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杲昃  

22928人阅读  8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26 13:13:43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萨伊 于 2020-11-26 13:16 编辑

杲昃(gǎo zè)是江淮官话泰如片的词汇,东西的意思。
杲,太阳刚上树梢,代表早上,是为东;昃太阳在西。
现通用于泰州市大部分地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泰兴市兴化市)、如皋市海安市如东县扬中市扬州市江都区东部地区以及盐城市大丰区(部分)、东台市



中文名杲昃外文名thing拼    音gǎo zè含    义东西通用场所如皋市泰州市、扬州市江都区、南通市等出    处《诗·卫风·伯兮》与《易经·丰》方言读音搞子
目录



[url=]编辑[/url]
《诗·卫风·伯兮》有“杲杲出日”之句,《文心雕龙》解释说:“杲杲为日出之容。”《易·丰》云“日中则昃”, 《说文》解释说:“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1] ”太阳东升西落,“杲昃”因此被用来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泛指任何物事的“东西”。

相关介绍
“杲昃”是泰如方言词汇,在苏中的泰兴如皋姜堰东台海安等地方言中都有。上海话“东西”叫什么“物事”,而如泰地区许多地方的叫法为"杲昃"。清代泰州学者赵渔亭的《海陵竹枝词》:东路人来买“稿子”(东西),南路人邀过“瓦家”(我家)。忽逢西北乡农到,醒得(晓得)连称笑语哗。说明泰州城的东乡方言有“稿子”,而城南、城西北乡没有,各乡农民见面还相互嬉笑一番。
如泰方言中的“杲昃”(gao ze)是小有名气的,其名气我觉得主要是只有这个地区方言中“该得起”。杲,《诗·卫风·伯兮》有“杲杲出日”,形容太阳的明亮;从字形结构上看,有点会意的味道,日至木上,东方日出了,跃上树头,光照人间;昃,《易·丰》曰:“日中则昃”,意为太阳升到正中,开始西斜。《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有“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一常理也”句,其注释意亦此说。泰如人称“日出为杲,日落为昃”,谓“杲昃”即指“东西”,且用得非常广泛,频率很高。可以断言,凡是口语里有“杲昃”的,大多是泰兴人或久居泰兴的客籍人无疑。这也正是泰兴方言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典例。


“杲昃”,在泰如为物代词,几乎所有的事物、语言等均可代之,例如“他手上拿的什的杲昃啊?”“你刚才说的什的杲昃啊?”也有作贬义用的,“你不要同他样的,他不是个杲昃”等等,简直包罗万象。泰如话“杲昃”,确实男女老少随口说来,俯拾皆是。加至口音质朴,外地人听了,不解其义,要反复讲清楚了才能领略:“噢,原来‘杲昃’的学问不小哩,怪不得泰如人都文而雅之的!”


“杲昃”和“东西”意思几乎是相同的。把它作为具体物体的通称,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孔子乘船周游列国,途经泰如地区,因船体渗漏泊于岸边。孔夫子取出两吊钱,吩咐弟子曾参到城里去买乌鱼不买黑鱼,买公鸡不买雄鸡,其余的钱买“东西”。曾参莫名其妙,又不敢动问。上岸后幸得一卖茶女点化,方知乌鱼为半斤以下依附老黑鱼生活的小黑鱼,公鸡乃尚未啼叫的雄鸡。至于“东西”,语出《易经》,“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只要买些木板铁钉即可。曾参顿开茅塞,遂按卖茶女的指点操办,归船后深得孔夫子赞许。自此把“东西”作为具体物体之通称,约定俗成。


“东西”流传到了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有次外出,见到盛温和手中提着篮子,便问他干什么,盛氏回答说买东西。朱熹却笑着说:“不能买南北吗?”盛氏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和金一类,我这篮子可以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我这篮子装不得。因此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后来到了明正德帝时,泰如地区有个玩世不恭的秀才郑堂,他抗议坐省王太监做六十大寿时将戏台搭在安太桥旁的朱柴坊巷口,使得巷内人进出都得从戏台下钻过去。王太监亲自和郑堂辩说,最后理屈词穷的王太监想刁难一下郑堂:“要想拆戏台,必须对对子,对得通就拆,对不通,你郑秀才也得钻戏台。”郑秀才毫不让步,说了一字:“行!”时值盛夏,郑秀才走回家,穿上了一件翻面大皮袄,手上拿了把大纸扇,大摇大摆前来应战。众人看了他这副模样,不禁都笑了起来,连王太监也看傻了眼,便带着讥讽的口气出了上联:“穿冬衣执夏扇,不知春秋。”文思敏捷的郑秀才,扇子往左手的掌心上一拍,随口应了下联:“朝北阙镇南邦,没有东西。”王太监在众目睽睽下,只好令人拆了戏台。在这下联中,“东西”两字,讽刺得辛辣而深刻,怒斥王太监是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坏“东西”。于是,“东西”又具备了贬义的骂人的“身份”。泰如人把“东西”说成“杲昃”,只不过是把方位词代指具体物体,其文学讲究,实非村野俚语所能比拟也。


相关轶事[url=]编辑[/url]
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戈宝全夫妇都是东台人,一日家中来客,其夫人让客人随意吃点“杲昃”,客人面露鄙夷表情,认为戈夫人说话土气。戈老于是给其上了一课,他说我们东台话中的“杲昃”是有讲究的,在古代,日出东方为“杲”,日落西方为“昃”,杲昃即为东西,东西即为杲昃,杲昃是东西更为古雅的说法,于是客人大惭、连呼叹服。(针对上海人借方言嘲笑“江北人”,东台籍著名学者、报人戈公振先生曾向上海人讲解过这两个字:杲,日出东方,代表东,昃,日落西方,代表西,两字分别出于《诗经》和《易经》…这一通极有修养的方言训诂惊动了上海滩的“饱学之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5: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楼上几个是没die xie的稿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3: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方言词“杲昃”浅释一、“杲昃”意义由来“杲昃”,有的地方发音也作“稿子”、“杲子”、“杲嵫”,属于通泰方言词汇,使用的范围极广。


清代泰州学者赵渔亭的《海陵竹枝词》载:“东路人来买‘稿子’,南路人邀过‘瓦家’(我家)。忽逢西北乡农到,醒得(晓得)连称笑语哗。”①《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如皋卷》里则有:“哎哟,我有个杲昃忘在人家了,要打转去拿。”“就问娘从山西回来,一路上可曾吃杲昃?”“不得了,你弄到这杲昃要挨杀头了。”




这里“稿子”、“杲昃”,基本的意思就是“东西”,或者说是“物事”、“物货”。那么“杲昃”缘何有这样的意思呢?首先必须弄清楚“杲”和“昃”分别的意思。(一)、关于“杲”:在《汉语大字典》里能够查到的杲”的意思最多,共有有五个:“1、日出明亮;2、明亮;光明;3、高远;4、白;5、姓。”其中第1、2个意思比较接近,《汉语大辞典》将之归为一个意象:“日出明亮;光明。”这个意思出现在古典文献中的频率也比较高。《诗经》中首先出现其字,《诗·卫风·伯兮》有:“其雨其雨,杲杲日出。”程俊英版本的注释是:“杲杲;光明的样子。”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解释:“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段玉裁注:“《卫风》:杲杲出日,毛曰:杲杲然,日复出矣。日在木中,昒也,日在木上,旦也,古老切。”可见,这里“杲”是个会意字,由日和木两个字组合而成,意思就是太阳升起来挂在树上,表示天已经大亮,    魏曹植《赋橘》:“秉太阳之烈气,嘉杲日之休光。”韩格平等注:“杲,明亮貌。”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杲杲”就是“太阳出来光明的形状”。《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灑灑拟雨雪之状。”梁简文帝《南郊颂》中也有:“如海之深,如日之杲。”   




 而第3个“高远”的意思,最典型的是《玉篇·木部》:“杲,高也。”《管子·内业》载:“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汉语大字典》认为此处的“杲”是“高远”的意思。同时也有另外的一些解释,认为此处的“杲”仍旧是取“光明”之意,如,清代黎翔凤在《管子校注》中注:“杲,明皃也”,认为“杲”的意思是“明亮的样子”。    表示“白”的意思,《广雅·释训》:“杲杲,白也。”《玉篇·木部》除了录入“明也、高也”两个意思,也收录有“白也”的意思。    “杲”作为姓氏,相传是从唐朝颜杲卿的后代开始,其家族为了避“安史之乱”之祸,以“杲”为姓。②    




综合看来,“杲”的意思还是比较明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离不开“太阳升起挂在树木之上,一派明亮的样子”这个本义。    




(二)、关于“昃”:    《汉语大字典》上关于“昃”的解释是“太阳偏西”,又指“倾斜”。    最早记载此字的是《周易》。“离”卦:“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周易集解纂疏》解释:“荀爽曰:初为日出,二为日中,三为日昃,以喻君道衰也。”“出”“中”都是表示太阳方位的,那么与之平行的“昃”表示太阳西斜的意思也就很明显了。除此之外,“丰”卦中也有“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句子,同样支持这个意思。   
 《公羊传·定公十五年》:“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东汉何休注:“昃,日西也。”    《说文解字》[卷七][日部]解释:“日在西方時。側也。从日仄聲。”“昃”字原来并不是上下结构,而是半包围结构,写作“”(小篆),形声又会意,意思是太阳偏西。段玉裁注:“蒙上日景言之。日在西方则景侧也。” 


   除此之外,还有成语“日昃忘食”,和“昃食宵衣”,都是取“太阳西斜”之意。    关于第二个意思“倾斜”,《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注解:“‘昃’,‘仄’也”,把“昃”认为是“仄”的通假字,取其“倾侧”之意。   
 另外《由临川北道抵余干山行》一诗中“仰观参星横,俯怯崖石昃”,句中“昃”意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倾斜”,《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也直接解释为“倾侧”,另外一些如《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则也将之认为是“仄”的通假字,然后再取其意。    综合看来,“昃”的意思也很分明,和表示太阳西斜有关。   


 (三)、“杲昃”的合成意思    搞清楚了“杲”和“昃”分别的意思,再要理解“杲昃”合在一起的意思,就不是那么困难了。最早对“杲昃”一词做出解释的人据说是民国的新闻学家戈公振先生,他说,杲,日出东方,代表东,昃,日落西方,代表西。从上面对“杲”和“昃”的意思来看,这个分析是相当合理的:“杲”形容的是日出,以此代表“东方”;“昃”表示的是太阳西斜,用日落指代“西方”也很自然。合到一起,“杲昃”表示“东西”的意思也就很鲜明了。 




   而“东西”指代“物事”“物货”的意思,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起源于明嘉靖初年;有的认为是东汉时去东京、西京买货物,久而久之形成的说法;有的认为和五行属性有关……③种种说法不一而足,这里不加赘述。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既然“杲昃”与“物事”、“物货”的意思相关连是以“东西”为媒介,那么,“杲昃”方言词的这一应用的出现应当不早于“东西”一词以“物事”、“物货”的意思出现的时间。  


  二“杲昃”方言意义的运用和发展    在方言的使用中,“杲昃”一词在其基础意义“东西”“物货”“物事”的意象上,慢慢增加意项,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了多方面的运用。其意思和用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在词义上,有一部分意思是随着“东西”一词意义的扩大而扩大的,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或者指代带有特殊的喜恶感情的人或物,一般都能够用“东西”代换。如:“你听到了什么杲昃?”“今天老师教了你什么杲昃?”“哎呀,不得了了,耳朵上不知道长了个什么杲昃!”或:“你真不是个杲昃!”“这个小杲昃真好耍子!”《中国靖江宝卷》之《三茅宝卷》:“公主问:‘先生,驸马怎得这种病,一刻寒一刻热’‘唔,这是个好杲昃——鬼毛病。’”④   




 2、有的意思是“杲昃”一词单独衍生、发展出来的意思,一般不能用“东西”代替。如: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有这样的话:“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启功注:“‘一个稿子’,这里指一样的相貌。”⑤这里的“稿子”(杲昃)是“模样、形象、样子”的意思。这样的用法在现在的方言中也有,如“快起来,身上邋里邋遢的不像个杲昃(不像样)!”    再如方言中:  “田里的杲昃终于做完了!”(指农活)  
  “他手头上的杲昃做得好,细扎(仔细)。”(指手工技艺)   




 3、在一些个别的例子中,“杲昃”的意思还被虚化了,只用来加强语气。如:    “你为什么杲昃要上他家去呢?”(问原因)    “你凭什么杲昃打我?”(质问)    “你睬他做什么杲昃!”(责怪)    “该着要挨骗的个杲昃!”(幸灾乐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11-26 14:1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3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11-26 14: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0-11-26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1-27 22:5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0-11-28 16:4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还真的不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0-12-3 18:3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