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名老中医黄文斋(作者:丁国寿)  

24405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4 09:05:1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图片1.png
  黄文斋,名怀义,字文斋,出生于光绪十八年七月,系横巷黄氏千顷堂十七世。读过私塾,十四岁父母双亡,领两个妹妹艰难度日。
  黄文斋十五岁时随当时很有名气的叔父黄小云习医,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起早摸黑干农活,白天随叔父学医,学习了《医学三字经》、《内经》、《伤寒论》等医学专著,在反复诵读学习中,黄文斋从少年起就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
  黄文斋十六岁那年,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生“项痈”,久溃不愈,他叔父仔细切脉问诊后,采用了《备急炙方》中骑竹马炙法,即把病人架空骑在一根包裹着棉被的竹杠上,两边有两人架住病人,用点燃的艾绒熏烤疮口,这种少见的疗法,让一旁随诊的黄文斋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令他惊奇的是,炙十次后,患者疮口竟结痂痊愈了。中医治病的神奇进一步坚定了黄文斋的行医志向,将大量的医学经典烂熟于心。在家贫无油点灯时,有时借着炉火上的火光坚持读书学习,常常是一盏灯,一本书,熬到天亮。
  在叔父”学医必精,为医必仁”的思想影响下和“必须要懂药,要识药性,会认药,一尝便知是对是错”的教导下,他认真的识药辨病,出诊理症,背诵汤头本草,认真学习叔父的诊疗技术及方法,对饮片的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药材质量的优劣及真伪鉴定,对本地所产中草药之俗名及植物形态,都下功夫掌握,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医和中医药知识。叔父对这位聪慧过人,老实能干的贤侄从不保守,倾囊相授。叔父常教育他“以济世救人,解病人疾苦为已任,不分贵贱,不记得失。”黄文斋不仅学到了叔父精湛的医术,更学到了恤老怜贫,扶危济困的崇高医德。
  黄文斋随叔父六载,后迁居横巷,正式悬壶乡里。黄文斋以其独到的医术,使许多疑难病患者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他擅长风科,许多病人是带着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来,诊治几次病愈,解除痛苦而归。不多时,名声大振,求治者纷至沓来,不久便闻名于大江南北及周边县市,靖江、如皋、海安、通南等地前来求治者很多。
  老人们至今仍对黄文斋的印象清晰:衣着整洁,长袍一尘不染,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求诊者无论贫富,一律对待。病人看了病,上了药,带上配好的药,请安作揖道谢而去。对贫苦的病人,当然免费。对行动不便者,有时还给几角钱让雇车回去。故大家称他家为“平民诊所”,交口称赞他的医术和医德。我的一堂兄曾多次告诉我,他小时候,每到夏天,就患一种肿疱疹,红肿顶着脓,疼得很,我们这儿土话叫“疖子”,长在躯干及四肢,严重时发烧起红线(淋巴发炎),都是去找黄文斋老伯医治,他便给内服清热化毒药,外用药给的是研磨好的药粉,按交待调匀敷于患处,很快就结痂掉皮而愈,从不收一分钱。
  靖江的一名三十多岁的妇女,患有精神分裂症,发作时到处乱跑。有一次跑到横巷前边的桑木桥,坐在桥边哭,披头散发,满面污垢,被出诊回来的黄文斋的儿子黄育民看见了,就把她领回家中。黄文斋问明情况,原来该妇女得的是间隙性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坏,脑子清醒时,尚能说清情况。黄文斋了解了她的情况后,连忙叫儿媳领她去洗澡换衣,给她饭吃,为她医治,并派人到靖江告知她的家人。该妇女家中已有两个孩子,家贫如洗,因患病经常离家出走,这次已出走十多天了,家中人正四处寻找,得知情况后,连忙赶到黄文斋家,千恩万谢。黄文斋决定为该女治好病,就留下该妇女治疗了有三个多月,病治好后,才叫他男人领回家,其食宿医治一分未取,夫妇俩临走时感激得长跪不起,连连磕头谢恩。以后若干年,每年都要从家中带土特产来拜谢恩人。
  现年八十八岁的丁玉兰女士,提到黄文斋先生,如数家珍:“我儿子两岁时,生了白口疮,嘴里都溃烂了,送给黄文斋医治,他看后连连跺脚,责怪怎么拖到现在才来,我含着泪说,没得钱,黄文斋开了方子,还给了我五块钱,叫我去抓药‘。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一个春天,丁玉兰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家中连一粒粯子都没有,孩子们饿的直哭。黄文斋知道情况后,立即回去叫儿媳称十斤高粱送去,先度度命。丁玉兰丈夫的哥哥得了麻风病,黄文斋为他诊治,吃药从来不要钱……“他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最好的医生,他的恩情我家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老人眼中噙着泪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一年的夏天,一对老夫妻领着患肝病的儿子来就诊,老夫妻衣着破旧,父亲脚上的黄胶鞋占满了泥巴,背着儿子,满头大汗,儿子水肿,腹水明显。黄文斋不顾汗臭味,详细查体,诊脉观舌象,开具药方。得知老夫妻家境困难,靠种田为生,为了治儿子的病,几乎倾家荡产,黄文斋让徒弟抓药去,并详细记下了地址,说是为了以后上门随访用。临走时,老父亲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激动的只说了句:“黄先生,谢谢!”就哽咽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事后,黄文斋多次去随访复诊,直到病人病情完全好转。
  多少年来,黄文斋遇有穷苦病人分文不收,还时常解囊相助的也不知有多少,他深得病人的信赖与敬仰,慕名而来的域内外患者众多。
  一次,从上海来的一位姓张的病人慕名前来找黄文斋看病,患者面容憔悴,双目乏神,形体消瘦,胃脘胀满,呃逆频频,时时反酸;舌体瘦薄,舌质紫绛,舌面无苔;脉弦数有力。黄文斋为其用药一年,病情好转。
  从南通来的一位患者,皮肤瘙痒难耐,找了几家医院治疗多日不见好转,经人介绍前来求诊。黄文斋为其诊病时发现该患者不仅皮肤痒,还有口大渴,面红等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他认为患者应属明阳气分之热,遂依法而治,患者很快就好了,这是他用内科方法治疗皮肤病。
  从海安来的一位年轻产妇,因其曾得过结核病,不愿给孩子喂奶,可奶下来了,回不去,憋成奶疮、高烧,在当地医院天天给热敷,每况愈下,急得不得了,经人推荐来找黄文斋,他检查后说:“这是热敷给敷坏了,热敷只能使脓液往回流,侵及内腑加重病情,要做个小手术了。”他用小手术刀,在产妇肿大的乳房上,相对的地方切了个小口,脓液立即喷出,开了几副药,该患者很快就好了。
  当年被黄文斋看过病的,现在回忆起来都说,黄老先生看病总是面带微笑,还不时说着风趣的话,让我们精神上很轻松快乐,这是他的一个特点,这也应该是他看病的一个手段。黄文斋曾对徒弟们说过,有些病人病后很难受,精神压力大,前来看诊,精神压力解除了,感到轻松了许多,好像病痛也退了一些似的。病人找到了我们,他们的心里就找到了依靠。所以,即使我们自己精神再不好,只要病人来了,必须马上打起精神来,我们再难也要给他们看病。黄文斋就是这样心系病人的疾患,忧天下人之忧,乐天下人之乐。
  长期的实践研索,黄文斋形成了独特的医病风格,抓主症,断然处方,他遣方用药自成一格,处方配伍精当,药品繁多而前后搭配无不相合,用药中正,杂而不乱,他解疑难重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
  黄文斋恪守“学在于勤,知在于行”的座右铭,治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勤”字,即勤读、勤思、勤问。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博中有专。他留存的十几本笔记本纸质都很粗糙,字体却都那么纤秀工整,有的小得几乎看不清。可以想见,黄文斋当年是怎样的心细如发,这几十万娟秀小字承载着多少安于清苦的日日夜夜。笔记内容有经典抄录,有个人思考,他很喜欢自制表格,内经的阴阳五态划一个表格里,新颖而独特,给人启发。凝结着黄文斋心血的几十篇论文,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在中医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九六二年,青年学医风盛,泰兴县卫生局只许万绍山和黄文斋、刘慕云、张连波、余公侠、朱庆余、周伯岐七名老中医带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万绍山、刘慕云、黄文斋、张连波、余公侠、朱庆余、周伯岐等七人被授为泰兴县七大名老中医,其传略被录入《扬州名医录》。
  有关黄文斋的传略记述如下:黄文斋(1891-1969),祖居泰兴南沙乡盐泥村,后迁住横巷,曾任县政协委员,十五岁随叔父黄小云学医,历时六载,后悬壶乡里,以擅长中医风科闻名于黄桥、靖江、如皋一带,为泰兴七大名中医之一。
  黄文斋医德高尚,待人热诚。在临症中视病人如亲人,凡家境贫寒和远道来诊者,除给以免费诊治外,还常留饭、留宿,深得患者敬仰和赞颂。
  文斋精于皮肤外症,尤对麻风病诊治理论和实践具有独到研究。平日临症,注重积累资料,认真加以总结。撰有《经典前贤哲论说》、《风科秘方录》、《风科食谱与养生法》、《风科用药制药法》、《黄文斋风科医案》等。他研制使用于临床的“抗痒散”、“败毒敛水散”、“白癜风散”等外用中药,流传迄今,屡经验证,疗效确切。
  《泰兴县志》也有黄文斋的记载:解放后,儿科刘慕云、风科黄文斋、外科万绍山、喉科朱余庆、内科张连波、周伯岐、妇科余公侠等,均驰名县内外。(见《泰兴县志》1993年版851页)
  黄文斋先后收了肖银华、顾益民、鲍传亮、袁鹤民、崔正东、李光玉、丁邦源、李秀文、黃振中等徒弟。他为人师表,悉心育人,培养了一批人,这些徒弟,绝大多数以后都成为医院的领导人员或主治医生,均成为当地名医。黄文斋作为中医界的一老,更是一宝。作为一老,他始终不忘一老的责任——传承中医精华。在徒弟心目中,他是一位心似佛而术近仙的中医长者。每每与还在世的他的几个徒弟交谈,他们说的最多得一句就是“师恩难忘。”
  黄文斋这位浑身透着儒雅之气,从容而潇洒的名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琴棋字画,样样精通。他曾加入县艺术协会。他拉的二胡,悠扬婉转,回肠荡气;他的书法,苍劲古朴,浑厚有力,索要者众多;他抚起琴来,琴声铮铮,如高山流水,弹到高兴之处,和声吟唱,时而婉转,时而悲怆,时而悠扬,一曲奏完,余音绕梁。
  黄文斋生有两个儿子,都是从小就跟其学医。一九四四年黄文斋送长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成了一名军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五二年转业于溧阳市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于二00二年病故。二儿子黄育民传承了父亲的医德医术,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担任横巷卫生院院长,任职期间,恪尽职守,日夜操劳,于一九七五年元月在出诊返回途中因公殉职。值得欣慰的是:黄文斋的大孙女儿黄建华,闻着药香味长大,从小就边读书学习,边在一旁帮父亲抓药,祖父父亲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让她钦佩并铭记于心。随父学医,父亲对其要求严格,从侍诊、试诊、验方、独立诊病处分几个阶段循序而进,黄建华开始在一旁观看父亲望闻问切,一年后开始试诊,黄建华凭着自己的聪颖勤勉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她进步很快,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现坐诊横巷卫生院皮肤科,还被徐州、高港等地的几家医院请去坐诊。她传承了祖、父辈风科方面的医术,一些疑难杂症,手到病除,域内外求诊者络绎不绝,看着她办公室、家中一面面锦旗,一句句热情洋溢的感激话语,人们似乎看到了当年的黄文斋,更看到了中医药后继有人的希望!
  “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这是黄文斋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他一生热爱中医事业,为中医的发展,为救治病人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奔走忙碌的写照。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6 天

连续签到: 4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1-4 11:2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95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1-5 13: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5 15: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1-5 16: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