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的耕读之家,你了解多少?  

47222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2 10:52:0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中国古代,既耕且读,是许多人的理想生活。耕,解决日用;读,是精神世界的追求。读而优则仕,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岁月长河中,有许多这样的耕读之家,他们熟谙农事,对土地有着天生的嗅觉。哪里有好的土壤,适合种植,他们便往哪里去。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点,这个地方能让人安心读书。
  黄桥何氏一族,始迁祖孔庭公。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赵佶于河南商丘即位,后定都于杭州,史称“宋室南渡”,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此后南北交兵,直至元朝建立。孔庭公因避战乱,从常州往江北迁徙。当他经过黄桥的时候,一定为黄桥的这块土地所吸引。
  这是一个耕读之家,何氏一族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家族立身之本,提倡“先尽力于耕桑,然后专务于读书”,认为“二者兼备,为循理、保家之良规”。
  果不其然,黄桥丰饶的土地,给了何氏一族丰盈的回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桥的土地,给了何氏家族第一桶金。
  何济,字伯舟,号体素,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卒于明景泰二年(I451),享年79岁。是黄桥何氏七世祖。
0 (2).jpg
  何济是侍奉田地的好手,他的父母及兄长均早逝,这对他刺激很大,因而加倍努力,经营田产。在他的努力之下,田地收成很好,家产也日益丰厚。
  明正统七年(1442),泰兴大灾,粮食欠收,朝廷下诏有司劝借。何济捐出家中粮储1200石,又动员他的子侄说:“与其贵粜而利己,何不舍之而利人。”子侄捐出 800 石,何家共计捐出 2000 石粮食。过去,120斤为1石,2000石合240000斤,而明初,泰兴县人口不过50000,人均受粮4.8斤,极大地缓解了泰兴饥荒。
  民以食为天,何氏勤于耕种,而储粮之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吃惊的。因此义举,明英宗赐玺书褒奖何济为“义士”,并在镇内建“义民”坊,以旌其表敕文称:敕直隶扬州府泰兴县民何济,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谷麦 1200 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凡差役 3 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正是有着丰饶的土地作为强大的后盾,何氏一族,才能安心读书。从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 127 年间,何氏一族出了4位进士:10位举人、100 多名秀才,可谓人才济济。
来源:永远的丰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58 天

连续签到: 8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4-2 11:1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揭阳
何氏家族的荣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4-3 1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高风亮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4-5 16:02: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耕读耕读,且耕且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