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袁余堂 袁晓红 | 黄桥忆之十:烧饼的记忆

20566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10-27 14:48:1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Val'璐ξ 于 2020-10-27 14:54 编辑

烧饼的记忆
文 | 袁余堂  袁晓红  
      父亲年幼时,黄桥有很多烧饼店,但真正属于八儿的烧饼店,只有一家,那就是西街上衙门对面的财宝烧饼店。
      普通人家的早餐桌上通常是麻饼,没有馅儿管饱,晚饭呢,则把长方形的麻饼换了个形状,直角切成斜角,就成了斜角饼。而正宗的擦油酥包馅儿芝麻多的圆烧饼,平常人家只能难得奢侈一回。
      财宝是家中的独生女,丈夫姓莫,是倒插门女婿。两间门面两只大筒炉的烧饼店,有人叫莫家烧饼店,也有人叫财宝烧饼店。西街上和西园上的人家,都喜欢到财宝家买烧饼。
      天不亮,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长案板上,女婿用榔头捶芝麻,案板角落上财宝妈妈已经调好几堆油酥,财宝爹爹则负责搓烧饼剂子。先把发好的面揉成四长条,拼拢后用刀背轻轻从左往右按压五刀第六刀切下,然后涂糖稀、撒芝麻,再用通红的肉手把面饼贴到红彤彤的炉膛里。烧饼熟后,取出放入竹匾内,这时财宝姐姐就出场了,她脑勺后挽了一个髻,右边太阳穴处,挂下来一缕青丝,蓝印花布的斜襟盘扣衣服,一年穿到头。她熟练地收钱、记账、发货。
      天亮了,西大街的上空飘浮着烧饼的香味,财宝爹爹让人称水瘪子的莫姓姜堰女婿,收拾好八仙桌,自己笑眯眯地招呼堂吃的主顾们喝茶、吃烧饼,隔壁湖北馆的小馄饨店也开门了。
    “八儿,你来啦,宝宝!”财宝妈妈看到门口筒炉旁,站了个五、六岁的孩子,正挽着一只小淘箩,怯生生地朝财宝妈妈看,他蚊子叫似地说:
    “亲妈妈,瓦(我)妈妈让我来欠几个烧饼的。”
      财宝妈妈怜爱的摸摸八儿的头说:  
    “好的,宝宝没事,要几个?”
    “五个。”
    “财宝,拿五个麻饼给袁家二奶奶,再拿两个小烧饼把宝宝吃。”
      于是年幼的父亲拿了五个当饭的麻饼和两只擦了油酥的高级小烧饼回了家。
      那年月,兵荒马乱,穷人家多,黄桥的烧饼店都是可以赊欠的,但每逢春节、端午和中秋三大节日前,必须还清烧饼钱。
      这一年大伯父不知去向,二伯去了上海讨生活,大姑妈已出嫁,爷爷的公信泰也饱经磨难,袁家欠烧饼的次数越来越多,一家人已无颜再去财宝家欠烧饼,奶奶带着其他三个尚年幼的儿女,在灰堆旁找到几朵新鲜的金针,回家烧汤充饥。房东尹家二奶奶的媳妇祥儿嫂子看不下去了,去财宝家买了四个麻饼送过来,四个人就着汤吃麻饼。八儿很快就吃完了,奶奶吃了半个就不再吃了,她把剩下的半个麻饼递给了八儿。祥儿嫂子急得直喊:  
    “你敢吃!你敢吃!快还给你妈妈!”八儿却三口两口半个烧饼下肚了。  
    “这个日子,可怎么好哦。”祥儿嫂子含泪走开了。
      姑妈从小就心灵手巧,一双纤细的手能把花儿绣活了。封家园的磨坊人家女儿要结婚,请她去绣花,一天管三顿饭,早上一块麻饼,晚上一块斜角饼。已经上学的父亲,常常没有早饭吃,她关照八儿每天放学后到磨坊去一下,父亲悄悄来到磨坊,他姐姐把裤腰带里藏着的两个烧饼让他带回去,和小姐姐一道吃。
      黄桥烧饼美名远扬,可这样的烧饼记忆,让年迈的父亲和我们做晚辈的不禁潸然泪下。
---未完待续---

主   编:老      乐
编   辑:无冕之王
校对:金鱼   槿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10 15:0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前天陪父亲去了西大街,他告诉我财宝烧饼店和衙门的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