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兴古治“延令”考

14633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1-19 15:35:3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Val'璐ξ 于 2021-1-19 15:36 编辑

微信图片_20210119152755.jpg
       泰兴古治究竟是“延令”“延陵”“延冷”,因无明确的历史记载,自古至今一直是泰兴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历代县志的编纂者们也纷纷提出质疑,人们各抒己见,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只能从历史的资料中来推理分析。
“延陵”说
       “延令是否就是延陵”一说,一直争执不休。有观点说,泰兴原隶海陵,濒临大江,因不断南延成陆,“陵”乃平原上凸起的土丘石岗,故称延陵,有“海陵南延”之意,后人误将“陵”简写为“令”。这一说法仅为后人意会,并未有任何历史记述。
       早在清康熙年间,人们对“延令是否就是延陵”就提出了质疑。康熙二十七年《泰兴县志》对此表示怀疑,志载:“广陵古属吴地,泰兴自宋建治于延令村。或谓延令即吴季子所隐之延陵也,是乎非耶?”
       康熙五十五年《泰兴县志》在古迹篇中亦提出质疑,并阐述了理由,志载:“旧志云,汉祖过大梁,为信陵置守冢,太史公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而欢其不终,盖其流风遗韵能使后世观感思慕也。或云延令即延陵,吴季札隐处,是乎非耶?不可知。若乃先民往哲迹在人亡,其遗墟故宅得备列之,千载之下,能无见甘棠而勿剪,瞻屋乌而兴爱者乎?”
微信图片_20210119152759.jpg
康熙《泰兴县志》载“延令”与“延陵”
       从志载的内容来看,有人揣测,延令即延陵,这里可能是季札的隐居地,是不是呢?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常州焦溪与江阴申港交界处的舜过山下,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余祭遂封季札于延陵,人们尊称其为“延陵季子”。
       延陵为春秋吴邑,位于今常州、江阴、丹阳等沿江一带,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两汉时期,延陵更名为毗陵,《汉书·地理志(上)》载:“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扬州川。”三国时期,人们仍习惯于将季札所居之地称为延陵。
       据康熙《泰兴县志》分析,如果季札果真在泰兴隐居过,千百年来,像这样一位受人推崇爱戴的圣贤先哲,即使人不在了,总归会留下一丝半点遗迹遗物,人们也会见物如见人,十分爱护,断不会随意破坏剪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未曾有任何蛛丝马迹的历史记载。
       延陵,作为常州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名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延陵,这一地望,也早就成了季札这位历史名人的代称,仅一江之隔的泰兴取一个与封地相同的地名不合情理,况且封建王朝取名是要避讳的。
       事实上,古代的地名也不是随便可以带“陵”字的,以“陵”为地名始于西汉初,汉朝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相继封了三四十个以“陵”为名字的侯爵,像广陵侯、兰陵侯、宁陵侯等,后来这些爵位的后人就将所获得的爵位用作地名。
       综上,泰兴古治的“延陵”说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延冷”说
       金鉽在宣统《泰兴县志》校卷二(下)名迹篇中,关于延令村之“令”的描述:“延令村之令,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国朝会要》,及《宋史·地理志》均作‘冷’,志注载,宋·韩驹《泰兴道中》诗,在驹《陵阳集》中。”
微信图片_20210119152803.jpg
宣统《泰兴县志续》载“延令”与“延冷”
       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所记载的“延冷村”出自于《国朝会要》。《国朝会要》云:“乾德二年(964年),徙治柴墟镇;绍兴初年(1131年),再属泰州;十四年,复隶扬州,而以柴墟镇之延冷村易之;二十九年,尽数拨还。今为定制。”
       《宋史》地理志对泰兴沿革的描述:“南渡后,增县二:广陵,紧。泰兴,中。旧隶泰州,绍兴五年来属。十年,又属泰州。十二年,又来隶,以柴墟镇延冷村隶海陵。二十九年,尽仍旧。”
       《国朝会要》诏修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史》修撰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从两部正史来看,元末之前“延令村”曾被称为“延冷村”。《宋史》地理志还作了“志注载”,韩驹的《泰兴道中》诗,全文:
县郭连青竹,人家蔽绿萝。
地偏春事少,山迥夕阳多。
暗水批崖出,轻舠掠岸过。
传呼细扶柁,吾老怯风波。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陵阳仙井(今四川仁寿)人,人称陵阳先生,有《陵阳集》四卷,今存。从诗文中可知,当时延令村人少地偏,临江寂寥,确有“冷”意,但由此认定“延令村”即为“延冷村”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宋史》地理志未见详释。
       然而,历史上确实有“延冷村”之说,不过最早并未一村而是两个村:“冷村”“延村”。《宋会要辑稿·方域》曾记载户部处理扬州与泰州交界地带一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扬州知府刘岑请求将泰州遵化乡、柴墟镇拨隶扬州,户部根据淮南监司查核后称:“按史书、图经、《九域志》,遵化乡并柴墟镇正隶泰兴县,遵化乡管下临江村、冷村、西北延村共三村,即难以一乡析在两州两县。今来泰兴县既隶扬州,其遵化乡三村并柴墟一镇,自合随县隶扬州。”
       《宋会要辑稿》是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的,记述较为原始而详细,所载史事一般详于《宋史》,同时对《宋史》各志的纰谬与疏略又进行了校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综上所述,南宋初,冷村、延村就已存在,隶属遵化乡,归泰兴县管辖,“延冷村”当是“冷村”与“延村”的合称。
“延令”的由来
       “延冷村”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后来“冷”误写成“令”很有可能,甚至被误写成“泠”的也有,《舆地名胜志》载:“绍兴初,复徙之延泠村。”也有一种可能是后人有意而为之,毕竟“令”的寓意比“冷”要好,从文字的溯源来讲,“令”为敬辞,有美、善的意思。
       史载最早出现“延令村”在《明一统志》卷十二中,“泰兴县在府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本隋唐海陵县地,属扬州。五代时,南唐析置泰兴县,属泰州,宋属扬州,初治柴墟镇,后徙治延令村。元仍旧,本朝因之,编户一百一十二里。”
微信图片_20210119152807.jpg
《襟江书院记》碑载“旧有延令书院”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泰兴的古治所在地应为“延冷村”,自万历始的泰兴县志及相关史料均将“延令”作为泰兴的别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基本约定俗成。“延陵”早已成了常州的别称,亦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印九红
来源:延令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