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桥何氏家族的千年传承(作者:正祺)

83441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1-8 10:34:09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463448217946.jpg
  古黄桥是西汉初吴国海陵仓治下的一个小自然村,名叫永丰里。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不断开垦土地,发展壮大。唐代时成为县下之市,北宋熙宁年间(1069-1077)建制为镇。经过元明两代的再发展,至清乾隆时已成“闾阎比密、田桑沃茂,操四民之业者率不下数千户。四方人士、商贩归往、云集蚁附,盖县治东一大区会也”(《泰兴县志补》)。
  历史远矣,当年人们是如何为黄桥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已难尽知。耆老传说,在宋、元、明三代,黄桥居民唯何氏族最大,人最多,清代方崛起了丁、王、韩三族,合称四大家族。耆老传说是有根据的,从黄桥各家收藏的家谱来看,只有何氏系南宋宁宗年间从晋陵徙居黄桥,至今已近千年历史;其他各家多数是明朝洪武初徙民充实临淮时,从苏州迁到黄桥的,比何氏晚到黄桥200多年。虽然也传承有绪,但比起何氏差距还是较大的。至目前为止,何氏后裔在黄桥已传有30多代,遍布镇区和周围村庄,人口超过一万,仍是黄桥第一大族。
源远流长
  何氏之先祖本姓姬,是周朝第二代君王成王的同母兄弟叔虞。成王桐叶封弟于唐,称唐叔虞,其十世孙万被封于韩,称韩万,其后子孙即以韩为姓。韩武子与赵魏三家分晋,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天下,韩珹避难遁逃,天寒渡江,秦吏询问他姓氏,他指水以答,原意以水寒比喻韩,秦吏以为姓河不顾而去。秦吏走后,韩珹认为姓氏当从人,没有从水之理,因去水用人改作何(见《姓氏通考》)。一说韩国后裔散居于江淮间,因为方言音讹而改为何。此两说虽小异,但源于唐叔虞,改于韩万,秦以后韩改为何的说法却是一致的。
  何氏是我国的大姓,遍布全国各地,历代出过不少名人。西汉有何武,官至大司空。东汉有何敞,任尚书;经学家何休撰有《春秋公羊解诂》,面如傅粉的经学家何晏是当时的美男子。西晉有何曾,官至太傅。东晉有何充,永和初为丞相,辅幼主。南朝宋有天文学家何承天;梁有诗人何逊。唐有何进滔,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北宋有与蔡京同为宰相的何执中。元代何荣祖,官至中书右丞。明代有学者何唐、文学家何景明、篆刻家何震。清代有书法家何绍基。现代有革命家何叔衡、何香凝,文学评论家何其芳等等,代不乏人,不胜枚举。
传承有源
  黄桥何氏之先祖,系从浙江吴兴(今湖州)迁居江苏晋陵(今常州),约在南宋宁宗(1195-1208)年间迁到泰兴永丰(今黄桥)镇的。始迁祖为孔庭公,上承十七公支(见家谱何湘序),迄今已近千年历史。其间有部分迁到海安、如皋、姜堰和泰兴县城,现居黄桥镇范围内的已传到30多世,达万余人。千百年来,为黄桥地区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在镇内、乡间留下很多历史遗迹,是泰兴界内影响最大的家族。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林任申先生在通阅了《泰兴何氏家乘》后感叹地说,一般人家的家谱只有数册,最多也就20多册,而修于光绪19年的《泰兴何氏家乘》却有45册之巨,其中诰敕、文翰、序跋、诗文、行状、墓志、祠宇占了三分之一,世所罕见。尤为难得的是,《康熙字典》总纂官、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张玉书为何氏家乘写了序——宰相为家谱作序是罕见的。他在序中称“永丰镇著姓则惟何氏,盖亦江左甲族也”。这不是溢美之词,自明代成化16年至万历35年的127年间,黄桥何氏出了四个进士、十个举人、百名秀才,确是江左甲族。清代又出了四名举人,二百多位秀才,还有“义民”、乡饮耆宾、议叙等有功名和享荣誉的若干,对黄桥政治经济上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研究黄桥何氏的发展史,就是研究黄桥的发展史,家庭与地方是相辅相成的。还有,何氏在黄桥地区传承千年而不败,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传何氏居晋陵已20多世,至南宋宁宗年间,因族大人众,住居拥挤,族长鼓励年青子弟,携家带口外出发展。其中孔庭公几兄弟商议往江北泰州境内发展。动身前夕,孔庭公得了一梦,梦见到了江北某地后进入一片黑松林,四周黑漆漆的,找不到出去的路。正惊慌时,忽见远处有一金黄色的亮点,孔庭公即向着黄色亮点摸去,刚把亮点抓到手,像是块金子,不防脚下一绊摔了一跤,把梦惊醒了。孔庭公也不管是祸是福,第二天一早,便推着装着行囊和书藉的小车,带着妻儿随兄弟们一同向北走去。过了江向东走,只觉地广人稀,战争的疮痍犹未抚平。一天傍晚走过一处村镇,来到一条大河前,河上架着石头桥,路边有几间屋,兄弟们走得累了,便去借宿。第二天早上,他们谢过留宿老翁,次第推车过桥而去。当孔庭公到了桥边时,忽然车轮陷落土中,推不动了。众兄弟停下车齐来帮忙,结果车未起身而车轴断了,惊动了老翁。老翁出来问他们姓名,当听到何孔庭三字时,老翁连呼有缘,等到了。原来老翁姓项,精堪舆之学,此处是块荷叶宝地,荷生河便发旺,只有姓何的在此居此,才合相生相旺之义,于是搭屋在此居住,以待有缘人。今日遇到何孔庭姓何,名字中有个孔字,藕和莲蓬皆有孔,真是旺上加旺,将来子孙前途不可限量。项老翁坚请孔庭公在此搭屋垦荒,以为佳邻。当孔庭公听项老翁说到此桥名皇家桥,此处古名黑松林时,正与梦境相符,便决定留下来创业,众兄弟继续向前去了。不久此地成了村落。
  孔庭公为人有儒行,耕耘之余,便是读书。通过数年勤劳垦作,家道渐裕,他见新搬来的邻里们,家庭困难的常予以接济,并对子孙们言传身教,得到邻里的尊重。
  二世祖处恭公,为人惇行孝悌,他将西寺庙后高垛上的良田,高葬去世的父母,这种孝行在当时是令人尊仰的,影响了当地民众,争相仿效。三世祖敬达公,继承耕读祖业,勤奋劳作,家道更为富有。四世祖远寿公秉承祖训,温恭自持,亦救济穷人。五世祖公恕公,家道富有了,富而好礼,常将仓中粮食拿出来周济贫困,谱中写道:“积而能散,德于里中。”
  六世祖名彦清,号复古,“赋性颖敏,以孝友持身,以忠信饬行,以勤俭起家,家道益裕。人有鬻田者,则倍其值与之,曰:急而弃其先业,吾不与之较也;有贷其钱谷贫不能偿者,则焚其券以捐之,曰:周穷卹匮义所当为,吾不与之计也”(见家谱宋拯《彦清公墓表》)。彦清公认为,人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肯变卖祖业,所以他出双倍价购买。至于那实且还不起债的穷人,他把借条烧掉,干脆不要了。这样的仁德之心,为邻里所称颂。由此看来,何家的这几辈祖宗,都是宅心仁厚的长者。
  七世祖何济,字伯舟,号体素,更是何家的一位承先启后,垂范久远的人物。他好读书,且留心内典(佛经),常把书中与人为善,忠孝友悌,仁义道德的义理讲与人听,以感化人。他“旦夕勤奋,经营生殖,策划多中,遂成高赀”(见家谱岳正《体素公墓志铭》)。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了地方上显赫的富户。他从书本上学来的儒心和佛心,融汇成了博爱心,并付诸行动。
  在孝心和亲情方面,父母健在时,他晨省昏定,嘘寒问暖,极尽孝心。父母去世后,他遵礼守制,不亏礼节。兄长生病,他不但把家庭担子挑起来,还对兄长侍奉汤药,直到兄长亡故,久而不怠。兄长英年早逝,遗下六岁孤儿何颢,他抚养如亲生儿子,为何颢成家立业。何颢无子,他将孙子何嵩过继给颢承嗣,以保兄长不绝嗣,以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
  在遵守政府政策法令方面,他带头完粮纳税;朝廷要求地方富户举家迁到京城去住,以充实京师。富户们过惯了优裕的生活,多不愿离乡背井重去创业。何济说,这是国家的征召,我们要响应。即命次子携家去充实京师,起了带头作用,其他富户也跟着去了。这体现了何济的爱国忠心。
  何济很讲义气,他的老师吕耕隐,年老多病,他对吕在养死葬。老师家贫,儿子吕濬孱弱,他将濬招之为婿,并资助濬求学上进,使吕家也富厚起来。
  在社会事务方面,平时救穷济困,自是常事。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那年地方遭旱蝗之灾,整个县里缺粮,饥民嗷嗷待哺。何济出仓中储粮2000斛给县政府赈灾,还动员子侄们捐了800斛粮,救了大量饥民性命。县令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发玺书敕命奖谕何济,敕封何济为“义民”,并“旌其门”,“赐羊酒以劳之”。这样的长者仁厚之心,传遍邑中,县令尊他为“乡饮耆宾”首席。
制家范   树家风
  如此的荣耀使何济很受感动,他想把父祖们传下来的忠孝仁义,乐善好施的美德,作为优良传统传给子孙后代,久而不替,以成家风。他考虑到单靠嘴上讲,容易忘记,必须用文字记下来给子孙们读,才能保持永远。于是他组织人修了《泰兴何氏家乘》,把父祖们的佳言善行记载上去,好让子孙们仿效。为了规范约束子孙们的行为,他结合自己的经历、理想、制订了《家范条件十则》,载于家乘上。这十条家规,通篇贯串了儒家的忠孝仁义,谦恭礼让,尽职敬业,求学上进和道家的道德,佛家的爱众思想;涵盖了持家、处世、营生、操行等诸多方面。对何氏后裔的行为起了引领作用,成了何氏传世的家风。
  家范的第一条即“孝父母”,何济认为,父母给了我生命,其恩如天高地厚,最难图报,做儿女的应尽心关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让父母过得舒服。即使家穷,衣食难周,在言语上让父母听得舒心也算孝顺。如果父母有过错,不能对其发脾气,要讲究劝说的方法,让二老听得进去。父母生病,必须亲奉汤药,时刻关注。言传身教,让老婆孩子都跟自己一样孝顺。接着是“友兄弟”,兄弟如手足,兄弟友爱,父母开心。不要听妻子的片面言而与兄弟失和。如果分家生活,也要互相关心,有无相济,患难与共,不能互骂,更不能动手。“谨夫妇”,妻子是丈夫的副手,丈夫的言行要正,为一家之准则。妻子是内当家,要好好奉养公婆,教导子女,勤于劳动。不要放纵玩耍,造成不良影响。至于娶妾,是因为没有儿子,应当给妾以名分,不能造成家庭不和。第四条是“叙长幼”,尊敬长上,古礼之规矩,与长者在一起,长者不教坐,不好坐,回答问题必须站起来答;吃饭时,长者不动筷子,晚辈不能先动筷子;外出,必须跟在后面,不可并肩而行。即就叔叔岁数比自己小,名分所在,也必须依礼而行。五是“敦善行”,只有世世积善积德,才能保证子孙蕃衍,福泽绵长,族人须理解这个道理。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不论亲朋乡里,必须和睦相处,不能大户欺小户;不能放牲畜破坏人田地;不能霸占人田地房产;不能抵赖人钱财,伤天害理事切不能做。六是“训读书”,要明理必须读书,而且要勤学苦读。读懂了书,上可以立身扬名,中可以登科第做官,下可以支持门户。假如不读书,纵使富了也是个愚痴之辈;如果穷了,则甘为人下不值一提了。七是“奖行谊”,族中凡有孝行者,兄弟友爱让产者,有善可称者,男的终身无污点,女的寡妇能清白,在宗祠春秋二祭时赐胙肉奖励,以为表彰。八是“崇节俭”,从穷日子往好日子上过是容易的,从好日子往穷日子过是很不好受的。人能节俭,必然勤劳,勤劳之人则不生逸欲之心,不生逸欲之心可保身家平安。倘若生活奢侈、玩耍无度,吃喝嫖赌、习狎小人,没有不倾家荡产的,子孙们要切记。第九是“安生理”,人生在世靠什么生活,至关重要。第一要做才智之士。其次是种田,必须勤苦力作,不失其时,方保丰收,粮足了,衣食宽裕,做其他事方无后顾之忧。再次是作工,产品质量要好,不可糊弄人。最后是为商,买卖要公平。此外可做医生,此业近于儒,是济世救人的。其他如唱戏、做僧人、道士、小贩、宰杀之类,都不是正当生理。最后是“重茔祭”,祭田之产出,系作祭祀之费用,田不可卖掉;树木之茂盛,是祖茔之荣卫,不可砍伐,否则,即为不孝。祭田之收成,要完赋税,还要作祭祖和修理之费,有馀还可以救济穷困,千万不要贪污和争竞。洋洋1200多言,言简而意赅。临终前留下遗嘱:“树家必本于农,立身则在于学。不勤于农,则食何由足;不务于学,则理何由明。”从此,黄桥何氏后裔,遵照这家范的训导,在官场和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家训成了何氏的传统家风,何氏在泰兴界内。成了名重一方的大族。
积厚流光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何济的曾孙中有四人中了举,其中有两人中了进士,做了朝廷命官。第一是何棐,即人们俗称的何御史,他忠贞勤政,不畏权势,饬防修治,朝野咸称。他任御史时,军政废弛,特命他去湖广整饬军务;地方有叛乱,又命他随军督查,纪录功过,参赞军机,对平叛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他任御史八年,两次敕命为巡按去地方清军政,可见朝廷之倚重,还受到敕命奖励。他有《笃斋遗稿》传世。在黄桥遗有何巷、御史府、何氏宗祠、四牌坊(已毁)、何家庄、小二房庄和新坟头(已毁)等遗址,有名宦匾藏于县学(见县志)。第二是何棠,任礼部员外郎时因谏阻皇帝南巡遭廷杖,险些丢命。伤愈后任广平知府,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新皇帝为表彰谏阻先帝南巡的忠臣,加给何棠从三品俸,算是对忠臣的嘉勉。何棠死后,广平人闻讯,多有前来吊丧的,可见他在广平人心目中的地位。他的墓前曾树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标志(已毁),墓前桥被称为知府桥(今致富桥),有“乡贤”匾陈于县学(见县志)。再后辈中的进士何南金、何璇皆青年英俊,一时名士。何南金在福建莆田知县任上,勤于问政,从公判决,平均每三天判决一案,有《丽泉勘语》为证。地方安宁了,他却病逝于任上,享年49岁,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著有《十笏斋集》、《悲华馆集》诗作,今存《悲华馆集》。何璇是何棐的侄儿,定海县主簿何栗的儿子,他31岁就中了进士,是何氏门中考中进士最年轻的一位。何璇初任山阴知县,审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山阳人说:“我侯至诚,狡猾谲诈罔敢不情;我侯执法,顽嚣暴悍罔敢不胁”,由于政绩卓著升为兵部主事。可惜上任不到一年便逝世,只活了36岁,令人扼腕长叹。
  何木韦  ,是何氏的第一位举人,生而颖悟,读书不避寒暑,得中成化庚子科第20名举人,授应天府推官,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府尹把事多交给他做。何銐,万历癸酉科举人,先后任河南郾城、湖广黄安教谕,后升河北安平县令。政绩斐然,诸如建水关保城池,治理滹沱河防水灾,除盐商之弊病等。时人将他比做历史上著名的循吏黄颖川、龚渤海。何镤,万历戊子科举人,授江西都昌县教谕,兼任白鹿洞书院主洞,升德兴县知县。为官清廉,民谣曰“何侯为令,吏瘦民肥”。著有《绣斧西征录》,被《四库全书》总目收入。何湘,清乾隆壬子科举人,没有出仕,在家著书、教学,教出了工部郎中陈启文、吏部员外郎严振先两名弟子。著有《试律论》《试律继声》《丹桂山房文集》《痧症全集》《耕道堂诗稿》等。他是黄桥著名士绅,在镇上颇有影响,如修王将军墓、修宗镜庵等社会事务都有他参加。举人何楉是何湘的儿子,与何玗、何尔寿父子,被称作何氏的两对“父子举人。”
  秀才中的何一水“博通阴阳谶律之书,山川扼塞之要”。他与宰相张玉书“晨夕过从”,张玉书“奉命阅视下河海口形势,一水君偕余扁舟历览,多所指示,盖意气之投合者久矣。”(见家谱张玉书序)。张玉书邀他做官,他以年老不应,托于渔樵农圃,其志是何等的高尚。
  布衣诗人何龙光,好负笈远游,行程不下万里,沿途所见,发而为诗,后编成《正思堂诗集》,被清藏书家徐乾学收入“传是楼”。
  乡饮耆宾何鼎,因德行为乡里所称道,泰兴县知县邀他为“乡饮耆宾”,并书“齿德可风”、“硕德永贞”两匾赠之,原匾今存何氏宗祠内。其他尚有好多位德高望重的平民得到乡饮宾的称号,到县学去赴宴,不一一列举了。
谱传承载
  何氏家族在黄桥为何能历千年而不衰,历史上为何能有这么多杰出人才,首先得归功于何济。是他制订了家范,创了家谱,使后代子孙有了立身处世的理论基础,有了前进的方向。家谱首创于何济在世的正统8(1443)年,续修于嘉靖22年,万历37年,康熙33年,康熙43年,雍正2年,乾隆30年,嘉庆17年,道光5年,道光26年,光绪19(1893)年,共10次,平均每45年修一次。光绪19年修时,有8支失去联系,只修了17支族人谱传。谱上共载9796人(女儿不在其内),有功名及其他荣誉称号的共430人,占谱载人数的4.4%。其中秀才346人,举人14人,进士4人。
  家谱共60卷,装订成45册。
  家谱卷首共收序21篇,跋7篇,祖像46幅,诰敕16道及封赠若干(其中有明皇亲宋拯、清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序)。卷二收赞颂诗文及碑记180余篇(其中有状元宰辅李春芳,户部尚书李瓒,耿定向,礼部尚书毛澄,大理寺卿罗辂,詹全觉,河南布政使张羽,兵部尚书王琼,探花编修崔桐,泰州名进士储洵之作。卷三为《绣斧西征录》,辑录了何棐与统帅洪钟、彭泽及其他同僚之间的诗文,书信、公文等,由其孙何镤辑。卷四为墓志铭31篇(其中有副都御史冒政,巡抚朱一冯,户部侍郎储巏之作)。卷五为行状16篇。卷六为祭文12篇(其中有右佥都御史陈玉,皇亲宋恢,何棐悼何棠之作。)卷七为传赞9篇,卷八为贞节29篇(其中有明皇亲宋拯、礼部尚书毛澄之作)。卷九为哀挽诗文58篇首(其中有工部尚书高谷,山东学政赵鹤之作)。卷十为何棐著《笃斋遗稿》,卷十一为何南金著《悲华馆集》,卷十二为何龙光《正恩堂诗草集》。卷十三为何湘《耕道堂诗草》。卷十四为何南金《莆阳狱词》。卷十五为祠宇,家范、碑记、及祭田亩数座落,捐赠人名单,管祠条例等备载于上。卷十六为茔域(墓葬位置和祭田碑记),以上装订成15册。卷十七至六十为世系和谱传,装订成30册。
  家谱有无声的号召力,当何氏子孙捧着家谱,读到祖宗光辉业绩受人尊崇时,莫不欢欣鼓舞,激起奋发向上之心,树立起继承祖先优良传统之志的。
  在何氏的这些光环中,还有一种令人不容忽视的力量,那就是“贤内助”,相夫教子的责任尤其重要。六世祖彦清公的贤内助卢太君“仁慈勤谨,所以阴助夫君,创乘一家规模,裕后昆于百世者,岂小补哉!”这是何济对母亲的评语,何济就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陶冶出高尚情操的。何济的妻子王氏“勤于女红,弼良人以勤俭起家,待童仆甚慈惠,凡伯舟土田之益拓,家道之益裕,皆孺人辅佐之力也”。“有二子二女,教诲之严,不少宽假。子皆底于成立,女归而宜其家人”。“前此岁旱,米价腾涌,家有馀蓄,孺人谓伯舟及其侄颢,子由页 辈曰,与其贵粜而利己,盍若舍之而利人,遂以谷麦二千斛赈民之贫,玺书旌伯舟为‘义民’,表其门阅,亦孺人之助也”。(皇亲宋拯《体素公王孺人墓志铭》)。其他有善行的贤内助不胜枚举,单受到封赠的贤内助就有19位之多。这也是何氏家族能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须知枕边话最能改变丈夫行为的。
宗祠聚心
  另一个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修了何氏宗祠。至明末,黄桥何氏已有25支,下面又有若干分支,各支在各自家中祭祖,不相统属,往来也少。十三世祖季鸣公从大局作想,倡议修建宗祠。十四世祖孟白与聚东公积极响应,聚东公写了《劝修文》,得到全族拥护。其述、其健二公具体经办,在原太仆寺少卿何棐在珠巷的故居中,修建何氏宗祠,于清顺治七(1650)年落成。从此,何氏族人有了一同祭祖的地方。祭祖规定每年清明和十月朝前择日祭祖,族中男丁皆可参与。由族长主祭,读祭文介绍祖宗业绩,然后按辈份(按谱查对)先后向祖像跪拜;有佳行的人,当场奖给胙肉,以激励族人见贤思齐之心。每年两次的祭祖,实际上是在为族人上课,宣讲孔孟之道的忠孝仁德礼义廉耻的思想。要求族人只能光宗耀祖,不能玷辱祖宗,不能给家族蒙羞,因而宗祠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初创的宗祠只数间屋,难以容纳全族人,雍正九年,十四世祖诗人龙光公倡议,其子之挺耗银600两增建了神主楼二层五间,厢房八间,将大门和仪门、大厅重新修缮,占地面积达1250平方米,规模之大,冠于全县,今旧貌犹存。原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为之题写“江北第一祠”,已制成匾额悬于“振裔楼”门上。
  三百多年来,宗祠一直是何氏族人祭祖,议事之所,家塾也设于内,教何氏子弟读书。宗祠的对联是“诗书世泽,礼乐家声”,这就是对黄桥何氏家风的诠释。
绵绵久远
  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黄桥何氏在封建社会的600年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自民国至现在,虽然世俗观念有所改变,但好的传统观念仍保留着,黄桥何氏中仍有人恪遵祖训,努力上进,出人头地,继续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何卓甫,清末秀才,原名云汉,后改名为倬,字卓甫。倬,是高大显明的意思,《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云汉,指天河。卓是高大、卓越。甫是男子名字下的美称。他取这个名字就是以此励志,要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他确是这样做的,尤其对黄桥的教育事业。
  他是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的启蒙老师;是以后任青年党江苏省主委丁廷标和其族兄丁廷楣的家庭塾师。百岁老人、书画家韩士元,是他任黄桥小学校长时的学生;生命科学家王德宝、戏剧家章力挥、革命干部黄云祥都是他的学生。他在民国初年还办过平民识字班——义务教学。
  1924年,韩士元从北京工专毕业,遵母命回乡办事业。何卓甫建议他办初中,并举荐两江师范毕业生严则韶、南通师范毕业生何季生;正在上大学的丁廷楣、丁廷标共六人创办了“私立黄桥初中”——今江苏省黄桥中学前身。他在校内教语文兼管庶务,二十余年不拿分文薪水。创校之初,还将家中桌椅带到校内去办公,一直未拿回,这种枵腹从公的精神是何等的高尚。
  另一位清末秀才何黻卿,民国初曾入法政学校攻读法律,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因生性耿直、清廉,不合时宜,看不惯法律界劣风,辞职回家办私塾。他是秀才出身,身份高人一等,却从不拿架子,平易近人,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克己处世,以礼待人。以德育人,以正道授徒,社会上口碑很好。50年代的泰兴县副县长、泰兴中学校长叶复初先生曾是他私塾的学生。据叶老生前回忆,叶在塾求学时,因家庭贫困,有时用米糕冲成米汤充饥,几日下来,疲软无力。何黻卿知道后,立即与妻商议,将一件皮袄当了五元钱给叶复初做生活费。此事,叶复初记在了回忆录中。
  居住在何巷中的何鸣皋老先生,是御史何棐的裔孙,他慈悲谦和、与人为善,人称他为“老菩萨”。他家有宴席用的头菜碗,人家设宴多来借用,有人归还时因碗被打破了璺,表示道歉和赔偿,他叫不要放在心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何必挂怀。”1942年有灾民流落黄桥,他在何巷口看到一人躲在一家门洞避风,浑身抖战,牙齿咯咯作响。他脱下刚穿上身的新棉背心套在那人身上,并脱下金戒指给那人去变卖度命,家中人问起时,他幽默地说:“我看到一个人躲在门沿里,冻得打战,怕他冻死了,所以把背心脱给他穿了,我穿是穿,他穿也是穿,他比我更需要。”
  解放前的中共地下党员,中医外科医师何启贤,医术高超,慈悲为怀,乐于助人,凡与他接触过的人,莫不伸大拇指夸赞。患者到此,无论有多烦躁和忧愁,被他几句话一开导,便放松思想配合治疗。没钱的穷人,他不收费还倒贴药料。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与中医内科周伯岐,伤科许仿周、妇科李柏龄租南庵庙大殿设立“中医联合诊所”(工农兵医院前身),开了合作化的先河。公社化时,政府将在黄各医疗单位组建为“黄桥卫生院”,他任副院长兼支书。1963年,卫生院分为工农兵医院、黄桥人民医院(今泰兴市第二医院),他任人民医院院长兼支书,直至退休。对黄桥医疗事业的发展壮大,居功厥伟。
  何国樑,杨中毕业后考入交通银行,抗战时随行去云南。1950年调南京参加筹建江苏省建设银行,以后又调到常州财校任教、借调上海财经学院筹建金融系,并带出了三名研究生。退休后被上海建行邀请从事金融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的研究工作。参加编写了《当代中国》和《投资大辞典》的工作(任编委)。
  何韩庄农民何永乐,50年代初组织农民办“互助组”、“初级社”,使好多农民改善了生活,他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邮递员何建忠,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常帮投递区内老人干活,口碑甚佳。被单位评为学雷锋标兵,被群众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其他如教育界有芜湖科技大学教授何森岗;宁波大学教授何瑞春;南京中药大学校长何文彬;东南大学教授、省政协常委何筱元。科技界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浙江水产品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岗。工商界有南京市北京汽车厂工程师何斌;南京熊猫集团总工程师何明;上海603厂科长何遐龄;无锡柴油机厂厂长何兆奎。军界有总后勤部司令部军务局长,军级少将何永元;南京陆军学院军级少将何明堂。新闻界有“武汉晚报”总编何健生等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上佳表现,却都不肯宣扬。尚有好些人连讯息也不肯透露。在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
  纵观过去,展望未来,黄桥何氏的优良家风,会像有源之泉一样流传不息,子孙后代,必将不断地有优秀人才涌现出来。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26 天

连续签到: 5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1-8 21:55: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黄桥何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3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1-12 15: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桥人几乎都与何氏有渊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