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三说丁文江---赏芝堂

2540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8-19 19:10:2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三说丁文江



赏芝堂




    丁丑腊月将近年关时,常有友人或学生来访。读书人的圈子谈的多是书,是读书人的历史与现实。闲谈之中时时泛起一些对过去的人和事的怀想,也算是一种情绪吧。


    一天正和友人闲谈,又说到了丁文江,感慨万千。


    按照老习惯,农村里的人一定要在腊月修缮祖茔,有的地方在腊八节修,有的地方不定时,某的家乡在除夕下午。中午吃团圆饭,下午培修祖茔。据说那些旺户或子孙有出息的家族,祖坟都隆得老高的,用村里人的话说,是在长。而那些衰落的人家或后代没有什么出息的人家,祖坟或扁蹋或凹陷。这些似乎不可信,但现实中情形往往是如此,那些从农村考取大学或中专的,或虽未考出但在乡村有一技之长的,没有哪家祖坟不长的;那些浪荡子弟,考不上学,也没有任何本领,不会种田又无技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整日吃喝玩乐,他们家的祖坟不是凹陷就是缩小。这中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农人们神化的说法遮盖了这种科学的联系。一位现代名家说过,历史上写作民族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那些不断生长隆起的坟茔,之所以在长,是因为年年培土修缮,而愿意或总想着培修祖茔的人家,大多有较好的历史感和上进心。他们知道祖先们是什么人,想干什么,想怎样地生活,知道祖先们巴望着子子孙孙们一代胜过一代。这种意识成为驱他们上进的动力,代代相传。那些不长的坟茔多半年久失修,山中的那一堆堆土在风雨浸蚀和鸟兽践踏之下,毁坏是必然的,不年年培土种草植树便难保永存。那些浪荡子弟,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所出与未来,祖先是何许人物,想什么,做过什么,祖先希望自己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等等,简直是多余的事,何必操心费神!祖茔在哪里?是下沉?是上长?关自己屁事。这种心态或心境是无论如何培养不出向上与向善的人物来的。父亲开始向下与向不善,儿子则会更过。有其父,必有其子,于是代代沉沦。这是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的必然。祖坟在乡村里便是家族的史书。它的沉与长指示着子孙们对家族史的漠然与关注,进而指示着家族的命运。




    祖茔修缮、丁氏墓庐的荒凉与腊月的习俗是三个小话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难以命名的大题目。某与友人谈得兴趣正浓,有人敲门,是一位学生和她的一位中学同学。她来长沙走亲访友,并来给某拜早年。同行的那位女孩子是听说某爱闲谈,某家常有清谈的读书人,特意跟来旁听或入伙的。


    某与友人闲谈中处处提到丁文江,她们俩听出了眉目,便加入到清谈圈来。那女孩得知丁文江墓地在长沙,异常兴奋。她说她一个多月前看过一家青年报,有一篇讲丁文江的文章,里面说不知丁氏墓在何处。某觉得奇怪,怎么会有人不知道。问她是哪家报纸,她却记不得了。某的学生则说没什么奇怪的,她在这里读了四年书,从未从野径上过山,也不知道丁教授就在宿舍后面不远的山坡上。某拿出了某写的两篇随笔:“说说丁文江”与“再说丁文江”,她俩看过后说:怎么会这样?某不知道怎么会。


    清谈几个小时,来访者走了。入夜,某在寒风中散步,想:那两个女孩和青年报上的那个写文章的人都不知道丁教授的墓地在哪里,并不是件怪事,山脚下那么多人不知道。她们知道丁氏是谁,只是不知道丁氏葬在何处。和这里天天在丁教授墓地演现代戏却不知道丁氏是何许人也的大学生相比,让人快慰多了。不知这里的在丁教授墓地演武和弄舌咬唇的大学生们对待自己的祖茔是什么态度?许不许他人在自己的祖茔做同样的事?真想在某天登山时问一问他们。这事难做也不能做。散步中,某倒是想到一件可以做的,就是那两个女孩在清谈时建议的,把那两篇随笔打印出来,寄给那家青年报社。发不发表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希望那想知道丁教授下落的人知道丁教授的长眼之地及其状况。说不定那作者有个什么大款朋友或亲戚得知情况后会拿出一些钱来修缮丁教授的墓地,让山下的师生们及其他地方的学人们,看到丁教授墓地的辉煌时,增添一些对自己学人身份的自豪感。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7-8-19 23: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赞一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