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从常德坐小火轮到长沙的丁文江---载《长沙晚报》

1398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5 08:27:0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近日,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旧版书系”,其中有一本丁文江著的《漫游散记》。书前,该丛书策划者之一周良沛有特别说明:“这本《漫游散记》,是作者生前准备‘整理一遍,补作旅行地图,先印成一部单本’的书稿,然而,他却英年殉职,未能如愿结集出版。这里,则是我们从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创刊的《独立评论》上,将它连载于该刊二十一期的复印件顺序编辑成书”。到过岳麓山的,如果留意,也许会发现,从云麓峰通往仰天平公路的右侧,有一座丁文江墓。丁文江曾被誉为“现代地质学之父”,他曾在日本留学一年多,在英国留学七年,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一年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他曾与胡适等合作创办过《努力周刊》,掀起过“科学与玄学”的大争论,一时成为“科学派”的风云人物。

  丁文江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旬来湖南考察因煤气中毒而去世的。当时在湖南,这无疑是一件很大的事。在从衡阳到湘雅医院的整个抢救期间,不但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朱经农、粤汉铁路局局长凌鸿勋等急得团团转地忙前忙后,北大教授傅斯年也匆匆从北京赶来长沙,胡适则在北京急得寝食难安。丁文江去世后,胡适、傅斯年、丁文江等共同创办的《独立评论》给他出了一本纪念专刊,二十年之后,胡适又为“这一个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这一个天生的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写了一本《丁文江的传记》。

  一九一一年五月底至七月底,丁文江从海外归来,作了第一次国内游历。他是从云南的昆明出发,途经贵州、湖南、武汉,然后到达上海的。在《漫游散记》一书中,有两篇写的是湖南。其一为《一千五百里的水路》,副题为“从镇远到常德、潕水与沅江”;其二为《常德到长沙的小火轮》,副题为“买办打破头,我混着一顿饱饭”。用胡适的话说,这真是两篇“很美、很有趣的游记”。在此,我略下那一千五百里的水路不表,单说他从常德坐小火轮到长沙的趣事。本来,他是可以从常德直接坐民船至武汉到上海的。但他一听说有小火轮坐,就改变了主意。八年前,他还未出国时,曾到过几次江南,也坐过几次小火轮,似乎是留下过美好印象的。同时,也想到长沙看望看望他的恩师龙研仙先生。话说丁文江在常德上岸买票,见到一挂有“戴生昌”招牌的“洋棚”,便上前去打问:“我要买一张官舱票、一张统舱票到长沙,一共多少钱?”答曰:“官舱十块,统舱三块。”丁不信:“没扣头吗?”“先生你不知道,我们‘戴生昌’的船是有名的。官舱是一人一间,极其讲究。饭食是一天三顿,每顿是两荤、两素,一个汤,大白米饭,所以比别家的都贵点。”谁知等到一上船,却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小火轮不过二十多吨。全船只有一个官舱。这是一个七尺长、六尺宽的小房,在买办的账房后面。房里有两张木板床,丁头搁着。此外还有一张小木桌,一张高板凳。靠右面有一个没有玻璃的窗子。桌子板凳上都有很厚的油灰。许多苍蝇从窗子里飞了进来。”丁文江开始以为弄错了,便向那船上的买办咨询。买办一听哈哈笑了起来:“先生,他们拿你开心,你上了当了!官舱只有这一间,而且是两个铺。到长沙寻常卖三块钱,有交情的还可以打八扣。”丁肺都气炸,当时就要上岸去与之理论。那买办说:“先生,你去也没有用,‘洋棚’里的把戏就是这样,而且就要开船了。”再说开饭,原说三顿,一问,又成了两顿。而且“开的饭是一碗白盐水汤,里面有几片豆腐。一碟子生咸菜,一碟子辣子,一大碗红米饭”。原来,这就是所谓的两荤两素。好了,天黑了,睡觉又成了问题。船的棚顶太矮,丁从欧洲带回来的帆布床派不上用场,故只好睡在木板床上了。谁知“我躺下没几分钟,浑身觉得奇痒。点起灯来一看,满床都是臭虫。只好起来,坐在高板凳上看书。连我那个到过西藏的护兵也咬得睡不着。停了一刻,板凳上也发现了臭虫。只好半坐半站,等到天明”。如此看来,丁文江先生当时是被我们的常德老前辈大大地忽悠了一把,这实在是很无奈的事。再后来,因船开得太快,又与岸上的农民发生了冲突,打起架来了。船上的二买办被打破了头,丁的包内带有敷伤的药,便为之消毒、上药、包扎。因此,二买办知恩图报,“不多一会,居然拿了两荤,两素,一碗汤,一大碗白米饭来。我饱吃了一顿,觉得二买办的头打破是很不冤枉的!”

  二十五年后,丁文江在朱经农等的陪同下游南岳,兴致颇高,一连写了好几首诗,据朱经农回忆,其中两首诗云:

  海外归来初入湘,

  长沙拜谒再登堂。

  回头二十五年事,

  天柱峰前泪满腔。

  延寿亭前雾里日,

  香炉峰下月中松。

  长沙学使烦相问,

  好景如斯能几逢。

  第一首题为《烈光亭怀先师龙研仙先生》,第二首题为《宿半山亭》。本打算小文就此作罢,忽又想到补白大王郑逸梅曾补一白曰“丁文江恶竹”,并引其打油诗一首,我觉有趣,特录于此:

  竹似伪君子,

  外坚中却空。

  成群能蔽日,

  独立不禁风。

  根细成攒穴,

  腰柔惯鞠躬。

  文人多爱此,

  声气想相同。


http://news.sina.com.cn/o/2009-01-07/082514994293s.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