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先生毛泽东诗意画主题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傅抱石艺术馆举行,共展出南博所藏的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画50余幅。连日来,观众络绎不绝,一代伟人毛泽东雄强豪迈的诗词与傅抱石充满创新精神的毛泽东诗意画,激起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 毛泽东诗词感染了一大批画家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他一路征战、一路抒怀,留下了众多豪迈壮美的诗词。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和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嵒、陆俨少、何海霞、潘天寿等一批中国山水画家,深深地被毛泽东的诗词所感染,他们心怀崇敬,深刻揣摩,反复画绘,大量创作毛泽东诗意山水,使之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山水画品类。1959年9月,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傅抱石与关山月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意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将创作毛泽东诗意画推向了高潮。其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世所罕见,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心态,树立了民族绘画新的审美范式。傅抱石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画家。 一首诗可以反复琢磨出多幅画作 记者昨日在展览现场看到,围绕一首诗词,画家反复琢磨,苦心经营,可以画出不同的角度、构图和美感。比如《沁园春·长沙》,有以“百舸争流”为构图重点的,有着重表现毛泽东“风华正茂、指点江山”雄姿的;又如《水调歌头·游泳》,运用不同诗句入画,有的是表现“万里长江横渡”,有的是画“神女应无恙”,有的则画“当惊世界殊”。可以想见,傅抱石先生作为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开拓者,他对毛泽东诗词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 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先生回忆道:我父亲之所以热衷于将毛泽东的诗词形诸笔墨丹青,是由于毛泽东在其诗词中的确表现出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度和胸襟。毛泽东诗词中一些气势磅礴而又非常形象的语言,的确能激发画家的灵感和想像力,如“江山如此多娇”,“山,刺破青天锷未残”,“一山飞峙大江边”,“泪飞顿作倾盆雨”,等等。这种浪漫主义的气质,又正和父亲的性格以及他在绘画上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他花了许多精力来经营构图,反复地画,总想画出更高的境界来。这些作品,就他的意图来说,基本上仍是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总体来说,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诗词共36首,除1965年父亲逝世以后发表的几首之外,他都作过诗意画。这些毛泽东诗意画构成了父亲毕生创作中很具特色而又颇为新颖的一部分。”他说。 南博专家解读如何欣赏这些诗意画 记者昨日约请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当下傅抱石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万新华现场解读了这些诗意画。万新华表示,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53年,傅抱石对毛泽东诗意画的创作进行了独自摸索。这从现场所展的《抢渡大渡河》可以看出,因为毛泽东的诗词还没有公开发表,傅抱石只是凭着听到的信息进行创作,所以画面主要突出历史事件,而不是诗意,基本上人物处于画面中心。 第二阶段是1954年至1958年,这一阶段傅抱石殚精竭虑地对毛泽东诗意画创作进行突破。突出代表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画作源于陈毅的深情朗诵激发了画家的创作激情,有一天他陪外宾游玄武湖,初春的柳条激发了画家的无限想象力和创作力,最终有了这幅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画作。 第三阶段是1958年至1959年,傅抱石努力实践前期的突破和摸索,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是为其创作的顶峰。这次亮相的是《江山如此多娇》的草稿,画稿虽然不大,高约30厘米,长65厘米左右,可是看上去仍然气势磅礴。还有与南京有关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刚开始创作时毛泽东诗尚未发表,傅抱石于是画了“龙盘虎踞今胜昔”,后来又改画了一幅。这两幅也一起在现场展出。 第四阶段是1960年至1965年,傅抱石进入真诚创作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乾坤赤》、《芙蓉国里尽朝晖》等,傅抱石运用各种红颜色,恰当地表现出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拓展出中国画表现的广阔空间。傅抱石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系列的最后一幅作品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创作于1965年,创作完毕仅2-3月后,傅抱石先生病逝南京,实现了自己以前的诺言——“画到不能握笔为止”。 扬子晚报记者 冯秋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