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泰兴的“双枪老太婆”——杨桂芳  

65970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12-17 16:11:1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泰兴的“草鞋司令”陈玉生驰骋苏中驱日寇”的佳话在苏中可谓家喻户晓,不过陈玉生的夫人杨桂芳巾帼不让须眉,涉险筹枪抗日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为飨诸君,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的整理,特将有“泰兴的双枪老太婆”之称的杨桂芳为抗日筹枪之故事作个简述。
        1938年3月中旬,陈玉生领导的200余人、100多支枪的“抗日救亡大队”被国民党顽固派以发军响、给番号、整训为名,骗到南通缴了械。陈玉生夫人杨桂芳的枪却“漏了网”。原来,胆大心细的杨桂芳随大队一到南通,发现军营满墙标语,却没写“抗日”两字;住处更如临大敌,无半点欢迎气氛。于是她便留了一手,她将随身带着的短枪藏在一农户围茅缸的篱笆底下。顽固派没收到杨桂芳的枪,派专人盘问。杨桂芳说:“我们老百姓打鬼子,是用命拼,要是有枪,谁还往这里跑哇?”顽固派半信半疑。风头一过,她即把枪取了回来。
       3月下旬,遭重创冒死突围的陈玉生等人在白蒲一座庙中落脚,又饥又渴。人没了,枪也没了,驱寇豪情降到冰点。杨桂芳走出庙门,从老乡家里弄来了半篮子山芋、花生、萝卜等吃的东西。突围出来的11个人,谁也不肯先伸手。杨桂芳一见急了,大声说道:“大老爷们,阴沟槽都跨不过,还怎么去打鬼子?是个汉子在南通跌倒,到了白蒲就要站起来,这才叫为‘江东父老长脸呢!”听了这席话,陈玉生接过话茬说:“对,从白蒲开始,先拿伪区公所开刀,把现有人员武装起来,重建抗日队伍。”吃过饭大伙说干就干,有人嘀咕枪是战士胆,10来个人就一杆枪,怎么袭击区公所。杨桂芳说:“老乡家里短锹柄,黑布一裹,夜里蒙伪军小菜一碟。”这支11个人一支枪的队伍,当夜就拿下了白蒲伪区公所,第二天夜里又连袭丁埝、林梓两个区公所,缴获步枪12支,子弹300余发,从而为陈玉生创建抗日游击队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11217160351.jpg
       杨桂芳堂兄杨峰是个铜匠,成天走村窜户修铜盆、铜炉、铜手饰,人脉极广。他用职业做掩护,是个不用化装的“侦察员”。杨峰眼尖心细,按照桂芳的吩咐,经过10多天的观察,发现黄桥和季家市的伪军有往来,骑着脚踏车一次不超过3人。杨桂芳接报后,觉得机会难得,为确保信息准确,她沿途走访调查,并意外地发现横巷南边有座伪军必走的桑木桥,便思量着如果能在桥上做点文章,“借”几支枪回来还是有可能的。
       杨桂芳把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跟陈玉生一说,陈玉生不但同意,还增派了3名战士。得到了支持,杨桂芳信心满满,她把桥上的“文章”交给了杨峰,桥两头的敌情监视安排给了两名战士。就这样等啊等啊,整整等了8天,从季家市方向传来信息:“伪军来了”。可季家市的伪军没有黄桥的伪军胆子大,桥狭,又无栏杆,不敢骑车上桥,而是下车步行。敌变我变,杨桂芳果断吩咐杨峰他们,操木棍两头夹击。桥上伪军一见这阵势,想掏枪,手里的车子又无处放,一动脚桥板就跷,一时急得无计可施。杨桂芳发话:“把枪放下,桥下说话”。到了桥下,杨桂芳换了副面孔说:“伪军兄弟们,今天不杀你们,命留着杀鬼子,枪‘借‘定了,你们什么時候站到抗日队伍里来,枪什么时候还给你们。”这一小小伏击战,“借”了长枪两支,短枪一把。从此杨桂芳手持双枪,威名大震!
       同年8月,满沟芦苇,满田高粱,青纱帐把乡村集镇漫得只剩下人的头顶,为游击健儿打鬼子除汉奸提供了天时地利。一天,杨峰找到桂芳说:“季家市据点里一个小鬼子隔三差五往东头一小寡妇家跑,申时来,酉时走,还背着个盒子炮。”得到这一情报,桂芳没有立即回答,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先去看看再说。他没来得及跟陈玉生商议,当天下午,兄妹俩便冒着火辣辣的太阳上了路。走到街东头,她发现小寡妇家东边有两间破屋,一打听,早已无人居住。杨桂芳心中一喜,一个“引狼入室”的计谋便油然而生,她把行动计划告诉了杨峰。约摸着申时左右,杨峰远远的发现了一个鬼子,大摇大摆往这边走来。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跟杨桂芳开了个玩笑,动手吧,不曾准备,放弃吧,机会稍纵即逝。一向果断的她来不及跟杨峰商议,立即到隔壁的旧衣站购了件女人穿的花布小褂,把杨峰拉进破屋,叮嘱他依计而行,自己则手握木棍,藏在暗处。
       小鬼子老远就看见前方有个“花姑娘”,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杨峰真沉得住气,直至小鬼子到了跟前才转身往屋里躲。鬼子不知是计,紧追过来,两手把门一推,震动了杨峰事先放在门框上的沙土,纷纷扬扬洒得小鬼子灰头土脸,眼睛都睁不开,气得嗷嗷叫。杨峰上去就是一扁担,不过心太急打偏了。小鬼子意识到危险,手往腰间摸枪。杨桂芳冲了出来,用木棍顺手往鬼子腰眼头一捣,杨峰又赶上一扁担,结束了鬼子性命。缴了枪,兄妹俩急忙跑进了青纱帐。
       后来,陈玉生的部队正式收编进了新四军,杨桂芳有点思想不通,她听见有人称她和陈玉生司令,便说:“司令?一个兵都不带,算什么司令?”她的冷嘲热讽,让陈玉生产生了一些想法。叶飞发现这一情况后,遂来到军部报告。陈毅一听,哈哈大笑,给叶飞出了个点子:“你把顶红帽子给杨桂芳戴上!”
  “怎么戴?”
  “这你就别管啰,我来戴!”神秘地说
  叶飞一走,陈毅就把服务团女秘书王于耕找来,交代她一个任务:把杨桂芳发展入党。王秘书犯难:“那工作可不好做呀,要她改掉江湖习气,接受共产主义,按照党纲党章做事,岂不是叫张飞绣花嘛!”
  陈毅手一挥,不容置疑地说:“滴水穿石,你天天和她在一起,向她宣传党的思想,不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灌输,我就不信她成不了一名共产党员!”
  就这样,经过王秘书耐心做工作,杨桂芳很快对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初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仅两三个月时间,她就被发展入了党。杨桂芳入党后工作很积极,天天在军分区帮着跑前跑后,一时闲不下来。一天,陈毅又把叶飞叫去,说:“我看陈玉生这个老婆呀,还真是个人才,你看派她做个团长如何?”
  “她做团长?”叶飞听得愣住了,“一个女人家怎么当团长,怎么带兵打仗呀!”
  “那你就先派她做个副团长吧,这可没什么再商量的了!”陈毅让了一步。叶飞无奈,只得服从命令,把杨桂芳派到陈宗保团做副团长。这个团是黄桥战斗时起义的地方武装,杨桂芳一去,就带领官兵打了几个小胜仗,很快赢得了全团的信服,树立起威信。
杨桂芳确是飒爽英姿,她的腰里总是插两支驳壳枪,而且总是骑着高头大马,老百姓都叫她“双枪女将”“杨团长”,部队也服她。这支部队经过改编整顿,成了党绝对领导下的、坚决抗战的坚强武装。杨桂芳和她丈夫一样,为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
来源:乡风儒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5 天

连续签到: 4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12-17 16:2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肇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2-18 17:1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2-19 15:41: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12-20 10: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真人真事长生南周庄的,我表弟家姑奶奶,据以前长辈说起过,原来解放后初期陈将军回家省亲,特地在增产港搭设浮桥为他们回家,为老一辈革命英雄点赞!祝福家乡黄桥革命老区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