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家长不在乎孩子当泥瓦匠

2370人阅读  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7-17 09:44:04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澳大利亚堪培拉北高奔小学: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家长不在乎孩子当泥瓦匠


■澳大利亚墨尔本南奥克利小学三年级学生和他们饲养的绵羊、母鸡、兔子、天竺鼠。
  2010年,8岁的李香书随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的父亲李永涛来到了堪培拉。4年的学习生活,彻底让李香书爱上了这里自由的学习氛围。“澳大利亚的老师就像一个朋友一样,你不会觉得这个老师严,那个老师凶。校长有时候路过我们班,还会突然拐进来给我们表演魔术——看,我的大拇指断了!”
  “小学生应该穿校服吗?”跟预期中的自由散漫不同,澳大利亚的公立学校也要求全体学生必须穿校服。在国内习惯了一切统一,听从要求的李香书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班上的孩子们却有不同意见。
  学校的解决方式,是让同学们一起写个小作文,共同讨论穿校服的利弊。“有些同学觉得穿校服不自由,有些同学又觉得穿校服省事儿。大家最后在一起讨论,得出的结果是,还是要穿校服,这代表我们是一个集体,这是我们北高奔小学的象征。”经过了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对校服就认真起来,学校的校服可以买二手,也可以把自己的旧衣服标价卖出去。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还会把穿过的校服集中起来,当作礼物捐给学校,再次售出的钱用来做学校的发展基金。布置这种讨论的时候,老师们完全把小学生当作成年人来认真对待。
  李永涛觉得,思辨性作业的影响远远超乎了孩子的童年。他自己是国内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每次期末都要三番五次跟学生强调,不要抄袭,要有自己的创见,可交上来的论文里还总是抓得出李鬼。在堪培拉上课的时候,当地同学作业中的论述、引证,其中体现的独创性,都远远超过了同龄的中国学生。“澳大利亚从小学就开始强调孩子的自学能力了,同样是学热带雨林,我们可能就是死记硬背,每天有多少亩雨林消失啊,最长的河流是多少多少米啊。我女儿他们的作业是上网自己查资料,给你发了一张表格,上面有20个栏目,让孩子去查雨林的知识,自己设计题目,准备出答案,再到班级里互相考。还可以选一个濒临灭绝的热带雨林动物,选哪个动物,判断它是不是濒临灭绝,都要孩子自己动手查资料。最后作业呈现形式是设计一个T恤图案,看谁的宣传效果好。”
  澳大利亚的家长真的不在乎学习成绩吗?李永涛心里一直绕不过这个弯来,直到一次参加自己同学的聚会,组织者是一名大学教授,席上她的儿子谈到未来的理想,告诉众人,他想当一名泥瓦匠。李永涛听了大跌眼镜,却看到这位大学教授高兴得起身拥抱儿子:“这是个好职业,太棒了!比我的薪水都高!”
  “他们不像咱们,职业高低贵贱差别这么大,不管什么职业,只要孩子喜欢就行了。”李永涛分析,澳大利亚的社会已经足够发达,生存就业不成问题,不是非要有大学文凭才能找到工作,因此澳大利亚家长对成绩没那么看重。而教育资源的发达,又减轻了学生们竞争的压力,澳大利亚的小升初,正常情况下是继续按照片区就近升学,学生的升学成绩,是按照每学期期末考试与毕业统考的分数综合计算,如果有心仪的学校,学生可以拿着分数和老师写的推荐信去申请,若是申请失败,仍可以继续在片区内的初中就读。
  当学校不需要受制于分数,老师给学生、家长以极大的自由度,学校不去要求所有孩子都必须升入大学时,他们就是把学生当作独立思考的主体——“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力。”
  回过头来看,李永涛总结,澳大利亚的教育主张顺其自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老师总是在说“我不能强迫别人做事”。但以中国人的眼光看来,这样的宽松也使其基础教育过于轻松,到了六年级,很多学生还不会使用乘法口诀。相反,中国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基本功确实扎实,但最大的问题是过于讲究统一,什么都有标准答案,全班同学都按照同一个进度学习,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李永涛感叹,如果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基础教育能结合起来就好了,而这并不是靠一个家庭能完成的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