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兴伏虎禅师的传说

2594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2 08:08:0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一、慧眼识珠:
远在唐代,扬州海宁县(泰州)济川延龄村边有座广福寺,遗址在泰兴市县前街国际大酒店及泰兴公园西侧。一天方丈无意中听到两个香客在谈:“东乡莲子荡有个小孩能把碗钵像洗布袋似的翻来覆去的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莲花是佛门圣花,莲子荡边的事莫非与我佛门有缘?眼见为实,问明了去莲子荡的途径,第二天天不亮,方丈就匆匆的上了路。莲子荡离广福寺四十多里路程,中午时分赶到,眼前无边无际的荷叶像大片翠绿色的云层清香扑面。白色的、粉色的荷花争奇斗艳,令人满目生辉,真乃人间福地也。


有人将方丈领到孩子家门口,一个眉清目秀又聪明顽皮的小男孩被带到方丈面前,小孩饭后洗碗钵果如人们传说中的一样。与众不同是小孩的眉心有一颗天生的大朱砂红痣,十分醒目。孩子的父母笃信佛教,听说广福寺的方丈来接引小儿出家,很爽快地答应了,孩子也乐意,午后回广福寺,四十多里路小孩蹦蹦跳跳没有费事,连方丈都没觉得累。


广福寺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小和尚,四乡八镇的乡亲都来看稀奇,小和尚很勤快,饭吃得很少,刷锅水淀一下当饭吃掉。一日三餐都把庙里的碗钵用竹篮背到庙后面的池塘里去洗,只见他将碗篮放在水里,用一根棍子反复在碗篮里捣搅,篮子里的碗钵像布袋一样翻来覆去、毫无损伤地被洗净,看到的人无不称奇。

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在江苏泰兴、靖江等地影响深远的禅师菩萨。
二、利益众生:

大师十六剃度,在唐代剃度僧人须得到朝廷批准,一般只有在皇室有婚丧大典时才办理度僧的佛事,度僧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和严格的考试。一,问难。问俗家的情况、志向、学业概况;二,问戒。询问有关戒律的知识和实践方法;三,写议,出题答卷;四,诵经。分念诵和背诵。通过如此严格的考核,才能参与剃度大典。


剃度之后,师傅对小徒弟尽其所有精心调教,小禅师聪慧过人、悟性超群,师傅每讲一句,他能悟得很透彻,而且举一反三。平时别的师兄认真诵经打坐悟禅,持戒守律,他却偷偷溜到寺外附近的孤老病残人家,帮助劳作,更令师兄们大为不解的是,有人见他晚上光着赤膊在殿外的大柳树下打坐。


一天师傅见他满面红肿,关切地问他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病了?小禅师回说“脸上是毒蚊子咬的”。“是不是晚上赤膊乘凉找来的烦恼?”师傅问。“回师傅话:弟子牢记师傅教诲,读经持戒,做明心见性的人,持利益众生的行,修普度众生的心。弟子每天晚上是赤膊在外喂蚊虫的,小蚊虫虽然不讨喜,它也是一条条生命。”“善哉,善哉。”师傅言罢,自为有这样的弟子高兴,立即亲自熬药帮他止痛消肿。

禅师菩萨肉身斋蚊虫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千古美谈。后来人们办忏请禅师菩萨施雨时,总忘不了在他头上插两根柳枝,以纪念他普度众生的这一段往事。
三、驱除虎患

当时济川东南江边,有座孤山,那里林木繁茂,常有獐鹿野兔出没。不知何时山中来了一只猛虎,经常夜间闯入人家,咬伤人畜,为害一方,一时间人心惶惶,乡民请来捕虎高手,奈何难寻其踪迹,消息传到广福寺,当晚月上树梢,禅师悄悄出了寺门,直奔孤山。二更时分已见到孤山的影子。

忽然树丛中刮起一阵腥风,飞沙走石,顺着风势,一只大虎长啸一声,张牙舞爪恶狠狠地从山道上向禅师扑来,禅师不慌不忙,微微退了半步,站稳了脚步,顺手扯下一根路边的树枝,对着来势汹汹的虎头轻轻一点,只听得扑通一声,那大虫前腿跪在禅师面前,浑身发抖,像泄了气的皮球,刚才的威风一扫而光。
“畜牲,不许在这里胡来。”禅师言毕飞身跨上虎背。

声响惊动了围虎的猎户,人们打着火把围过来,其中一人认出那骑虎的僧人是广福寺的禅师,众人跪下来谢禅师为地方除害,禅师转过身来向众人挥挥手,飞驰而去,有人说他使神通把老虎缩成小松鼠大,带进广福寺,终日养在衣袖里,有人说那虎本是伏虎罗汉的神虎找主人来了。

有一次禅师与师兄们同乘船去江南,船至江心船夫心生歹意,要增加船钱(渡费),全船的乘客都知道遇上了打水鸭子的强盗,又气愤又无奈,禅师站起来走到船家面前说:“我等僧人,无有钱财,送你一件东西作大家的船钱。”说毕从袖中抖出个松鼠大小的猫,十分可爱,谁知转眼之间竞变成一只白额大虎。船家吓得浑身发抖,面如土色,跪下来求饶。禅师一笑:“你以后再如此对待别的客人,我这老虎随时会来找你。”船家一再跪求:“今日大开眼界,菩萨在上,小人下次不敢,从此改恶从善。”众师兄见了大笑不已。这个故事也被同船的乘客带到大江南北,传给子孙后代。

四、舍身求雨:

济川这块地方过去高沙田多,种庄稼靠天吃饭。有一年久旱无雨、赤地千里,眼见禾苗枯焦,庄稼有失收之险。大家议请广福寺搭坛求雨。可求了许多天滴雨未见。农历六月初二,禅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救度这一方众生,他义无返顾地披上袈裟,走上坛台,请坛主师傅坛下稍息,嘱执事的人在台下架满柴草,开始人们还不解是什么回事,当人们看到他拔下点燃的蜡烛丢向柴草堆时,台下的人惊呆了。他催同来台上执事的两位师兄赶快下去,可两位师兄面对大火毫无惧色,执意要与他同心协力共度众生,有两位得道师兄鼎力相助,当然是如虎添翼。此时柴草堆浓烟滚滚,直冲蓝天,并迅速结成大片乌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雷声震耳,闪电刺破了云层。坛台上的大火与雷电交相辉映,坛台中隐约传出的虎吼声震人心魄。风助火势,坛台在烈火中似张开大嘴的巨大的虎头,耍足了虎威之后,慢慢地合上大嘴,消失在灰烬之中。倾盆大雨终于从天而降,四乡八镇的人在雨中欢呼跳跃。在场的人眼睁睁地看着禅师和他的两位师兄在大火中烧成枯骨,都跪下来失声痛哭。

雨过天晴,坛台的灰烬中清烟冉冉上升,结成一朵形似三人戏虎的美丽祥云,那虎头虎尾时隐时现,僧衣的广袖和袈裟的衣角飞来变去,好似在大风中飘动。广福寺边河湾里飞出大群白鹤,争先恐后直冲蓝天,共护祥云,朝着彩虹的彼岸,缓缓而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说禅师菩萨们驾鹤西去,不必悲伤。从此有了驾鹤西去的典故。为了怀念禅师赴汤蹈火救渡众生的精神,后人把禅师洗钵的地方称为洗钵池。白鹤起飞的河湾称之为仙鹤湾,在禅师出生的莲子荡建起了伏虎禅师殿,塑师兄三人像供奉,后来遇到天旱无雨,人们就试把三人像抬出来供奉,居然每次都得喜雨。人们渐渐知道禅师菩萨有三分私雨。到禅师殿请比较困难,不少地方在自家庄上的庙里塑起伏虎禅师像,求雨一样灵光,所以除广福寺有铜像外,桑木桥朝东庄、小马庄、口岸东万庄、汪群薛垛庄、古溪顾东庄、靖江孤山寺等,许多地方塑有伏虎禅师像,尊伏虎禅师为禅师菩萨,千年供奉至今。

二月初八禅师菩萨生日,有禅师庙的地方,都有庙会,特别是莲子荡(广陵禅师村),历经千年,越办越红火。六月初二是禅师三兄涅盘得道的日子,禅师殿周围一百零八庄的村民也会赶来烧香。而禅师和他两位师兄的法号却在千年历史变迁中被人淡忘了。

据早年见过莲子荡伏虎禅师殿旧塑像的老人回忆,大师兄神态木然,一付诸法无我,任其自然的样子,乡人戏称他大呆子。二师兄伸着脖子,一付专心听讲的样子,乡人戏称二聋子。三师兄威武又幽默诙谐,乡人戏称三疯子,三疯子最厉害,是管龙王爷的菩萨,他有三分私雨,这是唐代塑像的原貌的传说。现在庙里供奉的是近代的新塑像,已没了当年的风采。原来菩萨塑像眉心上的红痣是一颗名贵的夜明珠,佛像被毁时去向不明。
五、源远流长

禅师菩萨有三分私雨,在泰兴是家喻户晓,每逢久旱无雨,便抬请他出来。据早年见过请禅师菩萨的老人讲,请禅师菩萨来泰兴施雨,先要净土,全县四乡八镇大户小家婚丧喜庆一律不动荤,整个泰兴市面上不卖荤菜(鸡鸭鱼肉)包括饭店。所有泰兴人文武官员、士兵、百姓全部吃素。

迎请菩萨(传统上讲是去靖江孤山,实际上是去离孤山不远的广陵莲子荡伏虎禅师殿)大队人马提罗香,执雨伞,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顶礼膜拜,虔诚相请。多达数千人,前面有跳脚的马夫开道,后边有马夫断后,队伍前后几里长。据禅师殿的老人回忆,民国十二年,泰兴县的知事翁燕翼亲自赤脚穿草鞋步行几十里来禅师殿迎请。民国二十六年被请进泰兴县城做忏施雨,县长朱雨峰亲书“泽润生民”“功德无量”匾额两块,高悬在禅师殿的大雄宝殿之上。人们记忆中最后一次是日伪时期(1943年)迎请菩萨的大队人马才走到东门外十里甸,突然间电闪雷鸣,乌风暴雨,骤然而至,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禅师菩萨呼风唤雨,果真灵验。禅师菩萨是旧泰兴求雨的第一雨神。莲子荡伏虎禅师殿上的对联是“仗我佛如来鞭懒龙而雨至,倚南海观音胜扁鹊之春回”。老百姓口传他是“太平年间出来行善,干旱时节鼎力施雨。”可见人们对禅师菩萨的评价之高。

每次全县求雨,办禅师忏时,禅师三师兄和老虎都被请到城隍庙。同时请小南海的赤脚观音菩萨,龙王庙的四海龙王,全县的和尚、道士全部在城隍庙大殿外念经,此时不分僧道,同心协力,直至太平雨降。

禅师菩萨出会,街上家家户户都设香案烧香叩头,街面上抬菩萨的队伍有两处最难走,一是茶巷口,二是影墙口,也不知怎么搞的,走到这两个地方队伍就走不上前。有人认为茶巷口南就是龙王庙,靠龙王庙的地方略停是出于礼貌。影墙口南是广福寺,禅师到了家门口停一下,以表对故地的留念,也是情理之中的。


请菩萨时,如见他头上有汗,表明马上可以下雨,如头上没汗,就请他晒太阳,晒到脸上出汗为止。因为菩萨抬到哪里,雨下到哪里,各乡都争抢往自家庄上抬,所以禅师菩萨一被请出庙门,往往要好多天才能回来,出门时是毒晒的太阳,旱得水都喝不上,回来时都淋得不亦乐乎。


抬禅师菩萨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值得一提,菩萨出会一抬上肩,抬的人不由自主走起来歪歪撞撞,不是碰上路边的树,就是撞上庄头上的草堆,不管抬的人相约大家要规规矩矩走好,而那副诙谐幽默的形象就是改不了,年常日久,人们也习以为常,称之为撞禅师。


请禅师菩萨都能下雨,远近地方请去不肯还的事就经常发生。传说北宋初年,曾与南唐划江割踞,形成南北朝。南朝大旱,民不聊生,无锡佛教界久闻江北伏虎禅师菩萨有三分私雨普度众生。约了一班老僧,冒险驾船过江,请禅师菩萨去江南施雨,救度众生,守江的北宋官兵见确是一班老僧请佛,并不曾太为难他们,船到广福寺,再去莲子荡。


外地来请菩萨是常有的事,主持怕这兵荒马乱年头有闪失,亲自跟船去江南。一路风雨使南朝人大开眼界。


雨过之后,本讲好送菩萨回江北,谁知一连许多天竟没人提送菩萨回家的事,每次查问都回说:“菩萨被外地请去了。”再后来竟回说:“菩萨在出会时被歹人抢去了。”主持弄得哭笑不得。


此时宋军要进攻南唐的风声极紧,官员忙着备战,主持投诉无门,束手无策。陪他的僧人讲:“我们先送你回江北,等以后找到菩萨,再送还宝刹。”主持无奈,空手而归。


许多人闻讯来看他,都讲菩萨托梦关照:不必担心,不必争讼,像可重塑,我吃南朝的饭,管北朝的事。禅师菩萨吃南朝饭,管北朝事的故事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1943年初夏,泰兴大旱,城北杨家庄办禅师忏,杨家庄庙里原来供有禅师菩萨,罗香,执仗也一应俱全。
庄主穿起了长袍大挂,点起了香烛磕头,鼓乐齐鸣,僧人念起了经文,庄主用新毛巾给菩萨洗脸擦身。全庄的男女老少都来磕头、烧香。附近的庄上听说杨家庄办忏求雨也都带来了香烛供品,把杨庄庙挤得水泄不通。菩萨起驾上路,乡人在家门口磕头烧香,顷刻间风起雷鸣,闪电划破云层,倾盆大雨一路而至,附近各庄争抢往自家庄上迎请供奉,下晚时节才请到邻近的小马庄,众人说天色已晚,不如在小马庄庙里暂住一晚,明日再送还杨家庄,当晚小马庄的和尚晨亮起了坏心。
第二天,杨家庄的人去迎还菩萨,小马庄的人变了脸,不承认菩萨是杨家庄的,和平军的团长雍小戒是小马庄人,他把盒子枪往桌上一拍,杨家庄的庄主没了办法,说至再三,只将菩萨的老虎还了杨家庄。反正大家都知道,禅师菩萨吃南朝的饭,管北朝的事。以后小马庄求雨时,也会有三分私雨降到杨家庄。据说后来玄谈庙附近的村民曾来请禅师菩萨去施雨,成功后敲锣打鼓,放鞭炮,高高兴兴将菩萨送还小马庄。小马庄的和尚晨亮得了不凭良心的骂名。那和平军的团长雍小戒后来被新四军枪毙了。

六、千年古刹——伏虎禅师殿

伏虎禅师殿古庙位于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原名宁界乡莲子荡),本为纪念伏虎禅师三师兄舍身求雨而建,经宋、元、明、清多朝扩建修缮,颇具规模。是与泰兴庆云寺、广福寺、黄桥东寺庙齐名的千年名刹。

原殿座落于禅师村四组,禅师小学北面(现禅师小学也已废弃),占地约八亩的一个方形小岛上。建有正门、前厅、大雄宝殿、东西厢房、藏经楼、方丈室、偏门及四周院墙等。


整个庙宇气势宏伟,环境优雅,前厅正面塑有弥勒佛一尊,背面塑二郞神等神像两尊,两边塑四大金刚神像。


大雄宝殿气宇轩昂,古朴端庄,为方形四柱式单檐唐代建筑,与现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相仿。殿脊中央一座分风乌铜葫芦顶直指云天,手臂粗大的铁索斜拉四角。飞檐翘壁,屏风排门,一字排列的兽头殿角,翘指天涯。殿堂中央上方矗立着三堂巨型如来佛尊,下坐三尊禅师菩萨塑像,神采奕奕,两边塑有十八罗汉。东南方挂有一口铸铁古钟,西南方置一口朱身大鼓,后边塑有三界诸神,玉皇大帝,赤脚观音,四海龙王等,东边厢塑有十殿阎王菩萨,风、雨、雪三娘娘,西边厢塑有南海观世音菩萨。后排为土楼,五堂佛尊端坐中央,两边玻窗木橱内藏有若干佛家经典,天井内有焚香炉一座,院内植有五棵数百年高龄的参天古银杏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禅师古殿的修缮,清代以前无记载查考,清朝嘉庆年间,曾大修一次,立碑以记。民国二十二年,主持方丈龙云募化修缮,殿庙改称“禅师香院”。


这座古庙从建筑设计到修缮扩建,其用料之精当,用工之考究,在周边古庙中,乃属上乘。大雄宝殿的墙面都是糯米汁泡石灰垒缝而成,砖线墙体细腻清晰,大殿和土楼内均为磨光罗底砖铺成,其水平度和平面度勘称一流。


据禅师村的村民讲:日本侵华期间,一队日本兵到莲子荡扫荡,见到伏虎禅师殿十分惊奇,问寺僧:“中国乡间怎会有与日本奈良唐昭提寺一样雄伟庄严的殿宇?”寺僧回说:“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你们日本的佛教本是唐代从中国传过去的。那唐昭提寺也是仿中国唐代建筑,我们这伏虎禅师殿可是唐朝的原物!”


解放后,新建禅师小学、陈家庄小学时,将庙正门、前厅、后楼西厢房拆除。铁钟于60年代大炼钢铁时被毁,五棵银杏树在合作社时被伐,文革中又将仅存的大雄宝殿全部毁掉,大批菩萨像也被毁烧殆尽。


据说前几年,曾有日本人专程来莲子荡(广陵禅师村)拜伏虎禅师,可禅师殿早已没了当年的雄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僧宏惠被选为泰兴佛教协会会长,庆云寺主持,寺僧宏斋自筹资金建了一间佛堂,把禅师菩萨重塑好,开始了佛事活动。每年二月初八又恢复了庙会,每年庙会来客达十数万人。

伏虎禅师殿是千年古刹,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重修千年古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心愿。当地熊老居士临终前郑重嘱托儿孙一定要尽力重建伏虎禅师殿,他的儿子熊桂生一再表示,只要条件成熟,他将倾全力重建庙宇,恢复胜迹。
七、千年广福律寺

当年的广福寺始建于唐光化二年即公元889年,相传最初是扬州石塔寺僧人募化建成,后经宋、元、明、清历朝950年扩建修缮,前后有十座院落,所以又名十院寺,广福寺房舍整齐,殿宇巍巍。是旧泰兴最雄伟壮观的庙宇,被文人雅士列为泰兴十景中的第四景。

广福寺为戒律院,东起盐城诸县,南到南通海门海边,西临长江,北至兴化、高邮、宝应各县,僧人授戒,居士皈依,各庙宇律僧的培训,对破戒僧的执法,其地位之高,仅次于镇江焦山定慧寺。


广福寺对社会不进行超度法事及商业性的佛事活动。公益活动例外,七月三十斋孤,寺僧到县城各地放斋孤焰口。广福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香资、社会捐赠和庙产地租收入。(庙里的田产也是施主捐赠的)。


广福寺伏虎禅师像是大铜像,不便搬动,只可在广福寺敬香,办禅师忏求雨出会,一定要到宁界莲子荡伏虎禅师殿去请。广福寺不因出了伏虎禅师而改变其律寺功能。


广福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遭日军飞机轰炸。炸毁了大雄宝殿一部分。劫后人们在抢救死伤僧人,清理废墟时,惊奇发现有一块巨大的照面方,一头夹在一尊泥塑佛像的胯下,其余的竟悬在空中,人们怎么也想不通,一尊不大的泥塑佛像怎能承受一块大照面方的重量,都说是菩萨显灵。庙里请了专业箩脚行里的人来搭起了脚手架费了好几天,才把照面方取下来,真是不可思议。后来日军占领泰兴,材料奇缺,大雄宝殿一直未曾修成,到五十年代被改成政府第一招待所时被彻底拆毁,现在建成的国际大酒店正在广福寺原址上。

泰兴市政府在风景如画的仙鹤湾风光带泰兴公园内,广福寺遗址上重塑了伏虎禅师铜像,有望疏通洗钵池后重建禅师殿。如果能在广福寺遗址附近,拆迁时留下重建广福寺的空间重建广福寺,将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重要历史遗存。
八、继往开来

佛教传到中国近两千年,伏虎禅师是唐代以来,被后人供奉、爱戴一千多年并尊为菩萨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僧人,他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珍贵、最丰厚的佛教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光大他利益众生的精神,意义十分深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8: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伏虎禅师

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的称谓并非印度佛教之既有,是一种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是跨文化存在的,渊源流长的,是代表超凡能力、克服巨难的英雄表征。自佛教传出中国后,历朝历代冠以“伏虎”的和尚有很多,比如载入《佛教大词典》的梁武时的无名僧、宋朝的大扇和尚等。

靖江历史上也出过一位伏虎禅师,这便是我在《孤山》一文中提到的隋代的法响和尚。法响和尚的记载出自光绪五年《靖江县志》卷18《人物志•方外》,全文如下: 法响,隋初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于泰兴广福寺。邑有虎害,法响如虎至,杖其胫背,咒之,复纵去。唐初,闻大江中孤山清静,越水结茆以居。座下有二虎听经。一日,附舟渡江,舟子索其值,法响以袖中二猫与之,遂登岸。须臾咆哮于帆樯下,乃二虎也。骇极,急追。法响回。拊虎背仍为猫,纳诸袖中而去。舟子叩头,呼活佛。从此,释子渡江,誓不索值。涅槃后,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师塔。遗像供孤山寺,岁旱,乡人迎以祈雨,辄应。

查嘉庆《泰兴县志》,卷8《僧道》中也有“法响”条,文如下:僧法响,隋初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于广福寺。焚修精进,事多神奇。爱惜米谷,虽污秽中必拾取,洁而食之。寺后有洗钵池,盖尝著灵迹云。邑有虎害,响设斋召虎。虎至弭伏不动。响杖其胫背,自是绝迹。唐初于济川镇南小孤山建寺以居。涅槃后,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禅师祠。祷雨必应。后山垫于江,徙祠北岸至今。徙祠于季家市西北,名禅师殿。岁旱,邑令每迎以祷雨,无不立应。

两县的记载虽有不同,但人物生平大体上不错。不过,泰兴县志认为,法响和尚所建寺的小孤山并非是靖江的孤山,而且后来崩坍于江中。但是同样是这部志中卷之十《山川》中有“孤山”条,则说: 孤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南枕大江,岿然一峰,约高百仞。上有伏虎禅师像,祷雨辄应。在北岸,属泰兴。后沙涨江远。明初割入靖江县界,属常州府。这一记载的前半部分,用的是《舆地纪胜》的原话。后半部分则清楚地明确,靖江的孤山就是法响所建寺的“小孤山”。嘉庆《泰兴县志》的记载还有个问题。广福寺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已是晚唐。隋代的法响绝不可能到晚唐才有的寺庙里出家。泰兴还有一座古刹,叫建安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后被江水坍没,迁大西门郭家庄南,改名灵云庵。有没有可能,法响和尚出家的地方是这座建安寺呢。

其实,伏虎禅师法响,在隋、唐还相当有名。《续高僧传》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其卷26《唐杨州海陵正见寺释法响传略》,文如下:释法响,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形长八尺,仪貌魁杰眉目秀异,立性威严,言不妄发。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相者曰:长为军将,仍有重名于天下也。年十六辞亲出家,即事精苦与人卓异,尼妪参礼未尝与言,戒行清净诵法华通。摄山栖霞寺恭禅师。住法后贤众所归仰,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行智者法华忏。向依法行,三七专注大获瑞应,知而不言。恭既入京,响还江北。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开房延入。于中静坐,昼卧惊起曰:火发。喜四出顾视了无。响曰:吾患耳妄闻耶。明日昼惊。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如所告焉。大虫伤害日数十人。乃设禳灾大斋。忽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将去。响逐后唤住:何造次?今为檀越设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诸虎大集,以杖扣头为说法,于是相随远去。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谓弟子曰: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见一城。及过江至江阴县。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号曰定山,便经年稔。后天下渐安,又还海陵盐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无草木。于前立寺,名为正见,处之。贞观四年冬初,谓门人曰:吾与汝别,近梦恶将不起矣。遂卧二十日。忽起索汤,盥浴剃发自辰至酉,面西而终,年七十八。将终谓弟子曰:吾愿以身施诸鸟兽,此无林木,食若不尽,秽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埋,掘便值石,盘薄无由。又更试掘遂得一处,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向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不多说法。随缘一两句,有灾祥者令避,托以梦想所见。贞观二年,有常洲人往幽洲,见一女人,问海陵向禅师健不?又问识耶?答不识。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向师。此人遇患经年不至,向预知之,每叹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阴附头巾,与海陵人将至其处。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门首,相值以巾付还。向得巾执玩,咨嗟裂破付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贞观三年。天下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闻此咸畏。得头巾者并依还俗,其不得者现今出家。其年大雪深数尺。告弟子曰:吾须新菜。弟子曰: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预知皆如此也这是所有关于法响和尚记载的祖本。

由此,我们可以罗列法响和尚的生平:法响,扬州海陵县人,俗姓李,生于公元553年,即南朝梁承圣二年。光大二年(568年),法响16岁出家。隋代中期,法响曾在南京栖霞寺拜恭禅师为师,学法华忏。隋末,法响回海陵,居大宁寺,后转宁海县,获得“伏虎禅师”名声。贞观初至江阴定山。后还海陵盐亭,在小孤山,建正见寺。贞观四年(630年)元寂,享年78岁,葬于孤山。

成书于宝祐六年(1258年)至咸淳五年(1269年)的《佛祖统纪》,是四明东湖僧人志磐所撰,其卷第六也记有海陵法响和尚事迹,已是《续高僧传》的缩写。禅师法响,扬州人。年十六,辞亲入道从智者学,诵通法华。乃于栖霞寺侧立法华堂,行三昧既获证悟,默而不言。山中猛虎日害数人。众设大斋以为禳禬。忽见一虎入众中攫一人去。师高声呼云:今日专为汝设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顷之,群虎数十,大集斋所,举众惊避。师至虎前,以杖扣群虎颈,为其说法。自此之后,远遁无迹。

《续稿僧传》关于法响晚年有许多神异的说法,真假难辨。本文只讨论他晚年驻锡之地“小孤山”。《后高僧传》对“小孤山”是这样描述的: 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无草木。 这座“小孤山”的海拔与《舆地纪胜》的描述孤山海拔一致。仞是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周尺七尺。周尺一尺是23厘米,百仞也就是161米。孤山现有高度海拔55.6米。笔者查过泰州与泰县的各种版本的志书,除了靖江的孤山,并没有其他相近高度的孤山。由此,我认为所谓“小孤山”,就是靖江的孤山。当然,这个推论也有不圆满之处,便是《续高僧传》提及孤山时,没有提到长江。后文又有“上山数里”的说法。唐代时,孤山东北角尚未坍塌,山体面积估计比现在要大出三分之一。现在的孤山周匝才不过数里,《续高僧传》的作者叫道宣(596~667),是位严谨的佛教大師。他没有实地到过正见寺,关于法响的记载,应该来自别人的转述。一千四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小孤山”与我们熟悉的孤山之间的有差距,也不难理解。

《泰兴佛教文化》第一期《人物春秋》中载有仁愿的《泰兴的“伏虎罗汉”》一文,其最后说: 清初“移县东南莲子荡”,建禅师殿供奉,当地人称“伏虎罗汉”或“禅师菩萨”。后此地便更“莲子荡”为“禅师殿”名,即今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直至“文革”前,泰兴依然保留着抬禅师像祈雨的风俗,流传着“撞禅师”、“抢禅师”、“赖禅师”的习俗。 禅师殿在孤山西北六公里处。伏虎禅师祠移下孤山,不是由于山崩,可能是因为孤山位于江中,求雨祈祷不便。

1995年,孤山寺重建之初,只有一座无量大殿。殿前塑有一尊光头老禅师的石像。老禅师袖中有两只老虎,状如温顺小猫。旁人或以为这是弥陀佛,其实这就是法响和尚。

注:

南宋王象之著。引文见该书卷37《扬州•景物》上,397页。

广福寺旧址位于今泰兴县城国际大酒店东侧。

法华忏法为诵读法华经,行忏悔罪障之修法。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行此忏法,须先洁净道场与身体,其次礼拜劝请诸佛,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行道、诵法华经、行观法等,为期二十一日。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早在南朝天嘉四年(563)时,陈文帝即曾在宫中之太极殿行此忏法。至隋代,智顗根据观普贤经、法华经等,着成法华三昧忏仪一卷,此后遂有自该书摘要抄出而别行于世之“法华忏法”(又称法华三昧、法华忏)。

宁海,《舆地纪胜》载,宁海城在海陵城东一百里,《读史方舆纪要》说在如皋县东北,则宁海故治当在今海安之东、如皋之北的古海滨。

李子通(?-622)东海(山东枣庄)人。初参加长白山部,未半年,聚众达万人。旋渡淮水,与杜伏威合,据海陵(江苏泰州),自称将军。公元615年,称楚王。619年击败陈稜,克江都(江苏扬州),称皇帝,国号吴,年号明政。次年,渡江击败沈法兴,占据京口、丹阳、毗陵等郡。后被辅公祐夜袭,大败,东走入太湖。旋收拾两万溃军,袭击沈法兴,迫其逃亡途中溺死。占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岭,东自会稽,西至宣城。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送至长安。次年,脱逃南返,至蓝田被捕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22 1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这篇文章应该是曹振尧所作。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