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转载]对联趣事

5729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70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4-5 11:39:15 来自: 中国上海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拖出老袁还我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遂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对袁世凯的这种倒行逆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当时,有人出一上联求对:
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國);
“園”字去掉“袁”,加进“或”,就成了“国(國)”。作者运用析字双关,号召人们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此上联一出,许多人纷纷应对,但是对得最好的是一位船夫: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就成了“途”。船夫同样用了析字双关,意思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倒行逆施的行为,不由得令人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
黄埔军校的门联
1924年5月,孙中山筹办了黄埔军官学校,该校头几期像一个革命的熔炉,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才。当时的大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军校中的共产党人被迫纷纷离去,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了野心家、投机分子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义愤之余,有人将门口的对联巧妙地调换了两个字,改成了: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七八刀“待”客
明代文学家蒋焘,幼年才思敏捷。有一次,他父亲的几位朋友来访,适逢秋雨淅沥。在闲谈之间,一位客人即景出了一句上联让大家应对,那上联是: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两点;
在座的见此上联拆“冻洒”二字,道眼前秋景,别具匠心,一个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都无以应对。
蒋焘见父亲和朋友们在吃西瓜,触景生情,于是脱口对道:
切(古时可写为上下结构)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满座宾客见此下联拆“切分”二字,也叙目睹之物,妙语双关,理趣天然,无不叹服。
应对得妻
明代程敏政,少年时聪敏过人,被称为“神童”。一次,他到了京城,宰相李贤听说后召见了他,想当面考考他的才思,有意将小女许配给他。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联说:
因荷而得藕(谐音“因何而得偶”)?
意思是在问,你凭什么来得到你的配偶呢?程敏政略加思索即对道:
有杏不须梅(谐音“有幸不须媒”)。
意思是在答,我有幸,就不需要媒人。李贤见他也以桌上的果品杏为对,而且对得巧妙非凡,知“神童”之称名不虚传,于是大喜,便将小女许配给了他。
解缙作联讽纪纲
明代永乐年间的一个冬天,在一名官员的宴会上,正当解缙与大臣学士们作联吟诗之时,锦衣卫统领纪纲走进来。他硬充斯文,胡诌对联,仗势取消别人。谢晋忍不住怒气,决心煞煞他的威风,于是离席踱到厅中,朗声向纪纲说道:“谢晋不才,也出一联向足下求教。”略停片刻,解缙便念道: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纪纲是装腔作势之人,自然对不上。过了一会儿,解缙笑着说:“这俗对儿大人不是对不出,怕是懒得对。我自己续上下联吧。”然后轻重有致地念道: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纪纲听了,虽也悟出了点其中的嘲讽之意,但又不好发作。从此,纪纲便与解缙结下了难解的私怨。
这副对联,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经引用过,但他没有说明出处。
书法家终于贴上了对联
东晋时有一位书法家,一年腊月由山东移居浙江绍兴。因为春节将到,他挥毫写了一副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刚贴出去就被人悄悄揭走了。他于是另写了一副: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贴出后不久又被人揭走了。年节就要到了,门口连副对联也贴不住,书法家的妻子很着,但又想不出好办法。书法家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嬉笑着取笔又写了一副对联。写好后,他让儿子把对联拦腰剪断,上下联都只贴了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两只半联贴出后,见到的人无不惊讶。因为话不吉祥,自然没有人再揭。到了大年初一,书法家亲手将春联的下半截贴在了下面,对子就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邻居及过路人见了,无不称妙。
蒲松龄的巧骂
蒲松龄屡次考试不中之后,决计发愤著述,他特地写了一副对联当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一时风传乡里。同乡有个姓石的豪绅,人称石先生,他粗通文墨,自命不凡。看到这副对联,石先生很不服气,他要和蒲松龄比比高低。一天,石先生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以此为题出了个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他要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看出他不怀好意,便暗想一计,故意装作初学无能,谦虚地说:“我不会对,但又不能不从命,我就学着一字一字地对对看,望先生别笑话,并请一字一字地帮我记下来。”石先生以为蒲松龄真无能,便笑着点点头说:“你说我记。”蒲松龄看着上联,一本正经地对道:“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完了。”石先生写完一看,见录下的下联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他顿时面红耳赤。蒲松龄说声:“见笑了”,便昂然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