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长安真帝乡——《千字文》解读之六十四

1309人阅读  8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18 20:50:0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5-18 20:50 编辑

长安真帝乡

——《千字文》解读之六十四

文/西楼雪

    长安,古时亦称酆京、镐京、京兆、大兴、永兴、奉元、西京等,今称西安,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开罗、罗马、雅典)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整个亚洲的人类起源地和东亚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长安,自周文王建立(约公元前12世纪)后,先后有周、秦、汉、唐等21个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的东方中心。汉长安与唐长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拥有逾百万的人口。汉长安城的未央宫、唐长安城的大明宫都是当时世界上影响最大建筑最华丽的宫殿。长安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

    古老的中国疆域辽阔,都市林立,即使在史前时期,也有众多的都邑,然而,历史上的众多王朝却选择长安作为帝都。据记载,汉刘邦夺得天下后,本想建都洛阳,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弃洛阳而建都长安。据记载,明朱元璋曾命太子朱标考察长安,有移都长安的意向,后因太子早逝而作罢。

    为何有这么多帝王倾心于长安呢?周兴嗣在《千字文》中用四个字概括了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浮渭据泾”。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凭据、凭恃的意思。本句意思是,长安的左边流着渭水,右边凭靠着泾水。

    泾水现称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源出宁夏泾源县境内,流经平凉、彬县,于陕西高陵入渭河。泾河输沙量极大,水极浑浊,是渭河中来沙量最多的支流。渭水亦称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源出甘肃渭原县,向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渭河的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长安城就处于泾、渭二水之间。

    泾水与渭水汇合之后,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浊,渭水清,水质完全不一样,《诗经邶风》中说,“泾以渭浊,湜湜(shí)其止”,呈现一条河中两边清浊分明的奇特景象,故有成语“泾渭分明”流传至今。其实无论清还是浊,泾、渭二水都带给关中平原丰沛的水源、富庶的土地、便利的交通。

    战国末期,关中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本就是秦国的“粮仓”,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秦国很需要发展关中平原的农田水利,提高粮食产量。此时,秦国已比较强大,如要兼并东方,首当其冲的韩国却不堪一击,随时有被吞并的可能。韩王无奈之下,采取了拙劣的“疲秦”战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北洛水(同为渭水支流)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以耗竭秦国的实力,使其无力东进。

    本想发展水利的秦王赵政(即秦始皇赢政)很快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施工中,“疲秦”阴谋败露,然而秦王很有远见卓识,仍然重用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郑国渠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郑国利用关中平原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地理形势,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形成了全部自流的灌溉系统,设计极其高明。考古家发现,郑国渠全长两千三百多米,底宽约一百余米,顶宽二十米左右,高六米以上。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罕见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适宜麦、黍、稷等农作物的生长。郑国渠建成后,雨水更加调匀,经济、政治效益越加显著,《史记》、《汉书》都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亩产一石半的产量,要高三四倍。

    从此,泾水给帝王们以充足丰盈的“大粮仓”,渭水给帝王们以便利快捷的水路交通,得天独厚的关中平原成就了帝王大业的物质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浊泾、清渭合流的地理形势,也造就了心胸开阔容纳百家的关中人。无论是清,还是浊,无论是物,还是人,只要有助于帝业的成就,关中人都会采纳。开凿郑国渠的郑国是一个例子,法家、儒家在长安(秦咸阳)的兴盛,更是如此。

    战国时,七雄混战,惟有秦国能笑到最后,在于能重用人才大胆变革。商鞅,本是卫国人,“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在卫国无法施展才华,被迫来到秦国,他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公元前359年商鞅任左庶长,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惩罚了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国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如无商鞅的变法,秦国的强大无从谈起。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商鞅等人的学说,曾写过雄论力辩的《谏逐客书》,深得秦始皇的重用,位居首辅。韩非,韩五室诸公子之一,亦是荀子的学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精于“刑名法术之学”。韩非见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但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万余言。韩非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后代推崇为“帝王之术”。

    朝非的书流到秦国,为秦王赵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后来虽然被逼自杀,然而其法家学说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秦王赵政遂逐一消灭了六国,定都咸阳(长安),成就了千古伟业。

    “乱世用重典”,法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和平时代,法家学说的不足就越发显现。于是,汉武帝对儒家学说十分推崇,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以“仁政”治理国家,使汉长安成了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其后,法家的“刑名法术”与儒家的“仁政治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影响深远,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形成了帝王之业的政治基础。

    到了唐朝,“泾渭合一”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是道教、儒教、佛教,还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长安城均能蓬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中原人,匈奴人,突厥人,还是色目人,在长安城都能互通有无,友好相处。无论是古风乐府,绝句律诗,还是秦腔梆子,蛮曲俚词,在长安城的上空,都能吟唱传诵。无论是黄河文明,还是长江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能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融通为中华文明。这就是合一,这就是统一,这就是帝都的大家风范。

    自然,古长安作为都城,处于中国地理南北交界地带,坐拥秦岭,向北是黄河流域,向南是长江流域,在周、汉、唐时期,长安正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区,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广泛的幅射作用。

    在军事安全方面,长安城东有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在北方,秦代所修宽达百米绵延千里的驰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击匈奴、供给给养的主动脉;在南方,有子午道、谠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可越汉中而抵巴蜀;东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关道,则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长安交通便利,水陆并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由此看来,古时的长安,怎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帝王成功立业之所呢?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请去西安一行,瞻仰那驰名中外的历代帝王的陵寝,看看那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便可略知一二了。

    附《千字文》原文:

“浮渭据泾”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18 21: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zfc700308 发表于 2011-5-18 21:43

谢谢关注!{: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0 23: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中华第一街-----长安街。长治久安!多美好的愿望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2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茶烟氤氲 发表于 2011-5-20 23:01
中华第一街-----长安街。长治久安!多美好的愿望呀

希望如此呀!问好朋友!{: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2 2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我以为政治上当"泾渭分明",看现在官商勾结,黑白相互渗透...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3 1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泾渭分明,泾渭合一。该该分明的当分明,该合一的即合一。我想这是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苏泰剑滨闻 发表于 2011-5-22 21:02
我以为政治上当"泾渭分明",看现在官商勾结,黑白相互渗透...叹

呵呵!向前看吧,慢慢来!问好苏先生!{: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hqxs 发表于 2011-5-23 13:20
泾渭分明,泾渭合一。该该分明的当分明,该合一的即合一。我想这是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

先生之言,好极了!{:soso_e160:}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