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何学森:由书法直抵宽阔的文化胸怀

7349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3-11-30 23:08:1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383877977_51443900.gif

    何学森:书法家、书法理论家。1969年10月27日出生于泰兴县黄桥镇三里乡何家庄。先后就读于何庄小学、泰兴中学。199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回乡任教。1993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师从欧阳中石攻读书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又师从欧阳中石攻读博士学位。曾担任大型书法典籍《中国传世法书墨迹》副主编、大型工具书《书法字海(修订本)》编委。2005年赴韩国HANBAT国立大学中文系任交换教授,同期担任韩国圆光大学书法系客座教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该校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何学森书法宗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北碑、褚遂良、黄庭坚、米芾等,其行草书风醇厚儒雅、峻拔潇洒,被誉为“书家身手,学者心怀”。曾参加中韩书法名家精品交流展、第四届中国中青年书法家优秀作品邀请展。出版《学森翰墨:何学森书法作品集》。
    2012年初,欧阳中石敦促何学森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亲笔签写了介绍人意见:“学森是我十年前的书法博士,只知埋头研习学问,不善活动,故拖延了入会时间,应当促他入会学习,我愿尽心推荐。”今年9月,“学森翰墨:何学森书法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欧阳中石题写了展标。
    记:你是欧阳中石先生器重的门生,出了很多学术成果,据说你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何:我出生于泰兴,6岁进入何庄小学读书,学校很小,而老师都非常敬业。那时候泰兴的学校很重视写大字,我们每天下午到校首先写一节课毛笔字,字帖都是米字格的颜柳欧赵。指导教师往往由语文老师兼任,我小学阶段受过五六位老师指点,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何文海、闾德明两位老师。一个老师一套教法,五花八门,我也因此得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或者反思书法。
    我的祖父是个企业职员,他对我寄予厚望,很支持我写毛笔字,我家里竟然藏有好多枚砚台,祖父指导我用砚台盛墨掭笔。有一次我自己撰了一首“七言诗”,没什么平仄格律的意识,但押韵顺口,我用钢笔把它写在作业本的封面上,并反复勾描出毛笔的笔画效果。祖父看到后连连追问,得知诗和字都是我本人手笔之后,他大声地说:“我孙子将来有饭吃了!”
    记:那个年代的小学功课不是很紧,可以有自己的爱好,等你到了中学就不一样了吧?
    何:初中我先在浩堡中学读的,读了一年,父亲把我转到横垛中学读书,因为当时他在横垛医院工作。横垛中学的语文老师戴少平先生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让我非常羡慕。
    考上江苏省泰兴中学读高中后,首要任务是考大学,学校管理极其严格,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紧张,很难坚持写毛笔字。但是学校阅览室有各种杂志,我偷空去翻览,开阔了书法方面的眼界。那时候比较关注江苏的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林散之先生。学校橱窗里也会有书法作品展览。我的班主任王鸿海老师对学生特别严格,我们都很敬畏。有一次我看到橱窗里有他写的小楷,工整清秀,心理上一下子觉得非常亲近。
    记:后来大学怎么读了生物专业?
    何:我天生对人文科学比较感兴趣。但1985年暑假,爷爷去世,我一直在农村老家。开学回校才发现已经划分了文理科。当时泰兴中学高中高二年级六个班,只有一个文科,学校把我分到了理科,我想换到文科去,而我父亲觉得理工科更实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理工科专业我不感兴趣,于是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到了大学以后,觉得很难融入生物系实验室的氛围。一入学,我的同学就兴高采烈地在试验田里面种菜。我对种菜不感兴趣,家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菜,我不觉得种菜有什么新鲜。我没钱买纸写字,想到当年怀素和尚有着同样的窘迫,他种了一万株芭蕉,在芭蕉叶子上练字。所以,我扬言想种芭蕉。后来,我们开始制作植物标本。把采来的植物放在厚厚的草纸上整理展平,再在上面叠压草纸,吸收水分,慢慢阴干。我灵机一动,把大家用过的草纸搜罗过来,囤在床底下留着练字。后来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粗糙的草纸上,已印上了植物的影迹,变成了精致华美的花笺,花、茎、叶隐隐可见,令人不忍落笔。
    记:还是痴迷书法,影响了专业学习吗?
    何:我常常逃课,但并未荒废时光。早上,别人一离开宿舍去教室上课,我也从床上翻身下地,站到桌边,抓起毛笔,“松花泛砚摹真行,字身藏颖秀劲清”,很惬意,很得意。
    生物学似乎与书法马牛其风,其实我因它获得了不少滋养。动物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在北京的小龙门林场。我在山里面守着一片林子,布下一张大网,进行鸟类环志。就是给捕获的鸟套上编号的合金脚环,进行鸟体测量,记录数据,然后放飞。对已经有过环志的鸟,就直接记录回收信息,据此研究候鸟迁徙规律。我高高地在一个帆布吊床上安身,多数时间只能干巴巴地守株待兔。无所事事,除了以指画腹,便是四下张看,见到的景象绝类皎然《张旭草书歌》所描摹的:闲风游云千万朵,惊蛇蹴蹻飞欲堕;更睹邓林花落朝,狂风乱搅何飘颻。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屡被前人用来形容张旭草书的意境;风卷云舒、气势飞动,这是怀素顿悟草书的触媒。现在这些都在眼前呈现,由着我尽情玩味,脱化而入翰墨。
    记:大学里有你真正的书法学习氛围吗?
    何: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常常开书法讲座。我选修了学校专门开设的书法课。我常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在那里第一次看到欧阳先生的书法,深受感染,大为钦敬。大学时代我还经常去北海公园,这是对书法最有助益的事情。那里阅古楼的墙上,嵌着《三希堂法帖》的帖石,我往往循壁终日,流连观摩,既心甘意足,又动魄惊心。感觉不亚于苏东坡饱览皇宫秘阁的书法名迹,“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记:大学毕业你回乡任教,后来是什么契机让你转随欧阳中石读研?
    何:1991年我大学毕业,分到泰兴马甸中学教书。我在马甸中学教书两年,同时教中学六个年级、九个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等课程,每周23课时,周末还要为学生中考、高考补课,出习题,刻钢板蜡纸,全校学生都上我的课。工作之余坚持练字,刚退休的杨春桂校长总是鼓励我。
    其实我在大学最后一年,我们班70名同学几乎磨刀霍霍要考研,而我无所事事,花8块钱报了一个班学素描。有一天,宿舍的同学跟我说,北京师范学院欧阳中石招收书法硕士,于是我专程拜见了一次欧阳先生,顾不上心疼那8块钱,融入考研大军。当年欧阳先生招生名额2人,我考了第二名,但是英语、政治未过国家线,没有能上。1992年夏天我专程回北京看望欧阳先生,冬天赶到北京参加考试,考试期间患病,几乎要放弃考试,但终于还是坚持了下来。我1993年读硕士研究生,1996年7月毕业留校在中文系做行政工作,同时也给本科生上书法课,全部业余时间都用于临帖、读书,准备博士入学考试。1998年开始在职读书法博士研究生,工作也由行政转为专职教师,2002年博士毕业。
    记:你在书法理论研究上很有建树,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
    何:《行书津梁》是我的第一部专著,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写书的训练。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欧阳先生要求他的研究生每个人梳理一个历史阶段文化与书法的关系,我被指派写宋元时期文化与书法。大家写的合在一起,就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法与中国文化》,后来台湾商务印书馆也出了,更名《书法天地》。我写的大约是8万字,这个工作完成之后,我的眼界和见识都有很大提高,硕士论文也水落石出,我写的题目是《宋代社会生活与书法发展》。
    2002年我考上书法博士研究生,7月份尚未入学的时候,欧阳先生就要求我写一部《行书津梁》,交给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且希望我年底就能完成任务。我心里知道这是件“不可能的任务”,但还是努力尽可能早点写出来。后来历时一年半,写成了25万字的书稿。因为写《行书津梁》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后来我的博士论文《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写得很顺利,45天完成14万字的博士论文。
    记:你的书法研究专著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时有重版,而且市面上还出现了盗版。
    何:是的,像2007年出版的《书法五千年》反响很好,半年后就又出了第二版,这本书是彩色印刷,而市面上出现了黑白印刷的盗版。《书法五千年》的写作时间跨越了四年半,分几个阶段写成。最早是在2002年春节前后,我开始梳理隋唐、两宋书法史,写下一些文字,虽只有七八万言,写得并不轻松。2005年,我受公派赴韩国讲学一年,业余时间主要用在《书法文化教程》的撰写上。韩国归来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准备出版《书法五千年》,但同时,时代文艺出版社主动要求出版《书法五千年》,考虑到他们与这本书的最初约稿人之间的渊源,并且此书关涉他们的系列出版计划,最后我征得了北图出版社的谅解。
    记:《书法五千年》以大文化史映衬了书法的发展过程,有评论说“体现出作者宽阔的文化胸怀”,《书法文化教程》则又直接反映了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何:《书法文化教程》是欧阳先生主编的书法专业系列教材中的一部。这套教材一共6本,分别是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以及书法文化。在以前出版的书法系列教材中,都是每种书体各一册,从来就没有将“书法文化”单列为其中一种,而欧阳先生特别重视,坚持要写一本《书法文化教程》,并且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完成。写这本书使我恬淡而从容地度过了在韩国孤寂的一年。
    欧阳先生为这套书写了《总序》,有一位作者看到后跟我开玩笑说:“欧阳先生对我们的书一字不提,从头到尾都在说你的书法文化,分明是在给你一个人写序。”我觉得我这本书写得还是比较扎实的,自信它能成为经典之作。我最得意的是《导论》和《佛教与书法》这两个部分。《导论》部分较好地运用了文化学基本理论来解析书法的文化属性、书法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基本层面等等问题,理论性比较强,不是简单的叙述文化史实。我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有着广泛性的宗教情怀。我喜欢从哲学和审美的层次上感受宗教,佛学是我最为喜爱的,这对于我理解书法也很有帮助。我给文物出版社写过一本《集王圣教序本末》,里面最重要的三个内容元素就是地理、佛教、书法。我书法作品上经常钤盖的一枚闲章是“我法两空”,借用了佛学语言,我用来表达的想法是:在书法创作中,有人拘泥传统的法度,有人张扬自我的个性,对我来说,无我无法,一片空明,澄怀观道。
    记:书法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
    何: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将难以说清的东西巧妙地表达出来,让尺子、仪器也难以达到的效果随手就能做到。艺术是文化的一种样式,文化是“人化”,是人的各种理想和努力。中国文化始终追求一种精神解脱,希望获得终极的心灵自由,而这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其实是不可言说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书法恰恰将百般譬说也难以鞭辟其里的那些玄冥之庭、迷离之境表达出来,由此寄托自然、时空、生命、情怀的感悟,欣赏者可以获得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境界的审美通感。所以说,书法是以毛笔手书汉字,营造美妙的意境,灌注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寄托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两百年前,我们泰州老乡刘熙载就说:“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就是以手写心,是心迹的流露,是以独特的形式表现玄妙的内容,这就是《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书法的“意”就是中国文化。
    记:你集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于一身,如何把握这两者关系?
    何: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以切割开来的。一方面,书法需要理论阐释,否则其内涵和价值很难彰显,书法创作者如果不能进行理论思考,其创作也就是盲目的。另一方面,如果不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就不可能深入体味书法的奥妙,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那么其书法理论就是脱离实际的文字游戏,无助于推动书法史的发展。
    记:对书法的现状以及未来有哪些看法?
    何:一个宗教信徒总有顶礼膜拜之类的仪轨,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信徒,我们应该把书法活动当成每天的文化仪轨。从参与者众多这一点来讲,当代书法可谓繁荣,同时也应该警惕:拓宽了基座未必就意味着塔尖一定能够因此而增高。气质、素养、格局不够,不可能写好书法。由于功利主义泛滥,文化缺失,现在真正能领会书法的人其实还不够多。书法的前景要繁荣而不芜杂,可以“全民书法”,但不可能全民都是“书法家”。到任何时候,不管多么文明进步,任何领域都需要名副其实的专家站在高处,作出示范、引导,书法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1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12-1 21: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牛角瓜 于 2013-12-1 21:50 编辑

    钦佩——书法、人品、学养!难怪中石大师为他题词!
    不像有的人,把字学得病怏怏的,不知是否师从林黛玉,还是师从贾宝玉,对师父悖逆。这种人也自称书法家,也跟伪文化老板题题字,搞点外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90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2-2 10: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家乡的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1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12-2 13: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是的!一个有学养、有品位、有成就的人!{: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