代以烧造青白瓷为主。这种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青中寓白、白中显青,所以叫作青白瓷,又称“影青”。景德镇青白瓷与北方定窑白瓷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于宋王朝国都从河南开封南迁至浙江杭州后,北方的各类工匠部分到了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他们把烧制白瓷的高超技艺与南方传统的青瓷工艺相结合,利用当地优质的瓷土、燃料和水源,创制出晶莹剔透的青白瓷。这种瓷胎体洁白、致密、精细,透光性极强,使釉色因厚薄不同而发生变化,釉厚处呈青绿色,釉薄处作青白色。景德镇青白瓷晶莹透彻的釉质与定窑象牙白的乳浊釉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全靠优质胎质本身形成的白色,使青白瓷成为真正本色的瓷器,为后来各种彩瓷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哥窑 宋代名窑中,除以上六个主要窑系外,需要特别说明的还有哥窑。哥窑瓷的“开片”技法,被誉为一种人为的“瑕疵之美”,在宋瓷艺术中颇受推崇。所谓“开片”,就是釉面的裂纹,它是因釉料中加入特殊添加剂形成的一种釉面龟裂效果。最精美的叫“金丝铁线”,即先在窑炉中冷却形成大开片裂缝,然后在裂缝间填嵌褐色紫金土后造成暗色的“铁线”;出窑后,器物釉面继续出现细小的龟裂,遂又呈现出细密的金黄色小开片,这便是“金丝”。金丝铁线,满布器身,形成哥窑瓷的奇异风格。

    宋代瓷器以瓷胎、釉质和釉色最负盛名,同时宋瓷的造型艺术水平也极为高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定窑白瓷孩儿枕,塑造了一个仿佛刚刚玩耍累了而伏地休息的童子形象,圆圆的大脑袋偏枕在前屈的双臂上,压在下面的右手中还握着系有长穗的彩球,两腿略微蜷曲,双脚上扬,姿态自然顽皮,造型生动而有神韵。同时,考虑到器物的实用功能,中间凹曲的腰部正好形成适于人头枕的枕面,造型美和实用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琥珀雕山子形笔架(清)


清 琥珀雕山子形笔架 7.6cm

琥珀材质晶透,色泽金黄,通体高浮雕山水人物图案,整体布局繁密有序,雕工细腻精致。



元 釉里红地白龙纹扁方壶



    高34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26.5/9厘米

    壶圆唇口,短颈,扁方腹,肩两侧各有花叶形双系。釉里红白地装饰,两面均饰倒垂云头纹,其纹内饰折枝莲纹,下饰云龙纹,龙、宝珠及云纹皆刻划线条。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



青花压手杯(明)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底,圈足。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万历时期仿制。此种精致高雅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妊簋(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妊簋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 2008-8-20 10:09:3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53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粉青釉尊(清)


清雍正,粉青釉尊,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

    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具艺术韵味。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乐时期同类釉色品种的产品,但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显纯润厚实。



唐代 黑釉贴花枕


    高8.3厘米 面16.3×10厘米

    黑釉剪纸贴花装饰是唐代创造的新技法,但比较简练,此枕长方形,枕面及四边于黑釉上贴剪纸窗花,花纹清晰醒目,为宋代吉州窑烧制剪纸贴花技术奠定了基础。



交龙纹鼎(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交龙纹鼎

    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白陶人形鬶 新石器时代



    山东龙山文化遗物,1960年山东省潍坊市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高29.7厘米。

    在众多远古文化遗存中,人体造型艺术及其传统是一个有趣而又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人是万物之精,以人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创造。这件彩陶壶不是单纯地塑造人体,而是将人形贴塑于壶上,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意义。

    壶用细泥红陶制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双耳。颈部略歪,正面塑人头像,其余为曲折线。腹部两耳上方绘两大圆圈纹,其间填以网纹,前后又施有蛙纹。唯正面中部蛙纹略去,在空档处浮塑彩绘人体像。

    人体正面全裸,头部贴塑在壶颈上,五官齐全,招风耳和张着的嘴特别突出。手脚由泥条对称贴塑,双手经过仔细刻画,两足则较粗略,躯体上有突出的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张地放在躯体正中央,也是陶壶的正中位置。

    在陶器上表现女性人体,可能出于一种对母神的崇拜心理,采用这种装饰与人类繁衍生殖的观念有关,腹部隆鼓的陶容器(如壶),则是储种丰产的象征。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 2008-8-21 11:24:1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54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明清 英雄壶


    器形仿自梅树桩,流、柄作梅枝状,与桩连为一体,柄上与下腹分别塑一鹰一熊,谐音 "英雄"。故称英雄壶。



炉钧釉水丞(清)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高4.5cm,口径5cm,足径4.8cm。清宫旧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辽东王玺"玉印(明)


   明,“辽东王玺”玉印,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白釉捧罐陶女俑 隋代


    俑高26.5厘米,为典型隋代侍女形象,发髻高耸,脸型瘦削。形体修长,面带微笑,右手前弯,左手捧一小罐。器物通体施白釉,釉色微闪青。隋代陶俑在传世品中所见相对较少,女侍俑更是不多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免尊(西周)


    西周 免尊,高17.2cm,宽18.3cm,重2.62kg。

    尊侈口,圆垂腹,圈足。颈部前后雕铸兽首,兽首两侧均饰垂冠回首的夔鸟纹。

    尊内底铸有铭文5行49字:

    唯六月初吉,王在郑,丁亥,

    王格大室。邢叔佑免。王蔑

    免,令史懋赐免、

    黄。作工。对扬王休,用作

    尊彝。免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六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王在郑地,王到了宗庙的大厅。在册命典礼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奖免,命史官懋赐给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带。任命免为司工。为了答谢和宣扬王的美意,做了这件尊。免将万年永宝用此彝器。



几何纹豆(春秋)


    春秋,几何纹豆,高21.5cm,口径18.6cm,重1.92kg。

    豆大腹,高柄,圈足。腹饰对称的环耳。盖、器纹饰相同,均以细密清晰的雷纹衬地,上饰以嵌红铜的斜格纹。



西周早期 小臣謎簋


    小臣谜簋:“唯十又一月,遣自克自。”鲁侯尊:“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作册卣:“王遣公大史。”禹鼎:“剨武公廼遣禹率公戎车百乘,斯驭二百,徒千。”



古人以玉礼天 用青铜器祭祖


   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其核心就是孔子所作重大理论发现:中庸观念。所谓中庸,包括“中”和“庸”两个概念。中乃适宜、适中之谓。万物、万事、万象实质上都是个中,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盈天下只是个中,更无东南西北,盈目前只是个中,更无上下左右。”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叩其两端”而“取其中”;庸有两义,一是用,二是常。用即用中,用中则形成常规、常行、常态,成为不易之准则,成为规律。中是适中,庸就是以适中的方式做事。《礼记·中庸》曰:“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者即上天,极(则)天而走出一条中庸之道者乃祖先。上天何以高明?秩序而和谐。如荀子所谓:“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荀子·礼论》)秩序即礼的精神,和谐即乐的精神。

    我们的人文祖先即以天地的序与和为依据,行其所宜,创造了中国社会的模式——礼乐社会和礼乐生活。这就是上揭孔子所谓:“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礼记·礼运》)《诗·大雅·生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万民由天而来,物、则即人类具体生命本原——神物与人的生命准则——礼同时而生。礼为“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是先王,是祖先圣人的伟大发明和创造。《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史记·礼书第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因此礼的本质就是“报本反始”(《礼记·郊特牲》),报答上天和祖先的大德。《说文》解释礼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就叫“礼尚往来”。其神,一是天,一是祖先。对神事之以礼,则“神人以合”,即得以福佑,而人自安。所以孔子说:“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礼记·中庸》)郊社之礼的对象就是天道自然神;褅尝之礼的对象就是人道祖先神。二者必有不同的行礼方式,必用不同的礼器,而要在投其所好。对上天所用之礼器,即以玉为主。对祖先呢?则相对易于交通,因为“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孔颖达疏《诗·大雅·生民》),乃生人之本之由来。 因此要送食物,乃“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礿、尝、烝“享先王”(《周礼·春官·大宗伯》),主要就是牺牲、黍稷、酒醴之类。然既为神圣,其用地、用具必不同于生人。于是用地必在神主所系处:宗庙;用具及盛装之器必是特定之物:宗彝。所谓宗彝,即“宗庙之器”,也就是今天所谓青铜礼器。

*.*.*.* 2008-8-25 11:05:4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56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田黄石印



巴林石印


    印石是篆刻家的必备材料,同时也是书画家文房一宝。

    元代以前,篆刻印章的材料中金、银、铜、铁一直占据霸主地位,其次还有玉和象牙、牛角等质地坚硬的材料。由于这些材料不易受刀,妨碍印文的变化,而且篆刻方法也不易掌握,阻碍了篆刻艺术的发展。自元代,王冕发现能自己治印的花乳石。据说王冕在游玩浙江处州丽水县宝华山时,发现山上有色彩斑斓、细腻柔润的花乳石,用刀在石上试刻,效果很好,他就自刻了“会稽佳山水”等几枚印章,这种不经意的举动为印章取材开辟了一种新途径。自此激发了文人自篆自刻操刀耕石的热情,此后寿山、青田、昌化、巴林等成为印家的最爱。

    寿山石因出产于福州市郊寿山而得名,其开发利用历史早在南朝就有记载。1954年福州仓山桃花山建设工地发掘的南朝墓葬中,出土伏卧状石猪一件,据考证,即为寿山石所制。明清两季,以寿山石作为篆刻材料的风气尤为盛行,慈禧所用的“同道堂”一印系寿山石。寿山石主要由地开石、珍珠陶等粘土矿物组成,品种繁多。按产地有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之分;按品色又分为黄、白、红三色。寿山石中最名贵的要数田坑石中的田黄。田黄产于寿山沿溪的稻田中,质地最纯的要数“田黄冻”,其矿物成份是纯珍珠陶土,状如新鲜蛋黄,娇嫩、黄艳、鲜透,人们常以“通灵无比胜佳玉”来形容它。另有一种“银裹金”,即“田黄冻”外包着一层白色内心,处于朦胧之中,对比柔和,淡雅异常,且极富韵味,尤为名贵。田黄中的佳品还有“黄金黄”、“橘皮黄”等。



青田石印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山口、北山、阜山一带故得名。其开采历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在古代,青田石主要用来雕刻各种工艺品,因其石质细腻,色泽斑斓,加上“青田石雕”工艺精湛,世代相传,故青田石尤为海内外所重。其矿物成份以叶蜡石为主,也含地开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其颜色以青蓝为主调,石质软细,初学刻印,便于掌握。青田石中的名品有灯光冻、鱼脑冻、酱油冻、艾叶绿、风门青等等,都是以其他的物品对其形状的形象比喻。灯光冻为一种半透明的蜡状岩石,色泽嫩黄、晶莹光滑,手感较好,是制印的上品。鱼脑冻具有熟鱼脑特征,于浅色中透出微青,质地细密。酱油冻与前两种质地相似,但颜色较深,有“古色古香”之感。风门青和艾叶绿都形似青叶一样翠绿的颜色,均为青田名品。

    大多人知道鸡血石而不知昌化石,其实鸡血石就是昌化石。它产于浙江昌化而得名。据古籍记载,乾隆南下巡至浙江天目山,天目山主持献出8厘米见方鸡血石一方,乾隆即令人刻“乾隆之宝”一印,并铭“昌化鸡血石”,遂声名远播。这方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许多人见过原印之后,啧啧称赞昌化鸡血石的美妙绝伦。鸡血石是一种内含纯辰砂,由地开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蜡石,呈朱红色,极似鸡血,故名,为印石名品。鸡血石与田黄一样声名显赫,不相上下。评鉴优良的鸡血石的标准是:红色浓艳似血,不浊、不污、不暗,印红色处于其他颜色包围之中;结合之处无痕无迹,没有明显的界限;其血色无星、点、散飞线之状,色成片且聚中;质地纯美,无异物杂质。据鸡血石的质地、成份、透明度、光泽和硬度可归纳为“冻地”、“软地”、“刚地”、“硬地”四大类,尤以“冻地”质量为最佳。

    巴林石因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而得名。为上世纪50年代后发现的印材。巴林石的优点是色彩或油滑光亮、润泽晶莹,或白如玉,或澄如蓝。花色品种有单色、杂色、冻儿石等60种之多。但与青田、寿山相比,巴林石稍为逊色。有趣的是巴林石中也有鸡血石,但它比起昌化鸡血石来,无论血色,还是石质,品质都相距甚远,所以市场上常有以此类鸡血石冒充昌化鸡血石,收藏者在选购时要细致审视。2001年上海APEC会议,江泽民将韩天衡先生所篆刻巴林石印章作为国礼分赠给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们,由此足见巴林石的可贵。

*.*.*.* 2008-8-26 12:54:3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57
乾隆二十五方宝玺诏令天下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檀香木“皇帝之宝”


    在紫禁城后三宫的交泰殿御座左右,整齐地排列着用明黄色云龙织锦包裹着的箱架,这些被称为“宝盝”的箱子里盛放的正是由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象征着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宝玺——清二十五宝。

    这二十五方宝玺的质地不一,有金质、玉质和檀香木质,印纽的形制分为交龙、盘龙和蹲龙,雕刻精致,显得厚重威武。宝玺象征着皇权,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凭证。可是,在清代早期,国玺的数量却没有一个规定确切的数目。到了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宝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九枚,而且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这些都令乾隆皇帝十分不满。于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下令重新鉴别这些宝玺并且排列次序,最终选定了这固定数目的二十五方,它们分别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这些宝玺的内容涉及皇位的继承、任命大臣、民族、外交、征伐、祭祀和赏赐等各个方面,皇帝发布的每一个诏书、敕谕,都要根据其不同的内容钤用不同的宝玺,比如“皇帝尊亲之宝”是给太后上徽号时使用的,“命德之宝”是为奖励忠良时使用的,体现了宝玺各自的使用范围。



檀香木“皇帝之宝”钤本


    新选定的二十五宝,除了一方“皇帝之宝”是满文印外,其余都用汉、满两种文字篆刻,汉字用的是篆书,满文用的是本字。到了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又觉得宝玺上的两种书体不太协调,因此决定除了“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及满文“皇帝之宝”这四方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改变外,其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满文本字全部改成满文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这二十五方宝玺的使用频率也不太一样,比如最早的那四方宝玺就很少使用,而钤用得最多的则是檀香木满汉双文的“皇帝之宝”和青玉的“敕命之宝”。

    当年,乾隆皇帝把宝玺的数量定为二十五方,取意《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希望清王朝能够“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只可惜清朝也就传了六个皇帝就灭亡了,二十五宝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依旧静静地躺在交泰殿里看着世事变迁。



"太上皇帝"白玉圆玺(清)


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

    乾隆御玺世界第一玉

    在打响今年秋拍头炮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宫遗珍——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以港币4624.75万元成交,超出预估价的两倍,刷新了了玉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乾隆时期,每遇重要的国事家事都要刻制宝玺为纪念。如果把它们按年代先后排列起来,乾隆一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便可一目了然。乾隆“太上皇帝”圆玺便是这样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乃乾隆皇帝85岁改当太上皇帝时制造,有200多年的历史,乃乾隆皇帝二十多方“太上皇帝”御玺中唯一枚圆形宝印。以温润乳白的白玉精琢而成,印面以篆体浅阳雕“太上皇帝”四字,玺四周阴刻乾隆帝《自题太上皇宝》御题诗,极为尊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胭脂红釉盘(清)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清代 瓷胎掐丝珐琅印盒


    高6.5cm;直径15cm

    此盒呈扁圆形,浅腹,支口,圈足,形制规整。盖面与盒身以蓝彩为地,以铜丝镶绘鱼、虾、墨斗和海草生物纹饰,盖内与盒身内部均用青花绘萝卜、莲藕、豆角三种蔬菜纹饰,整体外部构图犹如置身於海底世界,内部则清新淡雅。此盒工艺精湛,笔触工细,彩料沉稳透艳,此器从构图、材料、造型均如此精致,特别是在瓷胎的烧成後再加上铜丝珐琅的这种工艺实属罕见。



唐代 黄釉席纹罐


    高15.7厘米 口径6.3厘米 底径9.5厘米

    唐代烧黄釉的窑址有安徽的寿州窑,萧县窑,河北的曲阳窑,河南的郏县窑等。造型多见盘,碗,杯,钵,罐等。琢器的遗留数量不多,此罐唇口,短颈,瘦肩,直腹,平底,流呈短小的圆柱形。器身施黄釉不及底,有化妆土,釉下印编织席纹。胎坚质,呈灰色。





元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高11.7厘米 口径13厘米 足径4.5厘米

    杯撇口,高足。青花纹饰,杯心饰折枝菊纹,里壁模印凸云龙纹,里口饰忍冬纹;外壁饰云龙纹,足柄饰莲瓣纹。此器风格朴实,龙纹描绘得生动传神。由此杯可见元代高足杯的高足较直,以致重心不稳。


*.*.*.* 2008-8-27 10:30:5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59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元 青花白麟凤纹花口盘


    高7.9厘米 口径46.1厘米 足径26.1厘米

    盘菱花口。通体青花地留白花纹饰,盘心饰麒麟及凤纹,空间衬以莲花及云纹,外环饰忍冬纹,里壁饰网纹地缠枝牡丹纹,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缠枝纹。此盘的青花地白花装饰,颇具特点。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



明早期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图碗


    高8厘米,碗口部外撇,腹部斜收。通体施白釉,釉色微闪青。碗内外绘青花五彩,鸳鸯莲池是明早期经常使用的纹饰。色彩对比强烈,俗而不艳。红彩莲花,绿彩荷花,用褐色、红色的点状、线条画出鸳鸯,这种画法简洁朴素,生动自然,和当时的宫廷风格不同。碗内口书写一周藏文,中锋运笔,笔痕明显,间有铁锈斑,显然是苏勃泥青料。外口绘青花云龙,画法欠工整,有粗放之态,加之清晰可见的铁锈斑,使龙身青花深浅不一,动态感强,这是明初使用进口料带来的天然效果。底书青花双圈两排竖式六字楷款“大明宣德年制”。此碗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景德镇最早的青花五彩器,也可以说是斗彩的前身,因此价值连城。



唐代 绿釉白斑盒


    高3.3厘米 口径6.9厘米 底径7.3厘米

    盒扁圆,直口,平底。盒盖平面无钮,盖口合于底口,通体绿釉地饰以白色斑点。此盒色彩鲜艳,釉面以绿色为地,上面点缀以大量白色斑纹,引人入胜,韵味无穷。



清中期 鸂鶒木雕曲竹式墨床


    长7.1cm

    墨床亦称之为墨台;用以承载墨丸,可免墨渖渍染几案。本器择取细密绚丽的鸂鶒木所制,施以浮雕法,作曲几式;几面五竹弯曲并列,分饰参差竹节;转折而下,横承二竹段为足。状若天然竹材编造,维妙维肖,盈巧可爱。历来藏用得宜,莹采温润;可供文房清赏或长伴砚侧的珍品。


*.*.*.* 2008-8-28 9:24:2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60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唐 蓝釉弦纹碗


    高6.9厘米 口径16.8厘米 底径9.9厘米

    碗撇口,口以下渐收,腹部凸起弦纹一周,圈足微撇,里施蓝釉,外壁蓝釉不及底,釉色蓝中泛青灰色,呈温雅的蓝灰色调,深沉而含蓄。



彩陶盆


高:23厘米 口径:35厘米 重:2585克

时代:庙底沟二期 山西省方山县采集



清嘉庆 雕瓷竹段式印盒


    宽9.8cm

    模印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印盒制作之创意,是仿造嘉定派竹刻艺术。整体为一高浮雕之椭圆竹段盒,分制身、盖合而为器;作过墙风竹,由底部横生至盖面,竹枝节节而上,顺应竹之生长规律。竹叶面以薄地阳文法隐起筋脉,用阴刻法钩出筋络,布有筱竹穿插其间。盖面外缘侧角,以褐色彩釉点染竹材之纤维;盖面心挂薄釉,沿周下漥,令面心鼓起,类竹横隔膜。子母口及底足皆点饰竹纤维;近底部深刻漥线一周,并饰竹钉二列。形制绝似竹雕,以寓「节节高升」。底部亦施薄釉,制如盖面,模印阴文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明永乐官窑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山茶纹扁壶


    (公元1403-1424年)明初永乐、宣德是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期。此器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造型新颖,俗称"抱月瓶"。器物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身满饰青花纹饰,纹饰可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笔绘工细,画风流畅;青花色彩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青花特征,是永乐官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