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秩二房巷和杨家园子(作者:丁正祺)  

69882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8-11 16:30:3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0940ba962bd1af81173a078b7186c47d.jpeg

  秩二房巷在米巷中段,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长约60多米,麻石铺地,两侧建筑都很高大。巷口东侧临街的房屋前凸一米多,与东面的街相平;西侧临街房屋拖后一米多,与西面街面相平。从中可以看出巷西侧屋是后砌的,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观念。一是下首不僭上首,可平而不可超出;二是直不留财,巷口成一曲角,财流至此会滞留不走,再流入巷中住户家,居此巷者得益。此巷向北渐宽呈喇叭形,宽大才能容纳得多。还有一道保卫圈门扼巷北口,可保住财气不外泄。
  秩二房何时得名?为什么叫秩二房巷?目前没有确切资料可证,只能从房屋状况、民间传说、结合县志、家谱所载零星资料来推断。
  清光绪《泰兴县志》载“丁引年,字秩有,国子生,乔年弟,丁瑶父”。“丁乔年,字南有,国子生,乾隆中,大父绍宗输巨资赈灾,膺优奖。后二十年邻邑潮灾,流亡麇集,乔年与弟引年并助赈。平日救焚拯疾,一切慨任之”。从古文法来看,堂兄弟叫从兄弟,远房叫族兄弟,嫡亲则直书兄弟,据此,乔年与引年是亲兄弟,即俗称的老大老二,秩二房即由此得名。如乔年的儿子椿桂楷三兄弟即称作椿大房、桂二房、楷三房。按照房子的座落来看,乔年家的房子在东边(今纪念馆)是上首,紧靠“丁氏义庄”,引年家在西边(秩二房巷口)是下首,正合古制。光绪年间出的小唱本《扒抢记》说的是道光年间的事,内中提到西邻丁人纲,丁人纲是附贡生,丁秩有的孙子,那时即住在西边的巷口老宅中与丁椿为邻居。
  再从字义上来分析,“乾隆中”如果是实指,应是乾隆三十年,“后二十年”还在乾隆(1736-1795)年间;如是约指,“后二十年”也不会晚于嘉庆二十年。以此推论,乔年引年应是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人。另据我家草谱记载,我祖长年公生于乾隆六年,卒于嘉庆十九年,寿七十岁。他与乔年、引年是堂兄弟,年岁相差不会太大,可为乔年兄弟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佐证。因此,丁引年成为国子生和捐资赈灾都在他有生之年的乾嘉年间,此巷的得名应当也在这个时候。原因有二,一是巷东侧的房子虽也是丁姓居住,却分属三户人家,而他家的房子面宽五间,后面是四进正屋和九间仓、厢房,最后铺有青砖的大晒场,体量大,占据了西侧半条巷,是很好的地理标识,以此宅名巷是顺理成章的;二是丁引年是位受尊敬的人,不能直呼其名,人们用他的字来作巷名正合习俗,他排行第二,俗称二房,称此巷做秩二房巷,也是对丁秩有的尊重,再确当没有了。
  解放后,巷东侧的前两进成了工人诊疗所,诊疗所迁走后曾作为中心活动的宣传教育场所,如宣传避孕节育等。几间屋内挂满了图片,还有讲解员讲给大家听,参观者络绎不绝,公社化时成了居民住宅。此宅屋后的一排二层四间楼房,也是清早期风格,现仍矗立于巷中,木质虽已部分朽损,墙体仍然笔直,可见当年工匠技术之高超。巷西侧秩二房的宅院,公社化时迁出住户,创建了猪鬃玻璃厂,后成为胶木、电器厂厂房,现在前面成了黄桥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后面成了居民住宅。
  在秩二房巷北端有一条曲折向东的小巷直通东边万昌巷,过去人称杨家园子。其北侧有一大片屋的宅院,北至与藕池岸分界的河道,东边是东山别墅,西端在秩二房巷中,民国十年黄桥镇图上整个一块标作“杨家园子”,此巷即因此宅而得名。巷东端的东山别墅在丁氏义庄后面,曾有亭台楼榭,与杨家园子同是丁氏绿野堂支系的产业,其后人散居于北关、北街、河东等处,由于男丁不旺,无人过问,东山别墅于民国年间就已頹废,解放后,地皮先属于肉联厂,后归于工具厂,现为工具厂宿舍区。生于1899年的韩士元老先生著作《题画诗词四百首》第八页载“13、为黄桥新四军东山纪念馆画梅兰松竹屏题梅:‘枝枝挺立在东山(注)……。’(注)馆后有东山园”,留下了一点文字痕迹。出生于1906年的丁廷楣先生在《丁廷楣先生访问记录》中,留下一幅回忆绘图,该园已荒芜,也算是雪泥鸿爪吧。
  女道院是东山别墅西邻,五开间三进。临巷中间一间是大门堂,门很大,上有高门脸墙,两侧是女佣宿舍。中一进通连无间隔像大礼堂。后一进放了些颜色发青的铜牌位,阴森森的叫人不想久呆。1950年,这里是黄桥小学东部,我在此上过一年学。小学毕业后,同学张凤的祖母与看房女佣熟,常去聊天,张凤趁机拿走几只牌位到我家来,叫我帮他砸破牌位,倒出砂子,他拿到采购站去卖废铜。这时我才看清,铜的颜色像人铁青着脸,阴沉沉的,上面阴刻的女人名字,填有黑漆。以后才明白,女道院者,独身的修女信徒们来此聚会修道,死后灵牌即放于坛上,灵魂有个归宿,不致成孤魂野鬼也。1946年霍乱在黄桥逞凶,死了好多人,居此开诊所的西医洪先生医术颇高,来此求医的霍乱患者,都是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的。知此事的人不少,只是谁也说不出洪先生的名字。由于此处是女子修道处,除了男孩子玩耍外,一般男人不来此处,只有开了医院后往来人才多些,虽访问多士,仍未知女道院历史。
  女道院西隔壁是丁万昌的粮仓,三开间两进屋,中间是块铺青砖的大晒场,有专门的佣人看守。其西边就是杨家园子的房屋。东半是三开间五进屋,西半是三开间三进屋,建有花园。西院墙上有座比较大的院门,运粮车可从此门进去直接运到晒场上。杨家园子是丁氏绿野堂中一户人家的别墅,另有屋在北关上。由于我的外祖父母去世早,我母亲跟随四婶母(我称四外婆)生活,此处是四外婆的娘家,每年夏天,她都带我母亲到这里住上一段时候。四外婆姐妹四人,只有一个弟弟,弟弟又去世早,只遗下妻子和两个女儿,住在北关上,这里只有管家俞进忠夫妇居住。解放后,我随四外婆来俞家吃过一顿饭。那时除俞家住的三间屋外,就是一座大荒园,伴着北面的大水塘,简直到了郊外,完全见不到四外婆所说的东边三间五进,西边三间三进的胜况。只有杨家园子四字,那里人还这么喊着,四外婆和她娘家人也这么喊着。至于丁家的产业为什么叫杨家园子,四外婆说上人就是这么喊的,没有人提出疑问,也就不知为什么了。
  北边的水塘与河,向东再向南流到致富桥下,还有分支向北经洗马池入直来河,解放后,产销合作社在火帝庙垛子上杀猪宰鸭,后升为肉联厂,连丁氏义庄,东山别墅都圈在厂内。此河西段被填掉做了路,今称之为文江路,只有东段河水还环绕着公园。肉联厂迁去青枝桥后,这里给了工具厂,只有杨家园子一块由黄桥镇工业公司盖了物资仓库,贮藏一弟,据此,乔年与引年是亲兄弟,即俗称的老大老二,秩二房即由此得名。如乔年的儿子椿桂楷三兄弟即称作椿大房、桂二房、楷三房。按照房子的座落来看,乔年家的房子在东边(今纪念馆)是上首,紧靠“丁氏义庄”,引年家在西边(秩二房巷口)是下首,正合古制。光绪年间出的小唱本《扒抢记》说的是道光年间的事,内中提到西邻丁人纲,丁人纲是附贡生,丁秩有的孙子,那时即住在西边的巷口老宅中与丁椿为邻居。
  再从字义上来分析,“乾隆中”如果是实指,应是乾隆三十年,“后二十年”还在乾隆(1736-1795)年间;如是约指,“后二十年”也不会晚于嘉庆二十年。以此推论,乔年引年应是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人。另据我家草谱记载,我祖长年公生于乾隆六年,卒于嘉庆十九年,寿七十岁。他与乔年、引年是堂兄弟,年岁相差不会太大,可为乔年兄弟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的佐证。因此,丁引年成为国子生和捐资赈灾都在他有生之年的乾嘉年间,此巷的得名应当也在这个时候。原因有二,一是巷东侧的房子虽也是丁姓居住,却分属三户人家,而他家的房子面宽五间,后面是四进正屋和九间仓、厢房,最后铺有青砖的大晒场,体量大,占据了西侧半条巷,是很好的地理标识,以此宅名巷是顺理成章的;二是丁引年是位受尊敬的人,不能直呼其名,人们用他的字来作巷名正合习俗,他排行第二,俗称二房,称此巷做秩二房巷,也是对丁秩有的尊重,再确当没有了。
  解放后,巷东侧的前两进成了工人诊疗所,诊疗所迁走后曾作为中心活动的宣传教育场所,如宣传避孕节育等。几间屋内挂满了图片,还有讲解员讲给大家听,参观者络绎不绝,公社化时成了居民住宅。此宅屋后的一排二层四间楼房,也是清早期风格,现仍矗立于巷中,木质虽已部分朽损,墙体仍然笔直,可见当年工匠技术之高超。巷西侧秩二房的宅院,公社化时迁出住户,创建了猪鬃玻璃厂,后成为胶木、电器厂厂房,现在前面成了黄桥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后面成了居民住宅。
  在秩二房巷北端有一条曲折向东的小巷直通东边万昌巷,过去人称杨家园子。其北侧有一大片屋的宅院,北至与藕池岸分界的河道,东边是东山别墅,西端在秩二房巷中,民国十年黄桥镇图上整个一块标作“杨家园子”,此巷即因此宅而得名。巷东端的东山别墅在丁氏义庄后面,曾有亭台楼榭,与杨家园子同是丁氏绿野堂支系的产业,其后人散居于北关、北街、河东等处,由于男丁不旺,无人过问,东山别墅于民国年间就已頹废,解放后,地皮先属于肉联厂,后归于工具厂,现为工具厂宿舍区。生于1899年的韩士元老先生著作《题画诗词四百首》第八页载“13、为黄桥新四军东山纪念馆画梅兰松竹屏题梅:‘枝枝挺立在东山(注)……。’(注)馆后有东山园”,留下了一点文字痕迹。出生于1906年的丁廷楣先生在《丁廷楣先生访问记录》中,留下一幅回忆绘图,该园已荒芜,也算是雪泥鸿爪吧。
  女道院是东山别墅西邻,五开间三进。临巷中间一间是大门堂,门很大,上有高门脸墙,两侧是女佣宿舍。中一进通连无间隔像大礼堂。后一进放了些颜色发青的铜牌位,阴森森的叫人不想久呆。1950年,这里是黄桥小学东部,我在此上过一年学。小学毕业后,同学张凤的祖母与看房女佣熟,常去聊天,张凤趁机拿走几只牌位到我家来,叫我帮他砸破牌位,倒出砂子,他拿到采购站去卖废铜。这时我才看清,铜的颜色像人铁青着脸,阴沉沉的,上面阴刻的女人名字,填有黑漆。以后才明白,女道院者,独身的修女信徒们来此聚会修道,死后灵牌即放于坛上,灵魂有个归宿,不致成孤魂野鬼也。1946年霍乱在黄桥逞凶,死了好多人,居此开诊所的西医洪先生医术颇高,来此求医的霍乱患者,都是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的。知此事的人不少,只是谁也说不出洪先生的名字。由于此处是女子修道处,除了男孩子玩耍外,一般男人不来此处,只有开了医院后往来人才多些,虽访问多士,仍未知女道院历史。
  女道院西隔壁是丁万昌的粮仓,三开间两进屋,中间是块铺青砖的大晒场,有专门的佣人看守。其西边就是杨家园子的房屋。东半是三开间五进屋,西半是三开间三进屋,建有花园。西院墙上有座比较大的院门,运粮车可从此门进去直接运到晒场上。杨家园子是丁氏绿野堂中一户人家的别墅,另有屋在北关上。由于我的外祖父母去世早,我母亲跟随四婶母(我称四外婆)生活,此处是四外婆的娘家,每年夏天,她都带我母亲到这里住上一段时候。四外婆姐妹四人,只有一个弟弟,弟弟又去世早,只遗下妻子和两个女儿,住在北关上,这里只有管家俞进忠夫妇居住。解放后,我随四外婆来俞家吃过一顿饭。那时除俞家住的三间屋外,就是一座大荒园,伴着北面的大水塘,简直到了郊外,完全见不到四外婆所说的东边三间五进,西边三间三进的胜况。只有杨家园子四字,那里人还这么喊着,四外婆和她娘家人也这么喊着。至于丁家的产业为什么叫杨家园子,四外婆说上人就是这么喊的,没有人提出疑问,也就不知为什么了。
  北边的水塘与河,向东再向南流到致富桥下,还有分支向北经洗马池入直来河,解放后,产销合作社在火帝庙垛子上杀猪宰鸭,后升为肉联厂,连丁氏义庄,东山别墅都圈在厂内。此河西段被填掉做了路,今称之为文江路,只有东段河水还环绕着公园。肉联厂迁去青枝桥后,这里给了工具厂,只有杨家园子一块由黄桥镇工业公司盖了物资仓库,贮藏一些钢材、木材等计划物资,需调拨出售给相关单位时,即从秩二房巷或藕池岸进此巷运输,后来,这里也成了工具厂的职工宿舍。今曲曲折折的巷子仍在,称作池岸南村。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8-12 13:0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很好!没有较正!重复较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89 天

连续签到: 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8-11 17: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桥的每一条街巷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8-11 17:4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此乃发祥之地,肉联厂和工具厂都从这里兴起的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2-10-19 1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