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丽江古城:大地震中涅盘重生成就世界三遗产

2192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9-18 23:05:4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丽江古城远景

丽江古城入口处的标志性水车及江泽民的题词

丽江古城一角

丽江古城《一米阳光》店

  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丽江古城
  当选理由:1996年,大地震中涅盘重生,丽江古城成就世界“三遗产”
  杨鹏老人的“双龙居客栈”位于大研古城边缘比较偏远的地带,紧靠古城的最高点——狮子山。这是一座典型的纳西族四合院建筑,从1996年后拆除重建至今,已有13年历史。
  13年前,一场里氏7.0级的大地震重创丽江。随着全国及国际关注和援助的纷至沓来,这座声名鹊起中的古城开始在这场空前的灾难中涅盘,从全民抗灾,到矢志重建,再到后来三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丽江,在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和云南旅游逐渐上扬的双重背景中,得以大放异彩,成就为华夏大地上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是具有强烈而又独特的商业及人文价值的著名地标之一。
  13年前遭遇大地震,
  曾有人建议彻底推翻丽江城重建
  1996年2月3日是腊月十五,这天黄昏时分,丽江大研古城原住民和志洪夫妇吃完了饭,坐在自家四合院中央,商量着哪天进城去采购一些年货,准备过年。妻子突然说,家里的院子历史比较久了,也不太牢固了,可以考虑加固一下、翻新一下。和志洪不以为然,“有必要吗?那得花多少钱?”
  有风从玉龙雪山的方向吹来。和志洪拢了拢大衣的领子,眯起眼睛,倒在躺椅上,虽然有点冷,还是非常悠闲,非常惬意。然后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已经是晚上7点了。
  过了一会,他猛然感觉到,大地似乎在震动。他睁开眼,见四合院二楼上挂的衣服在拼命摇晃,一个花盆从上面滚了下来,摔得粉碎。
  “地震啦!”和志洪的反应还算快,立即叫妻子一起,拉着家中老人朝外面跑。外面,古城四通八达却狭窄的巷道里,已经有不少慌乱的身影在狂奔。
  “普通老百姓非常缺乏应对地震的经验,没法不慌乱。”当年是丽江地委纪委书记的杨国清回忆。
  地震当天是星期六,杨国清在单位加班,一直忙到天黑才处理完几件紧急的工作。家并不远,他打算走路回家。街边一栋比较老旧的房子突然就垮了,差点砸到他。几乎与此同时,他感到连续几次的强烈的震动,建筑倒塌的声音和人们的尖叫声不绝于耳。
  杨过清立即一路小跑,冲回了地委机关大院。第一件事情,就是拨电话给地震局,对方回答说确实发生了地震,震级约为6.9级,震中位置在玉龙雪山附近。
  地委其他相关领导陆续赶到办公室,抗灾抢险指挥部当即就成立了起来,杨国清是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少数领导留在办公室,联络和协调部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展开救灾工作,但许多电话已经无法接通。多数的领导,则迅速离开地委大院,赶赴各地视察灾情,并在现场指挥救灾。
  亦如地震来得猝不及防,震情的传播也快得惊人——仅仅一个多小时后,就有西方媒体播发了丽江大地震的新闻,那是刚好在丽江旅游的几名西方记者的手笔。而24小时之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就率领中央慰问团,赶到了灾区慰问并指挥抢险救灾。之后,温家宝、李鹏、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丽江视察过灾情。
  震级最终被确定为里氏7.0级。不仅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四地州的9个县51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伤亡16335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3725,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人民币。另外,震感还波及到了四川、重庆、广西、西藏、贵州等省市。
  国内国际爱心潮涌,
  震后成功恢复重建彰显“丽江精神”
  “受灾最严重的,还是我们丽江。不过,在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人民和国际友好力量的帮助下,丽江人民没有被这场巨大的灾难吓倒,而是齐心协力战胜了它。” 时隔13年,已经64岁的杨国清依然记得,当年几乎全民都投入到抗灾抢险中的那份如火如荼的和壮志和激情。
  据杨国清介绍,当时,仅来自于我国香港地区的捐助,就达到了上亿元人民币。装载着上千吨救灾物资的俄罗斯大型运输机首次飞进中国大陆腹地,由于丽江机场刚初具规模,无法降落如此巨大的飞机,便只能在昆明降落,然后,再经公路运输到丽江。
  作为丽江的纪委书记,除要参与指挥整个救灾之外,杨国清还有一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保障数量巨大的救灾资金和物资不被人贪污、挪用。“有一个副局长,见捐助的衣服里有些很新的牛仔裤,就顺手拿了一条给自己的孩子穿。我查到了,给他记了个大过。”
  在救灾暂告一个段落之后,杨国清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则是,调查相关官员在救灾中的表现,是否最及时地、最大程度地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灾情发生后,他们是否第一时间出现在了自己的岗位上,或者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现场?调查下来,我处理了七八个干部。其中有一个干部,地震第二天不去指挥抢险,却还按原计划在为女儿大肆操办婚礼。这种属于典型的只顾自家利益,而不顾群众的存亡安危,直接撤职!”
  所有灾区中,受灾最重的,还是大研古城所在的丽江城区。震后,甚至曾有人建议全部推翻拆除,重建丽江。经过小范围内的争议,这种建议被坚定地予以否决。经过丽江当地及云南省相关领导和专家多番论证,救灾过后,决定进行“恢复重建”,“修旧如旧”。
  古城中最核心的景点和“心脏”,是丽江古代统治者木氏土司的府第——木府。木府记录了这个大土司家族的800年兴衰,也见证了丽江古城800年来的风雨历程,在旅游界和学术界,都有“不到木府,等于没到丽江”的说法。大地震也让木府遭到了重创。
  作为整个恢复重建工程中尤其重要的一环,木府重建工程,由当时的丽江县文化局长黄乃镇任总指挥。他在深入研究木府的历史和文化之后,率领古建筑技术人员,耗时三年,终于让木府重现辉煌。相关学者认为,其恢弘的气势,已经超越木府历史上最好的状态。
  木府成功的恢复重建,被视为整个丽江震后重建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震后“丽江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大地震后涅盘重生,
  丽江成功申报三项“世界遗产”
  惨烈的大地震,一夜之间,让本已声名鹊起的丽江尤其是丽江古城的知名度猛烈飚升。丽江古城究竟遭到了多大程度的破坏?这成为抢险救灾情况之外,国内国际媒体持续强烈关注的另一个核心话题。
  因为,地震发生时,丽江古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且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
  1994年10月,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在丽江召开。经会上决议,丽江古城申遗正式启动。次年6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丽江古城为当年申遗的首选项目。1995年12月,丽江成立申遗领导小组,申报工作迈开了实质的步伐。
  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1996年2月3日,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发生了。
  怀着对“准遗产”灾情的担忧,震后第18天,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相关官员和专家就冒着余震的危险,飞到丽江进行考察。幸运的是,他们一致认为,古城虽然破坏得相当严重,但整体格局、水系风貌、人文景观依然完好。而在世界文化遗产里,尚无一个能代表平民文化的民居或古城遗产,丽江古城恰好能填补这项空白。因此,确定原申报程序不变,继续按步骤进行。
  让联合国专家和官员做出这一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们看到了丽江人民在废墟之上乐观而又充满斗志的那一张张笑脸。
  大理人杨鹏早年到丽江做了上门女婿,妻子和顺生是世代居住在古城的纳西族原住民。和家的祖宅背靠古城最高点狮子山,山上茂密的森林就是和家的“后花园”。比起古城中心四方街周边,这里位置更偏远一些,却也更加幽静。

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23: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发展与保护之困:面临商业气息冲击的民族文化氛围

  老旧的祖宅在大地震中受灾不算太严重,但他们决定趁此机会拆了重建。不过,原则还是“修旧如旧”,完全按照原本的格局和风貌来建。约700平方米,两层,据说花了近两百万,“一半多都是贷款。必须建好,而且,一定要建出品位和档次来。因为,这不仅是我们的家,还是整个古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们的重建工程,也是整个古城恢复重建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几乎全民的参与,庞大的丽江古城恢复重建工程一路凯歌,迅速推进。1171项具体的重建工程陆续完工,总投资近二十亿。
  在申遗的道路上,丽江更是战果辉煌。1997年12月4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正式被例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作为人类自然遗产,丽江境内的“三江并流”景观也被例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同年8月,作为人类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典文献被例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个地方,竟能拥有如此三项“遗产”的世界级荣誉,放眼全世界,独此一家,别无二处。
  越来越少的原住民,
  和越来越“繁荣的旅游之都”
  三项桂冠得来不易,政府的主导当然是主要原因,古城原住民自觉又自愿地对于其家园的呵护,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或缺。
  但令人担忧的是,相当一部分的原住民,正在渐渐地搬离,渐渐地“消失”。提及此点,丽江古城管理局副局长和红阳相当伤感,“这里是纳西人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呀,怎么我们有些人自己就选择了放弃?”
  选择放弃的古城原住民有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家中经济条件好了,在他处买了房甚至别墅,举家牵出;一是年轻人不敢于寂寞,想出去闯荡。
  “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想尽可能多地留住原住民,比如加强古城社区的公共设施,最大限度地提升百姓的居住条件;制定古城内待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免费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法律知识等各方面的培训;等等。但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现在古城内外来经商的很多,不少原住民都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外面的人。” 和红阳副局长轻轻地叹了口气,“原住民是纳西文化的依托,这样下去,肯定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
  杨鹏、和顺生夫妇说他们从没想过这样的“大道理”,但这些年来,他们确实在坚持、坚持。
  经过大地震之后的恢复重建,他们家新的纳西族四合院非常漂亮,两年前才从一家艺术团团长位置上退休的杨鹏相当有艺术修养,家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亲自设计的。有个四川老板想租来经营,租金一年30万。就这一笔,已经可以在丽江市区里购买一套不错的商品房了。
  “但我不干。我家的根在这里。” 年近六旬的和顺生看上去很淡定,语气轻柔,却很坚定。
  2003年,夫妇俩索性自己在家开起了客栈,取名“双龙居”。夫妇俩说他们没有经营头脑,但为数不多的回头客,已经足以让他们很轻松地把客栈开下去了,“不会很富,但也绝对不亏本。”
  这种“家庭式客栈”,丽江政府一直都非常鼓励和支持,并专门为此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知道啊,可以免税的,但我家没有去申请。既然我们赚了钱,就应该为国家纳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杨鹏乐呵呵地说。
  实际上,丽江大研古城中,大大小小的客栈多达700余家。这正是相当一部分古城原住民的谋生手段。可以说,也正是这些客栈,撑起了古城旅游业的一方天空。
  近年来,丽江旅游的热度有增无减,每每旺季,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接踵摩肩地走在古城的青石板上,甚至总会生出“人满未患”之感。
  “地震前1995年的旅游收入,只有约两个亿。现在越来越繁荣了,2008年整个旅游经济总量,已逼近70亿大关。” 说到这两个对比的数字,和红阳副局长笑了,“这说明‘丽江模式’是成功的,我们古城管理局的工作也是很成功的哟。”
  发展与保护之困:
  面临商业气息冲击的民族文化氛围
  这句自我表扬,带着一点玩笑的语气。实际上,和红阳和所有古城的管理者,都不得不面一个最根本的难题,那就是保护与发展之困——尽管,丽江震后的恢复重建和之后开发旅游所走出的“丽江模式”,已经是毋庸质疑。
  就在9月初,丽江向游客征收80元“古城维护费”的做法,又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而实际上,这一做法早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只是,最初所的金额为20元。
  “没办法,实在没办法!”杨国清显得非常无奈。这位大地震时期的纪委书记,震后就调到了丽江人大常委会做主任,现在已经退休,同时担任着丽江文化研究会和纳西文化研究会的会长。
  杨国清说,丽江顶着三项“世界遗产”的桂冠,世人肯定以为这样就能得到省里、国家乃至联合国的大笔资金。这正是各界批评丽江收取古城维护费的原因之一。“这实在是想当然的、理解上的误区。申遗成功后,丽江从未得到过任何专项经费。而这些年来,古城保护的投入已达13亿,所收的古城维护费,大约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另外一半,都是靠银行贷款在支撑。”
  向游客收取这个费用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杨国清并不讳言,几天前,古城管理局负责收费的执法队就曾遭遇到一次“暴力抗法”。据其介绍,情况是这样的:古城中一家客栈的老板害怕影响其生意,不愿配合执法队向游客收费,还殴打执法队员,执法队员被打断了一根手指。这个老板当即被拘留。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从中,依然能窥见古城收费难、管理难之一斑。
  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气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丽江古城原本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的冲击——这是一些学者的观点,但丽江当地个别官员认为,这纯属杞人忧天。
  “文化是根啊!”作为当地有名的学者型官员,杨国清认为应该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提到一个最高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早在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当天,刚升任丽江人大主任不久的他,就主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将这个日子设立为了丽江的“世界遗产日”。
  在经过达8年的摸索之后,2005年12月,由杨国清亲自起草的《丽江古城保护条例》,被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就是至今为止,丽江古城保护所依据的主要的法律。
  “坚持文化立市,构建文化原真性体系,在丽江古城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丽江古城管理局局长和仕勇强调。
  小资料
  丽江古城位于滇西北,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被称为“活着的古城”,是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古城之一,更是全球范围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及世界记忆遗产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唯一的一处景观和古迹。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真有“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一直以来,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古城、雪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古城中流连忘返。文/图 首席记者温星
     

签到天数: 1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9-18 23: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汶川呢?会有这样的成就吗?
     

签到天数: 3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9-19 13: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5月份去了一趟云南,也去了丽江,茶马古道,神奇丽江!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9-21 11: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中华文明发展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有目共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