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九州凝韵——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审美(一)

2297人阅读  5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8-12-16 16:02:06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九州凝韵
——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审美(一)
演讲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王贵祥教授

  今天谈的是建筑的艺术,建筑的欣赏。但实际上欣赏很难有一致的看法,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有文化的差异,有教育背景的差异。比如说在美国很多中国人的喜庆的日子,很多美国人很热情去祝贺,穿着白色的衣服,还拿了很多的白花。中国人觉得很扫兴,我的喜庆日子怎么会这样。这就是一种差异,建筑的艺术欣赏也是这样,对同一个建筑,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的。我举两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我和我的老师莫宗江先生出去考察,他看到那些地方的清代建筑,经常摇头:哎呀,太糟糕拉,艺术水平太低了。特别是那些清代的佛像、雕像,哎呀,糟透了,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他经常这样,“哎呀,糟透了,糟透了”,这是很高的水平。再看,我们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地方干部带我们去看一个园子,里面堆满着乱七八糟的石头,你凑近了看,会觉得很恶心的,可是他却说多美啊,这就说明建筑的欣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有文化的背景、教育背景的关系,也有社会背景、社会阶层的关系,所以我就不从这个角度谈,我想稍微谈一点道理,中国建筑怎么回事,那么我的论题就是中国人的建筑观。 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建筑了解多少呢?我们所受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西方的理论,所以我们的思想很多是西方的传承,我想作为一个比较,很快的把西方人的建筑观介绍一下,这样我们才好进入中国。

  坚固,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及其发展

  最早最系统地从建筑学的意义上来讲的是古罗马的一个叫维特鲁威的建筑师,他写过一本书叫《建筑十书》,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西方唯一一部尚存的古代建筑学手稿。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所有的建筑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威特鲁维的建筑思想来展开的,也就是说,它的话语体系,都是围绕威特鲁维的建筑思想来的。威特鲁维已经从宗教的那种非常迷茫的方向分离出来,他的原则很简单:坚固、实用、美观。
  到了16、17世纪,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所以我们现在说经济、实用、美观,经济这样一个原则是哪儿来的,显然是16,17世纪来的。而在1501年,法国一个建筑学家德拉姆提出了建筑应该更完美更省钱,已经把省钱提出来了,这样就第一次把经济性作为一个概念来提。后来又出现了卫生的概念,卫生的概念是很晚才出现的,对于建筑的认识越高,要求也越高。我们看一张图就能看出来当时法国人他们对于建筑的认识: 图中,画面的中间做的叫做理性,后面两个一个是坚固,一个是美观,底下楼梯是便利,便利就是实用、实用、坚固和美观,围绕着理性,前面两个神,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理论。这样一个画面很典型的代表了17,18世纪法国人的建筑思想。这样坚固、愉悦和理性的思想就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思想,例如:建筑的主观客观性,风格与个性,经济和保护的思想。
  新时期三原则:形式,功能,意义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两位很著名的建筑师勒杜和布雷。勒杜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很著名的一个建筑师,他在当时就提出了功能主导下的统一、适用和经济。另一个是迪郎,他提出适宜、经济、坚固、卫生、舒适、对称和规则,简单,认为建筑唯一目的是找到最适合,最为经济的步骤。所以我们现在的口号、经济和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不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而是我们延续了西方几千年建筑理念的成果。在19、20世纪,西方的理念也在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它对古代的那几个原则:坚固、实用和美观进行了反复斟酌,发现它不能覆盖很多东西。比如说形式和功能;另一方面,建筑还有一个meaning在里面,建筑是要说话的,它要表明“我”是哪个时代的,“我”是某个建筑师的,“我”是什么地方的。同时它要说“我”是纪念性的,“我”是宗教性的,这就是meaning。所以建筑除了形式和功能以外,还有意义。这就出现了三个基本的原则:形式、功能、意义。

  Context and View :理性的思考
  20世纪除了探讨形式、功能和意义外,人们也在思考建筑的原则除了坚固、实用和美观,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别的思想。比如说context——建筑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和周围的环境对话。比如说我们的国家大剧院,它如果放在上海,或者远郊,就不会看起来不舒服。但是它放在北京的中心,就缺少和周围环境的对话,和故宫的对话,和北京几千年历史的对话。这是context的问题。 此以,建筑还有一个意旨的问题——建筑有某种view在里面。比如说50年代建人民大会堂、建十大建筑。这就表达了中国人民刚刚站起来要表达我们的一种民族精神意旨。建筑有意旨,建筑师也有意旨。我想做什么东西,我要表达什么东西,这就是一种view。所以,意旨也是一种理念。除了意旨,还有结构,结构也是理念,包括材料和材料的表达。所以建筑的理念不仅仅是坚固、实用和美观,其实还有个性、形式,功能、意义和结构等涵盖很广的东西。这是对西方建筑理念的一个很简单的回顾。

  西方建筑思想的根源
  那么,西方人的思想从哪里来的?西方人的思想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坚固、实用和美观的来源,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是直接从柏拉图来的。威特鲁维的建筑三原则和柏拉图的哲学三原则——真,善,美是对应的。善跟实用是关联的,美跟美观、愉悦是关联的,而真实包括好几个概念:材料的真实,结构的真实等。斯克鲁顿在他的《建筑美学》里举了一个例子:你在一个很好的厅里面看到有一根大理石的柱子,你会说“哎呀,太美了”。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你说,这是人造大理石。你马上会说“哎呀我上当了”。结构的真实,材料的真实,包括建筑本身的真实和合理,都跟真有关系。所以坚固、实用、美观跟真、善、美是有关系的。

  中国建筑的神韵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建筑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也要放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上,哲学观念上。和西方人的真、善、美一样,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贯穿很多年的哲学理念,比如仁、义、中庸、中正、行德、知行、礼乐、孝廉。我从中抽取了几个个思想,我们从这些思想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建筑,是不是比简单的看中国建筑有多美多精细要来得实在一点。

  体正中和的人伦象征——中庸与中正
 
  首先,中国人在建筑中要表现什么呢?体正中和的人伦象征。它在哲学中就是中庸和正允,即中正。这一组和西方的“善”有点接近,但是西方人的“善”首先要有作用、有效用,中国人的“善”则不谈这个。中国人的“善”首先是谦让、是中庸、是一箪瓢、一斛饮,这样一种非常圣人化的东西。 首先是居正,居正才能表现出“善”来,行端坐正。中国人的思维、行为和建筑都要表现出“正”来。举个例子,有个皇上说“朕宫中尝辟一室,名为损斋,屏去声色玩好,置经史古书,其中朝夕燕坐,亦尝作记,以自警记曰,尝谓当天下之正位”。皇帝是天下的表率了,所以他要居正,这其实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建筑上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
  中国建筑凡是带有一种比较正统的观念,和人有关系的,是比较重要的建筑,例如宫殿、寺庙、衙署、陵寝和住宅,一般都是要对称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坐北朝南的,主要建筑一定要做得很正。因为在族群中间的按照人伦的阶梯,长辈或者是高等级的比较重要的人一定要坐在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位置上,然后其他人坐在各自位置上。在他的前面,负阴抱阳,一定要有比较空阔的空间。这样基本上形成中国人的基本的建筑观念,这是中和、中正。
  还有一种概念叫园——园韵。中国建筑讲究园韵,因为中和的最高境界就是园韵。中国建筑里经常有一种理想化的建筑——辟雍。辟是一种玉,雍就是圆和,也是中和的意思。圆而中,中而和,所以辟雍是中国建筑最高的一种典范。皇上在辟雍里讲学,因为皇上代表一种人伦的规范。辟雍周围有一片水环绕的圆形,后面叫“彝伦堂”。“彝者常,伦者理”,都是伦理的东西。另外中国建筑凡是最重要、代表人民人格地位的在建筑命名上,都体现了中正、中和,都体现了“和”的概念。我们知道的紫禁城、故宫主要的建筑——大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和。两翼的建筑:体仁、弘义,都跟伦理宗教有关系。西郊的园林:颐和,还是和;元明,表现一种元。万方安和,还是和,它同时还代表天下太平,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中国人以和为贵,“和”确实是中国人一个相当高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从建筑上看,它的所有表达,其实都是体现一个中正一个仁和。北京本身的位置就是要表达这个位置是天下居中的,在中轴线上。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大儒,叫做朱熹。他就说过:蓟都,乃天地间好一个大风水。我不是宣扬风水,而是古代人一个思维,它在选址的时候,有一个面向和朝向,两囿的护卫。北京的风水太好了,天地间好一个大风水。当时北京还不是一个全国性的都城,蓟都是指北京这一片。为什么说它好呢?背依燕山,右边有太行,左边有渤海,山水对应;前面左边是泰山,右边是华山,青龙白虎;中间嵩山——案山,风水讲案山,前面有一个案子,就像坐下看书;更远的是湖南的衡山。所以他就说北京是中国的最中心。
  凡是中国代表性的建筑都是这样的。寺院、祭司性建筑、住宅,都是居中的建筑,都经过对称的处理。文化一变异就不一样了,左边是葬传佛教的建筑,它就不受过分的影响,灵活自如一点;右边,孔府,地形非常复杂,但中轴线非常强烈。他是中国的圣人,必须强调这个正。比较一下,西方建筑对称的概念很晚才出现,实际上是文艺复兴以后提出来的,可能局部是对称的,但整体并不在乎,非常随意,没有表现人伦道德,中正人和。这是第一个概念,中国人讲究中正仁和,建筑都是对称的、合和的。

  来源:《财富清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16 16: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九州凝韵

——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审美(二)


演讲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王贵祥教授

  “卑宫室”的建筑思想:与奢侈对立的节俭观——仁与义

  贯穿中国人思想最多的,恰恰跟西方相反,西方人强调坚固,强调装饰、纪念性、要持久。中国人从来没有把持久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讲的是卑宫室——一个帝王,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伦规范的人,他的建筑要小,不能过分的追求土木,追求大。说到仁,实际就是约己,约束自己。

  卑宫室的主张是孔子提出来的,他的核心是“约己予人”。如果帝王没有约束,他的权力很大,他就会把全国的财产拿来个人享受,所以必须用理念约束他,才能让他接近儒家的人伦道德的要求。他自己说:“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大禹是人们的典范,我跟大禹的观点一样。自己平常吃饭要简单,留出好东西献给鬼神。不强调服装的华美,但是强调服装的装饰,因为装饰表达人的身份。宫殿建筑要小,要把力量发在疏通水道、灌溉。中国历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水利,所以对水利、沟渠的重视恰恰和“卑宫室”是对应的,这种与“卑宫室”的对应反映了两种建筑思想一种节俭,一种是奢侈。这里边包含了礼、乐、孝、廉、智、信等等思想。

  中国人最高的建筑境界是什么呢?并不像西方十六世纪,追随古代,说罗马建筑伟大,希腊建筑伟大。中国建筑谈论古代时从来不说她伟大,都是说他简朴。 墨子说尧、舜的时候,他就说:“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 采椽不斫”。茅草屋顶,用土阶,根本不加石头铺桩。而他认为比较坏的是像夏、桀、殷纣那样花费很大的建筑,这样形成一种很基本的概念:节俭是一种美德,建筑应该是卑小的。

  最极端的是墨子的观点。墨子说:“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避湿润,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墨子还批评了当时追求奢侈的建筑思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他认为宫室大规模建造会造成政治危机。管子比他稍微有一点经济头脑,管子是齐人,齐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是很有特点的。他也反对奢侈,他说:“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台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过分的建台建榭,彼此都会有埋怨。但他还是主张要建,如果不建,皇帝的钱就变成私藏了,老百姓穷,不如拿出来建,老百姓还能分一杯羹。“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美垄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在他看来,大兴土木,造成一种财富的流动,这样贫困的百姓才有衣食之源。管子是很早的经济学家,很有经济头脑,他比墨子实际一点,认为必要的土木工程给老百姓的带来福祉。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真正代表帝王的利益,代表人物是法家的苏秦。他认为建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了帝王的身份,建筑帝王怎么想就怎么做,甚至认为建筑建造的让帝王感觉到好看,愉快就行。但是中国的主流的思想都是卑宫室,包括孟子,说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如果建筑很高让我感到很高兴,让我感到趾高气扬,我是不会去做的。孔孟是人伦道德至上的,他强调节俭是和他的人伦道德对应的。包括后来的一些帝王,凡是表达自己是圣王的,都要强调自己的节俭,最典型的是李世民。李世民在他最盛得时候,建了一个宫殿,完全用草作屋顶,就是想表达自己和人伦道德最吻合的。

  中国的历来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治黄、治水,中国是个多灾的多家。历史上大概灾难相当多,旱灾、水灾、蝗灾。从秦代,有秦渠,汉渠,一直到毛老人家,都是关注黄河。李约瑟,一个的西方科学家,他说,中国的历来政府、统治者,都是水利工程型官僚政治体系,很有意思,因为中国必须搞集中,不搞集中就不能搞大水利、修运河、修黄河、修都江堰,中国的体制跟这个有一定关系。李约瑟虽然是科学家,但是他讲的很有政治意味。

  大同理想:井田制、均田制与“五亩之宅”——仁与德

  大同理想是中国人的很早的一种思想,它也反映在建筑上。大同首先是孔子的理想,是孔子仁与德的一种追求:“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残疾人必须有人照顾;东西可以随便摆在那里,供大家分享;自己有力气,不使出来效力就好像很不好,这是他的理想。

  大同思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在井田制度上,井田是一种理想化的土地分配制度,一个九百亩的地,中间一百亩分出来,一家两亩半的宅子,中间有80亩的地是公田,公田大家都来种,先种公田,公田种的交给国家,然后再去种自己的。家家户户都是互相依托的,这就是井田制的思想,后来又变为孟子得一种住宅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有一个八口的家,有一个五亩的庭院,这个宅院要种上树,养上鸡,养上狗,养上猪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这种理想后来发展成为家庭内部的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后来发展到所谓四世同堂。明代嘉庆皇帝给河南一个人赐一个匾,他们已经十几代住一个大宅子,表示这家人非常和睦。家庭内部一个很好的场面,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人的住宅理念。

  从北魏到唐代的四五百年的时间,统治者实行的是均田制,“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这个也反映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想要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陶渊明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最好是一个十余亩的宅子房子,前面有榆柳,桃李,非常好的环境,可能很简陋,是草屋,但是有很大的面积,过得很悠哉。白居易也是这样的:“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所以这就是古人的居住理想:有一个宅子,宅子旁片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是陶冶性情的地方,琴棋书画,一种非常自然陶冶地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并不是那种非常美观,耐久,倒是主张蝉噪虫鸣,雨打芭蕉,一个非常自然的环境。

  营邑、立城、制里、割宅: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礼”与“行”

  下面我们看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中国人特有的规划思想,这个规划思想反映的是中国人“礼”与“行”。“礼”是一种等级,一种规范,“行”是一种管理,一种遏制。城市规划主要还是通过“礼”与“行”表达的,把大家管理起来需要一种约束,一种限定,这种限定最开始就是“坊”。最近我刚刚看到西方的一本书,说的城市有两种,一种是网格化的,一种是自然地生长的、有机的。中国大部分还是网格化的,代表一种政治管理,就是划出网格,网格为什么要划出“坊”,“坊”是从那里来的?他是从“防”过来的,“防”就是预防,防范。

  中国人要把居民组织起来,“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基本的思想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就是把地划成很多方块,形成一个城。在城里,量出来供人居住。这个概念在汉代变成了一种规划思想,后来被腰斩的晁错说“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相其阴阳”是看风水,就是先把这个地方看一看适不适合人居住,地平不平,阴阳关系好不好,太阳日照情况怎么样,天气情况好不好,水有没有被污染等等。“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围出一个“城”来,分成“里”,在“里”里再分出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就好像把这个城市像田一样划出道路来,做出横平竖直的路,“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晁错就是这样一种规划思想。

  “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把“宅”、“城”、“里”这三个层次都给谈到了。古代中国人就是这样一种思想,它是一种网格,这种网格带有一种人为的设计在里面,“每十户以上共作一坊,每户给五亩充宅,并为造一两口室宇,开巷陌,立闾伍,种桑枣,筑园蔬,使缓急相助,亲邻不失。”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彼此要互相帮助,不能“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互相帮助在里“坊”是最适当的,这就基本是中国古代的居住思维。

  来源:《财富清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16 16: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九州凝韵
——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审美(三)


演讲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王贵祥教授

  “形”与“势”、“美”与“巧”

  中国人也讲一些美学观点。比如说,“形”和“势”, “形”和“势”这个概念,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谈,军事上谈,城市上谈,自然景观谈,建筑上也谈。风水有两派,一个叫形势宗,一个叫理气宗。我认为形势宗还有点道理。刚才说北京天地间好一个大风水,那是形势宗的。就是根据周围的山形水势,周围的沙石、水口走向、朝山暗山的关系来看一个地方的风水。这种形势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环境感觉,它很有意义。但理气宗根据这个人的生辰八字,根据天上的游年,神的游年对应,这个就胡说八道,没有任何道理了。

  形势宗,“形”和“势”的关系在中国谈得很多,最典型的有两句话:“远为势,近为形,远观是势,近观是形,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研究风水的一些人注意到,“势聚乎粗,形在乎细,势可远观,形须近察”。在一定的距离,中国建筑讲一个势,一个组合的概念,起伏跌宕,一个组群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单体。梁思成先生谈中国建筑,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比喻:看西方建筑就象看油画,站在一个距离刚好去观赏他,看中国建筑就是看卷轴画,徐徐展开,逐渐展开才能看全面。看故宫的时候,老远看不见故宫,先看到大清门, 然后清木廊,远远看见天安门,过了天安门再看端门,一点点展开。一个眼看见东宫门,它故意挡你,好多树和山挡着,“欲通则塞,欲疏则密”。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远处看大的感觉,近处看小的感觉,看形。所谓远就是千尺,千尺为势,千尺大概是三百米,这时候看不见细部,就看群落关系,起伏跌宕的关系。到大概三十米,一百尺的时候,必须看细部了,包括斗拱、彩画。

  中国区别于外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人不过份讲究“美”,而讲究“巧”。中国的建筑艺术观念最强调的不是“美”,而是“巧”,比如巧夺天工、小巧玲珑、 鬼斧神工、独具匠心、妙若天成等。中国人的建筑艺术审美趣味,在于创作上的精妙和灵巧。故宫的瓷器,非常艺术:瓷器那么薄,还要能彼此镶嵌上,不仅镶嵌,还要转,天干地支,阴阳八卦能对上。到了明清,中国的艺术品都是精雕细刻的,一个雕刻品,比如象牙雕刻可以雕出很多层来,当然这种艺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太琐碎了。所以明清的东西不耐看,而唐宋、北魏的建筑耐看,痩骨清象。山西一个非常偏僻的唐代小店,非常小,三间店,一看就给人一种唐味,曲线非常好。 但是清代特别工整,特别琐碎,特别细致,这就是“巧”,过份追求匠的层面。

  早期建筑比较简单,比较古拙。梁思成先生非常喜欢早期建筑,因为特别符合艺术审美得的那种大气,到晚期建筑比较琐碎。元代的东西,就比明代、清代的故宫潇洒的多,斗拱与之前的比较也细腻了,但还是比较古拙。其实中国也讲美,早期建筑比较潇洒,曲线很飘逸,到晚期,变得工整,琐碎。这是“形”和“势”的关系

  “气”与“体”的观念——精神与物质二元对立概念

  再来谈一下“气”和“体”。在精神和物质二元的观念在中国就体现为“气”和“体”。中国人观念里有“气”的概念。中国人讲天地山川有钟灵毓秀之气,文章诗歌有浩然之气,绘画有生动的气韵,人有气质,“气”是中国人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气”是中国风水术的基本依据。“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好的风水要藏风纳气。“易而谓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气”有物质性的一面,它可以化成风,化成雨。也有艺术性的一面,“气”表现是气韵,气派,气质。建筑其实也有气,建筑是“气”和“体”的对应。“体”是物质的存在,“气”代表精神。

  孟子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房屋能改变人的气,而“养”之能改变人的身体,意思就是建筑能改变人。这是孟子的思想,“气”和“体”带有一点二元对立的意味。

  毫微向背和“整”与“缺”——与“中”“正”相关的概念

  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过份追求完美,它有自己的审美趣味。比如讲究“向背”关系,讲究“整”和“缺”。组群里要有“向背”。所谓向背,如果大家走在路上,如果大家认识站在一起就要有一个朝向。如果大家不认识,就是自然的就没有一个朝向。同时过份“中正”时要有一点“缺”。这是中国人的伦理,“中则正,满则负”,这种思维也反映在建筑上。中国特别禁忌东一宅,西一宅。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不宜东边或西边加,称为“凶”。张衡专门论这种关系,它强调圆满和完满,但是还要留出一点缺憾,故意少一点东西。大家会发现,故宫西北角上,城楼和筒子抹去了一角,可能还有别的因素,但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能“圆满”。古人讲:“为屋不成,欠三瓦以应天”。就是说不能过“满”,“满”则“盈”,就走向反面了,这是一种哲学的理念。包括建筑艺术上的破角,“飞白”可能都跟这个有些关联。园林也是这样,有些地方放松,有些地方比较紧。

  托体同山阿——天人和合、巧于因借的思想

  中国讲究一点“和合”,这种“和合”表达在中国园林中就是“巧于因借”。建筑本身并不过份追求高大,而是通过跟自然的借用,叫做“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渊明的诗,这里拿来指中国建筑。中国的建筑本身的规模和尺寸并不特别雄伟,包括太和殿才60多米宽,30多米高。但是中国的建筑很有震憾力,就是因为借用了自然的气势。大家一到颐和园,马上看见西山的塔,其实西山远在颐和园外面,但是觉得整个西山好像在里面。秦始皇建阿房前殿,本身不足以贯通天地,把两面山峰作为阙,这些都是巧于因借。

  中国的很多大山大川,但真正有名的是有建筑的山。建筑在地面平平淡淡的,一旦放在山上,爬山一半,感到一种自己与天地齐的感觉。这就是“托体同山阿”。大家去泰山,真正爬到天梯到南天门,有一种兴奋的感觉。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借山势,把整个中国的山川都纳入其中,长城给人的感觉就是与天河的吻合。

  来源:《财富清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16 16: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应合发一帖,便于阅读和管理~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6: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那把另外两个帖子删除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16 16: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好的~对不住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