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我的家庭民俗博物馆(吴建明口述 何锡龄整理)  

11387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6-17 09:16:2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民俗,作为民间民众的一种风俗习惯,不光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更是人们生活、工作乃至精神世界的体现。民俗之重要性,犹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所讲:“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吴建明,作为泰兴一名普通的农民企业家,凭一己之力,在苏中地区开民俗收藏之先河,办起家庭民俗馆。其精神可嘉可赞。现在,虽说他已将坚持收藏二十多年的1300件民俗器物全部捐赠给当地政府,但对于这一段历史,他是这样讲述的……
749ec952436943f6ff18018c43e9157.png
  我叫吴建明,是泰兴市黄桥镇野向村人,今年43岁,中学毕业后,1987年到泰兴河海公司当白铁工,后又在建筑队干了一段时间。几年后,辞职回家,在乡里办了一个专为大小提琴提供配件的小五金厂。
  从1990年起,在当时社会涌起的一股收藏热中,我也一头扎进了寻觅收藏民俗物品(件)的活动中,从那时到现在,20多年来,我总共投资100多万元,收购了1300余件民俗物品,经过分类和整理,辟出四个展厅,由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黄桥中学校长黄克恭先生题词,在家中办起了“民俗文化博物馆”,吸引了近万人前来参观。
  回顾这一段历史,真是感慨万千。虽然我的民俗收藏,可以算作黄桥地区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与浩瀚的历史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作为我个人,也仅仅是起了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这支吴姓,据家谱史料考证,原藉本是镇江人,是明洪武初年战乱时逃难来到这儿。历史上,家族中曾出过几个武进士和有名望的秀才。几百年过去了,到我爷爷这一代人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特别是到“文革”期间,全家祖孙三代14个人,挤住在三间晴天滿是灰,雨天到处漏的破旧小屋里;吃的是照见人影的稀粥;炎热的夏天,家中连一顶蚊帐都没有,我和两个哥哥只能拉条草席,睡在外面的场院里,为防蚊虫叮咬,就近点燃起一堆野草,半夜被蚊子咬醒,忙又在已熄灭的火堆上再添上一把草。
  “四人帮”粉碎,改革开放后,我参加了工作,后又与我两个哥哥一起,办起了工厂。后来,看着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翻建起新房,与两个哥哥一合计,也在原址翻建起一座五间三层,建筑面积达800多平方米的仿古式楼房,院子西边又盖起了五间厢房,在四周还拉起了盖有琉璃瓦的围墙。
  落成典礼的那一天,前来祝贺的乡亲穿流不息,在陪同他们参观时,人们对装璜考究、富丽堂皇的客厅、会客室、卫生间、挂壁式彩电、音响……羡慕不已,赞不绝口。刹那间,一种莫名的冲动突然在我心中涌起,幼时的场景又出现在眼前,同是这样一块地,同是这样一些人,这么多年来,虽说我们三兄弟靠打拼和诚实经营而发家致富,但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现在,历史虽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但对我们后代来说,那逝去的过往是绝不能忘记的,作为我们这些先行者,从农耕社会迈入现时的建设小康社会时代,有责任有义务要将过去的一切告诉后代。
  此时,想到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收藏热,从自已的财力来讲,虽然收藏字画、瓷器、古物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相对于我来讲,倒不如从农耕时代的物品入手,这些东西对我来讲,既熟悉又清楚,且自已的财力能对付。更主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不能忘本,我们毕竟是从那个点着煤油灯,摇着纺车,推着石磨的年代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啊!
  主意拿定,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就从本村开始,收集起过去打场用的碌碡,继而磨房里的石磨,乃至过去装粮用的坛坛罐罐,下雨天披在身上的蓑衣,钉鞋、独轮车……小伢子的衣帽鞋袜,凡是牵涉到农业的用品及我幼时所见过的均在收藏之列。
  但一个村的范围毕竟就这么大,能收藏的东西也就这么多,经人提醒,我的目光又描向了更大的范围,那就是先邻近村庄,再远处的县城、乡镇。
  俗话不俗,走出一步天地宽。经过努力,其中单各种规格的碌碡、石磨至今己收集有近500个。
  一次,听说南沙那里有一台织布机。跑去一看,东西虽在,但已破散得不成样子,上架七零八落,底座也仅剩下一个方形框。这种东西,如果当柴火卖,最多值二三十元。虽说品相不好,但毕竟代表了一段历史,于是我便报出了200元的收购价。机主一听,一下子来了劲,说1800元少一分不卖。我前后跑了五趟,到最后一趟时,我将带去的800元全掏了出来,其中还有角票,里面有着母亲卖黄豆的钱。当时,我将收藏的目的和意义又对那人讲了一遍,对方大概被我的诚意所感动了,也就大方地说,看在你热心社会公益的份上,我愿意交你这样的朋友,说罢,不仅点头同意,还从我递过去的800元钱中退出200元给我,说,让你返程有个路费吧!
  现在,当这台经过修整的织布机放在展厅时,不少上了年纪的老者来到它身旁,总要左顾右看,摩挲着那块印有双脚踏凹的痕迹,久久不愿离去。是啊!在当年,我们所穿衣服的布,就是先辈们在这里用双脚一下又一下地踩出来的啊!
  下一年的腊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的时候,宁界莲子荡传来了有一部扬麦的风车消息,虽说厂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我还是急忙来到现场。听说我搞收藏是为保存历史,这户人家倒也很为赞同和支持,也没在价格上与我讨价还价。当时,我就地雇了辆板车,连夜往回赶,由于天寒地冻,加之天色已晚,行至路庄地带,在爬一个上坡时,我边推摩托车边用手赶板车,走着走着,脚下一下踩了个空,连人带车全摔倒在路旁的沟里。后来到家一看,虽说仅是皮外伤,但左膝盖却肿起了很大的一块,吃药打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痊愈。家里人看到这种事,都很心疼,但我心中却特别开心。特别是事后听说,我前脚刚走,外地就又有一搞收藏的人赶往那家,听说我抢了先,才悻悻离去。辞旧迎新,在当年这喜庆的日子里,我总算又收回来一件宝贝。
  就这样,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农耕物件,除上述以外,还收购了钉把、锄头、连枷、掼麦用的稻床等,甚至连旧时新娘出嫁时乘坐的花轿,饭店送菜上门时所用的提盒,消防救火时的铜水龙等等,基本上做到了应有全有。
  农耕物件收购一段时间后,我又将目光转向那些古民居、古建筑。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房屋拆迁成了人们所关注的一件大事。在我订阅的那些有关人文史料、花卉等杂志中,古建筑被认为是时代的记录,集文学、音乐、缯画等多种艺术的美学大成。一次,我途经黄桥珠巷时,看见一座拆掉一半的房子,停下车一问,原来这儿是黄桥旧时的一家典当行。再仔细一看,那雕龙画栋、飞檐翘壁,从整个建筑格局看,应为清时所造。拆迁是安居工程,但这里的石雕、砖雕拆掉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我便上前,跟工人们商量后,将那些雕品全买了下来。
  运回家后,前来参观的人赞不绝口。但我前思后想,总觉得不滿足,对于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仅仅是局部啊,要是能看到全貌该有多好啊!
  时隔不久,泰兴县城里“毛氏住宅”将要拆迁的消息传来,我想,时机到了,我再也不能当“马后炮”了。到当地走访老者后,才知这座清代建筑,前后共有三进,院内原长达20米的回廊上,一系列三国人物的故事是用楠木雕刻的,其精美的造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按照拆迁规定,政府要先与户主谈判,制定拆迁方案。利用这一契机,我先行与拆迁户进行了沟通和协商,用相机将房屋全貌及主要构件和局部细节全拍了下来,当工人在拆迁时,我又组织人员到现场配合,卸、运过程中,一砖一石、一榫一卯我都留了影像,做了记录。由于家中堆放不下,一些门额、斗拱、石雕、砖雕全部拉回厂子的空地上,后又专门盖起了占地近一亩的三排平房。现在,这样的古民居,由我亲手收购的,总计有10幢36间。
  于此同时,我又收购了古民居家庭中的雕花床、书橱、碗柜及桌椅板凳等木器家具。
  这个意义上讲,从收藏农耕物品到保留古建筑,我又迈了一大步。
  随着参展的人,特别是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来的次数和人群越来越多,原先空旷的院落和整个展厅如何做到搭配自然,典雅结合,又成了我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
  要美化院落,必须要栽树。榨针、皂角、银杏树都是先辈手中栽种的。与父亲谈及此事时,经他提醒,我又收集了诸如五谷树、梓树、金勾子树、黄杨树等现已少见的名贵树木。值得庆幸的是,一二十棵树,虽经移植,但全部存活。
  其中的这颗黄杨树,存世已近二百年,高有五米多,是我从周边的村庄买回来的。这种树能长这么高,在世既不多见,也算是个奇迹。为了让这种珍稀古树品种移栽成功,我动用了一台吊车,为保证安全行驰,沿途还用了四个立方厚的木板铺路。现在,很多参观者在看到这棵树后,都要在这里合影留念。
  栽完树后,我又在院里辟了一个养鱼池,搞了花圃,置上盆景。由于盆景风格多样,创意新颖,被泰州市花木协会吸引为理事单位。我自已制作的《枯木逢春》、《共享自然》这两件盆景也在省市获奖。
  现在,这些收藏虽说已全部捐赠给黄桥镇人民政府,供办民俗馆之用,以便在更大范围让人参观,接受教育。对此,我感到格外高兴。回顾我的收藏过程,在藏品展出后,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家新闻媒体曾作过宣传报道,面对这一切,我常常讲的只有三句话,一是感谢党的好政策;二是感谢父母、我的两个哥哥及我的妻子;三是感谢所有帮助关心过我的朋友。我能取到这一成绩,与他们长期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分不开的。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38 天

连续签到: 6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6-17 11:2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难能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3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6-17 16: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筹建初期就熟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