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钟》第八期:龄躬身践行——李克因先生印象(作者:何锡龄)

35578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2-7-13 16:21:1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032e60670e1dec5e3a_n.jpg
  三十八年时间过去了,作为当年矿井下的一名普通工人业余作者,我与《雨花》前身原《江苏文艺》小说散文组组长李克因先生,有缘相聚的四天朝夕相处的日子,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这一留有温馨记忆的日子,时在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五月上旬。其时,在“大干快上,将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的口号鼓舞下,徐州矿务局隶属的韩桥煤矿,作为全国建三十个大庆式煤炭企业内中的一个,生产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引起了省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作为省内主要文艺刊物的编辑李克因先生偕胡助理(请原谅忘记名字了),就在此时,两人从南京赶来这里采访,想迅速组织一批由矿工书写矿工自己的稿件,因我过去曾在这个杂志发表过作品,从而也就有幸被他点名,经矿务局安排,从自己所在矿井来到这个由五人组成的写作小组中来。
  我与他虽说在上年省召开的创作学习班上已经认识,但其时因我的责编不是他,故而也仅是认识,而真正面对面的接触还是在这一次。
  见面后略加寒喧,他就鼓励我一定要带好头,完成这次写作任务。在第二天上午召开的全体写作小组人员会议上,他又就此行的目的及如何用报告文学这一形式来写作,进行了一次业务辅导。全面、生动而又精辟的发言,不光让我们眼界一新,而且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报告文学,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虚构,不夸大,不拔高,不胡吹乱捧。整个文章要以人为中心,通过其高昂的斗志,感人的细节,从而达到真正反映主人翁精神面貌的这一目的。
  任务分解后,我接手的是一个加班延点闹高产的模范青工事迹,虽说这个先进人物矿上已整理好材料,但他看了后,感到不满足,说这些仅可供参考,要想真正写好,还必须要找他本人谈,到他工作的第一线去采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物立起来。遵从他的教导,第二天白天,我就先到这个青工的工作单位,因那人正好上白班,于是便在这里先开了个有领导和工友参加的小型座谈会,晚饭后又赶到他家,两人面对面地谈了二个多小时。由此一来,所掌握的情况自是比原材料更为丰富,第二天上午也就将稿件写好了。交给他后,他未置可否,既没说好也没讲不行。现在想来,这篇仅有千余字的东西,应只能算一篇特写,但当时自已肚子里只有这点墨水,要想写好也不可能,后来能被采用,这只能算是一种额外的照顾吧!
  当天吃完中午饭后,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克因先生突然提出,说自己是第一次来煤矿,想到井下实地看一看,作为编辑总该对文稿所写的生活有所熟悉和了解吧!要下井,对于我们这些身在第一线的矿工来说,那可是小菜一碟,家常便饭。而他,50大几的人了,高瘦的身材,因同居一室,知他又患有长期失眠症,所带的药用完后,我还曾通过私人关系从医院为他找来高级安眠药。这么大龄的人下井,煤矿在过去是既没有先例,而作为省里来的客人,设若一旦发生意外,这责任谁也无法承担。多次劝说他仍执意坚持的情况下,矿领导作了让步,让该矿的耿家强同志和我两人,领他到距地面仅百米深的一座副井下看一下。当我们便换上工作服,戴上矿工帽,从罐笼下到井下。一行人走进那深长幽深的巷道,在黑黝黝的一片中靠矿灯的指引前行时,他竟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子般,感到新鲜和好奇,不停地问东问西,而当我们介绍这三根木头搭起的支架下的地方,大多要低头弯腰才能通过,到薄煤层处仅只有桌子高,人要俯伏在里面才能工作。听到这里时,他感叹连连,说毛主席称你们矿工为“特别能战斗的人”,看起来真可是千真万确。按他的意愿,本还想再到前面的采煤工作面实地看一看,但我们见时间已太久,经劝说后,这才从原路返回,从而结朿了这次实地考察。
  这次活动的时间虽短,但由于深入到井下第一线,从而使他对煤矿战天斗地的火热生活总算留下了初步印象。后来在观看矿容时,每当看到井架上飞转的天轮,铁道线旁一个废弃的碉堡,日式建筑的旧办公楼……他都要激情地说上几句,讲煤矿从历史到现实,真正是丰富多彩,一个作者,只要真正沉下身子,可写的东西实才是太多太多了。生怕我们不懂,他又对随行的胡助理讲:“从浦口上火车时,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候车室那幅毛主席画像下,一对青年男女依偎在一起唱‘抬头望着北斗星’这首歌的情景,真让人感动,如果由此生发开去,必定可以写一篇好的小说或散文。”这一番触景生情的话,明是对胡助理讲的,实际上是在教育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人在生活中不等于占有生活,要从细节入手,去分析观察和了解一切人和事。
  撰写的文章陆续上交后,他在阅读一篇文章的初稿后,又与我们谈起了读书问题,说他七十年代从南京下放到六合农村时,带的几本好书曾用报纸包好吊在屋梁上,回城时取下一看,竟被人掉了包。虽说他没讲是什么好书,开头还恨恨地说是这家儿子捣的鬼,后来又笑着说,“窃书不谓贼也。爱读书也是好事。”说到这里时,他又提起在“文革”中审阅一部以写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时,曾对那位作者提出走“群众”路线的话。此时,他又对我和耿家强,同样以名字为例,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讲,你写文章要龄(灵);你啊,要“强”。初听之下,虽说感到好笑,但细细一想,这是先生以 “灵”和“强”这两个字,对我们的文章进行婉言批评,提醒和教育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这在当年“读书无用论”极“左”思潮尚有一定市场时,先生的这一番良苦用心,现在想来真令人感动。
  为帮助那位作者将文章写好,第二天他又特地赶到那里实地进行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回来后,除对原稿提出以“灯火”为题作为全篇的文眼外,又对文章的布局、结构一一提出了自已的设想。稿件上交后,他连夜挑灯夜战,对全文进行了修改。事后望着他那用钢笔塗改和重写,页面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真让人感动不已。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熬了大半夜的结果。而这一夜,我可是眼睜睁瞅着他连服了两次安眠药才得以入睡的。
  组稿结束,我们握手告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八年后的1987年,调回家乡工作的我,从朋友来信中得知,此时他又一次深入到徐州煤矿采访。矿务局为表彰他对煤矿工作的热爱和支持,授予了他“荣誉矿工”的光荣称号。访问期间,他深入基层,走进井下,同时还为全局文学爱好者举办了一次“谈谈散文写作”的文学讲座。在与我的朋友私下交谈时,得知我已调回家乡,兴趣并已转移,还深为婉惜。
  短短的四天相处,在我人生的历程中,既是第一次近距离与编辑老师相处,也是唯一的一次。从先生身上,我不光看到了一位严格认真的老师,更是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兄。更为让我缅怀的,作为一个职业编辑,这种对业余作者倾注的深情厚爱,进一步让人触摸到他那颗为了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孺子牛精神。
来源:《黄钟》第八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7-13 20:5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