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最后的木偶戏

2834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27 16:29:5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报记者 王维军 熊珠琴
    泰兴的木偶戏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尽可能地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不能总是固守在传统上的一亩三分地。
    1月26日晚上,泰兴文化馆的丁伟伏案疾书,起草一份申请专项经费的报告。
    自去年泰兴木偶戏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丁伟就在打这个申请的腹稿。
    “保护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那些乡下的木偶戏艺人太苦了,我们平时从有限的办公经费里挤一点补贴给他们,但毕竟只是杯水车薪。”丁伟说。
    原本很大众化的木偶戏,现在的境况好似它的传承人张玉宝的生活一样窘迫。
    张玉宝1933年出生,14岁那年以第三代继承人的身份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木偶戏班子。从此,他几乎用去一生的光阴,领着这个戏班子走村串乡,演了无数场的戏。
    仿佛如同一场戏,情节总有曲折迂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木偶戏的看客渐渐寥落,偶有零星演出,收入已不能维持生计,戏班子终究曲终人散。
    入选 “非遗”能不能把泰兴木偶戏传承下去呢?张玉宝眼里一片茫然。
前世今生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木偶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在瓦舍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木偶戏流派众多。泰兴木偶属杖头木偶,俗称三根棒,一棒支撑木偶头部,另两根棒操控双手。
    泰兴木偶戏由安徽流传而来,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泰兴木偶戏鼎盛,大小戏班子活跃于市井和乡村。1959年,众多的木偶戏班子合并成3个木偶剧团,演出范围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曾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连续演出长达数月之久,盛况空前。1971年,调整合并后的泰兴木偶剧团还在苏州为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做了专场演出。这是泰兴木偶最为风光的时候。
    1973年,泰兴木偶剧团更名为扬州木偶剧团。行政区划调整后,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泰兴木偶戏人才的流失。事实上,扬州木偶剧团的辉煌主要还是靠老一辈演员们打下的深厚基础。团里50多位资历较深的演员都是泰兴人。剧团已经退休的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华美霞、颜育和两位国家二级演员薛家余、殷大宁都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加入泰兴县木偶剧团的。这样的人才流失对泰兴的木偶戏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其后,活跃在泰兴当地多是乡村业余剧团,戏班子的专业化和规模化都不能和扬州木偶剧团相提并论了。
    这是泰兴木偶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
尴尬处境
    木偶戏的戏路宽广,分为文场和武场,人间天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典故,凡此种种,只要剧情需要均可入戏。 (下转2版)
(上接1版)
    张玉宝一辈子演了很多的戏,从《刘备东吴招亲》到 《双龙会》,很受当地老人的欢迎。
    “像 《陈世美不认前妻》这幕戏,讲到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张玉宝告诉记者。
    那么,如此富于内涵的木偶戏为什么现在观者寥寥呢?
    泰兴木偶戏用的是京腔,一句唱词咿咿呀呀恨不得要唱上一分钟,现在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品味了。再加上现在传媒发达,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年轻一代的兴趣与上一辈有很大的差异,对木偶戏之类乡土戏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致使观众链中断,木偶戏的发展举步维艰,生存难以为继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时,泰兴木偶戏的生存土壤本来就不是很肥沃,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时人们请来戏班热闹一下。家中有大事,如生子、进宅、祝寿、孩子考取大学等,还有为病人痊愈或是为其他事酬神还愿的,也会请来戏班祝贺。另外,丧事出殡也有请戏班子的,以酬谢宾客。这些演出市场非常狭窄,并且又没有专业的市场策划和代理人员,导致市场逐渐萎缩。
    泰兴木偶戏日渐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当地木偶艺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清贫一生
    月圆夜,小村庄的晒场上挂起帷幕,乐队叮叮咚咚打出华丽的调子。木偶穿着鲜艳的衣服粉墨登场。看不见乐师和配唱,只有影子魔幻般地在跳舞、说话、对打。木偶和光,在白幕上画出的影子,变大变小,制造戏剧张力。很多角色转换只有一个人在操控。晒场上,人头攒动。
    沉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偶戏的盛大场面里,老艺人张玉宝的嘴边挂着一抹风光的笑。
    张玉宝的家在溪桥镇邵岱村的一条乡镇公路边上,那座老式的二层小楼已经很斑驳了。一进院子是个葡萄架,挂着几根疏离的葡萄藤。古稀之年的张玉宝靠在墙上晒太阳。
    陪同记者采访的溪桥文化站站长黄玮说: “张玉宝待人和气,为人宽厚,对主家开出的演出费用从不计较,在民间口碑极好。那年月里,他一年四季都有演出约单,演出范围遍及周边县市。不过,谁会想到木偶戏面临如今的困境呢?”
    “现在,不少木偶戏艺人都已经转行了,难得聚在一起演一场。”张玉宝告诉记者,泰兴木偶戏班最多时有117家。
    演出收费低廉,导致那些艺人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来说,一场木偶戏的演出费是三百元,却有12个人分配,平均每人25元。像现在这样的天气,这些艺人需要在寒风中演出5个小时。
    “有时,两百块钱一场我们也演了,没办法,人总是要生活的。”同是木偶戏艺人的徐翠告诉记者。
    张玉宝毕竟可以在家绕膝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而徐翠的遭遇显然要糟糕些。快六十的人了,用她的话说,身子骨一半已经入土了。许是入戏太深了,一想到木偶戏沦落到如此潦倒的境地,徐翠不禁潸然泪下。
    就在前几天,她摔了一跤,腿脚不便,但还是被人接走了: “唱了几天的戏,每场收入才15元,如果经济条件好点,谁愿意去遭受这份活罪呢?”自幼唱戏的徐翠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她只能唱戏。 “哪怕价格再低,总要混点生活费。”风寒雪疏,徐翠刚到家。
    “我最喜欢唱木偶戏了,但现在听的人太少,为了生存,有时我还到黄梅戏班唱几场。”徐翠说。家徒四壁的她已经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戏种了。她跟着戏班子游走在乡村,在人家的丧事里流自己的泪。
    而徐翠的儿子,以前也是跟着她唱戏的。现在,他去了工厂。有孩子有老婆还要生活,他没办法。所以,并不难理解他当初把木偶重重摔在地上的举动。
    据了解,为了节约成本,木偶服装均由艺人自行设计,乡间裁缝缝制;所用的乐器,如京胡、二胡、锣鼓等主要靠祖传。现在,因为无钱更换,那些木偶的服装早已褪色,有的乐器也已经老化。
    在泰兴,像张玉宝、徐翠这样的艺人还有不少。他们的生活过得艰辛,但他们依然执著地爱着木偶戏。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当真是人生如戏。
谁来接替
    冬天里的一天,阳光灿烂,一家电视台采访徐翠。碰巧,徐翠正把满院子里花花绿绿形态各异的木偶往箱子里装。这些木偶已经在木箱里呆了很久,徐翠把它们翻出晒一晒。在她看来,这些木偶都是有灵气的,是有感情的,是她的心爱之物。不过,这一个斑驳的大箱子将被置于衣橱顶上,怕是从此尘封。
    就在不久前,徐翠迫于生计,想搁下她钟爱的戏剧另谋生路。她的女儿抱着她哭了: “不要担心,木偶戏是有希望的。”于是,徐翠又固执而坚强地守在这个简陋的舞台上。但问她为什么面临如此窘境还那么留恋这个舞台,她说,那是一种心里说不出的感觉,演戏时候的陶醉感,掌声之后的成就感。自幼学戏,徐翠割舍不了这份情感。
    曾经,徐翠对木偶戏的发展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她想组建一个规模大的戏班子把木偶戏传承下去。她甚至为此付出了几万元的费用,那时,很多学员免费吃住在她家,逢到外出演出,徐翠分文不取,全分给了那些学员。木偶戏已成江河日下之势,她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挽留他们。
    在木偶戏的盛世,学戏的人还是很多的。 “那时候啊,上门拜师学木偶戏的人真多啊。”张玉宝告诉记者。后来,学戏的人逐渐少了,一是木偶戏当初的风光不再,演出市场萎缩;二是即使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显得寒酸,大家纷纷转行另谋职业。这就让泰兴木偶戏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如此多的艺人离开这个行列,那么多的人才骤然流失,谁来填补这些空缺?这个濒危的戏种谁来拯救和继承?
    张玉宝说: “不要说学戏了,看戏的人都没几个了。”现在,张玉宝的技艺由他的女儿张英继承,徐翠的技艺由她的女儿刘军华在坚守,而自幼跟她学艺的儿子中途而退。徐翠一说到儿子就说自己是在 “造孽”,学了那么多年的木偶戏,到头来却难以养活老婆孩子,不得不到工厂打工。
    那么泰兴木偶会不会失传呢?徐翠的心里也没底: “谁知道呢?现在基本没人愿意学了,听天由命吧。”她忍不住再一次泪下。
救赎之路
    2007年7月,泰兴木偶戏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原本很大众化的戏种却要以非遗的方式加以保护,这其实是个让人尴尬的喜讯。不过,对张玉宝、徐翠这类的艺人来说总算是有了盼头。其实,他们的盼头很简单,指望着能下发点补贴改善生活,不至于受生活所迫离开舞台。
    “目前,泰兴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丁伟说,他们在全市中小学《乡土教材》中增设 “泰兴木偶戏”一章,普及知识,激发兴趣,从根本上解决传承之难;鼓励老艺人带徒授业,对老艺人实行津贴补助;让戏班进社区、学校演出;建立以木偶加工、木偶戏表演等为内容的文化发展公司,加快木偶戏的产业化发展,广泛开辟木偶戏市场。
    “邻近的扬州木偶剧团走出的成功之路就值得借鉴。”丁伟说。
    扬州木偶剧团近年来平均每年在国内外演出数百场,经济效益喜人。剧团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成功的路子有两条:一是发扬扬州传统特色,二是坚持走创新之路。剧团每年都有新节目、新“招式”出台。
    丁伟介绍说,扬州木偶剧团已经成功掌握了单人操控大型木偶进行 “变脸”和 “喷火”绝技,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据介绍, “变脸”和“喷火”原本都是川剧中的 “绝活”,让“木偶”代替 “活人”进行 “绝活”展示,难度可想而知。过去木偶只能进行简单的 “变脸”,而且必须由3个演员一起 “变”,最多只能变3张脸,还不能喷火。而经过剧团演职员工的长期试验和努力,现在已经实现了单人变脸,并能在短短8秒钟内连续变出8张脸,还能喷火。
    泰兴的木偶戏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为了生存与发展,它必须适应传统的民间习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尽可能地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不能总是固守在传统上的一亩三分地。 “比如,可以在木偶戏的内容上进行革新,像扬州就把《白雪公主》嫁接到木偶戏中,很受小朋友的欢迎。另外,在偶人和道具雕刻也可以注入新工艺、新制作,甚至加入抽象的卡通,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要。”丁伟说。
    2007年的泰兴新春电视文艺大赛中,溪桥文化站的站长黄玮把西洋乐器小提琴和中国的民俗戏种木偶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折具有现代风味的 《乡音》,这也体现了溪桥的两个文化特色,提琴文化和木偶文化。这个获得文艺大赛一等奖的现代木偶戏 《乡音》很受观众欢迎。
    从非遗申报的成功到木偶戏创新的成功,这是救赎之路么?那些老艺人似乎看到了泰兴木偶戏复兴的希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3-6 13: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泰兴现在还有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