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回味佤“泰兴的咖啡”粯子粥

47867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0-11-18 09:05:0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Val'璐ξ 于 2020-11-18 09:16 编辑

      天涯海角,茫茫人海,倘见到有爱喝粯(xiàn)子粥者,毋须听闻其音,亦知是佤泰兴人了。是啊,佤泰兴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掉粯子粥的;无论是贫穷的过去,还是富裕了的今天,佤泰兴的饮食都少不了粯子粥的!于粯子粥,几乎可以这么说,差不多所有泰兴人都情有独钟,都有着特有的情结!“粯子粥”自然是由“粥”派生出来的,而“泰兴粯子粥”显然又有了地方特色和特具的地方风味。现在,五湖四海的人几乎都称泰兴的粯子粥为“泰兴的咖啡”。不过,据我所知,“泰兴咖啡”这个名称的最早传播者——也是第一次将泰兴粯子粥付诸文字登上文学的象牙之塔,登上官方党报的人,应该是我的姨表弟徐宪龙,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微信图片_20201118083623.jpg       
       那时,我刚从一所“五七”学校调到泰兴城北中心初中教书,因午后有看报的习惯,无意中竟于《新华日报》的头版右下方看到了我姨表弟的名为《泰兴的咖啡》这篇文章,顿时兴奋、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我如同发现了宝贝似的,赶紧传递于我的同事和我的亲友,与他们共同分享我姨表弟挖掘出的这家乡文化之宝。我姨表弟当时是泰兴名镇——宣堡镇的副镇长,素于文学有爱好,他在继《泰兴的咖啡》这篇文章发表于《新华日报》后,不久又于《新华日报》发表了《新崛起的鞋镇——泰兴宣堡镇》一文,只是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那令我回味无穷的《泰兴的咖啡》。
       我喜欢《泰兴的咖啡》,是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发现有人写过它,还未曾听说过异邦的客人这么有趣的赞美过它,更主要的是家乡人千百年来都以此食为天,与它有着不解之缘,不解之情!虽然,古人写过粥,因为国人爱喝粥,但那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粥,是国人对它的另一种准确的称呼叫“稀饭”。泰兴的粯子粥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粯子粥,因为粯子粥有玉米粯子粥、大麦粯子粥及其他各种粉料的粯子粥,而正宗的真正意义上的泰兴粯子粥是特指的泰兴元麦粯子粥。泰兴元麦现在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泰兴元麦主要用于加工元麦粉,经细磨过筛成“粯子”,煮成的元麦粯子粥被誉为“泰兴咖啡”,实在是名副其实、名至实归,形象生动。泰兴的这元麦粯子粥呈红色或浅褐色,麦香浓郁,闻之有香,食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好。2014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泰兴元麦”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泰兴的元麦粯子粥,这标准的泰兴咖啡,这泰兴地方文化的标志于是也就有了传承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或许正由于此,触动了家乡人对泰兴粯子粥的那种特有的情结,近年来,我终于发现不少写家乡粯子粥的作品上了官方媒体和作者各自的自媒体,且闪烁出灼灼的家乡文化之光来。这些作品,我拜读过好多,都很喜欢,大概也是于我的心头有那特有的家乡粯子粥情结的缘故吧。不过,我最喜欢的依然是最初我姨表弟写的那篇《泰兴的咖啡》,而近年来写泰兴粯子粥的作品,如果说喜欢的话,严华明的那篇《泰兴人的粯子粥情结》肯定也是颇能打动我的一篇了。其中,有这么一段,最能引发我的共鸣,且录于此:
       喝粥,本是中国人之最爱。古代中国人把粥称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而黄帝则是我国最早食粥的人。有史书记载:黄帝好烹谷为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更是发出了“只将食粥致神仙”的幸福感叹。明代诗人张方贤在他的《煮粥诗》中说道:“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由此可见,泰兴人爱喝粯子粥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受着大背景、大环境的深刻影响的。中国人爱喝粥,泰兴人更爱喝粯子粥,前后一脉相承,不同点只在于泰兴人不仅继承了中国人爱喝粥的传统,而且从自身实际出发,爱得更专一、更具体、更具特色。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上有一句名言:民非谷不生。具体到泰兴,可以说得更明确一点,“民非粯子粥不生”。
       严华明写泰兴粯子粥的这段话,既是对泰兴人粯子粥情结的追根溯源,也是对泰兴人粯子粥情结本质的实话实说。我活了大半辈子,可以说亲身经历了我们泰兴人从粯子粥养命到粯子粥养生这个过程,所以对此更有体会。想来,我写过一篇《佤咯开的番芋情结》,应该说与严华明的《泰兴人的粯子粥情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不会忘记童年喝粯子粥的情景。彼时正值自然灾害,薄薄的粯子粥是我们泰兴乡下人的主食,是我们的救命粥。虽说家乡流传着“粯子粥灌灌,养的像个盘盘”这样的民谣,但那会没得吃,是靠粯子粥度命的,人们岂会胖得像个盘盘?截然相反的是大多数人都瘦得像个芦柴棒啊!那会我母亲天不亮就煮好粯子粥盛进大瓦罐里带到地里去,在地里干一天的活,一天的早饭、中饭、晚饭,就全在这大瓦罐里,全靠了这粯子粥了。那年的夏天,馊了的粯子粥,母亲没舍得倒掉,就喝了,结果上吐下泄,要不是抢救及时,命就没了。那会我大妈身体不好,政府救济她的一点小米,她舍不得吃,总是抓一把装进纱布袋放到粥锅里,煮好后,再捞上来,倒进碗里和上薄粥让我吃。那个日子,我是刻骨铭心,今生今世都忘不了的。
       后来,日子慢慢好了,粯子粥也没有那么薄了,这时的粯子粥才真正有了迷人的味道。母亲煮粯子粥似乎也很有了些讲究。印象中,那时母亲都是用葫芦瓢盛上元麦粯子,然后一手拿瓢高举抖下粯子,一手拿把铜勺不断搅动着煮沸的水,这叫“扬粯子煮粥”。扬好粯子,母亲也将原来捻点草木灰锅里作稠料改成了捏一点食碱,再用火慢熬一会,熄火、稍凉,即可。喝这粥,再就粥搭上吃母亲摊的光油烧饼,或菜烧饼,或韭菜烧饼,或干趣就是母亲腌制的那萝卜小菜,实在是天下难得的、铭心刻骨的美味呀!这个时候的粥实在是太养人了,勿怪乎要说“粯子粥灌灌,养得像个盘盘”呢!
       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好了,甘肥之食也都吃腻了,我们更加怀念起粯子粥来,也更离不开粯子粥了,粯子粥成了我们可贵的养生之食。粯子粥一路伴随着我们的人生,尤其是我们这辈泰兴人,有谁不是喝着家乡的粯子粥长大的呢?!
       有位老乡说得好:“终于明白为什么在餐饮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古老的粯子粥也能悄悄的登上了大雅之堂。即便是在豪华的盛宴上,一番杯碟交错之后,末了总会有人提出‘来点粯子粥吧’。难道这单单是人们的心灵深处渴望返朴归真?人们贪恋珍馔异肴,却又说再好吃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可是泰兴人对粯子粥却是百喝不厌。泰兴大地上,从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人到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商,从莽莽鲁夫到绉绉文人,谁不是在粯子粥的哺育下长大的呢?粯子粥多象我们的母亲,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儿女长大成人后,甘当配角的母亲们总是默默地隐匿于儿女舞台的幕后,从不计较儿女带来的伤害,又总是包容着儿女的一切过失,待到儿女们累了,受伤了,想到母亲的身边寻求安慰的时候,母亲总会用行动告诉我们,原来母爱依旧。粯子粥滋养着泰兴儿女,泰兴人却总会把粯子粥抛却在浮云世事的背后,灯红酒绿,人们在充分贪婪的享受着各种美食佳肴带来的刺激与快感。然而曲终人散,却总有人喜欢静悄悄喝一碗粯子粥,那是一种回归的感觉,象是小时候躺在母亲的怀抱,那么踏实,那么安全,那么包容。粯子粥,实在是母亲粥,家乡粥。”
微信图片_20201118083630.jpg
       此时此刻,我回味着家乡的粯子粥——这“泰兴的咖啡”,真是味香浓,味无穷,情深深,意重重!我爱你——佤泰兴的粯子粥!你是泰兴人母亲的乳汁,你是泰兴人籍贯的象征,你是泰兴人的乡愁,你是泰兴人的力量之源、乡情之魂!
(来源:乡风儒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