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热点讨论] 家长热衷于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校外活动场所的社会心理分析

1519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16 18:58:5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hongshi 于 2011-9-16 19:02 编辑

        这是我不久前写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部分内容,大家谈谈看法。
        1、补偿心理。家长觉得自己曾经在生活经历、成长经历中有过缺憾,那么这种缺憾就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70年代、80年代经历过高考,饱尝应试教育之苦,通过独木桥的“学业有成”的知识分子,目前应处于社会的高层,他们深知素质教育之重要性,往往不单追求孩子的分数,而注重孩子的才艺、体育素质的培养,他们中绝大部分家庭都将孩子送到校外活动场所,学习一项或多项体艺。70年代、80年代经历过中考、高考,也饱尝过应试教育之苦,但因为当时的升学率极低,没有通过独木桥的这大部分人,目前应处于社会的低层,他们切身体会到无学历,无知识的艰辛,从而非常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不惜一切代价想让孩子上个好大学(这也是农村家庭舍近求远到城区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他们中绝大部分家庭都将孩子送到校外活动场所进行各种文化补习。
      2、从众心理。个人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到周边有家长将孩子送到校外活动场所进行文化补习或体艺训练时,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输在跑线上,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未来增添砝码,迫于无奈随大流,也就给自己的孩子也报名参加,文化补习或体艺训练。
      3、社会压力传递。学生和家长对各种校外辅导班热衷的直接原因是升学竞争的激烈,更深层的原因,源于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找工作不容易,找理想的工作更不容易。对一般的人来说,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对广大平民百姓来说只有通过读书,读好书 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同时,陈旧的用人机制也是无形的操控手,考上大学的才是人才,考上重点大学的就是优秀人才,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是拔尖人才。无论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哪个单位招人,都美其名曰:“招聘人才。”因为是招聘人才,所以都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如此逻辑链下来,升学竞争激烈,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让各种校外辅导班十分盛行,使得补课问题屡禁不止,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只要以考定乾坤的前提不变,学生和家长就不可能轻松起来,只要他们有压力在,文化类补习班就永远能办下去,这就是市场需求。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一技之长则是敲门砖,所以很多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技能训练班。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课外辅导有偿服务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将学生的双休日变成星期六,星期七,将学生的暑假变成第三学期,上课学,下课补,学生没有一点休息和自由支配时间,将学生生活局限于家庭、学校、辅导班三点一线,孩子不堪重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16 2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还好本人没有以上那些心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