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自在柯桥不羡仙

1446人阅读  5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5 22:53:3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社戏锣鼓伴月升,腊肠香味随风飘。”柯桥,即使只读这些传神名句,已是令人神往。
自在柯桥不羡仙

  安昌古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2: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云骨”与天工大佛遥相呼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柯岩鲁镇上的阿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2: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龙华寺一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2: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各种水乡戏剧每天依旧在柯岩水上戏台上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2: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保存完好、位于柯桥段的古纤道精华部分,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人到此游览
  文/图 王远昌
  一天女儿说,“语文老师是南方人,讲起鲁迅笔下的江南戏剧,特有韵味,自在逍遥,让我神往。”心动不如行动,我带着女儿走进柯桥,文学巨匠笔下的家乡,不只有美戏,它的美味,尤其是美境,令蔡邕、王羲之、李白、陆游等众多文人墨客不惜笔墨作诗写序。
  步出萧山机场,温润的空气中夹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汽车沿国道前行,进入柯桥后窗外的景致陡然不一样了,密集的水网阡陌纵横,乌篷船漂行其中。嫩黄的油菜花、红艳的桃花等,竞相开遍宁绍平原与会稽山野。
  徜徉古镇舌尖上
  位于柯桥北部的安昌,是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镇,据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上娶妻,有师爷故乡之称。如今安昌人洗去铅华归于平淡,那些世事纷争都已不再入他们的眼。为家人制作可口的腊味儿美食成为了安昌人心中的快乐,因为制作腊味儿不仅仅是为了水乡人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更有一种思念的情愫在里面。正如描写安昌风情的文学所叙,“腌腊、风干、糟醉等古老的方法,意外让我们获得了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入口中,又上心头。”
  穿过安昌镇门花岗岩牌楼,走过抽枝吐绿的柳枝装点的古石桥,无限的风物仿佛立刻尽染眼帘,说行走在时光隧道也不为过。脚下的路由成百上千块厚重的青石板铺就向前蜿蜒着,被踩上的每一块石板都伴随有松动的咯噔声。斑驳的黑色廊柱、临河摆放的“美人靠”,即老街上靠近河一边建的古时专供小姐太太们休息的座椅,一一从身边掠过。河边两位老妪在一串串枣红色的腊肠下窃窃私语的表情,逆光下投到河面上的影像,仿佛时间在这一刻被定格。
  没尝过安昌的腊肠是不可以自居为“饕客”的。寻着浓浓的腊香我来到坐落于明清老街上的宝麟酒家,还没到午饭时间,店里人不是很多。找了一张临河的桌子坐下,点了盘腊肠、茴香豆和一碗黄酒。等待中,我们见到了在古镇上做“孔乙己”已10年有余的沈宝麟,街坊称之“老酒宝”。他方脸、大眼,留山羊胡须,头戴毡帽,身着旧时青布长衫,一副“师爷”打扮。诙谐多智、善观言察色、又有些癫狂,俨然一个孔乙己。当地人不分男女,都喜好喝鉴湖源头的塔牌手工老酒,据说像沈宝麟这样一天能喝上八斤的很多。余秋雨曾这样形容:“沈宝麟让我想起江南男人的智慧,半憨厚,如街前的河水细致却灵动。”沈宝麟对余秋雨的评价,很是骄傲,他说这是给安昌的赞美。
  “安昌腊肠之所以独特,是因这里旧时便是‘酒缸’、‘酱缸’汇聚之地。”沈宝麟如数家珍般地跟我解释这是安昌腊肠著名的原因。安昌以优质的绍兴黄酒和纯手工酱油为配料制成的腊肠味道纯正,为他处不能比。有句名谚:“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在水阁桥南端,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仁昌酱园,至今坚守着传统的纯手工天然酿造技术,配以小舜江水,所酿酱油质地醇厚,色泽黑里透红、香气浓郁、久藏不霉。再者安昌古镇人家多有檐廊,冬季干燥通风,便于晾晒而又不被阳光直接照射,长久保存不失原味。
  据镇上老年人讲,一日南宋高宗赵构来至安昌歇息,正值用餐时分,部下献上安昌当地百姓手工制作的香肠请高宗品尝。只见此物外观黝黑,看相实在不雅,便有几分不悦,问道:“此是何物?”随从答道:“本镇乡绅献上的黑肠。”高宗碍于地方官的情面,夹了一小块到嘴里。香肠一入口中,满口奇特香味,让人精神一振。顿时大悦:“此肉肠之味甚好!”击退金兵班师回朝后,高宗仍常想起安昌“黑肠”,便传旨绍兴知府,将此物列为贡品。一时安昌黑肠声名大振,成为远近闻名的绍兴特产。除了腊味儿,裹粽子、舂年糕、扯白糖等传统美味儿,都是安昌人年年岁岁、日复一日的味道。
  悠游稽山鉴水间
  柯桥古称山阴、会稽、越州。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进入柯桥,仿佛一切事物都与“柯”字有关联起来。四周环绕是柯山,柯山脚下绕柯水,柯水河上架起的是柯桥,还有北背柯山南面鉴湖的是柯岩。就连那被东汉蔡邕抽竹而笛的小亭子也有一好听的名字,曰“柯笛亭”。陆游的《柯桥客亭》中,曾有“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的美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还曾慕名到柯桥,在柯亭旁的放生庵内立有“放生御碑”。
  车子在一处浓郁唐代风格、略显古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穿过清幽的曲径,眼前一亮。汉魏以来采石工凿去半座石山,留下两“柱”孤岩浑然挺立。东边是号称石痴的北宋书法家米芾绕行数日才拜石离去的“云骨”,西首是由当地石匠一家三代历时二十年雕凿而成的天工大佛。“凿子魂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明代文学家张岱寥寥十二字,已是写绝了柯岩特色。
  号称天下第一石的“云骨”,是隋唐以来采石而成、最为奇绝的一大奇观。从平地上直插云霄,形体曲折,上宽下窄,犹如一座颠倒过来的宝塔。云骨高30余米,底围仅4米。远观宛若一炷烟霭,袅袅升空,故又称“炉炷晴烟”。
  仰望它惊喜之际,一群白鸽环绕着落在了与云骨相距不远的天工大佛上,引我绕到大佛正面,在佛前拜台上拜了三拜。台头仰视大佛时,只见一只洁白的和平鸽稳稳地站在了大佛的指尖上,慈祥的大佛与圣洁的白鸽交相辉映的瞬间,散发出和谐的光芒。导游介绍:“这座天工大佛开凿于隋朝末期,在唐初竣工。”“这样的一座大佛得多少人才能雕凿完成啊?”我问道。“好多人都想知道这个答案。这座大佛其实是当地一家三代人二十年不悔,接力而就的。”
  与当地人交谈中得知,在柯桥的山水间古刹庵堂众多。跨跃柯桥大部分区域的会稽山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既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胜地,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如王羲之等都多有到过会稽山游览并留下传颂千古的诗句,也是历史上的佛教重镇,继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之后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此地曾经塔寺林立,道场众多,始建于东晋的会稽山龙华寺便是其中之一。至今一千多年来,龙象辈出,传承千古。大香林南部会稽山上的龙华寺,是在距龙华寺原址不远的高山上依山势而建,是浙江境内迄今最大的寺院之一。龙华寺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加上即将建成的6万平方米兜率天宫,为汉传佛教创造出众多个第一。
  到龙华寺时,恰巧赶上午餐时间。多年拜访各大寺庙,却从未在寺院里用过斋饭。在可同时容纳500人的斋堂里,我遇到了一位留着胡须的中年居士。交谈中得知,他是浙江省慈善义工协会会长、会稽山龙华寺的创建人潘建国。自2002年与国学大师南怀瑾结识后,他有了打造弥勒圣境的决心。历经6年,耗巨资建成的会稽山龙华寺于2013年9月迎来开光大典法会。崇尚“包容,和谐,快乐”之弥勒信仰的潘先生在庆典那一刻起,志在弘扬正信佛法。“在寺中怎么没有见到烧香、烧高香、烧大把香的人群呢?”潘先生告诉我,龙华寺落成至今,为间接减少PM2.5对环境的影响,他一直秉承向来寺庙的居士及香客赠清香三炷的原则,转变香客信众求神佛“保祐”、“发财”、“升官”等等扭曲心理,提倡以“恭敬心、至诚心、欢喜心”礼佛的“自力信仰”。
  自在美戏不羡仙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杏花三月,百花争春。代表越文化主流的水乡戏剧亦都是好戏连连,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不同剧种在柯岩水上戏台、安昌镇口城隍殿前古戏台、王坛舜王庙、土地庙前临时搭的草台、宽敞的街上搭台随时上演。
  我曾跟着当地的越剧团、绍剧团等去柯桥的王坛镇、兰亭村、新豆姜村等乡下看社戏演出。生动而接“地气”的戏剧吸引着城乡百姓热追不疲,不减当年陆游笔下“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的盛况。新老戏剧艺术家不记得有多少个元旦、春节是在舞台上度过的,刚刚故去的老一代美猴王“六龄童”章宗义以及他得意弟子“江南美猴王”刘建杨,更是将绍剧经典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绎得令观众痴迷发狂,且百看不厌,1960年该剧录制成同名戏曲电影后,发行72个国家和地区。
  据浙江省一次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在“最迫切的文化需求”一题中,全省超过60%的调查对象希望能看到各种戏剧、戏曲演出。当时柯桥齐贤镇兴浦村的30名调查对象中,就有25人希望能经常看戏看演出。对看戏的喜爱超过健身锻炼、上网等其他多个选项。与那些现代的娱乐方式比起来,这里的人们更喜欢赶上百花勃发香气的日子,乘着乌篷船看临河的草台戏,水中的人影隐隐绰绰,停泊的乌篷船竖竖横横,河上的波光闪闪烁烁,从岸上飘起来的唱腔或深沉隽永、缠绵柔和;或豪迈雄阔、披肝沥胆;抑或朴实流畅、生动活泼,让人亢奋。
  傍晚时分,漫步在鉴湖的古纤道上,夕阳的余辉将眼前的场景抹上了金色的光辉。回响起《纤夫的爱》中“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那悠然、惬意的曲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