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兵马司九号”时来运转

10550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3-2 00:35:1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00080287d0980890e79f24.jpg
兵马司9号现为兵马司胡同15号。

      2007年10月25日,家住在北京西四兵马司胡同15号院附近的居民有些惊异:上午9点钟左右,两辆中巴车缓缓地开进了这个狭窄的胡同,随即从车上走下四五十个官员或学者模样的人,一群一群走进了15号院。于是,这个平日里显得破旧、落寞的中西建筑风格合壁的院落便熙熙攘攘起来,顿时有了几分生机和活力,且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胡同里的居民不会知道,这个如今已毫不起眼的院落曾经叫“兵马司胡同9号”,曾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所址,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发轫地”和“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
      上午10点,在实地察看了“兵马司9号”院落后,全国政协在国土资源部举行了保护兵马司9号提案的跟踪办理座谈会。座谈会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张岳琦主持,来自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政府及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官员、专家们齐集一堂,就如何尽快落实保护兵马司9号提案,加快将“兵马司9号”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申报出谋划策。
      此举意味着,加强对“兵马司9号”这一“中国近代科学摇篮”的保护工作,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并有可能全面加速。
揭开“显贵身份”之谜
      为什么要保护“兵马司9号”这一风雨飘摇的老院落?
      在10月25日上午举行的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原地矿部部长宋瑞祥作为提案人,首先简要介绍了保护兵马司9号提案的缘起。随即,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介绍了兵马司9号的“显贵身份”。
      据汪民介绍,民国时期著名的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13年,1916年全面开展工作,并迁入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胡同9号(现已改为兵马司胡同15号)。依靠社会捐助,当时形成了3栋建筑:图书馆楼、办公楼和燃料研究室楼。因行政隶属关系变动,“中国地质调查所”曾多次更名: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等,但其对外名称一直使用“中国地质调查所”。
       座谈会上,汪民和有关专家还着重介绍了“兵马司9号”蕴涵的巨大的保护价值——
      重要的中国近代科学史研究价值。兵马司9号是一个多学科开拓的科学机构,是当时中国地质学,包括矿床学、石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中心。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在这里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地震学方面,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的地震研究事业;在地理与测绘方面,在这里编撰的地图代表了当时中国测绘界的最高水平。另外,兵马司9号的土壤研究室还带头开展中国土壤学研究,并组织了第一次全国土壤调查;其下设的燃料研究室是中国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先行者;1921年,兵马司9号主持的仰韶遗址发掘更是开创了中国的现代考古事业。  据专家介绍,兵马司9号多个当时下设的研究室现已发展成国家级科学机构,如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等;现在台湾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也是由它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
  从兵马司9号还走出了一批学科的开拓者、学术带头人,其中有院士25位。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李四光等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和早期优秀学者均曾在此做过研究工作或从事学术活动。
  兵马司9号代表了当时中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其中,中国地质、地震、土壤、测绘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后担任民国行政院院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的翁文灏先生,自1921年起在兵马司9号任地质调查所代所长、所长14年,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科研工作组织业绩,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他们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地质科学和有关学科的发展。
  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关专家介绍,兵马司9号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北京地区罕见的中国近代科学机构旧址,同时还是海峡两岸多个学术组织和科学机构的创始地。在中国科学史上,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科学工作开始起步的一段特殊发展期。目前,在北京地区,能够记录、见证这一段历史的建筑群,兵马司9号是最早的一处。现在这里仍保留着翁文灏先生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1922年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期间,这里也是学会的主要学术活动场所。
  在中国近代科学史、学科史、北京史和民国史的研究上,兵马司9号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科学起步阶段频繁、高效的中外学术交流,至今仍为国际地质学史和科学史学界所关注。
  重要的建筑与石刻史料价值。据有关专家考证,兵马司9号院内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楼,系德国雷虎工程司行于1921年春设计并承建。此前,国内外建筑史学者一直未在北京发现德国早期在华建筑公司——雷虎工程司行的建筑作品。国内外有关学者曾到此研究德国到中国的建筑文化移植的背景和观念,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对德国建筑师的影响。专家们评价:所有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一部分,而且是西方文明史的一部分。
  据介绍,兵马司9号院内的办公楼于1926年春,由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聘请贝寿同工程师设计并监工。贝寿同先生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是中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的第一人,在中国建筑史、建筑留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但国内现存由他设计的建筑物极为罕见。
  兵马司9号院内还有数块石刻、石匾和线刻,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如:由农商总长王乃斌撰文,清朝翰林邢端书丹的“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记”碑;由民国政府农矿部部长易培基撰文并书丹的碑;建于1930年的赵亚曾先生纪念碑和20世纪40年代的葛利普先生纪念碑等。
  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统战工作价值。据记者了解,兵马司9号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地质图书馆以及台湾经济部中央地质研究所等的策源地。在中国近代的屈辱和兵乱中,中国地质调查所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克服万般困难保护地质标本的奋斗精神堪称当代人学习的楷模。
  兵马司9号是中国近代科学的根,更是一条牵动海峡两岸的根。兵马司9号是中国早期地质、采矿工程等专业学术团体的诞生地和学术活动场所。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目前在台湾)1927年也创建于此,并一直将兵马司9号院视为自己的发源地,如今仍与中国矿业联合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曾经赞誉地质调查所为“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机构”。胡适先生评论:“中国学科学的人,只有地质学者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可算是已经有了有价值的贡献。”
  “兵马司9号”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国近代科学起步的艰辛和它在战乱中创造的辉煌的学术成就。

令人堪忧的现状
  风云流转,世事沧桑,风光不再。
  承载着昔日辉煌的兵马司胡同9号仿佛已经被世人遗忘了。
  好长一段时间,提起它,很多年轻人就如同在一盏微弱的油灯下,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在打捞某些历史的残骸,在缓缓讲述一个悠远的传说、一段依稀的记忆。
  多年前就引起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兵马司9号”被破坏的问题,今天问题依旧。
  10月25日上午,记者跟随考察的人群来到了这个院落。
  历经80余年的风侵雨蚀,昔日漂亮的小洋楼已经斑驳陆离,如同满脸沧桑的老人。通过狭窄的堆满杂物和厨具的弄子,扶着吱吱咯咯的木楼梯,蹒跚走上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这栋砖蓝色德式小楼,记者的眼前是一片迷惘。走在前面的向导手持一个大大的手电筒,不时向后面的随行人员提醒:“小心脚下,低头,别碰到旁边的炉灶……”借着手电筒的光亮,记者看到楼道内烟熏火燎,尘土厚重,一部分墙体已明显裂缝……
  在光线幽暗的楼道内,记者见到正在忙着准备午饭的李大妈。见记者手里拿着相机,李大妈一开始显然有些紧张,双手不停地往围裙上擦拭着。
  “您看这里多简陋,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住在这儿啊。”李大妈告诉记者,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住在这个“小洋楼”里,一住就是十几年,一直都是这样。有些人家觉得太破旧了,就自己进行了装修。
  李大妈根本不知道她所住的这个地方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也许只有她所住楼的上端镂刻的那几个繁体字的“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所”、破旧的木门及直对院门那幢楼上的那个大大的红五星,在隐隐地昭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不平凡的过去。
  据记者了解,上世纪70年代迄今,该院作为居民占住和库房使用。目前,院内有居住地区户口的57户,实际住户为70户(包括临时住户),居民主体已变为租房户,共131人。人员混乱,废弃物随处堆放,火灾隐患严重。
  西楼楼梯间下有地下室,受力状况复杂,1976年大地震后,墙体有明显裂缝出现,急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站在这个曾经是许多科学大师们每天进进出出的大门外,回望院内风雨飘摇中的3栋小楼,明媚的阳光竟使我的眼前一片空白。难道这就是“中国地质调查所”这个曾经缔造科学辉煌,曾经书写过近代中国科学史上最为闪光的一页,曾经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摇篮,曾经为中国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地理学、地震学、土壤学等学科锻炼培养出过一大批杰出人才的科学圣地的最终命运么?

来自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声
  “兵马司9号”面临破坏的问题,早在5年前就被两院院士所关注。
  2002年9月,全国政协多位委员向政协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交了保护兵马司9号的提案,呼吁对其进行保护。
  2002年10月,28位院士联名发出了保护“兵马司9号”的呼吁。据介绍,28名院士的呼吁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汪民透露说,温家宝总理在28名院士的联名建议上专门作出了重要批示。
  2003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王弭力向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议将兵马司15号院列入国家(或市)级文物保护的提案》。
  2006年11月,宋瑞祥等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保护和恢复北京西城区兵马司胡同民国期间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旧址的提案》。
  今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中国地质博物馆时,参观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兵马司9号”专题展,在详细了解其历史、现状及保护、修复进展情况后,当即指示:“要组织政协委员视察一次,帮助呼吁一下,保护起来。”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张岳琦向记者透露,全国政协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答复和委员建议的落实情况。在兵马司9号提案的办理过程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有力协调了各会办单位,并对国土资源部的提案答复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就“兵马司9号”的保护问题,全国政协以及国土资源部曾专门召集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等部门,一起共同商议解决。

只争朝夕
  “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土资源部党委就开始关注‘兵马司9号’院落,2002年3月,国土资源部从5个方面启动了‘兵马司9号’的保护工作:一是历史价值研究,二是文物保护单位申请,三是居民搬迁,四是修复,五是保护性利用。”国土资源部有关官员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自2002年以来特别是2006年底至今,面对兵马司9号院的毁坏程度,国土资源部多次组织召开由相关业务司局和事业单位参加的会议,成立项目组专门研究兵马司9号的保护工作,综合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研究论证阶段性研究成果,认真研究答复委员相关提案。
  “10月23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的有关同志和地质博物馆的负责同志,还专门拜访了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就‘兵马司9号’的保护利用问题进行了沟通协商。”汪民告诉记者,经过这次沟通,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将给予大力支持,并表示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按照文物保护定级逐级申报的规定,先请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兵马司9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对此高度重视,表示予以大力支持。
  经过国土资源部多年积极努力,保护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5年多来,邀请各方面的有关专家,系统考证了兵马司9号的科学史价值、建筑史价值和石刻艺术价值,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兵马司9号课题研究人员在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科技史料》等核心期刊和《光明日报》等有影响的报纸以及台湾相关学术团体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文章,引起了国际地质学史和国内科学史学界的很大反响。
  目前,文物保护单位申请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和文化委员会对此高度重视,在将其确定为西城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已申请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报北京市文物局。
  汪民认为,兵马司9号的保护目前亟须启动3项工作:一是请北京市文物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兵马司9号”进行文物定级,希望尽早核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请国家文物局在下一步的文物保护单位定级申请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将“兵马司9号”核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按照文物等级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申请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及早开展修缮工作,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三是请北京市人民政府给予支持,解决“兵马司9号”现有住户搬迁问题,并将“兵马司9号”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到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去。
  在10月25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向国家文物局的官员详细问询了文物保护单位定级及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关事宜。
  座谈会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西城区等权威部门的领导悉数发言,表示全力支持兵马司9号的保护工作。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李培松更是明确表态:“兵马司9号的保护工作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按照文物保护定级逐级申报的规定,先请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兵马司9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兵马司9号的研究情况来看,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不是问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年前,28位院士就联名发出了保护“兵马司9号”的呼吁;5年后,如何保护“兵马司9号”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轫地、中国地质科学的摇篮,“兵马司9号”将被拭去历史的风尘,重新闪烁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一座不朽的科学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前行。


http://app.chinamining.com.cn/Newspaper/E_Mining_News/2007-11-07/1194398317d1010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26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3-2 1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学习了,谢谢站长提供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3-2 20: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2 22: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soso_e182:}
       据说兵马司胡同9号是丁文江先生寻找落实的办公地址,他是第一任所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