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中心,老街巷的往事 黄桥古名永丰里, 地处如皋、靖江、泰兴、 泰县四县交通之中心, 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汉初为里、唐代为市, 北宋熙宁年间成为建制镇, 明初设巡检司衙门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清代更派把总率兵驻防, 既是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商贸繁荣的市井大集。 黄桥自古河流众多,有“大川环于外,小港横于内”之说,和江南周庄一样,是典型的水乡古镇。东西南北分别有致富桥、西寺桥、南灞桥、北关桥和外界链接,水路交通便捷,龙河向北有东、西姜黄河通至姜堰官河,现称通扬运河。里下河地区与姜(堰)曲(塘)海(安)等产粮地区的粮食,通过姜黄河运至黄桥,进入镇中进行交易;西侧的季黄河,向南经季市往靖江八圩和新港,通向沪苏锡常镇等江南城市,泰兴特产猪油酒,即由此水路运送,同时从江南带回生活必需品回黄桥销售。长此以往,黄桥成了粮食、猪油、酒和南北杂货的集散地,市场日趋繁荣。 据文献记载:清乾隆时,黄桥地区“人民相与保息而萃处,闾阎比密、田桑沃茂、执四民之业者,率不下数千户。四方人士、商贩归往、云集蚁附,盖县治东一大区会也”。光绪年间,裕宁官钱局在黄桥设有分庄。黄桥商会也在此时成立。宣统时,黄桥又相继兴起两家典当和五家钱庄。民国年间,交通银行、农民银行设立办事处,以此可见黄桥实际上又成为本地域的金融中心。 米巷珠巷:风水好,出人才 黄桥老街是在官道上发展形成的,由于如皋至泰兴、姜堰至靖江两条官道从镇内穿过,逐步形成了镇区一纵一横两条主要街道,又向两边延伸了数十条名为巷、实为街的街巷。街巷得名或因地理位置,或因行业特点而约定俗成。如米巷街,东至牛集场,西至运粮河,全长300多米,宽4米左右。巷中多是大户人家聚居之处,尤以丁姓为多。丁家明末从丁庄迁来此处,有中秀才的,有为朝廷护送漕粮的,还有做生意的,家族非常兴旺。 清道光年间丁大椿在外做官,他叫家人去安徽芜湖、大通米市贩米回黄桥销售,在米巷东部,万昌巷头上宅中开设“万昌”米行,他的二弟桂(官浙江台州同知)、三弟楷也相继开设“均昌”、“利昌”米行。因为适应市场需求,生意红火,家资近百万,便向县府申报为百万大户。弟兄几个出田1372亩,市房99间创设了“丁氏义庄”,这在泰兴是首家,轰动了泰兴城。在丁氏家族的带动下,该巷中米店林立,人们买米都说到米行去,久而久之,米行谐音成了“米巷”。 丁氏在黄桥的发达,人们便形容米巷是块龙地,牛集场是龙须、转水墩是龙球、路旁的井是龙眼,丁氏义庄设在龙头上,迷信应丁家发达,要出大人物。当丁文江从海外留学回来,游学考试中了进士。后来丁文江为民国政府创设了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成立地质调查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启动了我国的地质勘探事业,被称为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他的成功是他勤奋好学和刻苦努力的结果,但是老百姓更相信是他家的风水好,出人才。 珠巷街在米巷南面,东至口巷、西止鱼巷口,长约350米,宽4米左右,是条商业街,更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东面有建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的福慧寺,寺西有圈门叫镇海门。相传北宋天禧年间海水倒灌黄桥,水草挂到福慧寺翘角上,故设镇海门以镇之。镇海门西不远是世纪老人韩秋岩的宅邸。韩老身跨三个世纪,他是著名的黄桥中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刻印宗秦汉封泥。书学颜鲁公,画师青藤、石涛,被同行誉为“诗书画印”四绝。他参与创设了沧浪诗社和苏州冬泳队。百岁时被中国体育协会评为健康老人。他92岁时把黄桥祖屋和500册图书赠与黄桥办图书馆,今已建为韩秋岩史料陈列馆,93岁的韩老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古镇传奇人物。 街中部有久负盛名的白玉池浴室,老板薛润年很善经营、奖罚分明,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所以服务态度非常好。老板视顾客如上帝,老顾客有谁未来洗浴,第二天早上老板上门打招呼,询问是否员工有不到之处,特来打招呼,务请光临,使浴客感到很有面子,因而浴客与日俱增。该浴室至今仍在营业。浴室对门是著名的朱俊卿秀才学塾。水龙局设在珠巷西部,门上方用方砖镌“潜龙渊”三个大字。此名取《易经》中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之意。水龙是救火的器具,有了火灾才用,勿用表示太平。用潜龙渊三字为局名,含蓄文雅,寓意又明确,可谓神来之笔。 珠巷西首是何氏宗祠,是其大厅系明代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何棐的宅邸,清顺治初创为宗祠,成了何氏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今大厅仍是原建筑,至今500年风雨无伤,可见结构之合理,用料之考究,值得今人研究学习。 东西大街:繁华致富,热闹商街 珠巷南面是黄桥最繁华的东、西大街,系横亘黄桥镇的东西长街的中间的“肉之心”一段。其东端从致富桥口至东大街富春圈门又称作口巷街,巷南面有道河汊,可容纳大船十多条,向南驶往如泰运河入季黄河通长江。河南垛子上是严复兴油坊,是黄桥较早用机器榨油的作坊之一。由于老板经营有方,资本雄厚,曾经购买20马力柴油机,是当时镇上最大最先进的机器,后又购进了80马力柴油机和锅炉,严复兴油坊成了同行中的行首。 1940年黄桥战役时,他家的楼房成了三纵指挥部,现作为纪念遗址仍屹立在东进东路上。老德成酒行在口巷西端,座北朝南,开设于清光绪末年,张家系泰兴“三风堂”一支,从分界迁到黄桥,德成的店号寓“施厚德、集大成”之意。该行自己不煮酒,由农民送酒上门,验质论价后收购。酒行购买高粱赊给酒坊或酒贩,待交酒时双作价。张家的酒大都运往江南销售,在上海、苏州等设有酒庄,负责销售,称作“泰兴高粱酒”。每天都有船从口巷河汊中驶往江南。 再说东大街,是从富春圈门向西近300米至永丰圈门。街东端有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城隍庙,庙旁续建了明代王良将军的“忠义祠”和药王庙、都土地庙等宗教建筑,与北面的观音殿和福慧寺组成了黄桥宗教系列建筑。东大街上店铺林立,行业众多,有300年老字号老太和国药,百年老店有仁源生、朱仁源国药店;裕泰和、震太和茶席店;东宝成、西宝成烟店。闻名黄桥的庆泰和布店、万源昌南货店、王永盛酱园店也在此街上。至于五洋、百货、菜馆、理发、烧饼、医院等林林总总此街巷都有,豫兴典当也在此街上。药店开张,不光为了赚钱,首先为了救人,才能令人相信。老泰和开设之初,即请名医坐堂,治了好多疑难杂症。老太和名医名声不胫而走,得到广大人民信任。有一患者病愈后,撰联赠之,文曰“太乙金丹炼,和风玉液融”,被老太和作为春联用。 仁源生药店,由于老板精通药理,识得药材,所进药材都很地道,还批发到南通、扬州,特别是依古药典精制丸散膏丹,更受欢迎。章臣浩老板把蟾酥做成“棋子酥”,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铜奖,这可是天大的殊荣。裕泰和茶叶店是该行业中的大店,系清末由安徽绩溪胡树铭——胡锦涛的曾祖所开,因管理规范,经营有方,更因货真价实,得到人们相信。凡是公益事务,都积极参与,民国初年黄桥修文明桥时,裕泰和出大洋60元,在当时是个大数目,裕泰和在黄桥镇上也因此名气很大。 老宝成烟店开设于清道光年间,初名宝成,后又设分店称为东西宝成两家烟店。由于原料好,生产环节抓得紧,产品质量好,又是独家经营,生意红火,很是兴旺,最多时有200多工人,4条生产线。他家经商有术:对买两吊钱以上顾客招待一顿午饭,大大促进了销售额。他家还印制了烟片放在烟包里作宣传,比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烟片早了4年,在烟草广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乱时期,他家每天烧粥一大缸救济难民,体现传统的救灾施粥义举。公私合营时该厂合并为“公私合营黄桥老宝成烟丝制造厂”,以后曾生产过“黄桥”、“东进”、“塔山”牌香烟,畅销大江南北。 两大街从凤翥圈门往西至大石桥,长约100多米,东端系黄桥有名的双圈门,圈门口是清宣统年间黄桥第一家用桶炉做烧饼的店家荀义泰,为黄桥镇改草炉为桶炉烧饼作出了贡献,居功阙伟。南侧的孙家巷口,有1934年开设的交通银行黄桥办事处。北侧的罗家巷是连接珠巷的通道,巷中有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何棐的住宅,还有百年老店李步云笔铺,首饰、陆万成南货和蒸笼、梳篦、铜锡、鞋帽等店铺。西大街中段何巷口是著名的利鼎成酱园店。对门是泰来生香店,传说该店曾遇到神仙,所以副招牌上有“遇仙名香”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门口筑有一木质台阁,称作遇仙台。西侧不远有两家饭店,即黄桥名吃中的“九斤的面”和“老合盛的鸡浇特别鲜”的两家。再往西的义昌永锅席店和杨万盛南货蜡烛坊,都是有名气的大店。 西街是从大石桥至西门桥一段,是本镇的西口子,由此通往泰兴。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建的定慧寺在西门桥东堍,其旁有交通银行的仓库;明初设的巡检司衙门在街的东部,对面是镇压蝗灾的八蜡庙。此街的名店有成大德药店东、西号,万源昌南货本号,天顺昌肉店,刘同盛酒行,王永盛粮行(后改酱园),三友公旅社,天成染坊,田恒泰、李子俊、张义盛三家缸行鼎足而立,还有周师古医寓。蒸饭、浆糟、水酵饼,茴香螺蛳,皆是街后巷居民所产。 上面所述是东西走向的横街,长约3里。因镇中有条运粮河,贯穿南北,其西侧是一条实长三里的长街。最南端在文明桥下,北至西街,因在最南段,故称南巷。文明桥旁有大码头,进出口的猪油、酒船只多泊于此,猪行多设于花园桥和文明桥外河边。而酒行以此巷中为多,从1950年统计表看,全镇18家酒行,有6家在南巷中。还有茶馆旅社7家,供客商听书住宿。每天早上坐满了客商,与罗脚夫和船夫洽谈装卸业务。船民们平时穷得叮当响,一旦有了运输业务,立马有钱了,俗语:篙子一隑,浑身是债,篙子一扬,黄金万两,就是指的旧时的船民们。 其他街巷:囤粮囤布,黄桥永丰 穿过西街往北至真武庙叫布巷,长约600米,宽4米左右,此巷原是布店集中之街,故名布巷。截至1950年尚有严德兴花布行、何隆昇、一善昶、锦泰源、生记、荣盛、荣泰复康、益成、德兴、乾余记、同兴源、泰成等13家之多,吴合兴、成同兴、公兴泰等南货店都是批零兼营的大南货店;百年老店复盛园饭店,王德盛饭店,也在此街上。 王德盛老板王长三,是黄桥的名人,他煮的红烧肉,选用大伦庄产的二花脸肉猪,肥瘦均匀,酥烂可口,称作糖蹄,即黄桥当时四名吃中的“长三糖蹄”。其为人有正义感,民国初修文明桥,曾捐大洋两元。他熟读三国又喜与人较真,传说有人在他门口说曹操带领82万人马下江南,他放下铲刀与之较真说是83万,并搬出书来指给人看是83万,那人认错而去,他的一锅肉却烧倒了,有人惋惜,他却说一锅糖蹄小事,一万人马却推板不起,一时成为笑谈。 从真武庙往北至直来桥叫北街,长约300多米,但街两边有屋的地方只有50多米,多为一边是屋一边是空场的街,空场正便于打粮囤,加之从姜黄河来的粮船可驶到永丰桥下停泊,故此处街上开设有28家油粮行,成了油粮的集散地。出名的粮行有乾震丰、严涌兴、丁茂兴、汪伯记、鑫茂永、鑫茂盛、丁达成、吕麟记、宫义昌、陈秉记、同丰泰、吕正大、吕康记等。永丰桥堍的吴恒丰,始创于道光年间,清末时由其孙吴筱堂经营。 一天,一批粮船因急于回家办事,愿将此批粮降价趸售,吴筱堂计算,如能趸下可大赚一笔。吴无钱,多方借贷无果,觉也睡不着,此事惊动了夫人,一问需钱数,叫他放心睡觉,第二天她有办法。翌日晨,夫妻二人搬下陪嫁来从未开启的箱子,打开一看,满箱是整封银元,用这批钱趸下粮食,大赚了一笔。吴筱堂发财了不忘做好事,1911年重修永丰桥,吴恒丰几乎承担了全部费用,以致人们称永丰桥叫吴恒丰桥。 直来桥至北关桥一段街叫北关,有最著名的丁家花园,出名的大店有泰南货店即租的他家3间门面。丁家正屋共6进,两边厢房各18间,还有6间楼房,两亩田花园、菜地。1940年,陈毅、粟裕即居住在他家,警卫连和卫生室设在厢屋内,陈粟与主人丁子勤同住在小楼上,西楼上是机要室。现在老屋还在,值得人们寻迹访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