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政论与史论——略析《独立评论》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说

2894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22 08:23:3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政论与史论
               ——略析《独立评论》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说
清华大学历史系 张勇

引  言

       陈寅恪先生在论及史学研究如何利用材料时,曾作过这样的提示:
      “……史论者,治史者皆认为无关史学,而且有害者也。然史论之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若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论也。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1

      陈先生这番关于史论即政论的解说,其真知灼见益人神智。依照这一提示,“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政论),自然可被后人视为“史论”——对当年那段历史的议论;那么,对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中的“史论”即政论中的史论,后来的治史者,又该如何对待呢?
      《独立评论》(以下简称《独立》)是三十年代颇具影响力的一份时评政论性刊物,其创办者和主要作者多为有着留学欧美经历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2《独立评论》标榜“无所苟”的政论,3 并以“努力产生中国的新政治理论”为“主要使命”,4较集中地代表了当时一批知名学人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见解。在《独立评论》的政论中,掺夹有许多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述,这既同《独立》主要成员和作者的专业训练和学术素养有关,5也能反映一时的学术风气及读者的阅读趣味。6而这些很有意思的“政论中的史论”的材料,在已有的对三十年代历史的研究中(无论是政治思想的研究还是学术思想的研究) ,似乎并未得到足

1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0-28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 《独立》的发起者和前期主要成员有: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翁文灏、周炳琳、吴景超等,后期主要成员为:胡适、陈之迈、张忠绂、张奚若、陈岱孙、顾毓秀、陈受颐、周炳琳等。参见《章希吕日记》(1936年3月23日、27日),收入颜振吾编《胡适研究丛录》,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有关《独立评论》主要作者的情况统计,可参见陈仪深《〈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第12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3 胡适《我的意见不过如此》,《独立评论》第46号(1933.4.16)。“无所苟”、“独立精神”是胡适一再标榜的言论宗旨,可参见胡适《引言》(《独立评论》第1号),《独立评论的一周年》(第51 号),《又大一岁了》(第151号),《关于“调整中日关系的先决条件”》(第200号),《〈独立评论〉的四周年》(第201号)等。

4 《〈独立评论〉编辑方针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第5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此稿有编者注:“根据原稿笔迹判断,这是一份由蒋廷黻起草并经胡适作了修改的草稿,时间无可考”。此稿的时间线索见胡适1932 年1月28日日记:“拟了一个办周报的计画,送给聚餐会的朋友们看。蒋廷黻也拟了一个大政方针,分三项:一内政,二外交,三人生观。这方针不甚高明。我因美公使有约,匆匆走了,不能听他们讨论的结果。”(《胡适日记全编》6,第175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5 在《独立》的主要成员和作者中,傅斯年、蒋廷黻是知名的历史学家,陈衡哲是西洋史教授;张忠绂、沈惟泰等都有外交史方面的专著,陶希圣则以他的“社会史论”而名动一时。作为《独立》领班的胡适,“有时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见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第44页,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其实象胡适这类在“文史领域”游走的学人,在三十年代并不鲜见。一些文史专业之外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也往往与史学有关。至于喜欢“客串”讲讲历史的学者更不在少数。如吴景超有《一个内乱的分析——楚汉之争》(《金陵学报》一卷二期),李四光有《战国后中国内战的统计和治乱周期》(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纪念蔡孑民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等。

6 前引陈寅恪先生所说,史论“无关史学,而且有害”,或许指的是传统的看法(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史评类》,其中就有对胡致堂史论的批评),而不代表晚清以来的学术时趋。这从章实斋在晚清民国的声价日涨可见一斑。梁启超曾说“自将《船山遗书》刻成之后,一般社会所最欢迎的是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这两部自然不是船山第一等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18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而喜读船山史论的自然也不是普通民众。这种时趋或许与受晚清以来公羊学讲说大义微言,宋学家力诋汉学琐碎无用以及西方“学理”的输入等影响有关。章太炎说晚清学风“正患漫衍,不患微言大义之不明”(《与人论国学书》,《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二》),“浮词壮论”正是学子的喜好。就《独立评论》而言,它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朱自清曾著文批评当时“青年的读书风气”,说他们只愿意读粗制滥造的“概论”、“大纲”、“小史”等“架子书”(《独立评论》第74号)

PDF文档下载: zhangyong.pdf (673.96 KB, 下载次数: 105)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