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调查显示:家长心理成阻隔小学生交流的"罪魁"

1509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8-9-22 16:55:2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同学关系融洽列"温馨元素"榜首


    在孩子心目中,一个“温馨教室”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近日,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一次调查中,近百名小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温馨元素是同学关系融洽。原来,生活在“钢筋森林”里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昔日上海滩小伙伴弄堂嬉戏的乐趣,他们渴望同学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孩子心中“温馨”更重“软环境”


    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既有班干部,也有普通同学,调查开始前严格保密。结果,在温馨元素排行榜中,位列榜首的是“同学关系融洽”,得票率高达85%,第二位是“老师和蔼亲切”,而布置漂亮、有特色、有自己需要的东西等选项都排在了后面。可见,孩子们更看重“软环境”,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教室的硬件设施。


    每份问卷上还有专门的留言栏,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写道:“教室里应该有一个班级交流墙,让同学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还可以设三原色、三心情的小卡片,黄色代表一般,红色代表高兴,蓝色代表不高兴。如果班级里有同学带蓝色卡的,我们就耐心帮助他,让他的心情慢慢变好。”


    “孩子们把同学关系看得很重,这说明他们最缺的就是这方面。”本市一小学大队辅导员坦言,如今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都已经“口头禅化”,最常说的几句话是“功课做好了吗”,“书看好了吗”,“快点睡觉去”,更谈不上对孩子与伙伴交往的关心了。


客观原因:“钢筋森林”围成小世界


    小学生与同学交往的缺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家庭都住进了高楼,邻里的关系日益淡漠,连邻居都可能相互不认识。铁门一关,小朋友们似乎就生活在一个“小世界”里,每天除了做功课之外只能和电视机、电脑为伴,少有和人打交道的机会。


主观原因:家长“补偿心理”作祟


    除了客观居住条件的限制,家长的“补偿心理”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我们小时候都住在亭子间、阁楼里,常常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读书的环境极差,现在当然要给孩子创造些好条件。和老师打交道,可以由我们来做。和同学相处,其实并不重要。”家长奚先生说。“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两个。实际上他们认为是问题的,未必是问题。他们认为不成问题的恰恰是问题。”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耿愈认为,时下的家长平时要忙工作,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最好。因此也造成许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


专家说法:片面渲染竞争不可取


    学校校长程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个别家长片面强调建立在别人失败基础上的所谓成功,曲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小朋友与同学关系不好,心里是很难过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不相信友谊,把友谊当成是灰色的东西。现在,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沟通,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孩子会从中长远受益。


[记者小调查]


小学生与伙伴交流的时间多吗?


    经过对本市多所小学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虽然如今的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去了一天中的大半,与同学接触的时间很长,可是真正交流的时间却很少。


    一般情况下,一名小学生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两三节课。由于上课时主要以学习为主,同学之间即使有对话交流也是商量题目、讨论课文,真正沟通的时间也就是课间休息那40-50分钟。现在,小学生中午吃饭的时间大约为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里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聊聊天。“可是除去吃饭,有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做好功课回家,有的孩子自己喜欢看看书或者到操场上‘疯一疯’,剩下和小伙伴聊天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一位小学教师坦言,下午的课一上完,家长就匆忙把孩子带回家。这样算起来,每天一名小学生和伙伴开心聊天的时间,零敲碎打加起来也只有一个多小时。 (记者陈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0-21 01: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精神教育更重要........特别是青少年时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