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是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 真正叫“城市”的数量才600多个 如果和邻国日本相比,日本的人口仅是中国的一个零头,但是它的城市数量有上千个 从国内发展来看,有很多县城,小城镇规模已经非常大,有的镇有六七十万人口,但是还是叫镇,它的管理陷入了一种“小马拉大车”,或者“紧身衣穿在肥胖的身体”上的困境。
“镇改市”,从“镇”到“市”还有多远? “镇改市”从提出至今,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实行起来阻力大,可能会带来行政等成本增加,为什么还要加快推进?
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当前我国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有238个,超过5万人的有885个。随着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特大镇的发展逐渐受到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的情况日益突显。
以人口20万+的苏州盛泽镇为例,盛泽镇党委副书记赵菊观曾表示:作为“强镇扩权”的“试点镇”,盛泽镇在经济发展上有诸多“现实的不配”,主要有两个方面:土地指标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以及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赵菊观称,虽然是“试点镇”,但该镇的土地指标落实仍与普通乡镇相似,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并且每年财政收入大多数上缴,财政自行支配力度较小,无法全面扶持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认为,我国国土空间大,人口密度高,但城市数量偏少,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小城市数量小城市在过去10年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00个,这直接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镇改市试点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透露消息称,今年将出台新设市标准,10万人口特大镇或将升级为市。今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召开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把特大镇“改市设区”改革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种种迹象表明,“镇改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到2017年,能否成功形成完善的制度和体系并在全国推广,我们可拭目以待。 江苏哪些地方加入“镇改市”试点?
2014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曾提出,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而截止2012年,江苏省10万以上人口建制镇就有46个,主要集中在苏锡常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 此外,江苏还有33个镇、街道列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值得一提的是,江苏虽不是最早提出“镇改市”的省份,但在“强镇扩权”的思考上早有突破。 截至2014年,江苏有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等20个镇,敢闯敢试,强镇扩权,在全国率先探索现代基层政府新架构、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新模式,创建江苏特色行政赋权改革新样本。
“镇改市”,将给城市发展带什么? 从目前的情况看,“镇改市”的推进工作已不遥远,我们不妨先畅想一下它将给江苏城市发展带来什么。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如果江苏的一些特大镇能够正式加入试点,或者在未来转变为市,对当地的发展肯定会发生积极作用的。”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周月书向记者表示。“因为镇改市必然带来更多的自主权,行政规格、级别会有相应的变化,功能、产业定位等也会改变。比如镇在建设发展中能配置的资源和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后,,当地可以进行更大的谋划和布局,也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大行业的聚集,从而带动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周月书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民间投资”是一个热词,但是总体呈一个低迷的状态。如果特大镇能转市,就地城镇化,肯定会创造投资空间,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现在一些特大镇明明有中小城市的经济实力,却因为叫“镇”,吸引不了太多的外部投资,这一切在“镇改市”后应该都可以被改变。
从本地发展来看,如果“镇”改为“市”,其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民生以及基础建设方面的发展。也可以在家门口帮助农民获得稳定的就业、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的生活方式。 “但从大方面来说,‘镇改市’也可能影响到其原来所在的县的发展,这要看该镇与县中心区域的地理位置还有原本的产业定位,如果区位太近,或者产业类似,可能会发生产业转移的想象。但总体上来看,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镇改市’都会给江苏的经济注入更多活力。不过‘镇改市’试点牵涉面极宽,需要配套的相关改革条件很多,具体情况还得看政策和当地的条件。”周月书分析道。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六个方面中明确提到,要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近来,特色镇的规划建设在江苏正如火如荼,各类产业小镇、旅游小镇、互联网小镇等迭出不穷,酝酿着城镇建设的新格局。 江苏已经有多年的“强镇扩权”经验,撤镇设市对一些特大镇来说只是更加名正言顺,对江苏来说,也是一个机遇。特大镇将来演变为中小城市是客观规律,至于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镇改市”如何在江苏版图盛开?还需要江苏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黄桥镇的情况如何? 黄桥镇是全省2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辖55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 “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全国文明镇”等14个国字号称号,是泰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副中心”、泰州市区域发展“小城市”。 在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中,该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试先行,走出了一条符合黄桥实际的改革新路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按照“机构精简、资源优化、职能清晰、扁平高效”的原则,将原有的30多个内设机构含事业单位,整合为“两办七局一中心”10个职能机构。对镇属原有的事业机构予以保留,不实际运转,职责与相关办、局、中心整合归并,人员由镇党委统一调配使用,机构整体精简率约74%。同时,针对黄桥镇和黄桥工业园区“区镇并行”行政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镇和园区的管理体制由“区镇并行”调整为“镇区合一”,由乡镇党委对镇和园区的经济社会事务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按照试点镇被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要求,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方面,主动与市级各职能部门对接,先后承接下放权限921项(首批380项,第二批541项),提升了自身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调控能力。
镇各内设机构对照工作职能,依据岗位职责,向社会公开办事流程,明确办事的程序、时限,涉及收费的公开收费标准和依据。同时,探索建立健全镇、中心社区、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分享改革红利。
再看看黄桥的实力:改革前的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8.8亿元;改革后的2012年和2013年,分别增至65亿元、80亿元,2014年达105亿元,同比增长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