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在黄桥,懂了光阴

24401人阅读  5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6-1-20 23:43:1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6597809737983086827.jpg

72条古巷的幽深和静美

  最初我奔着黄桥来,是因为听说黄桥有72条古老的街巷,分布在这座北宋时始有建制的小镇上。相比于名山大川以及热门景点,我更喜欢在清寂的老街上走走,轻盈而过的步履,最配闲适的心境。从南京到黄桥,两个多小时的大巴车程,自驾会更快一点。落日余晖下,古老的黄桥,没有沉重和傲慢,相反却透露出栉风沐雨后的细致温情。

  从米巷出发,我对黄桥开始了悠游的寻访。轻柔的冬季阳光下,临近宋朝顾孝子墓不远的街头上,传来当地人的吹拉弹唱,虽然听不清用方言唱出的歌词,但能从抑扬顿挫的唱腔里,感受到当地民风的安宁祥和。

  米巷里最有名的,当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这是当地政府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项目。新四军纪念馆设在“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的老宅里。

  纪念馆面积不小,据说占地1800多平方米。院子里,有陈毅和粟裕并肩而立的铜像,栩栩如生。窗明几净的大厅里,一排排玻璃柜中,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当年的文物资料……这一切犹如提醒着人们,硝烟弥漫、枪淋弹雨的峥嵘岁月离去不远,只要掠夺的贪欲不曾远离人类,战争从来就不会真正远离我们。

  说起米巷的名字还很有来历,当年住在这条街上的丁文江祖上,是镇上首富,家中有人在朝廷当漕粮官,便在这街上开了家丁万昌米店,带动周围人家都做起了大米生意,所以这条巷子由古至今,就称作米巷了。据说米巷风水极好,丁宅建在龙脉上,整条米巷就是一条龙身。这样的传说不管真假,听着心里总归是喜庆的。所以我也不由得在此多站了一会儿,算是借这块吉祥地,祝福天下的好人都能一生平安吧。

  丁家这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古屋里,有格局精巧的庭院、古老苍翠的树木、工艺精湛的雕梁画栋,当然,令人赞叹不已的不仅是东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更是赞叹丁家舍出这么一大片气派的院宅用作新四军抗敌指挥所的行为。这种血脉中喷薄而出的忠义情怀,令我深为感佩。站在丁家花园桂花厅一侧,据说陈老总当年战余时间,常在这里与人下棋。今天再看这庭院深深,冷风从树梢上呼啸而过,虽不见当年英雄气概冲云霄,但时光终究掩盖不了豪情侠气,历史记下了这豪迈的一笔,也令今人长叹不已时越发明白:比物质活得更长久的,是人的精神气概。

  出了米巷,边上还有珠巷、马巷。这珠巷在古代时原先是周边县市苗猪交易集散地,后来觉得叫起来不雅,有文化的黄桥人便改作珠巷。马巷呢,是因为当年何御史家的马厩设在此处,所以称作马巷了。听着陪同的朋友一路上的介绍,我只觉得这里的日子自在惬意,有着炊烟般的俗世温暖,令人留恋不已。想象从前这样的麻石古街上,走着丁香一样清雅的姑娘,伴着穿白竹布长衫的教书先生,秋雨霏霏下,油纸伞暗香浮动……所谓岁月静好,无非也就是这样,在类似于黄桥这样的古镇上,得一人心,布衣素食,半耕半读,相伴到老……一时间,竟心静如水,少了许多激荡的心思,人淡如菊了。

  珠巷里住着人家,普通,家常。临街的门都开着,一探头,便望见里面的日子,四方桌,四张条凳,干净得连木头的纹理都呈现得一清二楚。桌上摆着青菜茶干,桌边忙活的老人白发梳得整整齐齐,衣衫洁净。屋角摆着一架缝纫机,一女子坐在那里踩着机器的脚踏子,手灵巧地在往针脚下推送着布料,额角一络可爱的留海随之颤动。边上婴儿车里,睡着憨态可掬的宝宝。

  同行的朋友长叹不已,说这就是人间最好的生活啊,女人、老人、孩子,饭菜飘香,生机盎然,夫复何求?我明白他话中的意思,黄桥小镇上的生活,让人突然生出了无畏任何尘世困难的气概。

  珠巷临街的房子里,也有做小本生意的。有家主营切菜板的小店,店家闲闲地告诉我们这是银杏做的切菜板,上海人最喜欢,自己用不算,还都喜欢买回去送亲友。我们听了都为他生意好做而高兴。隔了不远,有家竹器店,店常里有竹筛子、竹淘箩等等,老板也是闲闲地坐在那里翻本旧书。这种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商家,很配小镇的节奏,令人无端生出几分敬意来。

  这些,都洋溢着中国式小镇的生活之美,也透着黄桥古镇的生动气韵。

  我所看到的珠巷只是一部分,据说作为黄桥最古老繁华的商业街,300多米长的珠巷里有福慧禅寺、韩秋岩故居、丁西林家义生钱庄等等。最重要的是,有江北第一祠之称的何氏宗祠也在珠巷。说起这江北第一祠的来历,还跟中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有关。邵老题写的匾牌“江北第一祠”,挂在何氏祠堂的振裔楼。邵老还题写过“江南第一祠”的匾牌,那是挂在胡锦涛同志祖籍安徽绩溪的胡氏宗祠里,一南一北两个匾,都是第一祠,遥相辉映。

  古镇“四大家族”的前世今生

  我之所以历来喜欢探访古镇,还因为古镇上有可能会蕴含着可贵的世家文化。世家和乡绅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可惜的是,因为世事不定,加上一些别的因素,中国的世家文化和乡绅阶层遇到了很大破坏,在大都市里基本难寻。在欧洲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家族随处可见,但在中国当下却非常稀有。现在一个孩子如果能说得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就算不错了。但在欧洲很多地方,许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前,必须能说得清自己往上数代以内祖宗的名字。

  所以来黄桥之前,对镇上关于“四大家族”的故事带着许多向往。“四大家族”除了前面提到的丁家、何家,还包括后面会提到的朱家和韩家。大艺术家、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的丁西林也是黄桥丁家一族。丁西林是奇才俊杰,出国前学的是理工科,在英国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回国后在北大教授物理学,担任过北大物理系主任,同时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为此,曾有人用“科学文学两研精”来形容过丁西林。

  以人杰地灵这四个字形容自古以来人才济济的黄桥,非常恰如其分。这次还幸遇何氏宗祠,充分领略到了一个大家族的气度。何氏宗祠建于360多年前的清朝顺治年间,黄桥战役期间,这里也曾作过支前委员会的办公地点。

  何氏宗祠的房屋建筑,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水磨砖、糯米汁、石灰勾缝等手法,和明朝皇帝朱元璋砌南京城墙用的是同样技法和料作。可见何家当年如何鼎盛。何家议事大厅用工用料自然是极考究,其中两根大支柱,是用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的,风吹雨打数百年,至今依然坚硬无比。当然,对任何一个家族来说,最值钱的资源是家教和门风,在这方面何氏更是首屈一指。

  黄桥何氏一族自南宋时期由常州迁来,已有800多年历史,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何氏共出了4进士、10举人、30贡生、300秀才,可谓书香满门,厚德传家。何家子孙凡考中功名者,必制匾挂在宗祠,对上表示光宗耀祖,对下启迪激励后人。

  大厅里挂着的几十块匾额,块块都彪禀着一个丰沛的人生故事。只举一例:尚义永垂。

  写有“尚义永垂”的这块匾,是明朝正统七年英宗皇帝赐予何氏七世祖何济的。何济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赐匾的当年,泰兴先涝后旱再加上蝗害频发,百姓颗粒无收,何济即捐出积蓄粮食千石,且动员同族捐出粮食数百石。二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平,朝廷下诏充实京师,多数富家不愿迁往北方,何济认为这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应该主动承担,命子携家眷应诏富实京师。三是制定《家范条件十则》,立规矩,定风范,且写入家谱,子孙世代受益。

  朱履先中将府处于黄桥有名的双圈门下已有600多年的王家巷。说起朱履先,直让人感叹黄桥古镇真是藏龙卧虎之地。朱履先读书人出身,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受训,回国后受到慈禧接见,后被奖举人,出任清军管带。辛亥革命时追随孙中山,第一个登上南京中华门城楼。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朱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后晋升为中将。中将府现存房屋28间,在正厅上方挂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将府”匾额。我们参观完毕出中将府大门时,门房和蔼的老人,相赠小册子两本,是朱履先的孙子辈们所写的爷爷的传记,其中内容令人感叹。

  韩秋岩先生也是黄桥一代风云人物。他生于清光绪年间,新世纪2001年故去。以103岁的年龄一生经历三个世纪,是著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书画家、诗人。他捐资800块大洋,创办了私立黄桥初中(现黄桥中学),担任第一任校长,并兼任英语课。韩秋岩八十多岁时,还冬泳、长跑,获得过“全国健康老人”的称号。

  韩秋岩故居里,陈列着韩先生早年留学法国以及一生多个时期的照片。随着朋友的讲解,我们边走边看。尽管事先已了解了一部分韩秋岩先生的经历,但当介绍他曾集资兴办古艺宣纸厂一事时,仍感吃惊。为了抢救快要失传20多年的真金笺、冷金笺等传统宣纸,学工科出身的韩秋岩办起了这样一家艺术味浓厚的纸品厂。当年宣纸厂的生产车间,现在就在眼前,令人无限感慨。出于对韩先生的敬重,我们又特地去了趟他创办的老黄桥中学,因当年这里也曾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故门口立着陈粟二位的雕像。

  一行人在老黄中门口站了站,抬头望望天空,数团白云正飘过,我凝视一会儿,算是对这位以读书人的济世情怀,为社会奉上火热暖意的老人一片敬意。

  从老黄中出来,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回想前面所看所闻,觉得对黄桥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世上万物各有自己的风骨,现在更加坚定了我先前的认识,万物有灵皆美,这些看过的老砖、老墙、老屋、老路、老石板、老雕花窗棂,都有自己独特的灵性,因为它们背后站着令我们敬仰的人。甚至,在心里默默感激这些老街没有被过度开发,才得以让我直接而感性地触摸到时光流逝留下的印记。甚至,我庆幸黄桥还没有过早达到类似于古镇周庄那样的游人如织,这才得以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慢慢去体会、思考所见所闻……

  当我们讲述历史时,历史决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是故纸堆里沉默的任由他人书写的传说。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呼吸和疼痛,并且会反复地以不同的形式投射在我们生活中,让我们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看着听着想着黄桥镇上这些世家的旧年往事,似乎明白了这座小镇为什么那么让人愿意亲近,因为这里积聚着几十代人的血脉风骨,集体营造出整体气场,辐射着强大的能量……可以这样说,整个黄桥,就是一个大的世家,传承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仁义礼智信和中国道德中的精髓。

  看着老建筑,听着老故事,启发着自己的思路。这就是走在路上我最向往的风景。平和的黄桥,反而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是黄桥的文化气度。

  中国商道,品茗间静看裕泰和

  在黄桥的封家巷,裕泰和算是一个独特的景点。这是一方茶叶店。店堂布置基本维持当年原样,尽管少了昔日店堂里的人声鼎沸,但当我站在这三尺柜台前,依然内心掀起波澜,因为目光所落之处,是“真不二价”的一块小匾。导游说,这四个字正着念、反着念,意思都一样,就是反复强调经营要诚信,不讨价还价,不看人下菜,童叟无欺。

  裕泰和的创始人胡沇源老先生,1876年带着儿子胡树铭和两位同乡来到黄桥,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茶叶店,主要以零售茶叶为主,还兼营油漆、锅、席子等等日用品。

  现在所看到的裕泰和,依然可见当年的风貌和格局,采茶制茶器具的模型、用来招待客人品茗休闲的茶座品茗轩、起居室、账房等等,尚都安在。

  相比较而言,老少皆知、耳熟能详的裕泰和的经商之道,则像长了翅膀一样,传播得更为久远。我在那里走走停停的短暂时间里,就听到陪伴的朋友一路上讲了好几则相关事例。

  说裕泰和店里的伙计,不管有没有客人来,都不能身子倚着柜台待客,更不用说坐着了。一定得规规矩矩地站着面带笑容迎接客人,站还得有站相,可不敢弯腰驼背地哈着脖子。这是人的精气神,也是店里的气象。这就是店家管理有规矩了。

  还说每年端午节前,茶叶店早早备好扎粽子的莞丝草,一捆捆地放在店堂前,无偿供给街坊邻居领用。东大街上有家民间消防队,当年称作水龙局,日常开支全由裕泰和承担。民国初期,裕泰和两次捐款60个大洋,用于建桥。这就是一个商家照顾邻里、承担责任、回报社会的善举,至今深为人称道。

  节俭勤劳,是裕泰和人自上而下的宝贵品质。伙计每天都要把大灶里的炉灰扒拉出来,用筛子过一遍,筛子上没有烧尽的部分收集起来再回炉,筛下的炉灰则卖给庄稼人作种田的肥料。胡静之先生人称三老板,每次从姜堰来黄桥裕泰和办公,就与店里执事共挤一室,从不单独占用一室,更是从不在店里吃饭,自己随身带着茶叶盒子,里面装着米饭锅巴,到了吃饭的点上,就用开水泡锅巴吃,还带着煮熟后晒干的黄豆当下饭菜吃。

  裕泰和对员工十分厚道。过年时老板送每人一包四两装的茶叶,除领到红包外,还在枕头下放一块大洋作压岁钱。逢年过节或者加班加点,除了加荤菜,下午都有晚茶喝,如果不吃或者少吃,可折成现钱兑换。员工的工资一年按16个月发放。员工被辞退后,在找到新工作之前,店里继续包吃住直到找到下家离开为止。

  裕泰和声名远播,信用度高,深得商家信任,商人走南闯北,一时资金紧张,或者不便带着大量现钱,只要打个凭证,上面署上裕泰和名号,给对方就能赊到账。且从无赖账拖欠之事发生过。一时间,黄桥的生意人信誉卓著。

  黄桥镇上的老字号众多,家家都有类似于裕泰和的独家经营之道。

  严复兴油坊、老德成酒行、王永盛酱园店、刘合心烧饼店、老太和药店等等,上了年纪的黄桥人都记得他们点点滴滴做生意的故事。

  至今还有人念叨着王永盛酱园店的往事,说前店后作坊,作坊里大瓦缸排得干净齐整,用干净的荷叶包萝卜干,包得有棱有角的,扎着细绳子,好看又结实。还说店家大方,还额外在萝卜干上淋几滴芝麻油,那个香啊。小孩被大人打发来买萝卜干,路上禁不住嘴馋,边走边吃,等到快到家时发现萝卜干被吃光了,就返回来找店家再要。店家笑笑,体谅孩子回家不得安生,就又用荷叶包一包萝卜干,递到孩子手上,一再叮嘱:路上快点走啊,别望呆啊,早点回家吃晚饭。

  ……

  我在黄桥听了太多情意满满的故事,一时无法一一在这里细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黄桥传统商家的经营之道,非常契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充满人性的温度,这才是商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

  结语 >>>

  黄桥老街上风景众多,故事也多。那些古老的街巷像是这座小镇的血管,也像是小镇的灵魂,更像是小镇的活档案。走在灰色不平整的砖石路上,仿若听到光阴高高低低的低吟,加之街两边原住民们慢悠悠的锅碗瓢盆日常生活,再抬头看看头顶上浩渺的天空,恍惚间像是走在了前世某个朝代,安宁而又美好。

  我走在黄桥的老街上,自然地联想起了前面刚刚去过的扬州的东关街。东关街老也老矣,但我嫌它花红柳绿,就像把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本该在他老得庄重时,又被孙辈们推上前台去接待那些来了就喝酒喝完酒就跑的人。

  黄桥不是,他就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在用沉默的方式与你对话。智者的语言,往往是寂静无声的,因为无声,恰恰最丰富。

  我在这被时光洗过一样的安静、古老的环境里徜徉,只觉得光阴是世间最厉害的狙击手,可以打垮人类一切浮躁而浅薄的自以为是与傲慢,人很容易就生出虔诚。我对刚刚看过的镇子,生出感恩之心。

  在智慧旅游的时代,不要做一个走马观花的看热闹的游客,而是透过功利的标签,真正看到当地原生态的老街上原住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才是对一个地方前世今生最好的注释。在黄桥时,我竟然没有拍下一张感觉满意的照片。谁能拍得下时间划过何氏宗祠屋檐下雨滴的印迹?谁能拍得出隐在黄桥西街、北街、布巷、一人巷、罗家巷等处大户人家或市井百姓世事转合中所承受的世态炎凉?谁能拍得出靠近一人巷的偏僻老街上摇着土制炸炒米机老人手上老茧所担负着的一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


  旅游看到的风景,往往是表层的热闹,而过日子的平常和欣喜却是最真的。我欣喜我在黄桥,邂逅的都是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旅游景点的话语权,在于体验中的发现。带着一颗细致入微的心,走在黄桥便时时会被打动。许多打动,我们已久违。因为大多数的人,为了避免被伤害,已被现实生活打磨得粗粝而缺少棱角。而黄桥这些老街巷里静默的诉说,会把原先造物主赋予你的敏感和灵性,重新回馈给你。只要你肯听。

  这是一座古镇,所能给予人们的关于光阴的最好馈赠。我享受到了,我为之感念。

  你,还不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21 03: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作为黄桥人
真心觉得家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25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21 15: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黄桥老街上风景众多,故事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23 00:46: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记忆的深处,收藏了几多惆怅;淳厚的乡音,抚平了相思忧伤。夕阳西下的那座石桥,老得不想说话;六方井的烙印,是谁雕刻的沧桑;:禅寺的风铃,总在夜寂里勾起几多向往;那庭院百年的桂花,你为何还迷人飘香。谁的眼神有话,望断流水,望穿天涯是谁又让我牵挂。心事总像煮酒一样,心也总喜欢站在最初的地方,有一种守望,总不分春秋冬夏;任凭泪水抚摸着那伤疤。那是我的乡愁,我的古镇黄桥老家……。古文堂何兵于子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23 07: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wl
     

签到天数: 59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6-1-23 08: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