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事亲,贵乎有孝爱之诚也。是故,致其谨于起居饮食之间,顺其欲而不咈其志,致其忧于疾痛昏眊之时,忘己之所自养而尽诚以祈其安,此君子之孝也。顾昕其庶几乎!鸡鸣而起,冠带以适其母之所,问其欲而敬进之,至于五十年之久,未尝少违,固可谓孝矣,初以母病,绝滋味且十年,及母老而失明也,则又昼夜号泣以祈天。诚感如此,母目复为之开明,至能缝纫于烛下,康宁寿考九十余而终。此岂勉强于朝夕者之所能哉?盖孝爱之至也。昕既尽诚于事,生则能慎,其终可知矣。彼于生,事有未尽,而徒于送死加谨焉,岂不有后时之痛哉!故于昕有取也。
诗曰:
鸡鸣冠带谒慈闱,所欲遵承志不违。
五十余年如一日,油然孝敬世间稀。
母疾荤辛忍自供,母盲号泣诉苍穹。
终令母目重开朗,端为纯诚故感通。
这二首诗及序,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闻黄桥历史名人顾昕孝行,为其所作,题目为《御制孝子顾昕诗并序》,收录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编著、内府刊刻的《孝顺事实》一书,是当时我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材。一代名君为一个普通百姓写诗作序,以资昭彰,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见其对孝道的重视。
顾昕,又名忻,泰兴县永丰里(今黄桥)人,生于唐末,卒于宋初。因其事母至孝,千余年来,黄桥人都称他为顾孝子,他的名字反而被许多人遗忘。他是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泰兴籍人,《宋史》456卷“列传·孝义”篇,记载了这段千年前的感人事迹。全文如下:
顾忻,泰州泰兴人,十岁丧父,以母病,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之室,问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母左右。母老,目不能覩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袵,九十余无疾而终。
顾昕出身于诗书官宦之家。他的十世祖顾野王(519-581),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历任撰史学士、黄门侍郎、光禄卿。著有《玉篇》等。
顾昕十岁时,其父死于战乱,其母钱氏带着顾昕回到“泰兴之永丰里”,准备潜心教儿读书。谁知钱氏遭此变故不久便一病不起。顾昕自此担负起照料母亲的责任。他衣不解带,侍奉汤药。为省下钱给母亲滋补,十年中他没有吃过荤腥。后来,顾昕草草成家,并生有一子。每天一早起来,便领着妻、儿到母亲房间里请安,问母亲要些什么,想吃些什么,总是顺着母亲的心意,从不违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未尝懈怠。母亲年老后双目失明,顾昕每天号泣,并咬破手指,用鲜血在布帛上抄写佛经数卷,祈祷老天保佑。后来母亲竟奇迹般地复明了,能在烛下缝补衣裳,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无疾而终。所以,明成祖称顾昕之孝为“君子之孝”,“子之事亲,贵乎有孝爱之诚也”,是一种发乎内心的、十分真诚的对亲人的孝顺,是那些“勉强于朝夕者”完全不能做到的。
一千多年过去了,顾昕孝母的故事至今仍在泰兴地区广为流传。说是一年冬天,他母亲想吃包子,偏偏黄桥街上的包子卖光了,顾昕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到25里外的季家市买了包子回来。母亲长期生病,家境日衰,顾昕读书不成,便去泰兴一家饭馆干活。母亲一生喜欢吃面条,他每次回来,总不忘带一碗浇头面给母亲吃,到家后面条竟还是热乎乎的。泰兴距黄桥40多里地,这么远的路,当时又没有保温设备,怎么会热呢?老人们说顾孝子的孝行感动了神灵,他一出饭馆的门,就如腾云驾雾似的,一眨眼功夫便到了黄桥,所以面还是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