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永远的老师(作者:何锡龄)

6499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4-25 10:03:2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乍听到林任申老师仙逝的消息,不啻是头顶响了一声霹雳。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个在生命垂危时还将事业放在心中的长者,就这样遽然去世,确实令我五内具焚,痛心不己。
  任申师与我有过一段难忘的师生缘,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他作为扬师院的在读生,患上肺病回家休养时,经人推荐来到我们初三毕业班临时当体育老师。见面后,乍一看到他那单薄的身材,秀眉俊目的圆脸上还有一丝稚嫩,我们还真有点不相信,这个大哥哥般的人能教什么体育。然而当来到操场,很普通的常规体育项目经他讲述后,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一亮:简单不过的跳高,除讲出日常所见的跨越式外,还有剪式和俯卧式两种。而当他示范性的动作完成后,同学们更是叫好连连。一次练习投掷手榴弹时,见我扔得太近,他便让我绕操场跑上两圈。回来一掷,连我自已都不敢相信,距离一下子多出好几米。望着我迷惑的神情,他解释道,这叫助跑,浑身的劲仍集中到手臂。
9bc0244ffd8e2dddcd3fafda2969c2b.png
  他渊博的知识为我们所折服。而几天后,由他署名的那篇《电灯亮了》的小小说在《泰兴日报》刋出后,更让我们高看一眼。一个体育老师还有这样的文学才能。原本是我们身旁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经他笔下的描绘,人物既鲜明又饱滿。这真是太不简单了。
  小小说的素材取自晚自习时的一件事,后来才知是由于电压较低,教堂里的日光灯启动不起来,虽经老师和电工多方检查,也一筹莫展。这时,一个平日喜欢捣鼓收音机的同学将一张废报纸用火柴燃着,在灯管下哄烤片刻后,再将开关一拉,灯一下子竟亮了。文章的发表,不但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写作范例,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就在这篇文章的鼓励下,更为刻苦钻研,毕业后一直从事电气工作,改革开放时又被吸录为县电视台正式职工。此后,当我们陆续从《萌芽》、《雨花》、《扬州商校》等刊物看到他的一批批诗作时,他所在的集体宿舍里更是挤满了一大堆粉丝。毕业时,为了给我们送行,他又特地赶写了一首《毕业歌》,声情并茂的朗诵在大会上迎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如果说,我之后来所以能写出一点东西,也是在这里接受了他的启蒙教育。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是1986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吧!此时我刚从外地调回县城工作,在政府食堂吃饭时,熟识的名作家顾寄南在介绍完诗人石启荣后,又指向另一个身体魁梧的老年人对我说,这是我们创作组组长林任申先生。初听名字,我先是一愣,这不是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任申老师吗!我喊了声,他边思索边笑着询问,怎么看你有点面熟?是啊,虽说时间已过去了这么多年,但人幼时摸样仍不大会改变,我报出自已的名字,他抚掌笑道:我想起来了,你们是兄弟二人,你叫锡龄,你弟弟叫颐龄。
  暖流迅速涌遍全身,这么多年过去,仍被老师记得,这是作为学生的我最大光荣和骄傲。
  几天后,他赶到我住的广播站宿舍,提出要看我写的作品,看完后一再鼓励我,不要停笔,要继续写下去。时间不长,他又将刊登在《江苏戏剧》上的一个独幕剧、《散文》上的一篇散文给我看。可我当时,单位的人事改革已弄得焦头烂额,一点创作的心思都没有。此后,可能他听到了单位的一些情况,又赶来劝我,希望我不要着急,要一步一步来。再往后,我投身商海。一次听门市部的同志讲,你的林老师特地来找你,等了半天见你仍不来便又走了。
  我这个不称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一片热忱,又能说些什么呢!
  一晃五六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此时只知他已退休,一天下午,文联的一位同志电话找到我,说他在家乡已办起了一份《黄桥历史文化研究》刊物,因不知我的地址,托他转告,希望我能为家乡写一点东西。我能写什么,现在忙得几乎连看报纸的功夫都没有,且十多年又未动笔,本想就此一推了之,但思来想去,师命难违,情意难拂,草草写了篇短文算是交差。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时间不长,他竟然亲自带着样刊找到我家,并告知我,他己搜集齐全一套56本的《何氏家乘》及一些资料,准备从谱牒入手,写出一批文章。为将我引入门中,他又特地抄录了一份家族世系谱给我,其意是不喻自明,我这个外姓已在研究你的家族史,你这个何姓子孙怎能袖手旁观。
  交谈中,他又以亲身的体会对我说,自已原本也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但在写作中越来越感到,只有对家乡的人文历史做到真正地熟悉和了解,才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厚重感的好作品。后来的事实证明,单就一本《黄桥名人录》和数册《黄桥历史文化研究》,就为黄桥迈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莫大的政治荣誉恐怕早已超过他所想写的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吗!
  为了引我走上文史搜集整理这项工作,1996年市里开展撰写地名文章时,他又特地点名让我参加。在五人写作小组会上,他对大家也是对我谆谆教导:我们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做到事事有出处,字字有来历,决不能人云亦云,对历史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后来,他在撰写《丁文江传》(与林林合作)时,这部花了30多年时间和心血的力著,更是认真翔实,虽然我曾向他提供了徐州贾汪煤矿是丁文江受上海火柴大王刘鸿生所聘,在孙传芳部队的一个连保护下,从徐州赶往贾汪的。但因无可靠资料所支撑,后来他还是将一细节摒弃了。用他的话说,一人为据,二人为证。严谨的学风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时,他作为泰兴地名的总编綦,上报到泰州的50篇文章都一一作了精心修改。我更是吃了“小灶”,所写的每一篇文章,几乎是从立意到文字都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印象最深的是《三井头》那篇,史志上仅不足百字,要扩写成1500字左右的文章确实难度较大,他两次让我到实地采访,走访老者。事后他又提笔为文章添加了画龙点睛的两句:“……外地的游子们回来总要问一声:三井头还在吗?”
  在我将兴趣逐渐转入文史研究这一行,并有少数文章见报后,他又特地赶到城里找我,教我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应集中在一个方面,将这口“井”深掘再深掘,并让我先从泰兴的美食小吃起步,再小街小巷、古地名,一步步地往前走。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如果说我在这方面有所斩获的话,也是与他的帮助和教导分不开的。
  他是去年入秋开始犯病的,起因仍是当年肺病埋下的根。几次去医院探望,虽说他已卧床不起,但与我交谈时,仍然是事业,他告诉我,黄桥迪祥巷的材料已搜集到手,准备等病好后写出来;构思多年的小姐姐这篇散文又已有了新的想法……对我这个当年的学生,他说文史是利国利民功及子孙后代的大事,鼓励我应该自己可以考虑出一本集子。对于书名,一定要站得高,起得大气。到时我再帮你好好想一想。面对他的教诲,我虽说还如四十年前的那个中学生一样点头频频,但内心却象翻江倒海般激动,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
  任申先生,你是我永远的老师。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26 天

连续签到: 5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4-25 17:09: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