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抗战初期的黄桥青年救亡工作团(讲述:田德仁 记录整理:何锡龄)  

79170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9-5-1 11:55:1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5706db53ef078.jpg

5706db57c1424.jpg

我生于1919年,今年97岁。七十多年前参加的抗日救亡活动,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1938年春,其时年仅18岁的我,眼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落入敌手,心如刀扎一样难受。其后不久,当数千名携家带口,从江南避战乱的难民逃到黄桥,大街小巷里那些号啕饥哭的惨状更使人悲愤满腔。这群难民,后经街上诸多商号及社会各界的援助,其中我父亲也出了资,才算解决了吃饭和住宿的问题。

这天上午,我又和往日一样,来到了珠巷内的何氏宗祠。这所镇上名门望族的祠堂,因民国初期的多年战乱,已破败不堪。从破旧的大门进去,原先作为供人瞻仰祖宗遗像的第二进大厅,现也空空落落;后院东侧原为体息室的三间小平房堆满杂物。偌大的院落和空处,因长期无人管理,成了与我年龄相当的青年人嬉戏娱乐的场所。

当时,常来这里的除有离此最近,家住十八个弯巷内的高正琪、高正康(新中国成立后为新华社记者)外,还有家在大街上的石炳华、石炳龙、程义堂、彭如林、段义山、段义堂、尹之珊(再生)、陆满经等人。这些人和我一样,家里都开着诸如瓷器店、药店、银匠店、破布行、杂货店等店铺。

当年,我们聚集在这里,除日常进行举石锁、踢毽子等小型体育活动外,出于年轻人的天性,更多的是学唱歌曲。在当时全国全面抗战的热潮中,《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己风靡全国,并已传到黄桥,这在全镇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成了我们聚集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此时,我发现在原先的小伙伴中,又多了一个陌生面孔,经人介绍,才知此人名沙继生(新中国成立后为扬州商校老师),江阴北门外沙泰来颜料店的公子。现举家客居在大石桥东德兴益染坊老板朱卓仁家中。从他的讲述中,我才得知他家因避战难来到这里,说起日军侵占江阴后烧杀抢掠的罪行,作为目睹者,他恨得咬牙切齿,提起惨状更是痛哭失声,满面泪珠。说着说着,内中一人吼了声,说国民政府既不抗日,我们决不能当亡国奴,虽不能上抗日战场,但作为热血青年,喚醒民众,投身抗日应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在大家的一片叫好声中,年龄比我们较大的沙继生更为激动,他说:“虽说我是外乡人,但现在来到黄桥,也就是黄桥人。既然大家有这样的积极性,我看不如成立个组织,共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就叫黄桥青年救亡工作团。”此言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就这样,这个群众性的自发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上午组织成立,下午就有人来报了名。消息传出去后,招来了更多青年人,几天后就有了30多人。

查禁日货和募捐,是我们这支队伍组建后做的第一件事。虽说我们大都为商家子弟,家中不卖日货自是必守之规,不用交侍。但面对出售日用化妆品的店铺(日货主要集中在这里)及小商小贩,却不能打保票。由此,我们先在街面上进行宣传教育,并对这些店铺及个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立即销毁。所幸的是这些商家的觉悟都很高,如当时市面上流传很广,到处贴有八字胡人头像广告的仁丹,因是日货,商家见到我们的宣传后,早就作自行处理,并再也不进货了。

募捐,是为活动提供物质上的保证。当时,我们虽多为二十岁上下的年青人,但都没有工作,在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总不能每次活动都去向父母伸手要钱吧!

那时的募捐,是由宣传队先行行动,到店家门前唱歌,唯一的伴奏乐器也仅为口琴,后来才借到一台手风琴。店家一看我们,见大多又是熟人家的孩子,便会主动递上钱来。当时有一个商家,可能因店主不在,伙计仅给了一分钱。记忆中,最为慷慨的是老宝成烟店,老板出手就是一元大洋;夏庆昌布店给了五角。前后共10天的募捐活动,共收到30多元。这些钱,当时可不是一个小的数目,那时的一个鸡蛋,市场价仅卖一分左右。张榜公布时,大家想起仅捐1分钱的店家,心中大为不满,由此便将此家特地列为榜首,并写上“XXX店慷助大洋1文”的讽刺语,用以出这家的洋相。榜在祠堂大门外贴出后,围观者笑的笑,骂的骂,那些难听的话传到这家店主耳里后,他再也坐不住了,跑来一看,立马又捐出5角。

有了组织,又开展起活动,为了师出有名,大家经过商量,经过讨论,决定制作一个标示身份的胸徽。人员分工时,因我和石启泰年龄较小,被分工负责总务。由此我便通过朋友的关系,在南布巷一家印刷社,制成了长有1寸半、宽近1寸、质地为黄布的胸徽,上署“黄桥青年救亡工作团”这9个小字。这一来,虽说各人的着装不同,但因有了这个胸徽,队伍再开出去演出时,这鲜红的标识,远远一看,要多神气就有多神气。行走在大街上,随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演出时大伙儿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二年后,队员陆满经去泰兴西乡走亲戚,因藏在身上的胸徽被驻守在蒋华桥的日伪军查出,从而被作为抗日分子惨遭迫害,逼跪在刀尖上被活活戳死。噩耗传来后,我们所有队员后在王家巷西侧的北庵庙里,为他专门开了一个追悼会。

宣传前排演场地,也设在何氏宗祠内的大院内。演出节目除独唱外,大多为合唱,加上活报剧,共有15个节目。在这里排练后,我们还专门搭了戏台,举行过两次正式演出,道具是由我和石启泰借来的。事后,泰兴日报组织记者来采访,在报纸上登了大半版的文章。

这些歌曲和演唱中,留有记忆最深的是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出中,当班主拿鞭子抽打因饥饿无力唱不出来的女演员时,人们初时惊愕,继而愤怒。而当一正义青年挺身而出怒斥班主时,涕流满面的女演员反而挺身拦住,说这是他的父亲,求这位青年放过他。他们是因家乡沦陷,流浪到这里被逼以卖唱为生。戏演到这里,人们无不义愤填膺,泪流满面。顷刻间,在正义青年的振臂高呼下,“不当亡国奴,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在全场如春雷般响起,此起彼伏,久久不息。而每到此时,队伍中年仅12岁的石炳龙最为激动,作为年龄最小的队员,他几乎是全身跳着起来喊,嗓门也最大。

当时因无女队员,故这种卖唱姑娘的角色总是由尹之珊(再生)来演。这位尹家照相馆的后人,男扮女装可真不简单,解放初期的文娱活动中,现今六七十岁的人大概总会留有印象,闹花灯中的那个老太婆,就是由他扮演的。

长期男扮女装,熟悉和了解剧情,从而他也成了不署名的编剧,许多街头活报剧也大多出自他手。

我们的宣传活动,除在镇内演出外,又曾下到镇周边的农村。逢香期场是必去。所到之处,有钱家庄、溪桥等地。当时去,全是步行,演员自带服装、乐器;我作为总务人员,除事先去联系外,背上两只竹壳热水瓶是份内之事。最后一次演出是到距黄桥镇南面七里的路庄,这一次去的人多,浩浩荡荡的队伍有近60人。演出后人们趁热打铁,又赶到其南面二里处的横巷,为那里的国民政府驻军加演了一场,受到了官兵的热烈欢迎,事后还留我们吃了一顿便饭。

讲述:田德仁  记录整理:何锡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5-2 11:0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坚决不当亡国奴!中华民族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