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21-3-10 11:18:2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明清时期,古镇黄桥街市繁盛,商贸发达,镇内商铺林立,南北货品一应俱全,曾有“泰兴一城不如黄桥一镇”之说。数百年来,古镇诞生了众多老字号商家,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三老”,即老太和药店、老宝成烟庄、老德成酒行。
老太和药店,始创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当年,安徽宿县有个叫孙威亲的郎中,因灾荒携全家逃难至黄桥落脚,以行医为业。孙郎中医德高尚,医术上乘,为人尊崇,不久在黄桥东大街中段租赁门面房三间,一边行医一边卖药,取店名“太和药店”,后更名为“老太和药店”。
老太和药店是泰兴地区开设最早的药店,光绪初年,泰兴城最早的药店仁源生、庆春余才相继开张,前后相距200多年。老太和药店因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数代人对医药的潜心钻研,历经三百年不衰,在苏中地区堪称奇迹。
“药店要想生意好,名医坐堂不可少”,这是老太和的先辈们在长期开店中悟出的经验和体会,名医坐堂是老太和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法宝。历任店主都不惜重金聘请特色专科名医坐堂问诊,医治疑难杂症,将医疗与售药结合在一起。黄桥南边西洋庄有个喉科名医徐华卿,祖孙三代均常年在此坐诊,周边数十里的患者常常慕名前来问诊抓药。
与此同时,老太和注重药理研究,自主研发中成药达数十种,较为有名的有:祖传秘制的口药中白散、治疗疮疖的提毒散膏药等,疗效显著,功效神奇,享誉大江南北。
老太和人一贯遵循“诚实做人,诚信经商”的经营原则,秉承“悬壶济世,普渡众生”的人文精神,老太和药店成了黄桥人心中的放心药店。老太和人积善行德,仁慈博爱,重情轻利,厚义薄财,穷苦百姓拿药常常分文不取。曾经有一位穷教书先生得到免费诊治,病愈后撰写了一副藏头对联以表谢意,联曰:“太乙金丹炼,和风玉液融。”
上世纪20年代末,老太和名声大振,生意兴旺,达到鼎盛。民国35年(1946年),孙伯余继承祖业,在老太和的招牌上加上“三百年老店”五个大字。1956年,该店实行公私合营,1970年更名为黄桥供销社医药商店东大街门市部。
老宝成烟庄,始创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当时,丹阳的一位姓黄的篾匠与姓王的刨烟师傅合股,在黄桥东大街中段开设烟店,取名“宝成烟店”,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遂在大街西面开设分店,取名西宝成,由王姓股东经营,老店称东宝成。不久,东宝成因经营不善衰败,西宝成的王老板则打出“老宝成烟庄”的招牌,生意越做越红火。
清末民初,老宝成烟店达到鼎盛,有工人二百多名,生产线四条,当时的老板叫王元甫。上世纪30年代以后,第四代掌门人王汝舟、王蔚然兄弟利用积累资金,在上海、扬州、泰州、丹阳等地开店办厂达十九家之多。
老宝成经营管理方式独特,关键岗位皆由老板及其亲属担任,用工原则上不使用黄桥人,因为本地人关系复杂,不利于掌控。产品质量一直被老宝成人视为命根子,烟叶必须从原产地采购,配方绝对保密,尤其是负责配料看油水的“后作”几乎实行终身制,所以老宝成生产的烟丝具有色泽光亮、细而有条、香味清雅、烟力强顶的特色,深受烟民喜爱。
在营销策略上,老宝成可谓开烟草广告的先河。1918年,为扩大知名度,老宝成印刷了广告烟片,夹在烟丝包内,以作宣传。烟片长15.1公分,宽8.8公分,印有天女散花图案,两旁配有文字:“烟草,还比美人好,行旅卫生宝;辟瘴气,解烦恼,能使人人长生不老。老宝成主人监制。”
该烟片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国内第一份烟丝宣传广告,比当时南洋简氏兄弟烟草公司印制的烟片还要早四年。1965年,黄桥吴曾荫先生收藏到一张,如今已成孤品。
上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战事纷乱,王氏兄弟无心经营,老宝成渐渐走向衰败,黄桥解放前夕,老宝成已难以为继。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王氏兄弟动员家族入股,重新筹资复产。1956年,老宝成烟庄与其它九家烟店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黄桥老宝成烟丝制造厂。
1960年开始,老宝成向多元化生产发展,先后生产过卷烟、斗烟丝、青条、雪茄等烟草制品,其中“东进”“黄桥”“塔山”牌卷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畅销大江南北,成了纳税大户。
老宝成人没有忘记为黄桥战役立下汗马功劳的陈老总,1960年第一批“东进牌”卷烟下线,他们第一时间寄给陈老总品尝,陈老总收到后,十分高兴和欣慰,委托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并鼓励全厂干群发扬老区的革命精神,为老区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1978年,老宝成更名为黄桥烟丝厂,1983年隶属于江苏省烟草公司泰兴分公司。2003年,历经160年漫长岁月的老宝成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老德成酒行,始创于清光绪末年,由黄桥人张良弼开办,位于东西大街交界处,原名张德成酒行。张良弼为泰兴张氏“三凤堂”支脉,其妻孙氏,精明贤惠。
起初开酒行,因资金不足,张良弼犹豫不决,后经妻子鼓励,才下定决心。凑巧的是,当时无意中从老宅地下挖出了一坛银元,张家人以为天助,酒行得以如愿开张,遂取店名“德成”,蕴含“施厚德,集大成”之意。张良弼苦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后店址东移至口巷,挂牌“老德成酒行”。
老德成有自己的经营方式,本身并不煮酒,而是专注供销,俗称“坐收放粮”。“坐收”即坐店收购,由周边乡村的酒坊和酒贩送货上门;“放粮”即酒行购买粮食赊给酒坊或酒贩,然后作价,回收成品酒。如此一来,酒行免去了煮酒所需的场地和人员,酒坊也减轻了原料资金的压力,形成双赢的局面。
为拓宽供货渠道,老德成还在周边乡村如黄家溪、顾家庄设站收购,集中转运。由于价格公道,生熟无欺,方式灵活,方圆几十里的大小酒坊都慕名前来送酒。那时,宽不过几米的东大街青石板路上,每天都停放大量送酒的独轮车,常致交通拥堵。
老德成酒行对收购的白酒有严格的检测程序,高薪聘请行家进行验酒,业内称之为大先生。那时没有检验仪器,全凭经验,主要通过目测酒花子的大小、排列状况判别“色子”,即酒的度数及品质。由于各家送来的酒“色子”不一,为统一标准,由大先生负责掺和勾兑,达标后,按照20色、16色等不同度数分别装坛。大先生经验丰富,对于假酒、劣酒一看便知,绝不走眼,因此,酒行经营多年,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信誉很好。
老德成将收购的散装酒集中封装,冠以“泰兴高粱酒”的牌子,大部分销往苏州、上海等江南地区,由于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销量占当时黄桥白酒外销总量的六七成之多。
外销白酒通常走水路用船运输,每只船装载350公斤的大酒坛约60只。每到启运当日,那场面很是热闹,码头上,搬运工人搭上跳板,粗绳铁圈兜底,杠杆上肩,号声顿起。搬酒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若不慎打碎酒坛,晴天无妨,阴雨天则照价赔偿,主要目的是提醒搬运工人阴雨天必须格外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等到装满整整12条大船后,即起锚开船,船老大一声吆喝,篙举帆移,首尾相接,船队走茶水河往东往南,再进入季黄河,浩浩荡荡,一路而去。
1941年,日寇侵占黄桥,酒行被迫关门歇业。据说,当时有400多只大酒坛子寄存于何家庄一户农家,后来国民党军进攻黄桥,共产党地方政府号召坚壁清野,村民用酒坛装粮食埋在地下,也算为革命做出了一些贡献。
时光荏苒,曾经兴盛一时的“三老”字号,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但在古镇人的记忆里,它们将永远鲜活,令人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摘自:延令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