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珍贵史料] 上将回忆黄桥决战的决心是咋确立的  

48150人阅读  3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9-16 14:15:2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大顺11 于 2020-9-16 14:22 编辑

1940年10月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韩德勤所率89军等1.5万余,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黄桥决战的胜利,打通了新四军八路军的联系,奠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朱德总司令为此作诗:

我为陈毅将军而作

朱德

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

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

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

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

微信图片_20200916141107.jpg

当年跟随陈毅参加黄桥决战的叶飞上将回忆当年黄桥决战下决心的过程:

黄桥决战在军事上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常真理绝对化。毛主席的军事指导思想,歼灭敌人必须以少胜多,需要三倍、四倍、甚至五倍以上的兵力。孙子也说,“十则围之”,要超过敌人十倍才能包围。而黄桥决战,韩军十万,我军一万;战场上呢,韩军二万五千多主力,我则全军不足一万!

是不是以少胜多就违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不是以弱胜强就不符合自古以来的兵法呢?

并不是绝对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列举了鲁齐长勺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大战。而重要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之。”

陈毅同志是从我军南昌起义失败后,从实战中锻炼出军事才能,习惯于长期战争中的“以弱胜强”,在黄桥决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陈毅同志在黄桥决战前后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得到中央表扬的,至今人人赞誉,而他在黄桥决战的军事成就却被淹没了。黄桥决战是陈毅同志军事上的杰作,是“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00916141206.jpg

与陈老总在姜埝召开军民代表大会的同时,韩德勤在东台召开旅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研究进攻黄桥的计划。他以为我军撤出姜捻是“匪胆已寒”,“不敢与我作战”。于是在九月三十日,韩德勤密令:“集中力量,力求主动”,“应不借牺牲,达到最后目的”,将新四军“包围而歼灭之”。韩德勤部署了三路大军:两李和陈泰运的部队为右路军,约一万二千余人,攻击我军黄桥以西防线,并掩护中路军的进攻;左路军由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五个保安旅的大部组成,约七干人,攻击我军黄桥东南地区防线,牵制我军防御兵力;中路军是进攻的主力,兵力约—万五千人,以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为左翼,向黄桥东面的加力、分界攻击,独立六旅为右翼,攻击黄桥北面,李守维亲率一一七师大部、军部直属队及炮兵为中坚,由营溪南下,攻击黄桥东北。韩德勤共组织了二十六个团、三万余人的兵力,发起黄桥战斗。同时,日军加强了对长江的封锁:沿江韩军也劫走了船只,以断绝我军退路。

我军仅七千余人,兵力悬殊太大,还要分兵防御可能配合进攻的泰兴等地的日军,形势十分严重。

为迟缓韩德勤的进攻,中央于十月二日致电周恩来同志;“韩德勤又大举压迫陈毅,据陈毅称战事不可避免,要求黄克诚增援。因此,我部署方针,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着攻陈,黄必攻韩。望先告何应钦停止韩的行动,否则八路军不能坐视。”少奇同志根据中央指示,致电陈毅、黄克诚同志,认为苏北目前确不应向韩采取严重的进攻行动,而应完全站在自卫立场,对陈毅部的增援如无中央明令南下,就以到达阜宁、益林之线为止。而陈、粟目前的作战方针“还应是独立打破重围,求得以速决为原则”,“在胜利后即以比较谦虚的态度言和,冲突可暂时停止。”

陈毅同志与粟裕、钟期光、王必成、陶勇等和我在内的有关同志,经过反复商量,苏北军分委数度集体研究,形成了一个独立解决韩德勤的方针。就是说,在八路军及四、五支队的配合下(这种战略配合是非常必要的,陈毅同志后来在党的“七大”发言时曾表示热忱的感谢),并不固守两星期待援,而是以“独立作战为原则,韩如三路或两路来,坚决各个击破之。”(陈毅于九月下旬致毛、朱、王电)这“各个击破”就不仅是“打破重围”,而是要歼韩军主力了。因为多方争取了两个月的决战战机终于到来,按照陈毅同志和苏北军分委的意愿,即使援军不能到达(如胡服所料,赴援“事实上决不会快的”),也非歼韩军主力不可。事实上,韩德勤提出的是“决一死战”,我军提出“决战”,双方都很明确。我们很清楚:韩德勤主力全部来了,胜败在此一仗,如果打赢了,就解决了苏北问题,如果打不赢,再也无处可退。韩德勤也清楚:要末“把新四军赶到长江喝水”,要么“苏北垂危”。他的“追剿令”写得很清楚:“此次决战关系苏北及我团体整个政治军事问题至大,事已至此,应不借牺牲达到最后目的。”

我军退出姜埝后,已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了有利地位:第一,揭露了韩德勤积极反共、破坏抗战的罪恶阴谋,我军的忍让求全的态度,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同情;第二,加深了苏北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地方实力派在韩我之间中立的可能性;第三,我军能够缩短战线,及时集中兵力,处于进行自卫反击的有利地位。我军虽然人数较少,但军事素质却不是顽军能比拟的,被迫自卫,背水作战,“哀兵必胜”。当然,除了上述条件外,要取得战役的胜利,还需要发挥灵活机动的军事指挥艺术。

微信图片_20200916141306.jpg

这是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战斗,如何对付顽固派如此规模的进攻呢?

当时有三种作战方案:

一种是给予韩军重大杀伤后,暂时撤出黄桥,乘顽军追击时,再集中兵力歼其一路。优点是兵力集中,便于机动,诱敌深入根据地腹部歼敌,这是红军一贯战法。但是,该地区北有运盐河,东有串场河,西有泰州到口岸的运粮河,南有长江,并有泰兴城、靖江城等日寇大据点,回旋余地甚小。而且我军撤出黄桥,非但影响民心、士气,对中间派也必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种方案处全力死守黄侨,待韩军进攻失败后再出击。这个方案是有道理的。黄桥西南面有日寇大据点。北面省韩来攻,腹背受放,此种战法可以应付敌顽夹攻的严重局面。但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来看,因难较多,最多只能击溃顽军而不能歼其主力。这样就会同前一方案—样,都会大大增加中间势力参战攻击我军的可能案—样,都会大大增加中间势力参战攻击我军的可能性。这样就不能决战。使苏北问题长期拖下去,于我不利。

陈毅同志主张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案。不是以主要兵力守黄桥,而是以少数兵力(约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坚守黄桥,吸引、迟滞、消灭敌人,主要兵力(约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三)则置于侧翼机动位置,当敌人遭我军大量杀伤后,择其一路歼灭之,并继续扩大战果,以求全胜。对中间势力稳定其中立;对日寇据点则大胆不管,只派少数侦察部队进行监视。有人担心:这样是否有风险?陈毅同志分析:当顽军大举进攻时,日寇会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而韩德勤也不敢公开要求日军直接参与向我军进攻。只要此战能速战速决,日、顽联合攻我的局面不会出现。陈毅同志恢谐地说:“如果战胜了,苏北大局就定了.我们就可大发展;如果失败了,那就算了。”他是充满必胜信心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这一方案。战后,俘获的顽一一七师参谋长称赞说:出其意外!

根据这一方案,具体部署是:一、二纵队兵力比较充足,用于突击方向,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的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地区待机;并由二纵队派出主力老二团的两个营配置于古溪至分界一线,实行运动防御,诱敌深入;另以一纵队派一个营化装进入敌后,配合地方武装,袭扰敌人。三纵队全部人员不足两千,用于防守。当时,我考虑三纵兵力少,担当如此艰巨任务,确有困难,所以提出由一纵队抽一个团增强防守黄桥的力量。陈毅同志认为这会削弱突击力量。粟裕同志提出自己坐镇黄桥,陈毅同志同意了。陈毅同志的指挥所则放在黄桥镇西北十二里的严徐庄,指挥全局。

当时,管文蔚同志奉陈毅同志之命去见李明扬,李表示“严守中立”。陈毅同志听了汇报之后说:“我们打胜仗,他不会动;我们打败了,他就会来抢黄桥了。我们一定要打好第一仗,才能稳定他的中立。”在部署战斗时,又派朱克靖、黄逸峰同志到泰州“报聘”,安抚两李,并时刻警惕蒋介石、顾祝同、韩德勤方面及日伪方面派来的说客。陈泰运、各保安旅团也都派了人去。这就稳住了左右两路约一万七千人的兵力,使得我军能集中全部力量对付敌中路军的进攻。

图文源于搜狐
作者:白马茶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9-20 11:4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9-24 10:40: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9-25 09:05: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