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朱履先——清末爱国名士、辛亥元老

10634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3 20:04:5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朱履先——清末爱国名士、辛亥元老

朱履先

朱履先
      朱履先(1884~1959),原名先志,泰兴黄桥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受慈禧接见,经部试奖给举人,任清新军三十四标管带,驻南京城内杨公井。武昌起义时,新军三十四标在宁响应,与城内保皇军决战,履先受命率部攻打雨花台。辛亥革命胜利后,升任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授陆军中将衔。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举行首次阅兵,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时年29岁,被誉为“江苏三杰”之一。后响应孙中山号召,率先裁军,为节省国家财力,拒领5万银元裁军费。民国2年(1913年)任南京讲武堂堂长。袁世凯称帝后,履先离开南京,先后到山东桓台,邹县、曲阜,安徽蒙城等地任县长。“九•一八”事变后返回黄桥,在乡梓为民办事,声望极高,被地方人士尊称为“三大人”。抗战期间,南京汪伪政府曾以“苏北招讨使”、“苏北委员长”等要职,诱其出山,履先遂避之上海,开始阅读《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西行漫记》等书籍,接触革命真理。民国29年夏回黄桥,正遇新四军东进,履先动员地方士绅缴纳抗日救国公粮,协助陈毅、朱克靖参加“海安和谈”,并捐款5万元资助新四军。黄桥决战胜利后,被推选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参议长。民国32年,由叶飞、朱克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履先与革命武装一起打游击,坚持斗争。解放后,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1959年因病逝世,终年75岁。

1945年元旦,苏中根据地领导人合影,左起:叶飞、管文蔚、朱履先、季方、钟期光、陈丕显

1945年元旦,苏中根据地领导人合影,左起:叶飞、管文蔚、朱履先、季方、钟期光、陈丕显

1945年元旦,苏中根据地领导人合影,左起:叶飞、管文蔚、朱履先、季方、钟期光、陈丕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20: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朱履先,原名先志,泰兴县黄桥镇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少年时代在家乡黄桥度过。光绪二十八年,朱履先以优异成绩取得官费留学资格,先在日本明谷学堂学习日语,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操炮。毕业后回国后受到慈禧太后接见,经陆军部考试奖给举人,分配到清王朝新军第九镇第十七协第三十四标二营任管带(相当于营长)。他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胜利后升任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授陆军中将衔。民国二年(1913年)任南京讲武堂堂长。袁世凯称帝后朱离开南京,先后到山东恒台、邹县、曲阜,安徽蒙城等地任县长。抗战期间,朱履先在家乡参加支持新四军东进抗日。黄桥决战后,他当选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参议长。1943年,由叶飞、朱克清介绍,经陈毅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冬,朱履先被选为鲁苏院皖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解放后,历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抗美授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等职。朱履先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的一生。
二攻雨花台   尽显风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驻扎在南京的新军第九镇官兵,受三十三标标统赵声和管带柏文蔚等同盟会会员的宣传鼓动,反清爱国思想较浓。朱履先力劝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响应革命,率部起义。徐绍桢在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影响下,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决定于1911年11月7日起义,同时任命朱为前敌指挥官,率部进攻保皇军据守的雨花台炮台。朱履先身先士卒,指挥三十四标官兵向雨花台进攻,由于保皇军弹药充足,堡垒坚固,进攻失利,革命军损失较大,被迫退出南京城,撤往镇江。在镇江,江苏省、浙江省革命军组成以徐绍桢为总司令的江浙联军,决定再次进攻南京。朱奉命率部再攻雨花台炮台,他吸取教训,调整部署,率革命军同保皇军进行殊死搏斗,经彻夜血战,攻占雨花台炮台并首先冲开中华门,第一个登上城楼。12月2日,南京光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举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阅兵式上,朱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此时他虚龄29岁。当时有三位江苏籍的年轻将领被誉为“江苏三杰”,他是“三杰”之一。

主持正义    名震故里

  1931年,朱履先受蒋介石之聘在军令部任职,恰逢“九·一八”事变发生。朱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无比气愤,辞职回乡。
  当时,黄桥有一个土霸王叫韩馨山,他丈着自己是国民党区党部委员,为非作歹,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群众恨之入骨。朱履先刚直不阿,严词斥责韩馨山的丑行,韩怀恨在心。多次挑唆一些爪牙和地痞流氓,企图寻畔殴打朱履先。朱毫不畏惧,坚持斗争,终于使韩的气焰有所收敛。朱这种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不畏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在群众中赢得了声望,地方人士尊称他为“三大人”。
  1937年底,日寇侵占靖江城,黄桥镇上的一些富户“跑反”。当时他们正在陆续向船上搬运财物时,有人告诉朱履先这一消息,朱当即跑到南坝桥上去阻拦,跟随的群众有两百多人。警察局长的勤务兵拔出驳壳枪,站在船头吓唬群众,朱履先大声说道:“你们胆敢开枪,一个也别想逃得掉!”结果,区长和警察局长无奈,只得上岸求情,要求朱履先高抬贵手,说他们是政府官员,如果落在日本人手里,性命不保,家中的老老小小无人照应。朱履先严词斥责他们说:“政府和人民平时养活了你们,等到大难临头,你们不是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反而想卷席逃走,真是天理难容,国法不容。如果你们不赶快回去,就把你们捆起来,送交政府处置。”区长和警察局长没法,只得返回区公所和警察局。

支持抗战    反对内战

  1938年底,日寇侵占武汉的消息传到黄桥后,朱履先大哭一场,无奈地说:“民国是在我们手上成立的,我总不愿意看到民国又在我们手上亡掉。”不久,何应钦辗转带来信息,要朱履先“出山”共赴国难。朱履先因看到国民党的腐败,没有接受任何应钦的邀请。南京汪伪政府要员褚民谊要朱履先“出山”,许以“苏北委员长”、“苏北招讨使”等要职。朱履先嗤之以鼻。
  1940年春节,一个姓尹的汉奸,提了两只鸡、四包茶食,借拜年为名,前往朱履先家,游说朱“出门”。一跨进门即遭到朱履先的冷遇,姓尹的忙说:“论关系你我过去民同事,理应款待,但你的来意不善,若再不走,别怪我了。”汉奸连连说:“好,好,好,既然三老爹生气,我就走。这点小意思请收下。” 朱履先愤怒地说:“一起带走,你再啰嗦,可就要对你不客气了。”就这样,朱履先将南京汪伪政权的的特使轰走了。
  1940年7月,新四军进黄桥后,陈毅、粟裕、叶飞、管文蔚、朱克清等人者相继前往拜望朱履先,向朱老征求抗战的大计。朱履先向陈毅提出成立行政委员会、征税、攻打日伪据点等建议,陈毅都一一照办。朱老在临时行政委员会召集的有地方土绅参加的大会上,大声疾呼:中国的政党,没有任何一个党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中国的军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像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样纪律严明严明,秋毫无犯。他们要抗日,要救国,当然也要吃饭,也要穿衣,也要军饷嘛。国课钱粮是我们老百姓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会后,朱老带头把最好的粮食拿出来交抗日救国公粮,帮助新四军筹集军饷。这就为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物质基础。
  姜堰战斗后,苏北的形势越来越紧张,陈毅、管文蔚与韩紫石、朱履先等具体协商和酝酿后,决定由韩紫石、朱履先、黄逸峰等出面,召集扬州、泰州一带社会知名人士,在海安韩紫石公馆举行了以“停止苏北内战,一致团结抗日”为中心议题的协商会议,会后发表了由韩紫石领衔,朱履先、黄逸峰等十五位知名人士联名致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陈毅等的函电,吁请各方:“值此敌寇当前,尤应保全实力,团结对外,以期扫荡敌氛,收复失地。彼此纵有误会,亦应和平解决,期于改善,方足以奠我失地。彼此慰我民望。兹以吾民利害所关,大局安危所系,不得不联合呼吁,希望停战息事,一致抗战。”
  苏北各方接电后,纷纷复函表示愿意和平,惟有韩德勤仍坚持顽固立场、不予理睬。为了揭露韩德勤的阴谋,1940年9月27日,在姜堰江楼召开了苏北军民代表会议(即苏此第一次和平会议),朱履先和其他代表一起出席会议。在会上,朱履先对新四军为了和平,忍让退出姜堰,表示热烈拥护,并激动地对陈毅说:“如果你们退出姜堰,韩还来进攻,则是欺人太甚,万分无理,不但欺骗了你们,也欺骗了我们,必为苏北人民所共弃。”当韩德勤背信弃义的电报传到会上时,朱履先同其他代表一起谴责韩德勤无耻。同时联名致电重庆黄炎培、冷御秋等诸公转蒋介石委员长,控拆韩德勤:“数十万军旅不能收复失地,扫荡敌氛,日惟排斥异己,殃及池鱼,虐待民众,视同彘狗。敌至则放弃一切,逃溃劫掠;敌去则搜劫行旅,抢掠村舍。”“内战不休,消耗军力,死伤民众……仰悬中央疾电江苏省府停战息争,积极整顿军旅,改善省政,爱民节用,立解倒悬,抑或派要员莅苏,挽救危局,庶足以报拯民命而维残局。”
  1940年10月初,黄桥决战打响了,战斗异常激烈,朱履先沿家喊门,动员群众做烧饼送到前线去。战斗中,陈毅、粟裕在街上遇见朱履先,说:“履老,火线太近,流弹多,请回府吧。” 朱履先笑道:“陈粟将军莫忘我是军人出身,大半生和枪炮打交道。听炮声,主要是轰击土城工事,听枪声,子弹很难穿过土城。大战临头我不能坐在家中,大家很安心哩!”

为国为民    奉献余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华中一分区进行清剿、会剿、驻剿时,朱履先不仅未被反动派的气焰吓倒,还同革命武装一起共同打游击,共同移村宿营,领导和支持人民与敌人周旋了几十个日日夜夜。朱履先就是这样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和从来没有吃过如此苦头的上层爱国人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忘我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朱履先不顾年老体弱,经常奔走各地了解情况,同各方人士共商大计。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以及水利建设、征田赋等工作中,他都作了有力的支持,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1959年,朱履先在南京因病去世,终年75岁,葬于南京雨花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