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先贤,国学大师---朱宝昌先生

2234人阅读  9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8-25 00:26:3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熊 于 2010-8-25 00:29 编辑

20080312002450503.jpg
    朱宝昌,字进之,号希曼,男,1909年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幼年在家塾中诵读中国经典及名著。14岁入上海复旦中学求学。20岁入浙江之江大学,后转东吴大学读国文系。1933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哲学系,专修西方哲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七七”事变后赴大后方,在云南大学任教,一年后由母校召回,到燕大及中国大学任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下,在上海无锡国专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在四川北碚湘辉学院任教授。
      建国后,先生先后在西南师范学院、川东教育学院、西南军区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1955年全国开展肃反运动,因先生说“在某人的宴席上和胡风同桌吃过一顿饭”,结果被视为跟胡风分子有来往,在北师大不仅教职从教授降为副教授,而且从中文系调到艺术系,由教古典文学变为教写作了。1956年,北师大支援祖国大西北的文教建设,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只身来到古都西安,任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中国古典文学课程。1957年夏,在大鸣大放“百花齐放”之时先生在《延河》月刊发表了《杂文·讽刺和风趣》一文。受到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等报刊的点名批判。1958年被正式定为右派分子,教职由高教六级副教授,降为八级讲师。在被定为右派分子前后,先生仍在中文系边挨批斗边上课。“文革”中先生在劫难逃,与“走资派”郭琦等人一起边挨批判边接受劳动改造。1969年赴泾阳农场劳动,突发脑血栓,以致右半身偏瘫,直至1974年退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生的“右派”错案得以平反。此时虽年高、身残,却对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充满信心。80年代初,应陕西青年自修大学之约,为该校主编《中国古典诗文选读》等教材。同时又强忍病痛的折磨,撰写了2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先秦学术风貌与秦汉政治》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期间,又多次应邀赴外地作学术报告。病榻前、轮椅上都成了先生为前来求教者讲学、解疑的地方。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先生逝世前这段时间,是他后半生精神状态和心情最好的时期。

      然而,这时先生毕竟已入耄耋之年,心有余而力不足,诸多研究计划未能实现,终于在1991年3月13日心脏停止了跳动,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2岁。
20080312002944220.jpg

      朱宝昌先生一生潜心学术研究,主治哲学,兼及文史,学风严谨,成果斐然。先生治学,规模宏大,贯及中西古今,继承发扬我国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又学习西方学术研究中缜密的思维方法,惟在经世致用。先生的文章深入浅出,灵动通脱,逻辑精密,理趣兼备。其著述虽未能有等身之富,然篇篇精粹,均不乏真知灼见。在先生辞世不久,由陕西师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朱宝昌诗文选集》(1994年5月出版)一书,其中精选了先生主要的诗歌创作和文、史、哲论文。

(一)哲学研究。朱宝昌在燕京大学研究院求学时,主攻西方哲学和佛学,并将中国古典哲学与之相比较。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论体》《论哲学的性质》《罗素杂文集序论》(译文)《罗素论斯宾诺莎》《罗素论黑格尔》《庄子<齐物论>疏解》《庄子<天下篇>疏解》以及专著《分析批判罗素哲学的纯客观主义态度》等,从以上著述我们可以窥见朱宝昌先生作为哲学家的一个概貌。

      《论体》,1941年10月写成于北京。作者融儒、道、佛及西方思想史的有关论述,指出“理、道、性、天、如,真诸名皆与体异名而同指”,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形而上学的不能摧破的最高原则”,明确提出“万有皆体之有,即万有皆体之用。体与用二而不二”的观点,即体用统一的主张。

      《分析批判罗素哲学的纯客观主义态度》一书,1956年 9月写成于北京。这是朱先生解放后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初有收获时,所完成的一篇重要哲学论著。正如先生在本书“后记”中所说:“罗素对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影响不小。他的方法论上唯物主义的立场,他对古典唯心主义的犀利的抨击,以及他对贵族和僧侣的似乎不友好的态度,都使人很难认清他在哲学和政治上的庐山面目。他分析批判前人和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议论多,建设性的理论少,甚至于似乎没有,但他绝对不是无所建立,绝对不是无所主张。二千多年以前的佛世尊也并不能真正四大皆空,何况生在这‘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庄子语)的20世纪的罗素呢?……对罗素哲学作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在今天,不是一件浪费笔墨的事。”先生素来崇尚罗素哲学,对罗素哲学体系作过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罗素批判斯宾诺莎、黑格尔的文章也多所推介。

      《庄子<齐物论>疏解》,可以说是朱宝昌先生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一篇特具魅力之作。在这篇文章中,先生在“六经注我”,充分而深刻地显示着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考。他认为,一部《庄子》,“内篇”乃其核心;“内篇”之中,《齐物论》乃其核心。弄通了《齐物论》,也就掌握了庄子哲学的实质。[附:[庄子三篇疏解].朱宝昌.pdf电子书籍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049145.html]

      另外,先生去世的前一年,曾有出版社想请他给《庄子》各篇都加以疏解,合成一本书出版,先生慨叹以残年余力,难以完成这一浩大工程,不能不说这实为一大憾事!

(二)史学研究。朱宝昌先生国学根底深厚,一向认为在中国文、史、哲不分家,没有哪个哲学与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而不懂历史的。另外,先生的史学研究尤重“史识”,经常向弟子们推荐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和《宋论》,推荐陈澧的《东塾读书记》,以及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也常劝诫学生读近代学者章太炎、严复、夏曾佑、鲁迅等人的著作。先生1962年曾有诗作《读八代史》问世。改革开放后著成《秦学术风貌与秦汉政治》一书,其中最能表现先生史学观点的当属《论西汉文景之治和先秦黄老思想》一文。

      《读八代史》为作者1962年完成的一组七言论史绝句,共十首,分别论及曹操、孙权、诸葛亮等政治人物;陶潜、何晏、嵇康、阮籍、陆机陆云兄弟、谢灵运等文史名人,以及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佛教大师。

      《论西汉文景之治和先秦黄老思想》一文虽称为史论,实则亦是一篇政治哲学论文,其要旨在阐释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出现清明的“文景之治”,是因为从汉文帝开始采取了黄老“为无为”的治国大略,明智而巧妙地适应了汉朝肇建后“与民休息”的社会状况。

(三) 文学研究。朱宝昌先生的文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他所编写的中国古典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讲义中,渗透于作品提示和注释的字里行间,也表现于他多次外出讲学的学术报告中。此外,先生还写有一组命名为《独白仰天语》的读书笔记,共八则,最后完成于1983年9月。这组读书笔记文字虽极简约,却都是极珍贵的文学艺术理论论文。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朱先生的文学讲演录《论〈离骚〉三次求女及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屈原《〈离骚〉今译》两篇著作。这是朱先生研究屈原较有影响的两篇论著,颇值得古典文学研究者一读。

      先生另有文艺杂文多篇,恕不论列。
      朱宝昌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1937年大学毕业直到临终前夕,半个多世纪,他没有离开过教育工作岗位。他先后讲授过中国通史、现代哲学,历代散文选,历代论文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形式逻辑等10余门课程。他编写的《先秦两汉文学》讲义,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教材。他既教书又育人,晦人不倦,奖掖后学是朱先生教学的宗旨。他以自己博古通今的学识,冶文、史、哲于一炉,用一个哲人的眼光观察分析历史、看待文学;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幽默诙谐的语言,哺育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在当年的师大中文系,像他这样带有“传奇”色彩的教授确实没有几个,他是一位倍受景仰和爱戴的师长。“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凡他教过的学生,对此都有着深切的感受。先生的道德文章,凡接触过的人有口皆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朱先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以下仅举数例重“通识”。
     由于朱宝昌先生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受“五四”运动后西方学术思想影响,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要求学生在学问方面要重视“通识”,不要囿于一隅,不要过早地确定某一特定专业;尤其是学习中国文学更应如此。如他在《古典文学释名》(该文原为师大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讲义之前言)中说:“凡孔孟老庄之书,在先秦都是文学。九流十家的书无一不是文学。《左传》《国语》《战国策》也都是文学。‘六艺’也都是文学。”“就以《离骚》而论,这被昭明认为是纯诗收入《文选》的。但《离骚》中第一大段,大讲哲学,也大讲历史,它‘纯’在哪里呢?”所以,在听他课的学生中便有这样的议论,大意是:听别的先生的课,学一点能会一点、用一点;
而听朱先生的课,达不到一定程度(即熔各学科于一炉,做到触类旁通),是学不会也用不了的。我们认为,先生这种重“通识”的教学理念,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现在高校不是在强调“通才”教育吗?朱宝昌先生的这种教学理念值得重视。

      爱护学生。朱宝昌先生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虚假,不曲学阿世,迎合所谓的“潮流”。对待自己的学生也是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不吝啬自己的赞扬,也不怕因批评学生而得罪人。在他认为,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大的爱护。如60年代初,有一位女同学曾给朱先生交了一份谈学庄子后心得的作业,先生阅后大加赞赏,而且评价很高,事后还逢人就夸这位同学说:“X X X的文章,每个字放在那里就‘放光’,真是文采不凡,一般学生做不到。”过了一会儿,先生又诙谐地自夸道:“我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是哈哈大笑。当然这笑声并非自傲,而是先生固有的一种自信。这件事在同学中早已传为佳话。后来,这位被夸赞的女同学,果然成为一位著名散文家,享誉省内外。还有一例,一位60年代初毕业的同学,80年代中期已经是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了,适逢春节,他便高兴地去给朱先生拜年,朱先生对他当校长也早有耳闻。结果这位同学刚进门没多说几句话,先生就劈头告诫道:“当官,不能忘了群众,不能犯官僚主义!”说得这位同学只有频频点头称是。

      重“特操”。“特操”者,做人应坚持的可贵品质和特有之操守也。先生不但大讲古代先贤身上具有的“特操”,而且要求学生做人也要有“特操”。这一点,朱先生本人一生中身体力行,堪为典范!以先生而论,解放后政治运动频仍,而自己每每有幸充入“运动员”之列。除1957年之“阳谋”政策始料未及外,先生自己的性格、思想以及操守,几乎并未改变什么。曾记1958年“大跃进”,学校各系科都搞“勤工俭学”。朱宝昌的“罪行”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上已昭然于世,且即将戴上那顶无形的帽子。但所幸他还继续给学生上课。有一天先生正在讲课,突然间,教室外一声召唤:“砖场上要人!”一时间,满当当的教室里,踊跃劳动的同学去了大半!先生这时只能无奈。这节课正在讲《史记·项羽本纪》,当说到刘邦进咸阳后与民“约法三章”时,朱先生风趣地说:“刘邦进咸阳后,和现在一样,也来了个大跃进!”听课的学生先是惊愕,后均心领神会,弦外之音袅袅于耳。此后的日子,先生是叫上课便上课,叫劳改便参加劳改,不让上课、劳改,就在家里下围棋,借钱饮酒自娱,整天老乐呵呵,若无其事。这并非先生因受打击而颓废,而玩世不恭,而是先生的为人之“特操”。
      岁月匆匆,朱宝昌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13个年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和非凡气质,还清晰而深刻地留在他的学生、同事以及亲属们的心底。记得钱钟书先生(钱曾与朱宝昌在燕大时为相知之同窗)曾给朱宝昌先生题词曰:“一代慧心人,千古伤心人!”这一题词让我们想起了两句古语“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深沉感慨。然而,斗转星移,我们幸值此清明昌盛之世,若先生再生,其“慧心”将尽其光辉定会变“伤心”为舒心的。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0: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燕大校长陆志韦激赏的朱宝昌新诗《乡愁》

        陕西师大中文系已故教授朱宝昌先生(1909——1991),现在知道的人恐怕很少了。他学贯中西,一生坎坷,留下的著作不多;幸而,他的学问、人品 使一些后辈学人还记着他,加上网络的存在,历史要湮灭他是不大可能了。
      对朱先生作全面的介绍,我力有未逮。此处,笔者从他的那本《朱宝昌诗文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4)拈出篇首的一首小诗《乡愁》,借以让青年读者了解一下朱先生的文学素养与造诣。《乡愁》的原文是:
                     客中失去了伴侣,
                     又逢着愁煞人的秋雨!
                     本来我此刻当得归去,
                     不,我早就该归去。
                     虽受了无限风尘苦,
                     瞧,我两臂不依旧有力如虎?
                     只是 我终于不能归去,
                     我不知道哪里是归去的路!
朱先生的自注云:此诗作于二十岁时,当时曾示亡友朱生豪。生豪极赏,渠亦寂寞人也。(朱生豪是作者在之江大学的同窗好友)1939年予三十岁时发表此诗于《燕京文学》。陆志韦先生亦极赏,并云:“能懂此诗者 无几人。”志韦先生亦寂寞人也。言者,心声也。此诗乃予一生命运之写照也。余何以有此命运?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予对此现实界虽不理解,但迫切千方百计求理解之,当然终于仍是不理解。
       这段自注给我们领会此诗提供了一些方便。此诗浸透了哲学精神。看来朱先生的人生似乎有着许多不如意的东西。忧思满怀,愁肠百结,欲归去而无路可走;而“客中失去了旅伴”,“又逢着愁煞人的秋雨”等等“无限风尘苦”,使诗人陷于无法排解的精神状态之中。事情有明有暗 ,虚实相生,让读者猜想着他的诸多不幸与痛苦。“客中失去了伴侣”与“又逢着愁煞人的秋雨”是具体的事项,而“受了无限风尘苦”则包容广大,蕴含着许多说不出,或者不愿说 的东西。惟其如此,诗才有想象的余地。全诗只有八句,层层转折、加重,在声韵的流转中 ,不断蓄势,最后把思绪推向高潮:我作为青年人,寂寞、痛苦、惆怅呀,而又无路可走!这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个人具体的、无法规避的人生命运! 诗已读完,韵味还在;你de回过头来,再行吟诵,就像咀嚼橄榄一样,余味曲包,低回不已------
      20岁就能写出此诗,确实不容易! 陆志韦先生大概是后来读到此诗的,他于1936年 任燕京大学 校长。此诗发表于《燕京文学 》,作为校长的他,肯定是看到了。朱宝昌先生说 陆校长“极赏”,而不肯说出具体的赞词,恐怕出于谦虚。我们知道,陆校长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解放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而他能说出“能懂此诗者无几人”的赞誉,并非虚语,而是以他的深厚的语言学、心理学的素养作根据的。陆先生是五四以来的大学者;他于1921年 曾任中华心理学会研究会主任,1937年 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因此,他对朱宝昌诗歌的称赞,不能等闲视之。
       至于朱生豪先生,他是著名的翻译家,其文学修养之高,是不言而喻的。他也是“极赏”,同样不是一般的称赞呀!我一想到朱先生一生 命运坎坷,忽发奇想:如果他从青年时代就从事文学创作,说不定其 成就相当可观。历史不能假定,20岁能写出那么好的诗 ,后来不在 这方面工作,确实是太可惜了!我有时想,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有的人真的搞起创作来,不一定比一些当红的作家差呢!
       朱宝昌先生,江苏泰兴县人。1921年入浙江之江大学,后转东吴大学国文系。1933年 到北平,入燕京大学哲学系,专修西方哲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1956年由北京师大 支援大西北,来西安师院任副教授;1958年 被订为右派分子。文革中 患偏瘫;1974年 退休。文革后写成2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先秦学术 风貌与秦汉政治》,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 写成专著《分析批判罗素哲学的纯客观主义态度》。他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造诣颇深。我在大学时代 ,读过朱先生的名文《杂文、讽刺和风趣》,印象相当深!今又拜读一遍,觉得它 可称之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它 有自己 的思想,有文采,批判性很强。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依然光彩照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声音。(音)                               孙犁说 :政治政策决定 万事万物的命运 ;从文学理论上说 ,似乎性格决定 命运。哎 ,朱宝昌先生一辈子,是太屈才了。——历史上 此类现象是太多了,叹不胜叹!
    我手头,有先生 的《朱宝昌诗文选集》,著名学者 吴于廑先生题签。我视为珍宝!
              2010,7,14      晚饭后  于 犁心斋

http://blog.163.com/yanqingsheng@126/blog/static/163021627201061491131882/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朱宝昌:七律五首按:这组诗作于1949年前后。

飞行绝迹畏高寒,穴地潜游亦大难。
运斧能工臣质死,点金无术客星单。
谁从劫火悲今日,独上危楼倚曲栏。
红日芦花秋色里,助人心绪起哀顽。

万年无策定风波,奈此一场春梦何。
入穴偶能擒虎子,诵经焉敢斥庞婆。
徜徉空谷知音少,游戏人间逸趣多。
惟有深情抛不得,独吟哀感看山河。

穽落江湖迫岁残,征衣微滞晓霜寒。
伤时倍觉欢情减,惜别原知会合难。
疲马悲鸣愁远道,碧梧高回忆孤鸾。
忽然东海波澜起,无限辛酸不忍看。

无端梦醒忆春华,细数平生愿更赊。
入室焚香依古佛,卷帘垂泪望天涯。
琼楼幽闭终无主,红粉飘零讵有家。
谁识频年迁谪意,西风衰柳一寒鸦。

而我于今鬓有霜,前尘百绪总茫茫。
入山分属猿为侣,观水方知海未桑。
过眼空华纷起灭,等身邪见费平章。
朔风吹雪阴寒甚,万里西风夜更长。
     

签到天数: 17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8-25 0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第一次 看到%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25 07: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8*%28*%28*%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25 08: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一代大师!!!!!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0-8-25 15: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大师啊!
     

签到天数: 17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8-26 07: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应该列入“黄桥名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27 17: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第一次听说,学习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