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周积寅(作者:王永生)  

73925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1-10 09:31:4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eaf81a4c510fd9f97cc8c1f8272dd42a2934a440.jpg
  周积寅,1938年10月25日出生于本镇前进村的周家庄,1959年12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2013年退休。现任“扬州八怪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郑板桥研究会和日本郑板桥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岗位津贴的专家,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和书画家。
  周积寅曾先后在本村私塾、周家庄小学、挖尺小学、雁岭小学、黄桥中学(初中部)、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中部)就读。1958年以优等生保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师从陈大羽、沈涛教授。1962年毕业留校,跟随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俞剑华教授进修,从事中国画论、画史教学与研究及书画创作。从1978年起先后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共培养了29名硕士生(其中外籍1人)和25名博士生(其中外籍4人)。1973——1997年任该院美术系史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1995年任该院学报《艺苑》主编。
  周积寅从1962年起五十年如一日,一直从事中国画论、画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30余种,主编美术丛书50余卷,约1000余万字,其中有8种先后获得过国家、省部级及厅级的重要奖励。他以刻苦勤奋、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著作等身的丰硕成果,在中国美术史论界独树一帜。
  中国画论是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始设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美专,50年代后则由南艺的俞剑华教授担纲并负责编写教材。因“文革”发生加之俞教授逝世,这一重任便由周积寅义不容辞地挑到了肩头上。经过20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周积寅编著的约40余万字的《中国画论辑要》教材终于1985年正式出版并多次再版,日本学者还译成日文在该国公开发行。
  《中国画论辑要》吸收了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编著者在大量调查研究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联系古代画论原理,又结合自己艺术创作中对生活和笔墨的体会,不断完善而成。周积寅对中国画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在历史上,尚未见古人对此有专门的论述,现代人虽有涉及,但因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概念比较模糊。编著者科学地确定了中国画论的定义——根据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画创作(画家作品)、批评、思潮等绘画现象加以总结,概括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定内在联系的原理原则。依据这一核心原则,编著者在美术史论界第一个提出将画论与画史分开,使得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该书充分体现了编著者对中国画论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思考。书中所选历代画论,慎择有代表性的各种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合理的分类,既有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不同意见,又有自己的分析见解并列出相应的参考篇目,条分缕析,匠心独具。全书充满了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感,既是优秀的教科书,又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广泛的适应面。周积寅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对历代画论家的论断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在充分肯定其合理部分的同时,又剖析了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明确指出其不可取的成分,摒弃了完全自然主义的罗列和一味溢美褒扬的片面作法。
  凡是成功的学者,总是在艰辛的探索中,根据自己的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画论辑要》出版后,周积寅又以20余年的耕耘,披沙淘金、焙石取玉,编著了约80万字的博士生教材《中国历代画论》(上下编),于2007年正式跟读者见面。在这一新的科研成果中,编著者首先以本体论对中国画论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解决了中国画的本质问题:画即是道;画为心物熔冶之成果;画乃情感之物。其次,从发展学的视角全面梳理了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研究空间。再次,在“功能论”中,从通行的艺术“认识”、“娱乐”、“教育”三大功能出发,梳理出了“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的中国画功能论,并在中国画功能论中分梳出了“审美调剂功能”,这是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另外,在“品评鉴赏”部分扩充了历代已形成的品评鉴赏的内容,使读者了解到更多的有关中国画论品评的标准,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欣赏过程的三个条件——“神会”、“体味” 、“意趣”。最后,在该成果中梳理出的“中外绘画比较论”,是前人从未作过的事情,对“美术比较学”学科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历代画论》有三大显著特色:最突出的特色是“重理轻法原则”,将画论与画法分开;第二,形成了严密、完备而又开放的理论体系;第三,是一部集研究、教材和工具书兼备的多用途的学术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画论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部力作,将中国画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画论史、美术史学界必将产生更长远、积极的影响。
  自古代以来,中国的书画史学者向来重视书画目录的著述,留下了不少书画著录书籍,但相比较而言,均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有的显得零碎,有的显得单一,给书画研究者不免带来遗珠之憾。为了使中国的书画研究人员和创作人员拥有一部更全面的画目书籍,周积寅、王凤珠(南艺图书馆副研究员)伉俪集30余年心血编著而成的《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辽至元代卷,共260余万字,从2002年起已相继问世。因供不应求,又出了增订本。明、清四卷正在编著中,近年内可与读者见面。全典编入历代5000余画家的7万余幅画作。典中的画目资料汇自海内外600多家博物馆(院)、美术馆、美术教育单位、美术研究机构及个人收藏的古代墨迹,亦包括近一个世纪以来出版印影的有关画册,图片等,编著者行文严谨,广征博引,考证详实。在汇编方式上,不只列其目,标出年代与尺寸,还将画题、幅式、材质、印记、藏家以至前人或近人的著录、鉴赏评述等汇集一起,成为一条词目有多项内容相互联系的辑录。更为重要的是编著者还在有些词目下加上了必要的“按语”。不仅查阅方便,而且更为周祥。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认为:“这是一部当代对中国画目研究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在书林中‘崭然见头角’,必将为国内外学人及美术史论研究者所欢迎。”
  周积寅对画派、画家的研究,涉猎范围较广。他不但是地方画派研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某些画派研究工作的发起人与组织者。在其主编的《中国画派研究丛书》、《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两书中,对15家画派和明清的16位宗师型画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完整系统的考察。
  周积寅的《吴派绘画研究》一书是美术界研究画派方面的较早的专著。对吴派绘画的研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独出新意。例如前人一般都认为沈周的重大贡献是山水画,而他却认为应是其花鸟画,并提出“所谓写意花鸟画,就是从沈周开始的”,对此论断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详尽论证。
  周积寅还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访问学者近藤秀实合作,对清代著名花鸟画家沈铨进行了共同的研究,形成《沈铨研究》的重要成果,引起美术界的关注。此书不但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对沈铨研究的空白,而且为中日两国学者在更大范围内的学术合作开辟了道路。
  研究扬州八怪是周积寅较早就开始的课题,尤其对郑板桥的研究,成就更为卓著。在他一生的画派研究著作中,有四分之一是与郑板桥有关的。与启功、卞孝萱合编过《郑板桥全集》(第三作者),自己的有关专著有《郑板桥》、《郑板桥书画艺术》、《郑板桥年谱》等以及论文多篇;此外还有《郑板桥书画集》(上下集)、《郑板桥诗文书画全编》等集资料性与研究性于一体的工具书。在上述著作中,他以考据学与美术学进行分析论证,对郑板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在诗文书画印等方面的成就均作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日本郑板桥学会称其是“中国研究郑板桥的最高权威。”
  周积寅在对中国画论、画史的研究中,一直坚持认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形成是历代画家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他从未孤立地看待古人,而是将他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中,扩大到与画派、画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做到了既有的放矢,又客观公正。同时他又不仅仅拘泥于古人的成就,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创造了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画论、画史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另外,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他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他的观点始终是:搞绘画理论研究的,一定要有实践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代绘画思想的真蹄。否则就只能是隔靴搔痒,无论怎样研究都论述不到点子上。为此,他在上世纪80年代前以理论研究为主,但不忘书画创作实践。80年代后,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读书写作的同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书画作品。他从自己几十年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一宝贵经验,为所有美术史论工作者和美术创作者们提供了一条完全正确的路径。
  周积寅从小就喜欢画画,少年时代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画家。大学毕业后终于如愿,踏上了实现梦想的征程,一手操文笔从事画论画史的研究与写作,一手持画笔在一望无际的艺术天地里畅游,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书画佳作,成为业绩辉煌的著名书画家。
  周积寅的画作,歌颂真善美,坚持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蒼润、秀逸、清新的独特风格。他山水、花卉兼善,工笔写意结合,放笔纵横,挥洒自如,既求之于意境之中,又得之于笔墨之外。作品气息淳古,面目独特新颖,具有典型的东方情调和民族气派,而画中的朝气和蓬勃的生命力,又充分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情思追求和对理想的寄托。观赏其作品,或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或安祥宁静、神游物外。
  周积寅爱画梅、兰、竹、菊,对梅花更情有独钟,一辈子视梅为师、为友、为知音,几乎达到了不知我之为梅、梅之为我的物我两化、天人合一的境地。他笔下的梅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时代感,特别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充分显示出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烈的追求。作者之所以能将梅花画到似与不似的绝妙境界,是长期观察、写生、以大自然为画本的结果。每到冬末春初,周积寅都要赴无锡梅园、南京的梅花山等地实地体验,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创作中,无论造型、构图还是笔墨技法,均不沿袭前人的思路,而是注重于追求自己的艺术语言。例如在梅花的形象塑造上,枝干总是挺秀劲拔,而花形则随手拈来,一笔画成一个圆圈,接着将许多形状不同的圆圈有机构成一个很强的整体。一朵梅花画一个圆圈似乎抽象,但从不同角度点上具象的花蕊后,就变得不但形似,而且生动传神了,所以凡是其作品中的梅花,往往比实物更加完美。
  周积寅的书法艺术,造诣精深,堪称一绝。先由颜柳启蒙,二王带路,然后又对真草篆隶诸体深涉苦练。他是我国研究郑板桥的“第一人”,在长期研究郑板桥的过程中,接触其作品多了,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竟将自己的书法写成了板桥体的“六分半书”。“六分半书”是周积寅对郑板桥书法艺术的形象总结。隶书中有一种“八分书”,“六分半书”意指郑板桥从“八分书”中取其六分半,还有一分半为行、为楷、为草、为篆。也就是说,板桥书法以隶书为主,但又掺和了行、楷、草、篆等成分。周积寅在书法创作中,并未像某些书法家那样一成不变地对板桥体进行单纯的模仿,而是在苦练研习中不断地创新。因此他的作品既传承了板桥体的神韵,又将该书体的艺术要素加以提升和发挥,激活为自己的意境,显得更加清新和峭挺。周积寅的书法作品形神兼备,潇洒自如,淡雅而又淳厚,是功力与才情有机交融的艺术结晶。
  周积寅以苦为乐,倾其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于中国画论、画史的教学与研究事业,奉献于书画艺术的创作,其人品、艺品、成就均得到了中国美术界的一致公认和极高的赞誉。2008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文化厅、省文联、泰州市人民政府和南京艺术学院,在省美术馆联合举办“周积寅教授70华诞从艺50周年师生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为其编著了专门纪念文集《永不驻足》。2013年11月,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省国画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在南艺美术馆共同举办“天道酬勤——周积寅教授75华诞从艺55周年书画展”。同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表彰大会”,向周积寅等25位美术史论家颁发了“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证书。该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盛赞他们:“都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美术史论工作者,他们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大众提高审美素养、继承民族文化精神,为美术创作者明辩了方向,为美术史论后学树立了楷模;作为新中国美术史论批评之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现代中国美术学的创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先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周积寅等著名美术史论家卓越的历史功勋。
  周积寅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在忘情地工作着,终日埋头于《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明、清卷约500万字的浩瀚文海中笔耕不辍,为其钟爱一生的中国美术史论事业再作一份不菲的奉献!
来源:黄桥历史文化研究第1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1-11 03:4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9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1-12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已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