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新华日报》下乡演出,我们找到了自我价值---一个县级歌剧团的艺术追求

1328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4 18:28:5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   大寒刚过,泰兴市古溪镇双红村村头,鼓乐声声。一阵鞭炮、爆竹声过后,泰兴市歌剧团进村文艺演出拉开了帷幕:歌舞《黄桥烧饼甜又香》、小品《律师巧计讨欠薪》、男女双簧《说荣道耻》……高潮迭起的演出驱散了隆冬的寒意,在晒场上激起500多乡亲的掌声和欢笑。
  这是泰兴市歌剧团自去年初以来第250次下乡演出,全市269个村几乎巡演了一遍。
  城里“跑码头”促使他们回归农村大舞台
  泰兴歌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县级歌剧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排演过歌剧《黄桥烧饼歌》、《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批优秀节目,屡获大奖。前些年,泰兴歌剧团也尝试过在城镇的商业演出,到上海、南京、宁波、九江等许多城市“跑过码头”。但“跑码头”不仅没有给剧团带来财源,却让演职员体验到了一种寂寞。团长陆跃形容说,每次演出,很少有在农村演出时常有的那种台上台下的热烈交流,演职员和观众仿佛总是陌生人。“跑码头”的经历,使泰兴歌剧团坚定了信念:送戏下乡,农村才是他们演出的大舞台!
  乡亲们津津有味的神情最让人感动
  在农村,泰兴歌剧团看到了在城里看不到的东西。
  近三年中,该团每年的下乡演出都在200场以上,场地都是露天的马路、晒场。令演职员们感动的是,每次演出,当地群众都像过节一样:演出团进村时,乡亲们扶老携幼,鞭炮相迎;演出时,乡亲们喜糖送上台来;演出结束后,干部群众拉着一块吃饭。一份快餐,一碗热粥,都饱含着乡亲们的一片盛情。
  老乡们看演出时津津有味的神情,更让剧团体味到了自身的价值。去年12月,剧团在横垛镇乡下演出,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坐着轮椅看完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散场时,她坚持等到最后,向歌剧团副团长顾咏洪当面道谢。她说,“我每天都要在家看电视,但电视里的节目和我们太远,看着不亲。你们的节目,我们感到每个都亲切!”
  只有心里装着农民才能好戏连台
  说家乡事,唱家乡歌,演家乡戏,为家乡父老服务,泰兴歌剧团的演出总让乡亲们备感亲切。
  在歌剧团下乡演出的数十个保留节目中,70%是为泰兴农民群众量身定做的自创节目。姚王镇桑木村党支部书记芦玲芳创办扶贫合作社,带领全体村民共奔小康,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共产党员。歌剧团根据她的事迹创作了表演唱《找书记》,把她为民服务的事迹演得活灵活现,深获乡亲们好评。前年,泰兴有位包工头因为躲避债务,假称病故,立了墓碑。歌剧团根据这一真实故事创作了小品《律师巧计讨欠薪》,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农民看了无不捧腹。近年来,歌剧团以泰兴百姓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批优秀节目近年来获得了各级大奖,其中《黄桥烧饼甜又香》获文化部优秀舞蹈奖,小品《我的亲爹》获曹禺戏剧奖,歌舞《抛秧号子》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
  “走向全面小康的农民,迫切需要文化下乡!”泰兴市歌剧团团长陆跃说。他认为,这两年我省出台了文化下乡专项补贴政策,这是剧团送戏下乡得以坚持的政策保证。他呼吁有关部门能给予送戏下乡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本报记者 徐 勇
  本报通讯员 张建荣 吴振国
http://xh.xhby.net/html/2008-02/02/content_6066371.htm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