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收藏“百宝箱”

39899人阅读  67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娟秀而雅逸的行书诗句,书写在了莹白如雪、温润如玉的胎体上,映衬着“佳丽”、“金成”、“旭映”这几方胭脂红釉的闲章分外鲜艳。然而,将碗转到图案的正面,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件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的富贵与华丽:一对雌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觅食,雄雉鸡身披锦绣,回首凝望,浑身毛色绚烂夺目,一翎一羽描绘得精细入微。粉红、藕荷、杏黄、淡黄各色牡丹花竞相绽放,花瓣轻透、娇嫩欲滴。如果有幸上手,捧起那半脱胎的瓷碗,感觉如同掬起一汪春水,轻盈而又清润;又如同丝绸滑过手背,细腻而又温柔。

    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一种新品种瓷器。

    起先,绘制珐琅彩的颜料要从欧洲进口,到了雍正皇帝时候,开始拨专款专项研发珐琅彩颜料,终于在雍正六年的七月研发成功,不仅能自炼出与原先进口颜料一样的颜色,还大大丰富了颜色的种类,使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制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作珐琅彩瓷器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这里不能不提到唐英,他于雍正六年起担任御窑厂的督陶官。正由于他的督窑有功,御窑厂才能烧制出完美造型、白润坚质的薄胎瓷,为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完成首要条件。白瓷胎运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在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又有专人题写诗句、款印,最后入炭炉经600℃炉火焙烧而成。

    雍正朝的珐琅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绘,名工烧制,一件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往往要经历数月时间,还时常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烧制时极易破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珐琅彩瓷器的数量极为有限。

    不得不承认,还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珐琅彩瓷器如雍正朝的那般典雅秀丽,以瓷胎为画绢,布局章法继承了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统。我们可以用《陶雅》中之语评价雍正朝珐琅彩瓷器:“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丽,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我们看到的这件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正是这“四绝”的完美体现!



汝窑青瓷莲花三足洗(宋)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百年。因开窑时间短,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愈发珍贵。仅就宋瓷而言,汝窑的成就最高。后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诗句,天青色调为其正色。其实汝瓷的釉色还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有人称之为“鱼子纹”“芝麻花”“蟹爪纹”等。器物均为满釉支烧,面有细小的芝麻钉痕。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随着汝窑遗址的发现挖掘,出现了不少书谱鲜见记载的汝瓷器形和纹饰品种。原传统观点,认为汝窑瓷器光素无纹。现出土的汝瓷残件有刻划花、模印、浮雕装饰手法。原来与汝窑相区分的是临汝窑,现又多出民汝的新概念。可见人们对古陶瓷及窑口的认知,随着考古新发现,而与时俱进。

    如图所示的汝窑青瓷莲花三足洗,高8.5cm,口径6.5cm。造型奇特,构思巧妙。与那常见书谱的汝窑虾青莲花碗明显不同,该洗更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下置外撇三足更添情趣。且发色天青,釉色温润如古玉。天青釉中有“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花口和花棱折瓣处略见红光,这也是汝瓷的一个典型特征。该洗原为一法国收藏家收藏,其后人出让时,在泰国由收藏家培芝先生购得,返回中国。





民窑的魅力


    官窑是世人公认的瓷中精品。在为数众多的民窑作品中由于纹饰、题材等方面较少受到拘束,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那些专为王公贵族生产的民窑精细瓷器,其生产技艺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这些民窑中,有“官古器”户、“假官古器”户,还有“上古器”户和“中古器”户。

    在历史上,明代专门生产日用瓷器的小南窑,也曾烧造出了“盛行一时”的浅白仿宋碗。明代民窑瓷器的纹饰,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凡是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能赋予人们美感的一切景象、事物,画师们都尽情地加以表现。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官窑瓷器无法比拟的。与官窑瓷器上繁缛的画风不同,民窑的青花瓷上,草草几笔山水画,再加上题诗,显示了明代文人山水画对瓷器装饰的影响。清代,则大量采用了戏曲、小说等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就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这些画,线条简练有力,表情生动,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民窑在器型上大胆创新。传世的康熙五彩瓷,官窑多是一些盘、碗等小件器皿,而民窑则生产出了凤尾尊、棒槌瓶、大盘等大型器物。

    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官窑停造,独剩民窑,这时却是景德镇制瓷业走向最辉煌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海外客商大量购买景德镇的民窑瓷器,此时的民窑也显示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刚健的个性。无数的民窑瓷器漂洋过海,向世界广泛传播着中国文化。



清乾隆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20公分,最宽:8.2公分,口径:4.2公分,底径:5.9*2.8公分。

    瓶作扁圆形,为凸显别出新裁的造型,两只扁圆瓶以前後错开但腹部相连的形制出现。口作唇边向内敛收,短颈、长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满饰蓝、紫锦地图案,锦\地之上再彩画各式缠枝花卉。双连瓶腹部中心两面开光,分画梅花、喜鹊及水仙、鹌鹑,由於两器相连,故前後两面的开光,皆因交错之故而各出现圆形与半圆形的作法,此变化亦与蓝、紫两色釉彩的交*出现共同形成有趣的对应与变化。器内及底皆施湖绿色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双连瓶的形制,已见於乾隆之前的官窑和民窑。

    乾隆官窑为表现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於前人的基础上无不尽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时足以展现技术与想像的瓶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梅瓶


    素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享誉海内外,元明清皇家在此设置官窑的时间就长达600年之久。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成为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中最辉煌的一页。

    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北宋年间烧制出了青白瓷后,开始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从元代起,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制成功了著名的青花瓷器。明清是景德镇官窑的鼎盛时期,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景德镇开设了御窑厂,并专门派太监到景德镇督造瓷器,相继创造了绚烂的釉上彩绘和彩釉瓷,还有清新优雅的永乐宣德青花,釉下釉上互相辉映的成化斗彩,以及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等。清代景德镇又烧制出了闻名遐迩的五彩、粉彩、黄彩、珐琅彩和各种名贵色釉。



   要想烧造出精美的瓷器,熟练的工匠、优质的瓷土和釉料都是不可缺少的。官窑以皇家的名义,独占了这些资源。明代把具有生产技能的瓷工编入“匠籍”,要求他们4年一轮地到官窑上班。另外一些数量较少的绘画艺人和烧“龙缸”的大匠,也被官窑雇用。明代景德镇的优质瓷土也被官窑独占,称为“官土”,民窑无权使用,只能采用较次的。当官土日益减少时,官窑还想再占其他地方的瓷土,曾经引发过官民之间的严重争执。明代生产的主流瓷器是青花,但最好的青料也被官窑独占,由外国进口的回青,只准在烧造御器时使用,民窑只能通过各种非法途经获得一点高级青料。民窑生产瓷器的品种、式样甚至颜色,也处处受到官方的限制。《明英宗实录》记载,“禁江西瓷器窑厂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

    官窑生产的瓷器,只供宫庭使用,除了由帝王赏赐之外,即使是最高贵的王亲国戚,也不能从御窑厂得到瓷器。《明实录》记载,宣德二年:“内官张善伏诛。善往饶州监造磁器,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同列。事闻,上命斩于市,枭首以殉。”宦官张善就因为将官窑御用器“分馈同列”而掉了脑袋。

    官窑的辉煌,还与当时皇家对高雅精致瓷器的热衷和喜好分不开。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就是一位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尤其对景德镇御厂的生产相当热心和执著,特别是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他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厂的生产,于是,成化官窑烧造出了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清雍正皇帝也是一个超级“瓷器发烧友”,皇宫密档中有多份他的御批,对瓷器的样式、纹饬、色彩多次提出具体的要求。一些督窑官也以不耻下问的态度,潜心瓷器制作,着意创新,督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瓷中精品。

    官窑烧制皇家瓷器不惜成本。它烧制100件相同的瓷器,只有4件是贡品,所剩下的贡余品、试验品、废品甚至超过皇帝需求的合格品等全部打碎并就地掩埋,保证了皇家御用瓷器的完美无暇。

*.*.*.* 2008-8-30 15:52:0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63
古朴拙趣 话说交椅渊源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在中国明代家具的椅类中,有圈椅、官帽椅与交椅三分天下之说。圈椅厚重,官帽椅典雅,而交椅则古朴拙趣,造型脱俗。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原来,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而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

    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3至5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现传世的明式交椅,以黄花梨最珍稀,而杂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少。目前,古董家具市场上流通的不少“黄花梨交椅”,多以白酸枝或越南黄花梨仿制,收藏者须谨慎。

*.*.*.* 2008-9-1 9:51:1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64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黄地粉彩芭蕉花卉纹圆花盆盆托(清)


   清光绪,黄地粉彩芭蕉花卉纹圆花盆盆托,高3.4cm,口径17cm,足径13.1cm。

    盆托圆形,敞口,折沿,圈足。外壁淡黄釉地上绘粉彩牡丹,折沿边饰青花回纹一周。外底施白釉,署矾红彩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粉彩地开窗十八罗汉纹双狮耳瓶(清)


    清光绪粉彩地开窗十八罗汉纹双狮耳瓶(高41cm)

    该瓶高41cm,口径15.5cm,底足15cm。造型端庄稳重,规整俏丽。锦地开窗绘画十八罗汉人物故事,画中人物衣纹的线条用中锋运笔,均匀流畅,各罗汉表情,动作极富动感,慈祥而沉思的微笑表情刻画得传神细致。其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据悉曾被载入《广州市海珠民间文物藏珍》。



清康熙 五彩十二花神杯


    规格:口径5.3cm

    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的重要产品之一,它从明代万历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色彩更加丰富,发明了釉上蓝彩,以此代替了嘉靖、万历五彩中的青花。康熙五彩在官窑、民窑都有生产,且做工都很出色,但官窑更注重颜色釉,所以代表五彩水平的当推民窑。

    康熙五彩主要色料有红、黄、绿、蓝、黑、紫、金等,它一改传统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而是在白瓷的底子上施以五彩,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等,十分丰富。各种色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色调风格。红彩是鲜亮红艳,黄彩是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为葡萄紫或茄皮紫,绿彩多深浓泛黑,黑彩则漆黑发亮,多用于勾画轮廓,蓝彩光艳动人,多用于描绘山石。



   康熙五彩多仿古之作,所以又称为古彩。其民窑产品器型多样,有盘、壶、杯、碗、瓶、罐等日常用品,还有文房用具和案头摆设。图案装饰丰富,风格受版画影响,以戏曲故事题材为多,历来以刀、马、人为主。

    瓷器中的套具大约在东晋时已经流行,当时按生活习惯和需要,将日用瓷器中的不同品种配套组合,如把杯、壶、盏托等作为一组茶具,但当时组合的品种还比较少。

    套具日益丰富的时期要数明、清,其中最多的可达二百件一套。十二花神常用于成套瓷杯的花卉纹饰,这种纹饰流行于康熙年间。康熙五彩十二花神小杯以十二只瓷杯为一套,每只杯上按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某月各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 2008-9-2 8:59:5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65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


清雍正,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高11.5cm,口径25.2cm,足径14.7cm


    碗十方形,敞口,圆唇,斜壁,下腹折收与平底相连,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鳅背状。通体施天蓝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红绘葡萄串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釉里红出现于元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稳定,因此发色纯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时期,已经完全能够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巧,故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浓艳纯净的天蓝色釉衬托下,以釉里红绘画水灵灵的葡萄,颗粒饱满,鲜嫩欲滴,天蓝,紫红相互衬托,各臻其妙。



东汉 越窑黑釉熊形灯盏


    上虞百官出土。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纵:31厘米,高:49厘米,盏径:13厘米。

    灯作熊形,顶上的碗为盛油及捻的盏,两肩下斜,腿脚曲於腹前,坐状,怀抱一熊,正在吃食,腹部有一圆孔。自顶口沿至膝部有援攀的鼠形动物。



元 青花折枝花纹鼎


    高11厘米 口径10.1厘米 足径7.1厘米

    鼎直口,圆底,下承以三柱足,口沿上置两绳耳。青花纹饰,外口下饰斜格锦纹,腹、足部饰折枝花纹。此器形制朴实而不乏挺拔清秀,此种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折枝花纹的曲张与斜格直线形成对比,十分雅致。



西晋 青釉六足洗


    高9.3厘米 口径15.5厘米 底径16厘米

    洗折沿,扁腹,下部收敛,平底。下以六兽头为足,器外模印网纹一周,上下各有戳印纹一道。沿面饰水波纹一周。里外施青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田黄石雕异兽书镇纸



    清宫旧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3.2公分,纵:5.4公分,横:6.3公分。

    除了砚材,美石也是文房清玩之一,美石中的寿山石,更受到明清文人的赞赏。其中,又以田黄石最受推崇。寿山在福建福州北郊,以产光泽晶莹、脂润如玉的寿山石著名。这种石材是上好制印材料,用以治印,硬度适中,能充分表现印文的优美典雅,篆刻家认为可供奏刀,鉴赏家赏鉴印文之余,也喜爱石材本身的色泽变化与透明度。

    寿山石的第一品是埋藏在田里的「田石」,分为黄、白、红、黑四色,以黄色最名贵,即是「田黄」石。「田石」质地温润可爱,或微透明,或半透明,肌理隐现萝卜丝纹者佳,历来有「石帝」、「石中之王」的称号,自清代以来,极负盛名,而「田黄」石之价可与金玉相埒,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当地民谣还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寿山石的第二品是产于地势较低或近溪流的「水坑」类石,即以透明度见长,所谓「水坑上品,明泽如脂」;产于高山的「山坑」类石,也出产具透明度的冻石;两者都相当名贵。作为一种美石,寿山石开采之源已不易查考,但是至少在西元五、六世纪时的南朝,当地已有人采用寿山石代替玉材,雕制「石豚」作为丧葬器。  

    此后,当地一直视寿山石为一重要石雕质材;元、明之时,寿山石成为重要的石印材,并且逐渐出现名师巨匠,杨玑为其中之一。这件寿山石未刻印的一面侧壁阴刻行书「玉璇」边款,「玉璇」就是杨玑的字,他是明末清初福建彰浦人,擅长雕刻印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中记述杨玑所做准提像时说:「运刀之妙,如鬼工。」



元代 酱釉圆砚盒


    高5.8厘米、口径8.6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圆形、平底。器外施酱色釉,釉色纯净。器成,水盂腹空有灌水暖砚之用。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清)


   清雍正,青花云鹤九桃纹盘,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只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器青花浓艳,线条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为皇帝祝寿之器。



君子之弄鬲(战国)


战国,君子之弄鬲,通高14cm,宽18.4cm,口径15cm,重1.76㎏。

    鬲圆体,大腹,三短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环。盖、器各饰方块绹纹二周,附耳上遍饰花纹。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

    君子之弄鬲。

    意为君子用于赏玩的鬲。

    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最为庄严神圣的祭祀用品,但到了战国时代,青铜器的地位随着整个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而大为下降,甚至成为赏玩用器,“君子之弄鬲”的铭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 2008-9-4 9:28:2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67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宋)


宋代,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青花海石榴贯耳瓶(清)


    清雍正,青花海石榴贯耳瓶,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瓶洗口,长颈,丰肩,双贯耳,上腹圆鼓,下腹渐收,浅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蓝色,晕染。颈饰海水纹,耳绘回纹,肩和胫饰蕉叶纹,腹绘缠枝石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该器青花发色、釉面、纹饰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贯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青花海石榴贯耳瓶(清)
   
   
    清雍正,青花海石榴贯耳瓶,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瓶洗口,长颈,丰肩,双贯耳,上腹圆鼓,下腹渐收,浅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蓝色,晕染。颈饰海水纹,耳绘回纹,肩和胫饰蕉叶纹,腹绘缠枝石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该器青花发色、釉面、纹饰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贯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父庚觯(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父庚觯

    父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彩绘变形鸟纹盂(汉)
  

    汉,彩绘变形鸟纹盂,口径25.5,高8.5cm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西汉 1986年江陵毛家园1号墓出土

    木胎,旋制。敞口,弧形壁,平底,圆圈足。器表与口沿内髹黑漆,余髹红漆。在黑漆地上用红、褐漆彩绘花纹:口沿外为变形鸟纹,口沿内与上腹绘鸟云纹、鸟头纹、变形鸟纹等图案。外底有烙印文字。



清光绪黄釉三足兽耳簋


    通高21.7、口径14、底径12厘米。1983年从中国文物总店调拨。榫口,鼓腹,平底,三兽足,带盖。肩腹处置对称象耳,此系仿商周时期青铜簋的造型。盖顶器腹饰凸弦纹,盖口和器肩部饰云纹,盖内有“周刺公敦”四字,底书“陶斋法宝”篆书款。通体施黄釉,色润光滑。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明)


明,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五代白釉高足杯


    高5.5、口径8.1、足径4.3厘米。1956年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墓出土。花口,弧腹,高圈足。杯的外壁有谷粒状纹饰。白色瓷胎,胎骨极薄,光照下可映见指影。白釉微泛影青色,晶莹透亮。与同时出土的几件白瓷相比,此件胎体最薄。


*.*.*.* 2008-9-6 16:37:4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69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彩漆凤鹿木雕座屏


    战国。通高15、长51、座宽12、屏厚3厘米。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水晶杯(战国)
   
   
    战国。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模画(南朝)
   
   
    南朝。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嵇康为“七贤”之首,他是一个非常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文献中记载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阮籍则是一个不拘小节,活得很潇洒滋润的人,他好饮酒,且“嗜酒能啸”,这个“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世说新语》说他酒后纵兴“长啸”,且“韵响嘹亮”,所以,在“七贤”之中,有“嵇琴阮啸”之说。山涛也极能饮酒,《山涛传》中有其“饮酒至入斗方醉”的记录。王戎则是一位为人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人物。向秀文儒,文献记其“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看来是个十足的道学家。刘伶也好酒,且嗜酒如命,“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大杯小盅,来者不辞。阮咸通音律,善弹琵琶,当然,这里的“琵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琵琶,而是一种被称为“阮”的弹拨乐器,相传这种乐器就是由阮咸发明,在许多地方剧种的演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乐器。由于“七贤”在当时热衷于清谈和玄学,崇尚空灵之道,而玄学中又掺杂了许多“怡悦情性”“自我陶冶”“洗心养身”“自喻适志”的道教因素,颇受知识分子的喜好,“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的人生观亦博得了知识分子的赞赏,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七贤”成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荣启期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荣启期更有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模画局部放大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玉"英雄"合卺杯(明)


    玉与石相伴,故有美石之称,玉与石不同之处在于石是无知无觉之物,玉是有情有性之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所谓五德,是指坚韧的质地,莹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的结构和舒畅的声音。

    玉的发现,据说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昆仑山为群玉之山,其山下的和田地区有两条著名的河流,一条是玉龙喀什河,产白玉。一条是喀拉喀什河,产墨玉,形同泾渭,和田玉以羊脂玉为最,其透闪石成分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上好的和田籽玉每千克在百万元以上。盛产美玉的和田被誉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就取材和田玉。

    知玉,始于成语,几十上百,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有玉的成语生动,美丽。懂玉,在于文化,尤其是戏剧,《玉蜻蜓》、《拾玉镯》、《玉钗记》、《玉簪恨》,玉作为道具,一为守身如玉之盟,一为洁身而返之意,玉无言,通人性,意深远。

    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有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有《红楼梦》宝玉出生时口含通灵宝玉的神奇,红学专家评说此书之文化三纲,玉为首纲;《山海经》中有黄帝食玉膏的记载;《道德经》中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即玉清、上清和太清,是道教敬奉的最高神灵。

    子贡请教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玉可以趋祥避祸,璀璨的三星堆文化;玉可以逢凶化吉,惊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之后的“完璧归赵”;玉可以食玉成仙,屈原有诗云:“登昆仑兮食玉英”;玉可以裹尸不腐,徐州楚王陵的金缕玉衣。

    玉很女人,脆弱而温婉,经不起凌辱和劫难;玉有生命,与其他饰品相比,唯此物与人对话,融入人、物合一的境界;玉无价可标,黄金讲分量,钻石论大小,玉有万种面,有价格而无价值可沽。玉耐看,一块好玉吸引眼球的时间比其他饰品的要长久。多看玉,能养心,怡神,静气,修身明志,心胸开阔。

    玉是物之精华,是价格、尊严、美德和情爱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在中华文明字典里,没有其他物质能与玉相提并论的,我们民族自古就有薄金银而厚玉的习俗。玉之秀,秀在和谐,黄金俗气,钻石张扬,玉金贵有内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玉之美,美在经典,女人爱玉,特别是中年女性,更知用玉装饰,晚年的宋美龄一身上佳翡翠饰品,显得高雅、端庄、富贵。

    玉也有健身治病之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至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民间有孕妇分娩时手握玉镇痛的习惯,现代科学对玉有了新的发现,玉石中有对人体有益的十几种微量元素,对健康的人有保健作用,对病人有治病的疗效。

    玉在国人眼中是神物,其精气远望如在,近看却无,可望而不可即,但玉在人的心底,永久念想,永远无价,故而有了养玉的风气,盛世更为烈。



新石器时代 玉立雕神人


    尺寸:高14.6cm 宽6cm 厚4.7cm

    说明:玉料青黄色,局部有赭色沁斑。神人整体呈蹲坐式,头顶有粗而长的双角,且自脑后向前弯。面部窄而凸出,赤身细腰,下肢呈水滴形,上肢扶于膝。

    所用玉料同红山文化某些玉器用料类似,风格古朴。神人五官似用粗而浅的阴线琢初,人身局部亦留有线切割的痕迹,但现已模糊。今在河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掘到类似的石兽,可作参照。故将这件玉兽的制造年代暂定为新石器时代,或有可能为红山文化遗物。



白玉带皮携琴访友搬指(清)


    高2.5厘米,白玉带皮,搬指为圆筒状。巧琢一亭阁,亭内老翁正迎接访者,伯牙持仗,蹬阶趋亭,身后二侍童相随,一侍童腋下夹琴。待童身后巧琢松、竹相视。整个画面呈现出喜庆祥和、福寿延年的主题。



玉孔雀衔花佩(宋)


玉孔雀衔花佩 宋 早期尺寸:长7.6cm宽3.8cm 清宫旧藏

    说明:青玉。有黄色沁,整体近似半圆形。片状,镂雕一孔雀。孔雀回首,口衔一花枝,颈部曲折,一翅展开,一翅下折,翅羽饰平行排列的条状纹。此器尾部的表现采用了宋代玉雕孔雀的流行方式,即尾翎呈排列的鳞片状,片上有透雕的圆孔,花枝较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曲,造型较一般宋代玉雕花卉有新意。又,镂雕花形玉片在宋代较流行,作品有下列特点:一、无边框,整体设计保持玉片的外形特点,呈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二、镂雕去掉的玉质面部分较小,保留部分较多,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坚固性。三、平面性较强。这件花鸟佩具备了上述特点,还采用了多层次的表现手法,使图案中的花鸟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图案布局疏密结合,艺术水平高于一般花鸟纹玉片。



玉四蝠捧壁佩(清)


   玉四蝠捧壁佩 清 尺寸:纵6.4cm横4.5cm厚0.6cm清宫旧藏说明:白玉。无浸色,蜡样光泽。器呈椭圆形,中部为透长圆形孔。两面均雕有相同兽面纹和勾云纹,四角镂雕四只蝙蝠。全器主要纹饰为仿古兽面纹与勾云纹,洁白透澈中更着古朴典雅。四角镂雕蝠形属传统寓意纹样。



玉松鹿纹圆形饰(宋)


   玉松鹿纹圆形饰 宋 尺寸:直径6.8cm清宫旧藏说明:玉料白色,器圆形,正面多层镂雕松鹿纹,鹿纹居前,较大,松饰于后,呈平面凸起形,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此鹿的雕法与一般唐代及辽金玉器中的鹿纹雕法不同。鹿身较肥但肌肉表现不明显。颈部有多层皱皮,艺术手法细腻。又,鹿为昂首式,头顶有大角,这种鹿纹在宋代玉器中亦是不多见的;松树于鹿身之后,不雕树身,仅雕松枝示意;唐代之前的玉器上一般不饰树木,唐以后山水画发展,绘画中出现了较多的山石树木,绘画艺术也影响了玉器,并成为玉器重要饰纹。这一时期北方辽、金地区玉器常以大叶柞树为饰,而汉族为主体的宋代玉器中则出现了针叶树。宋、辽、金玉器中树木图案是少量的,构图不讲经营位置,有程式化意味,这件松鹿纹玉器的设计就有上述特点。



玉螭纹笔(明)


    玉螭纹笔 明 尺寸: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说明:青玉,笔管与帽皆圆柱形。笔管外壁以浮雕技法琢一蟠螭,于顶端外沿阴刻五组横阴线,顶部以圆玉片将孔封死。笔帽两端外沿分别阴刻五组及六组阴线,其间浮雕一盘绕形螭纹,于端顶嵌一圆玉片。明代有各种质地的笔,如雕漆管笔、玳瑁管笔、黑漆描金管笔、檀香木管笔等,纹饰各异。其中尤以玉管笔最为珍贵,且为迄今所知最早者,此为典型实例之一。

*.*.*.* 2008-9-9 10:11:0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72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宋 吉州窑绿釉印花碗


    高4厘米 口径10.3厘米 足径3.7厘米

    碗口外撇,斜壁,圈足微外撇。碗内壁模印水波纹,其间刻四尾游鱼。通体施绿釉,釉面莹润光亮,开细小纹片。水波游鱼为宋代瓷器中常见的纹饰,耀州窑、临汝窑、广西容县窑等都有烧制。此碗器型小巧,纹饰精美,为吉州窑的典型作品。



绛色纳纱绣佛手花鸟檀柄团扇(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里,深宫中的女子,轻挥团扇,打发着寂寞的光阴。然而,碧镯皓腕中所持的轻盈精致的宫扇在这首充满深蓝与银色的诗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一片凄凉之中,越是美丽的东西则越是哀怨。而秋天的扇子,失去了在夏天挥风取凉的作用,被弃之箱箧,也象征着这位深宫女子被遗弃的命运。

    唐代宫扇已经难觅,我们眼前所见的是一把清代的宫扇。八葵瓣形,扇面以绛色纱为地,薄如蝉翼,上面绣着折枝佛手、菊花与枝头小鸟等纹样。扇边四组五色的几何卷草纹饰与护托上的蝠寿图案都是皮制的。檀木扇柄上阴刻着竹、桃、灵芝、水仙等四季植物,填涂蓝色,有“灵仙祝寿”的吉祥含义。与佛手花纹颜色一致的黄色绦穗从细节处显示了宫廷用扇的品味。

    这把团扇的精致之处就在于它的纹样是用纳纱工艺绣出的。纳纱是我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亦称“戳纱”或“纳绣”。绣的时候用素纱做绣底,有规律地按纱眼用各色丝线行针刺绣,或垂直,或斜向,针路规整匀齐,具有强烈的织纹感和装饰效果,这是纳纱绣所能带来的独特效果。纳纱工艺一般用在宫里后妃们夏日穿着的服饰上,纱质的面料通透挺括,穿起来凉爽舒适,而上面的纳纱绣,又处处显示了宫廷服饰精细考究、时尚华丽的特色。另外,文武官员所穿官服胸前的补子通常也是用纳纱工艺绣制的。而对于寂寞的宫中女子而言,绣制各类小件的纳纱佩饰和活计,比如荷包、香囊、扇套等等,也是她们平日休闲赛巧的方式之一。

    作为夏日消暑取风的扇子,很难说清其确切发明的年代,清楚的是,无论团扇还是折扇,扇子渐渐成了人们展示巧思的媒介,成了文人抒发感情的寄托。清代宫廷里的扇子更称得上是一种工艺品,除了丝绢竹羽、玉、翠、犀角、象牙、香木、宝石种种材料点缀其中,唯恐不知其奢侈富贵。然而,即便满身绫罗珠翠,在天凉如水的夜里坐看牵牛织女星,不如在真挚的爱情里“只羡鸳鸯不羡仙”。



元 釉里红地白牡丹纹玉壶春瓶


    高28.6厘米 口径7.8厘米 足径9.8厘米

    清宫旧藏

    瓶撇口,细长颈,垂腹,丰底,圈足。瓶口里涂红,腹饰釉里红地留白刻牡丹纹,上下刻划有两道弦纹。此器造型挺拔清秀,红釉鲜艳而晕散,呈现出元代早期的特点。



鸟兽龙纹壶(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鸟兽龙纹壶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 2008-9-10 9:19:2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73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泥孩儿(宋)
   
   
泥孩儿 宋 高10厘米

    宋代泥制玩具,泥制玩具在宋代极为流行,泥人虽小,但却精致生动,为宋代艺术、民俗、服饰提供研究资料。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东京每逢七夕,街头“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宋代泥孩儿当时即价值不菲。

    图中一组泥孩儿共五人,立者二,坐者一,卧者二。约10厘米高,黄黑色细泥模压火烧而成。通体无釉,身体均有金粉痕迹。孩童全部为男性,科头,着开襟薄衣,可见身体起伏。孩童或双手抄袖而立,或作戏耍状,塑造手法写实,给观者以亲切朴实感受。

    市场价格较平,每孩儿约人民币百元左右。宋代泥孩儿虽器小价廉,但艺术价值较高,古物收藏者不可小觑。



青釉堆塑九联罐(东汉)
   
   
    东汉(25年-220年)青釉堆塑九联罐

    高50.5、口径6.5、底径16厘米

    1970年江苏常州王家塘东汉墓出土

    胎体坚致,釉色灰青,造型为九罐相联,即由两层五联罐相接而成。顶部为一完整罐形器,上下两层均等距离围塑四个小罐,小罐下的柱面刻印怪异的人面纹,罐与罐之间堆塑鸡、鸭、猪、狗、羊、熊、鱼、鳖等各种动物。



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盖罐(清)
   
   
    清雍正,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盖罐,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

    罐直口,圆唇,短颈,直腹,圈足。盖圆顶,子口,宝珠钮。通体饰青花釉里红纹饰。盖面与罐腹以釉里红绘主题纹饰--凤穿牡丹纹,短颈处绘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肩、胫部与盖边沿绘青花釉里红天蝠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仿款。

    此罐的图案喜庆吉祥,展翅的凤凰口衔牡丹飞翔在鲜花丛中。青花的典雅与釉里红的热烈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视觉,烘托了主题。此种盖罐又称壮罐,明代宣德时期创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有仿品。



晚唐《唐人宫乐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轴,绢本,设色画。纵:48.7公分,横:69.5公分。

    本图描写後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澄泥夔纹砚(明)


   明,澄泥夔纹砚,长16.8cm,宽10.5cm,厚3.6cm。

    砚澄泥制成,束颈双连式,颈下为砚堂,砚额为椭圆形砚池,砚堂与砚池边沿雕饰不同的勾云纹,连颈处亦饰繁缛的云纹。砚侧面雕饰夔纹和兽面纹一周。砚背面深凹呈环渠,也可作砚池、砚堂受墨。背面略有剥蚀,底下凸出兽面纹两足。砚配随形嵌玉黄色漆盒,漆盒轻薄,盒内髹黑漆。用漆盒藏砚在明清时较为流行。

    此砚泥质细腻,色泽浅黄,造型新颖,纹饰古雅繁缛,颇为华贵。



大阿福(清)   
   


大阿福 清 高25厘米


    民间泥玩具。大阿福集中体现封建社会末期,世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

    进入清代,曾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居于显要地位的宫殿,陵墓前的大型观礼性雕塑繁荣昌盛期已过,并日渐落,虽然雕刻作品工艺高超,但拘泥于繁琐和矫饰,艺术性明显下降,而根植于民间的一些小型玩赏性和工艺装饰性雕塑却勃发出特有的生命力。它们进入市民生活,在人生仪礼,岁时年节中渗入到中华文化中去,阐发出朴质的美学精神。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及广东佛山雕塑。

    惠山泥人在江苏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早期代表作品为小花囡、车老虎、大阿福一类。惠山泥人并不强调如实描写,而且运用大胆的省略和夸张,其特色可用简、满、明三字来形容。大阿福是著名的传统题材,又称“惠山泥阿福”。通常阿福采取盘腿坐姿,头脑一体,减省脖颈,头部比例约占全身三分之一。图中阿福面满如月,两脑际梳抓髻,耳大垂肩。胸前挂金锁,著蓝色小坎肩,露出两臂。双手放于腿侧,捧有一麒、麟。下身著红裤皂靴。阿福造型充满民间对于“福”的心理描绘,以垂耳、宽面、福体表达祈福纳祥的意愿,并以金锁、麒麟等祥瑞图案加以强调。

    泥阿福又分“大阿福”和“小阿福”两种,如图示清代大阿福工艺精良,色彩艳丽,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市场估价为人民币3000元左右。保存时须保持周围环境的干湿度。



元 青花牡丹双龙纹罐


    高28厘米 口径22.3厘米 足径18厘米

    罐直口,鼓腹,腹下敛,圈足,足内无釉。通体青花纹饰,颈部饰串枝花纹,肩、腹处饰云龙纹,腹下饰缠枝牡丹纹,近足处饰莲瓣纹,通体青花线十二道。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是元代典型青花瓷器。由此罐可见元代龙纹的躯体细长,弯度大,模样威猛,矫健生动。



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清)  
  
   
    清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瓶,高35.5cm,口径7.2cm,足径13.5cm

    瓶小口,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通体以釉里红为饰绘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龙。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庄,装饰手法新颖,红白二色交相辉映,海涛中腾跃的大小二龙,有“苍龙教子”之寓意。

*.*.*.* 2008-9-12 15:35:1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75
唐代大圣遗音琴 沉沦二十余年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深秋山下,月夜江边,万籁俱寂中只听得古琴声起,孤冷清扬。这四句诗不仅把我们带入到古琴深邃的意境中去,也刻在了这把唐代名琴的龙池两边。“大圣遗音”,寓意从远古圣人那里流传下来的琴音,纯洁而高尚。

    这把琴属于存世为数不多的唐琴之一,琴腹龙池内两侧上下刻着“至德丙申”的年款。这一年,唐朝历经安史之乱,玄宗退位,肃宗即位改元,大圣遗音琴是中唐之始制作的第一批宫琴。后来,琴被收入了清朝内府,存放于养心殿南的文物珍品库中,显示了皇帝对这把千古名琴的珍视。然而即便如此,古琴依然未能摆脱劫难:由于年久失修,库房屋漏,泥水经琴面淌下,时间长了竟然在琴面上凝结了一层坚厚的水锈,望之仿佛漆面脱尽,破败不堪。溥仪逊位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见到此琴,竟定名为“破琴一张”,名琴命运跌入谷底,继又沉沦二十余年。1947年,王世襄先生慧眼识珠发现了它,经鉴定为唐琴。建国后,故宫博物院延请著名的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来院修理大圣遗音琴,光清除漆面水锈就耗时数月,然而却惊喜地发现原来的漆面居然丝毫无损。在按原样重新装配了紫檀岳山后,这张唐琴终于恢复原状,重焕光彩,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则发音清脆、饶有古韵,成为了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古琴。

    古琴的音声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泛音在右手弹奏时,用左手轻点该弦的不同徽位,发出“泠、泠”的清响,有如天籁之音,象征天;散音仅用右手弹空弦,发出厚重深沉的“嘣嘣”声,象征大地;按音则是在右手弹弦的同时,左手按住该弦滑动、吟揉,琴声巧妙多变,宛如人的轻声细语,用以象征人。《乐仙琴谱》上说“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升楼阁、居舟中、息林下、游水湄、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里,奏出象征着天、地、人的古琴音声,于是时空停驻,天人合一。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誉为“四大名琴”,但是这些琴的踪迹已经杳然无寻了。当我们看到大圣遗音琴的时候,耳边便会响起清泠的古韵,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嵇康独奏的《广陵散》,往事幕幕、逸人纷纷,眼前浮现的是曲高和寡的悠然与恬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明天继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宋)

    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



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清)


    清,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

    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天然木根流云槎(明)


   明正德,天然木根流云槎,通高86.5cm,横257cm,进深320cm。

    槎,本意指木筏。天然木根泛指天然生成而非人为加工的树根。此槎由一块天然生成的榆树根稍加修整而成为一坐具,右侧卷起处有阴刻填绿篆书“流云”二字,下署赵宦光款,并一“凡夫”白文印。槎面及边缘刻有明代董其昌、陈继儒,清代阮元、半亩园主人以及现代衡永题记五则。

    天然木根流云槎原为明代正德时扬州新城康对山故物,曾陈于康山草堂。至清代乾隆初年,江鹤亭买其地,并以千金购得此流云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此槎偶然为阮元发现,时已尘封虫蚀,间有破损。经阮元购回修整,转赠其好友河道总督麟庆(即半亩园主人),运回北京,添配楠木云纹木座,陈放在自己的半亩园中,并收入麟庆本人编著的《鸿雪姻缘图记》。1958年,由麟庆后人王衡永修整复原,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 2008-9-13 19:27:3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77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保卣(西周)


    高盖沿,圈形捉手,垂腹,圈足,兽首提梁。盖、沿下、圈足各饰龙纹、联珠纹、蝉纹。器盖对铭46字,记召公太保受王命伐殷东国五侯。



效卣(西周恭王)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效卣

    卣是古代用于盛放香酒之器,多装饰精美。这件器盖部和腹部都饰有华丽的凤鸟纹,凤首回顾,生动多姿,器物的颈部和圈足上也装饰有回顾的龙纹。此卣铸有铭文七行六十八字,记效因受到父亲公东宫转赐的天子赐品而作器纪念。



商代 徙卣


    以两个相背的鸮(猫头鹰)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器腹作鸟身,饰有羽翼,器足为鸟足。器盖对铭1“徙”字。



戉箙卣(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戉箙卣

   
    高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

    重6750克

    卣为容酒器。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ㄐ毌父戊方卣(商)
   
   
    商,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宽21.5cm,重5.78kg。

    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

    盖、器有7字对铭:

    ㄐ毌六六六父戊

    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商代 二祀邲其卣


    故宫青铜器

    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通高:38.4cm,宽:36.9cm,重:8.86kg。

    椭圆腹提梁卣。盖、颈、圈足、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面饰小兽头各一。

    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外底铭释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义)

    其兄(贶)丽,殷

    于夆,田雍。宾

    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扬)于上下帝。

    (丽:《周礼·校人》“束帛丽皮。”《注》“两皮也。”指一对兽皮。兄(贶):即赏赐。宾: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诸侯称“使”,被使者按例需对使者有所馈赠,馈赠称“宾”。 )

    铭文大意是:商纣王命令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酋首返赠其五串贝。时值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举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对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贡献。

    这件铜器的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王室与周围方国的关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国制度、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有的学者怀疑这件卣的铭文是伪刻的。为此,我院对该卣进行了X射线检测分析,经透视光片验证,器物铭文部分与器底及圈足是一整体,没有焊接痕迹,可以排除伪铭的可能。



凤纹卣(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凤纹卣

    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数目倍于商,并且有多种式样的变化。这件卣纹饰特别精美,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难得的精品。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在春秋战国之际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铜器,显示了他们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叔卣(西周)
   
   
    西周,叔卣,高19.3cm,宽21.6cm,重2.82kg

    卣为椭方体,方口四角发圆,大腹,圈足,有盖,盖顶作喇叭形捉手。器颈与盖沿均四面铸有贯耳,两两相对,贯耳是穿系的地方。盖面与器颈部均饰兽面纹带,圈足饰细弦纹两道。

    卣盖内与器底有对铭,均5行32字:

    唯王宗周。

    王姜史叔使于太

    保,赏叔鬰鬯、白

    金、芻牛。叔对太保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周王在宗周行祭。王后的史官叔被派出使太保,太保赏给叔浸过香草的酒、白色的青铜、经过豢养的祭礼用牛牲。叔为答谢太保的美意,做了这件宝贵的彝器。



十字洞腹方卣(商)
   
   
    商代后期,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径6.6cm,重3.54kg

    卣圆口微侈,长颈,方腹,圈足。有盖,盖钮作立鸟状。卣肩两侧各铸一浮雕卧鸟,双鸟背向,尾上卷与卣的提梁相连。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内部相通的“十”字形孔洞。卣盖、器腹和圈足上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均饰以兽面纹。

    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内曲折相连,两者结合,既有贮酒之功用,又有观赏之效果,构思巧妙,匠心别具,反映出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西周 次卣


    【类别】故宫青铜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通高:21.8cm,宽:21.5cm,重:2.44kg。

    此卣圆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喇叭形握,盖两侧铸直立的“犄角”。器以半环衔接提梁,提梁两端雕饰兽头。器颈与盖前后均铸有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纹带。

    卣盖、器同铭,均5行30字:

    唯二月初吉丁

    卯,公姞令次

    田人。次蔑历,赐

    马赐裘。对扬公

    姞休,用作宝彝。

    铭文大意:在二月第一个吉日丁卯这一天,诸侯的姞姓夫人公姞命令次任管理农田之官。次受到奖励,并得赐马和皮袍。为答谢和宣扬公姞的美意,特做了这件宝贵的彝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出自《史记》中华第一剑:棠溪之乡话宝剑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成功剑


    锻打、磨削、抛光、雕刻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是两千年前中国制剑工艺的再现;剑身、剑柄、剑鞘、剑盒、剑架组成的棠溪宝剑已成为中华民族尊严威武的气韵所在。“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最近在河南西平的隆重举行,也是笔者有幸访了中华第一剑——棠溪宝剑之乡。

    如今,位于河南西平县的制剑厂不但已经成为出名剑之所,其制作过程也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亮点。

    棠溪剑始传自《史记》

    走进棠溪宝剑的挖掘研制者高庆民的办公室,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棠溪宝剑”四个书法大字。提起棠溪宝剑,高庆民滔滔不绝,棠溪宝剑《史记》中曾有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干将莫邪所从出,亦名川也。”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他告诉笔者,西平棠溪春秋属楚,战国属韩,是当时冶铁铸剑的胜地军工基地,距今已经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先人们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的铁器文明,辉煌了中国的宝剑文化。



架式中华剑


    高庆民说,西平县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归韩。县西有古柏城,属柏皇氏原封地。周边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马岭。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棠溪流域是战国至晋代的重要冶铁基地,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冶铁遗址区。自秦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上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设置铁官,督办兵器制造。元和十二年冬,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自此,棠溪宝剑从历史上消失。



宝剑展厅


    棠溪冶铁遗址位于西平县酒店乡酒店村南五百米的棠溪湖两岸,南系龙泉河,北接棠溪河。在冶铁遗址南部有冶铁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两次来西平考察。一九五九年,文物专家张静安前来考察,最早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冶铁炉。冶铁炉为椭圆形,直径零点八米左右,深一米多,冶铁炉壁呈现有焦煳色的烈火烧烤痕迹。这一重要发现,揭开了人们认识古代冶铁铸剑历史新的一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对棠溪剑作出权威鉴定


    焊接历史 重铸天下第一剑

    春秋时楚王听说棠溪有龙泉,淬火加钢能锻世上利器,便派人铸造了一把最锋利的宝剑。



制剑条时的淬火工艺


    楚王当年的那把削铁如泥的天下第一宝剑,如今下落怎样无从考证。但高庆民及其父亲历经半个世纪之潜心研制,已使失传二千余年的战国棠溪古剑重现人间。

    高庆民出生在棠溪河畔的一个铁匠世家,受父辈影响,自幼就在熊熊炉火前帮助父亲抡锤子、掌钳子。而历史上冶铁先师欧冶子、干将在棠溪冶铁铸剑的故事也早早地印在了高庆民的脑海里,他从小就萌发了让沉睡千年的棠溪古剑重放异彩的强烈愿望。



研磨工艺制剑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庆民的父亲高西坤在西平创办了一家铁加工厂,他苦心钻研打造宝剑技术,虽穷困潦倒,仍痴心不改。也许上苍被这位年轻人的执著所打动,当时有农民在耕地时挖出一节棠溪剑梢部分残遗。高庆民得知后喜出望外,他通过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将此剑借过来认真化验、分析、查成色,探求古剑铸造的秘密,又费尽周折找来杜牧的《考工记》和《管子》、《地数》等有关棠溪剑的史料。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到底试过多少次,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一九八七年六月的一个夜晚,高庆民终于揭开了棠溪剑在铸造技艺中的神秘面纱,父子俩相拥而泣,数十年的刻苦研制换来了棠溪宝剑的重生。



天中剑


    棠溪剑历经两千多年后横空出世,立刻引起了冶金界的广泛关注。一九八九年,国内冶金史学研讨会在西平召开,中国冶金史专家韩汝芬教授为此发出惊呼:莫邪干将,世有传人。二000年八月和二00一年十月,棠溪剑两次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权威专家鉴定为“中华第一剑”。二000年十月三十一日,“中华第一剑”000一号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龙腾剑


    棠溪中华第一剑承袭了棠溪地域特色和特殊生产工艺,具备了“强、韧、硬、弹”四大特点,光鉴寒霜,灵气逼人。重剑砍铁断玉不留钝痕,轻剑弯曲九十度回弹复原,饰件严格依照古代铜锡合金技术的工艺配方,又运用精密铸造作处理技术,质地精良,图形逼真。其龙泉、棠棣花、龙凤麒麟等图案的运用,更透出神秘深厚的棠溪文化。



剑条上錾图案


    传统工艺加现代理念共铸棠溪剑

    在高庆民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一制剑车间,高庆民告诉笔者,棠溪宝剑除了毛坯是机器锻打,粗磨、细磨、抛光是半机械化,剑条渗铜、錾图、剑鞘的加工、雕刻等全部是手工操作。只见一个壮汉把一只只烧红的剑坯放在铁砧上一遍遍地锤击,钢花伴着汗水上下飞舞,使人想起“千锤百炼”成语的由来;另一边,师傅们又将预热的剑身一遍遍地插进水中淬火,回火,使剑身由脆变柔,坚韧而锋利。据了解,一把宝剑从锻坯到进入成品库,需要三百多道严格的工序。



剑条的硬度试验


    随后,笔者来到棠溪宝剑展销部。在不大的宝剑陈列室里,数十个品种的棠溪宝剑古香古色。展台上依次阵列着盒式、架式的中华第一剑、玉具剑、青冥剑、大雕重型、轻型压铸剑和新研制开发的和平剑、福寿剑、成功剑。其中最引要注目的是中华和平剑,它沿用了“化剑为犁”的传说,剑架与剑构成一把耕犁的形状,剑架两端的支架一造型为花瓶,与“和平”谐音,花瓶上雕有国花牡丹;另一支架刻有华表,华表上是地球和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寓意世界和平。底座上刻有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日期,警示人们牢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毁灭性灾难。

    在这个展室里,笔者真是大开了眼界。高庆民拿起中华第一剑对笔者说,中华第一剑绝对名副其实,这上面每一个画面都有一定的涵义,可以说,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剑条上錾的北斗七星图,意为七星宝剑;剑鞘上大护手上饰有饕餮兽面,给人一种神秘和威武感,寓义匡正避邪;大腰箍饰有抽象的龙,两个小腰箍上饰有棠棣花,就是说这是棠溪宝剑;小护手饰有夔龙,小包头上饰有凤,意思是龙头凤尾。凤寓义祈福致祥,这个棠棣木剑鞘上刻的是先人采矿、运矿、冶铁、干将、莫邪、铸剑和冶炉城画面,表现的是渊源流长的棠溪文化,剑把上镶着二百八十颗名贵的天然蓝宝石和大护手兽面上的四颗红宝石,寓义尊贵。



剑条的锻制过程


    高庆民说,中华第一剑负载着厚的文化底蕴,他指着剑架剑条说,这个剑架是镂空的四个紫檀木兽面,每两个组合为一个支架,这个紫檀木剑盒的平面和四立面雕有五十六条夔龙,象征五十六个民族,两个支架可以左右滑动的轨道,以使剑架起适当的部位静止,起到均衡地支撑上面宝剑的作用。

    如今,棠溪宝剑早已扬名海外,也对高庆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告诉笔者,棠溪剑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宝,许多制作工艺都是采用精密的铸造程序和精细的手工技艺,棠溪剑原有的品质与文化若稍有间失,那我将无颜面对“棠溪”这个品牌,更对不起棠溪剑千年的历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青玉观音


    清。高37.3厘米。质地为玉。观音赤脚而立,束螺髻,双耳微闭,面容慈祥,身披长衣,,长衣飘拂,左手提篮于腹前,篮中有一鱼,右手自然垂放于左手上,背有裂纹。



石蹲狮 清


    收藏于河北曲阳北岳庙。

    中国古代石雕极为丰富和发达,是五大传统雕塑(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留传于世的大型雕刻,绝大多数都是用石块雕成。石雕常用的石材为大理石(包括汉白玉)、青石、花岗石、砂石等。由于石的物理性能稳定,经久耐磨,因而保存流传时间较其它雕刻品种更为长久。图中河北曲阳石狮在中国是较为著名的雕刻品种之一。石质为汉白玉,属大理石的一种,河北、四川等地均有出产。

    汉白玉石雕除动物题材,也常有人物或佛像雕凿。北魏时期的一尊带有背光的汉白玉菩萨像,就曾以48万元价格拍出。因此古代石刻极具收藏和保值功效。现在市场上石像交易以佛教造像为多,尤其佛头更为常见。依据年代及品相差异,价格一般为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完整的石造像价值则更高。传世石狮价格不在其下。



元 青花鱼藻纹罐


    高31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20.3厘米

    罐唇口,直颈,鼓腹,腹下敛,浅圈足。足内无釉。通体青花纹饰,颈部饰海水纹,肩饰缠枝牡丹纹,腹饰鱼藻荷莲纹,近足处饰忍冬纹和莲瓣纹。元青花追求意蕴之美,表现手法丰富。宋瓷器上的鱼纹以勾勒为主,较抽象,到元代青花则较写实,常见鲭、鲌、鲤、鳜等四种鱼,谐音“清白礼贵”,且衬以莲叶、莲蓬、水藻等辅助纹饰,意境大胜。



三彩凤首壶(唐)


三彩凤首壶 唐 高31.5厘米 口径3.5厘米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三彩制品绚烂多彩,除人物动物三彩外,还有三彩器皿,极少用于日用。这件三彩凤首壶代表唐初典型三彩器物造型和色彩风格。

    唐代器皿有轮制、模制方法制作,立体造型的器皿如双身扁壶凤首壶等就必须使用模制,之后再在器物表面加塑装饰。壶类器物底部均为平底,用以加强重心,而不似同时代碗盘出现环足。凤首壶的造型系由外来的胡瓶样式更改而成,唐初极为流行。三彩凤首壶头部装饰以鸟首,口衔小珠,腹部浑圆饱满,中心贴宝相花装饰。体现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填漆戗金龙纹罗汉床(明)


   明崇祯,填漆戗金龙纹罗汉床,通高85cm,长183.5cm,宽89.5cm,座高43.5cm。清宫旧藏。

    该床形体取四面平式,通体红漆地,床身正面及左右雕填戗金双龙戏珠,其间填彩朵云。床围正面及两扶手里外面雕填戗金海水江崖,中间正龙一,双爪高举聚宝盆,两侧行龙各一,间饰彩云及杂宝。床身背板后面雕填戗金桅子花、梅花及喜鹊。后背正中上沿线刻戗金“大明崇祯辛未年制”楷书款。壸门式牙板与腿足交圈,四腿甚粗壮,扁马蹄。

*.*.*.* 2008-9-18 10:49:1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80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清)


    清雍正,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

    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花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堪称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秦俑颜面及发型 秦 阳秦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由于形体高大,难以整体烧造,因此工匠将塑像各部分模制分烧,之后套接粘合。接合时采取自下而上逐步叠塑方式,先以托板托住双足,再接双腿躯干,然后插合两臂,最后安装俑头。俑头是使俑群产生生动感的关键部位,百人百态,俑群才有气势,工匠对头部作细节处理,以发型、眉眼、耳鼻、甚至脸型来区分人物,塑造性格,使每个俑人具有个性特征,颇为生动富于变化。

    展示的二组是部分士兵俑的颜面及脑后发髻。它们的精细塑造令人叹为观止。颜面部的处理,甚至可以辨识兵士的地区差异。



唐长沙窑釉下彩绘瓣口盘


    长沙窑:

    中国的陶瓷技术和工艺到了唐朝已经达到第一个高度。以后各朝所创造的陶瓷新品种,在唐朝都可以寻找出渊源和雏形。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唐朝炻器有唐三彩瓷器,北方有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南方有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秘色瓷。地方窑口有四川的邛窑,湖南的岳州窑,浙江的越州窑,安徽的寿州窑等等。

    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看,其早期和中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陶瓷业出现发展兴隆的局面,正所谓,南有青瓷,北有白瓷。陆羽《茶经·皿之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一作次  ,寿州,洪州次。”就说明当时各地瓷业兴旺。到了唐代晚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止,特别是天宝间,“安史之乱”给中国特别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活下来的人大批南迁,形成“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又“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大批北方工匠的南迁也给长沙窑提供大量的人才。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周围,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沙窑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北方唐三彩工艺技术,随着人口、经济、文化的南移而带到长沙窑区,而唐三彩常见的流动浸润式彩釉和模印贴花装饰工艺到了长沙窑就以新的形式——高温釉下彩的面貌再次出现。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明)


   明,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

    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