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钟》第八期:十本书的编年史(作者:周新天)

43246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8-3 11:07:2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小时候接触最多的是连环画,我们都叫它小人书。我喜欢买小人书,跟伙伴换小人书,最多时拥有五六十本,装满一口小木箱。小人书主要看点是画面,文字很简略,至于故事内容、文学语言,留给我的印象比较模糊。
fb0ef240b519385fffbf2431baa97c6d.jpeg

  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是《西湖民间故事》,那是1978年,我十岁。这本书是同学赠送的,插图精美,文字生动,是小人书不能比拟的。我如获至宝,看了好长时间,其中的《白娘子》等篇章,读了好多遍。第一次读到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不得翻身,我心里堵得慌,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祖母问我怎么不高兴,我说了白娘子的遭遇。祖母先是笑着说了一句古老的俗语:“看戏淌眼泪——替古人担忧。”随后又忧心忡忡地说,“这伢儿意软,真让人担心。”民间故事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人物鲜活,持民间立场,有教化意义。我认为,这样的规律几乎适用于所有叙事类作品。
a175bbfd16d70a56a16ee10fdf403a2c.jpeg

  第一本让我主动诵读,并翻阅无数遍的书是《唐宋词一百首》,1980年由元竹公社供销社购得。当时乡间供销社的图书柜台,有不少好书,我曾在那里买到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代表作《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甚至还买过一本香港出版的繁体字版《日用手工技艺》。《唐宋词一百首》是一本薄薄的、窄窄的小册子,可以放在口袋里。我至今记得,第一首第一句是“叵耐灵鹊多谩语”,第一个字我就不认识,全句的意思也搞不明白,觉得很古怪,就随意翻过去了。我漫无目的地翻阅,直到翻到苏轼的词,看到这样的文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当时简直呆住了,天下居然有这么美的文字。等看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的心已被这本书俘获。那以后的五年间,我一直在阅读这本小册子。封面破损之后,我自己做了一个封面,并贴上一幅梅花图,但后来这本书还是破损不堪。
  1985年,我在黄桥新华书店买到一本砖头厚的《唐宋词选注》,价格是一元八角。当时我在技校读书,每星期伙食费不超过五元钱,我省下一大半,除了买书,还买树苗。乡下老宅庭院中那株粗大的桂花树,就是当年我买来种下的。因为总是吃咸菜汤泡饭,我当年很瘦,技校毕业,工作体检时,体重只有一百斤。这本书我精读了好几年,全书都画满记号,封面破损后还小心地用透明胶带封好。感谢这本书,为我日后的写作打下文字基本功,让我一生受益。
  1987年春节后,即将满十九岁的我背井离乡,跟着工程队远赴新疆,任预决算员,随身行李中带着两本书,一本是《唐宋词选注》,一本是《行草》。后者是影印本,花了五元钱,在当时算是比较贵的。那时工地上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广播、电视都没有,我每天晚上能做的就是诵读几首古词,看几页龙飞凤舞的草书。《行草》中的张旭草书,让我心醉神迷,看了又看。
  1989年底,我回到家乡,在乡初中任语文教员,从此有大把时间读书。我不喜欢靠在床头阅读,总是坐在桌前,两肘支在桌面上,时间一长,小臂靠近肘子的部位,毛孔都磨掉了,至今粗糙,摸之如鱼皮。
  1991年,我买到一本《诗经》,常常摘抄里面的诗句,权当练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是练字的好句子。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是比兴,什么是典雅,什么是古奥。
6c174744a5dd2e780b05d7b500d29f13.jpeg

  1992年,我购买了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三册,一百万字。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史、奋斗史,让我唏嘘感动。即便你很善良,即便你很优秀,即便你很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你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沉沦。这本书对我的写作也有所帮助,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扎实的、接地气的写作。
  1993年,人家送给我一本小册子,外国名著《好兵帅克》。这本书故事流畅,语言夸张,讽刺有力,笑点百出。“一个胖的大公爵总比一个瘦的容易打中”,这是帅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的结论;只因说一句“苍蝇在皇帝身上拉了屎”,帅克立即被逮捕下狱;“世界大战这个屠场上自然短不了教士的一番祝福,所有军队的随军神甫们都做祈祷、举行弥撒,替给他们饭碗的那一边祈求胜利”,这是帅克的发现……读完之后,我肃然起敬:这才是机智的写作,这才是举重若轻的创作,深刻的文字,不一定都要板着面孔。其后,我学习用戏谑的手法,写了一篇小说《迎财神》,发表在《青年作家》杂志上。
  1997年,购得《史记》一部,其中的不少篇章,让我敬佩之余,脊背微微发凉:这不是小说,但世间绝大多数小说都没有它简洁、生动、冷峻。我总算明白了什么是力透纸背,也明白了鲁迅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史书里文学价值最高的,后无来者。
  1999年,邮购到一本《瓦尔登湖》,译者是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我个人认为是译本中最好的。这本书除了让我明白什么是朴素、优美的散文之外,还让我敬畏自然,从此更加尊重追求宁静的人。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书包里就放着一本《瓦尔登湖》,每当我想到这一点,心底都会震颤。
  最后说一说《红楼梦》。这本巨著,我前后一共购买过三次,前两次都是三卷本,被学生借阅之后,总是收不全。于是,我买了一本合订本,不算很厚,字体比较小,读起来比较费劲。好在我每次都只读一两回,再写下心得体会;为了方便阅读,还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大观园绘制了草图。我认为,在写人物、写命运、写个性语言等方面,《红楼梦》都是无与伦比的。直到现在,我还常常翻阅,其硬质封面,早已磨得发亮。
来源:《黄钟》第八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8-3 16:3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