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央企退出地产业的伪市场逻辑

1320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30 14:22:22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青支百姓 于 2010-3-30 14:56 编辑

“后两会”的一段时间,国家政策层面出台的对宏观经济具有爆炸性意义的消息无疑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3月19日表示的“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在15个工作日内制定有序退出方案”。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各地房价再次成为一个让人持续关注的话题,两个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首先是多数城市的商品房成交均价持续飙升,甚至部分城市超越了2007年中期的最高位;其次是多个城市地王频出,不仅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南京、长沙、武汉等二线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价格不断攀升和刷新。


于是,两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都拿房价说事,很多人群策群力拿出一些想法新颖乃至想法独特的办法期冀给脱缰野马一般的房价套上一根缰绳。但林林总总,还真没有一条政策能比上李主任的央企退出论重量级。所以,此政策一出,全国舆论几乎一片支持之声。即使偶有质疑,也是对该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执行范围觉得仍不过瘾,大有不把央企全部赶走誓不罢休的意思。


其实抛开78家央企退出地产行业究竟是福是祸这个话题不谈,单单是李主任作出这样一个结论本身就值得好好分析。央企也好,民企也好,都应该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分子,他们的运动应该有轨迹可循,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得他们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央企有钱投入房地产,并且获得利益,这是天经地义,不该对这个现象本身提出疑问,李主任以及国资委的一纸文书,与其说是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一剂猛药,不如说是我们仍然离不开计划经济思维的一种固有的路径依赖。在我们日益希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更觉得媒体和舆论为李主任和国资委的决定的喝彩,恰恰说明了媒体和舆论的不成熟。也许多一些对这个决定本身的质疑和思考,比一味的赞同和附会,对破解当前的房价难题更有一些意义。


比批判更有意义的也许是建设性的意见,房价不断企高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那就是地方政府越来越将土地当成自己财政收入的富矿。尤其是后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地持续的财政刺激计划已经让地方政府的财力更加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笔者觉得我们实行了近15年的中央地方分税制其实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分工,比如中央政府控制的财力应该更加坚决和彻底的投入到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中去,如交通、能源、研发等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中去,而地方政府的收入,再加上部分经过二次分配提留到地方的收入,则应该坚决限制投入到基础性的行业,而是根据各地的情况,理性的分批的投入到诸如医疗、社保等具有社会基础意义的部门去。这样做的好处有二,首先避免地方财政动不动为争取GDP为代表的政绩表现,提出超越实际的发展项目和计划,从而造成现在有些居高不下的地方政府债务,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确,既是因应我国业已实施多年的分税制度,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釜底抽薪之举;其次,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近30年的“人口红利”因素即将消弭为表现,中国经济以高投资高产出为主要模式的发展方式迟早会结束,不在目前财政可支配程度相对宽裕的时候建立比较良好的社会基础,发展速度降低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将会持续发酵,最终影响政权的稳定。我想这样也才符合李主任及其国资委稳定经济的初衷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