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决战前,奔走于团结抗日---季方

5539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21 23:41:2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黄桥决战前,奔走于团结抗日
季方


   我按原计划回到苏北,也分到苏北工作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黄逸峰(江苏东台人)已后发而先至,就一起到兴化韩德勤的总部去“报到”,时已1939年的秋天。
    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有一套计划:在敌后一个省统一不起来,应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游击区,每个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希望我拿到敌后实验。因此与黄合谋,原想成立一个战地党政委员会分会的办公机构。但韩德勤不买帐,以为自己既是鲁苏战区的副总司令(司令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又是江苏省主席,仍想控制全省,分成几个游击区他不干。他不想执行战地党政委员会的那一套,只想拉拢我同黄逸峰在军事政治上帮他的忙。
    当时曾成立一个整军委员会,要我当主任委员。另外还成立了一个省政设计委员会,请八十多岁的韩国钧(号紫石,是有正义感的老绅士,曾在北洋军阀时代任过江苏省长)任主任,要我当副主任协助紫老。看起来韩对我比黄还信任一些,但这都是虚名,他这个烂摊子,实在是无法收拾!整军委员会开会,尽管是韩德勤以副总司令名义召集,而有些高级将令竟拒不出席会议,非其嫡系部队怕被“吃掉”也都不敢来,这个“军”如何“整”法?党、政也同样:我的三弟强成本来在重庆总政治部,是韩亲自拉回来要他当南通区专员的,而原任专员竟可以拒而不让,甚至调动一个县长,也可抗不交代。党政军都不相统一,紊如乱麻!在兴化一筹莫展,我与黄就商得韩的同意,到泰州鲁苏战区游击指挥李明扬那里去看看。韩的内心当然是不会高兴的,但他也没有理由反对。

b_7C43F32B7ECE21E6A6C7DB343C6EE239.jpg

    1956年重逢纪念

    我与李明扬是陆军小学同学,癸丑反袁又同在李烈钧部,黄逸峰想利用我的关系深入李明扬的部队,就耸恿李明扬,要我担任他的参谋长(原先只有参谋处长,是CC分子许少顿),李很同意。因为我同李明扬的关系,别人无法反对,但我也只能尸位素餐。
    李明扬不是蒋、韩嫡系,比较接近桂系(时李宗仁部的李品仙在安徽),有合法的“牌头”而自己又缺少基本队伍,所以“包罗万象”以增大自身势力。在我去重庆前,还有两个在海门地区活动而和我有过联系的杂色部队,一个叫陈阿四(才福),一个叫丁聚堂,都各有近千条枪,也都受到韩德勤部队的威胁,我也无法使他们得到合法的生存地位,只好劝他们投靠李明扬。不料陈阿四、丁聚堂部队这时虽都已扩编成了纵队,陈、丁都当了纵队司令,但却成了“针插不进,水拨不进”的局面——李明扬的副总指挥李长江极其反动,对投靠去的部队控制极严,人员和枪枝,只要一被他掌握,任何人都休想插手,把这些个纵队司令,就象他的小老婆一样,抓得很紧,处处提防,不容接近,惟恐我们拉他的部队,就连我也不便去过问了。陈、丁后来不但成为我们新四军东进时的一小股阻力,而且还成了李长江率部投降日寇的资本。
    韩德勤一贯要李明扬把新四军从泗、马、大桥、郭村一带“赶走”,但李明扬亲口对我说:“ 新四军给我们把守了大门(新四军在泰州西阻挡了扬州来犯之日寇),为什么要撵人家走呢?”表示要保持中立。纵队司令颜秀五是愿意和新四军做朋友的,但副总指挥李长江跟纵队司令陈才福等却坚决要与新四军摩擦。我作为参谋长,不但不能开展什么工作,甚至于对他们扣押新四军的谈判代表陈同生*1、1940年6月底在郭村对新四军突然进攻,事前竟都一无所闻,实在太饭桶了!而经郭村一战,他们不堪一击,连在泰州的总部也很动摇,准备迁移。这时李明扬也装作事前不知道的样子,说陈阿四等胡闹。但我实在没脸再混下去,就告病回家,东归海门。            
   那时,我的三弟季强成已任韩德勤的海门县长。韩知我回海门后,
    就急电要我到他的总部去,说前方军情紧急,要我急去相助。我想他可能怀疑我们弟兄在家乡搞什么名堂,就到他的总部去。他要我搬到他的总部住,说:“你现在不能再做客人了,你要来办公。”要我当他的总参议。我说:“我能‘办’什么‘公’呢?我的职务已很多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但也无奈,只能姑且住下。知新四军已顺利地越过泰州(二李按兵不动,朝天鸣枪),进驻姜堰;而韩德勤则自曲塘以东,大修碉堡,直到海门、启东,可以项背相望,以图顽抗,并正在胡家集聚集兵力,剑拔弩张,形势一触即发。
    当时各界代表都集中在李明扬部,要求合作抗战,却又不敢向韩德勤进言。本来黄逸峰沟通两方的意见是很积极的,但韩德勤说黄逸峰是共产党,要扣留他,黄就不好活动了。韩紫石老先生乃要我出面向双方沟通。我就问韩德勤如何行止,他说同新四军合作一定要“吃亏上当”的。
    我说:“地方各界都要求团结抗战,你若不同意,就无以对地方父老,舆论也不好交待。”
    韩踌躇了一下,说:“呣,新四军如有诚意,须退出姜堰,才可商谈。”
    姜堰是苏北重镇之一,郭村战斗后,新四军已打走韩德勤的嫡系张少华保九旅而进驻,韩乃出此刁难。我就将韩德勤的意见带到海安,与韩紫石相商。
    韩紫石沉吟半晌,乃说:“你可否到泰州去走一下,那里有很多地方各界代表,都在等待消息。韩德勤毕竟是一省的主席,给他一点面子,再到新四军请愿一下,把姜堰让出来,就可打破僵局和谈,共谋对敌了。反正新四军也不在乎这一城一镇的得失。”
    于是我去泰州,经过胡家集,看到集结了好多部队,以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为首的许多高级将领,正在开会讨论与新四军的“和”“战”问题,孙信符等一些师旅长对打并无把握,因多是黄埔学生(包括李守维),便问我:
    “季老师,你的意见怎样?”
    我说:“我没有意见,根据韩主席的意见,如果新四军退出了姜堰,可以同他们谈判。”
    李守维却说不行:“韩主席主要管行政工作,军事上我要负责,决不能同新四军合作,我要同他们拼一拼!”
    我同他讲:“新四军到底有多少力量我也不清楚,但知道他们打仗是有一套的,你有多大把握和他们拼?”
    李守维平日作战也未见其勇敢,这时却说:“我不管,成败在此一举,不成功,便成仁!”
    我也不好再说什么,过姜堰就先“毛遂自荐”去见陈毅同志,告以胡家集的情况,并作了自我介绍。
    我到泰州后,转达了韩紫石的意见,地方各界代表很为难,说:第一次,新四军进驻姜堰后,我们吁请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商谈合作抗战,新四军是首先接受了的,而韩德勤并无下文;现在不但没有合作的下文,反进而要新四军退出姜堰,如何启齿!乃由李明扬电询韩德勤:
    “正成*2兄衔韩紫老意旨来泰,要地方各界代表去向新四军请愿,如新四军同意退出姜堰,钧座将作何表示?请电复。”当晚未见回电。第二天我回海安复命,晚上韩紫老接到韩德勤电报:
    “新四军如果退出姜堰,愿在台端召集之下,双方会谈,合作抗战。”我们当即将电报内容告知李明扬及地方各界代表。
    当时,曲塘还有陈泰运(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带着一个属于宋子文的税警总团驻在那里,他曾表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即愿守中立之意,我就赶往曲塘探听消息,观察动静,因为曲塘离江堰很近。过了几天,得悉新四军已接受了地方各界代表的要求,决定撤出江堰,并要求李明扬、陈泰运两部去接防。而我东归再次途经胡家集时,却已不见一兵一卒,老百姓说都已向南开走了——李守维等部队,知新四军已退出姜堰后,不顾信用乘机“追击”去了。我于是归告紫老,紫老长叹:“你也不必再到韩总部去了,就与我一道作壁上观吧!”这时已是1940年的9月底10月初了。
    李守维的一意孤行,终于导致了黄桥决战——新四军由姜堰退到黄桥一带后部署反击,独六旅大部被歼,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八十九军全军覆没,军长李守维本人也投河灭顶于八尺沟,33师师长孙启人被俘,俘虏旅长达六、七人之多!杀害瞿犊、王进的凶手张能忍也在其列,真乃大快人心!共歼顽一万一千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桥战役。
    在此期间,驻曲塘的陈泰运来电,言他听说韩德勤部在前方有溃退的现象,问我海安方面的情况。孙信符的保安五旅未去参战,当时驻扎在海安,韩紫石就叫我去问他:“海安守不守?”孙信符说:“不能守——守不住的。”紫老就又怕保五旅撤了,新四军还未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地方秩序要乱。他要孙信符留一个连的兵保护海安,他保证将来恢复孙的建制,孙信符也答应了,但还是全部撤到他的“根据地”海启去了。不久,就看到顽军狼狈逃经海安的情景。韩紫石急于要保护海安,又叫驻扎在如皋东乡的薛承宗派一个连来。薛承宗部进海安东街,新四军也进海安西街了,双方并未冲突。海安在顽军控制时家家关门闭户,至此一变为张灯结彩,欢欣鼓舞,热烈欢迎新四军。陈毅、粟裕也随军到了海安。我与韩紫石一起见到了陈、粟两将军,韩紫石又要求双方停止军事行动。陈毅将军表示:
    “我军总是尊重群众意见的,但这一次也很危险*3,逼得我军后临大江,左右都有敌寇的威胁,不得不全力反攻,侥幸得胜。并非好战,为自卫计,我们必须将部队推进至东台,以资巩固。”这时韩德勤已退踞兴化,韩紫石要我打电话劝他停止军事行动,韩德勤表示:
    “现在主动权已不在我手,只要新四军停止军事行动,我当然可以照办。”并说他已了解到韩紫老的一番苦心好意,要我转致谢忱。 陈、粟两将军随即与李明扬、韩国钧、陈泰运等商定,于十月十三日在曲塘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韩德勤拒派代表参加),并发表通电,呼吁团结抗战。十月十五日又在海安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按照“三三制”原则,成立苏北行政委员会(后改名为苏中行政公署,以与淮海地区建立的苏北行政公署区别)及县区的抗日民主政权。

b_C77D98C7DED3C0DFF7E4971AAD32DA43.jpg
前排中坐戴军帽者为陈同生

    *1陈同生著有回忆录《郭村战斗时的谈判》,电影《东进序曲》即是据此拍摄的。陈同生同志30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深知江青、张春桥的丑史,“文革”开始即被残酷迫害致死。
    *2季方,字正成。
    *3正当我军鏖战之时,泰兴日寇一部进至黄桥以西十五里之外观战,李明扬、陈泰运两部亦陈兵泰、姜、曲一线,频频查询战况,形成一个战场四种力量并列,两方苦战两方观战的奇局。
     

签到天数: 1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7-30 11: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沙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30 11: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板凳,趴趴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