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收藏“百宝箱”

40100人阅读  67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宋 三彩双狮花卉瓷枕


    宋代民间用瓷

    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长22.2厘米、宽14厘米,高10厘米。

    该枕的枕面呈一长方形,中间稍凹,两边微翘,面上刻画花卉形图案。枕面下塑两只对称排列的狮子形象,狮子呈伏卧状,分列左右两边,面部表情呈龇牙咧嘴状。左边一狮的右边嘴角上有一小洞,应为出气孔,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烧造时发生炸裂。两狮的中间雕一只彩球,并系有彩带。全器除底部素面外,其余地方皆施以黄、绿、青等釉色,色泽均匀,且浓淡有别。

    瓷枕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此,《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这时期有不少生产瓷枕出名的窑口,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巩县窑、湖南长沙窑、江西景德镇等。造型有长方、八方、银锭、花瓣、如意云头,等等。著名的品种也不少,如珍珠地划花枕、白地黑花枕、青白釉枕、三彩枕等。

    宋代瓷枕的造型、样式非常丰富,尤其是以塑造为兽状者较为多见,无不是造型精巧,制作细腻。而就此件三彩双狮花卉瓷枕而言,制作者巧妙地把狮子、彩球和瓷枕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可谓是独具匠心,给整件器物平添了一份美感,充分体现了宋代瓷枕制造的工艺水平。



磁州窑童子戏鸭图枕(宋)
   
   
磁州窑童子戏鸭图枕 宋 高12.5厘米 长28厘米 宽16.5厘米

    磁州窑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彭城一带,古称磁州,因而得名。

    这件瓷枕,为白地黑花,枕面为一童子肩负一茎荷叶正在与鸭嬉戏。前后枕壁绘有折枝牡丹,侧壁各有一朵荷花。底部为砂底无釉,并印有一枚“张家造”的戳记,该枕出土于观台宋代磁州窑窑址所在地。磁州窑以白地釉下黑、褐彩划花为特色。它生产了大量的民间生活用瓷,那种简朴实用的器型,活泼大方的装饰,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战国 五牛枕


    高32.5厘米,长52厘米,宽13厘米马鞍形,两端上翘各铸一牛。一侧无纹饰,另一侧以虎纹及双旋纹为底,其上有浮雕立牛三头。



唐 三彩加蓝鸳鸯枕


    长12.2厘米 宽9.8厘米 高5.5厘米

    枕长方形,枕面微凹,正面开光内刻两鸳鸯,四角衬以四对小鸳鸯,施彩以蓝为地,枕面四边饰以蓝色斑点,枕身四周以黄彩为地,饰以白色斑点。鸳鸯纹自隋唐以来便在瓷绘中大量出现,此枕为唐代随葬用之明器。唐代三彩鸳鸯图案源于织锦刺绣工艺,用于釉陶器上又别具一格。此枕造型精巧,纹饰结构协调,色彩班驳,特别是点缀于枕面四周的蓝彩,衬托得器物主次分明,华美之极。

*.*.*.* 2008-10-17 11:56:3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27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辽东王玺"玉印(明)  
  
   
    明,“辽东王玺”玉印,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东汉王尊玉印



    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


*.*.*.* 2008-10-20 11:07:53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28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兽形樽(西晋)
   
   
兽形樽 西晋 通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

    1976年于江苏宜兴县周墓墩的一座西晋墓中出土。此器造型颇有独到之处。口部呈盘形,似一鱼篓。腹壁堆塑一神兽,兽口含有一宝珠,前肢上举,后肢伏地蹲坐。形态繁简相谐调。此器釉色青绿,胎呈灰色,构思不谓不巧,造型不谓不奇,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据目前所知,有很多造型相似的仿制品流传于世。仿品有的过大,有的胎质过硬,有的釉色过绿,有的造型不佳,均在这尊令人叹服的器物面前,相形见绌。



玄武纹空心砖(汉)
   
   
玄武纹空心砖 汉 高37.5厘米 长117.5厘米 厚17.8厘米

    西汉大型中空砖,墓葬建筑装饰。西汉时期,画像砖在秦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但砖型和印模的制作大致仍沿袭秦代已有的模式。所用的砖型,仍是形体颇大的矩形空心砖,但也开始使用较小的实心砖型。印模有两种:一种是砖模与砖坯尺寸大致相同,一模一砖,画面完整;另一种是以小型印模,在砖坯上连续捺印,或是以多种小型印模组合起来捺印,构成全砖图像。画像砖的题材,最初以“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像为主,在都城长安的宫殿遗址发现过用于砌踏步的“四神”图像大型空心画像砖,其艺术造型较秦代作品清秀生动。这时画像砖印模多无外框,使图案的组合更加多变随意。小型模印组合完成画面,使构图接近绘画效果,更富装饰趣味,一时盛行于西汉,并于西汉晚期达到高峰。

    这幅玄武纹空心砖型制较大,上面的玄武图案成对出现,充满神异色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竹节壶 清


    该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配饰。圆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流三节,刚直遒劲;壶把五节,曲而不柔。全壶光洁莹润,朴实无华,宛若天成。壶腹镌字,落“曼生”铭款。盖内铭阳文篆书“万泉”印。

    此壶出土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坫山墓中,其制作年代当早于1800年。而据记载,陈曼生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官至淮安同知,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才赴近阳县的溧阳任县宰。由此可推断,这件竹节壶应当是他的早期作品。

    “万泉”,是制壶的工匠,即陈曼生制壶早期的工匠之一。

*.*.*.* 2008-10-21 11:02:0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29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现存最早的调兵凭证: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这件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见图),通高4.4厘米,通长9.5厘米,1975年于陕西省西安北沉村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这件杜虎符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半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符作虎走形,虎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凹槽,颈有一穿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3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这也是杜虎符的来历和用途。

    用威猛的虎来鼓舞战士的斗志,古人的兵法远不仅仅只在书上。


*.*.*.* 2008-10-21 11:17:3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0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兽面纹龙流盉

    盉为调酒器。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元 景德镇窑红釉高足杯


    高8.5厘米

    瑞士保尔美术馆藏

    撇口,圆唇,直壁,平底,下承高足。杯体外侧自口沿至与高足相接处施红釉,釉色纯正鲜艳,杯内及高足均施青白釉,足端无釉露胎现出火石红。此类仅部分施红釉的高啼杯在甘肃漳县元墓中也曾出土。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搅胎琉璃十二生肖(唐)
   
   
威严雄健的龙

    机灵的鼠、坚韧的牛、强悍的虎……长沙的张女士珍藏着一套古代搅胎琉璃十二生肖摆件。尽管这些都是祖传之宝,张女士却纳闷,它们是哪个年代的呢?近日,她看了本报的“家事收藏”栏目,通过本报记者找到了长沙古玩商会顾问、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鉴定家廖文伟对此进行鉴定。

    十二生肖巧夺天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张女士珍藏的这套古代搅胎琉璃十二生肖摆件样样齐全,外观呈棕褐、黑褐、土黄三色。

    据张女士介绍,这套宝贝到她手里时,已经祖传四代,平时秘不示人。这些摆件尺寸最高的是马,头足垂直高度为6.5厘米;最长的是龙,头尾长度不到10厘米。

    记者看到,12种动物的造型惟妙惟肖。虎的条状虎斑、公鸡的扇形长尾、犍牛的強壮肌肉、骏马的优美体形、长蛇的盘缠姿态、憨猪的肥胖模样、花狗的满身斑纹……廖文伟赞叹:“最难得的还是搅胎工艺的精妙,简直巧夺天工。”

      搅胎琉璃器非常罕见

    廖文伟介绍,早在商周时期,冶炼青铜器的作坊便发现炉渣中出现了一种似玉非玉的东西,工匠们将它当作一种美玉。这种似玉非玉的东西,直至战国时期才在《尚书·禹贡》中有所记载,名字叫“璆琳”,就是后来称作琉璃、今天叫它玻璃的东西。

   据悉,战国时期出现的蓝白相间圆圈的“蜻蜓眼”琉璃珠,被视作搅胎装饰工艺的雏形。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琉璃工艺得到完美的发展,在宫廷的重视下,搅胎琉璃器成为著名的琉璃品种。

    “今天各地文博单位馆藏的古代琉璃器物中,搅胎琉璃器非常罕见。”廖文伟表示,“个别民间收藏者手中偶有一两件搅胎琉璃器物,但成套的清代乾隆年以前的搅胎琉璃十二生肖,迄今尚未见报道。”

      最大可能是唐代制造

    那这套搅胎琉璃摆件制造于什么年代?“牛是陕西秦川牛,龙是唐代以前的行走龙,马是盛唐的肥胖马,这些都是典型的西北型或唐代以前的动物模式。唐代陶瓷艺人已经发明并应用了陶瓷搅胎工艺,制造出了精美的陶瓷搅胎器物。”廖文伟认为,这套摆件应该出自唐代艺人之手。

    “退一万步,即使它们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仿唐代作品,其珍稀程度也不比唐代十二生肖陶质陪葬俑逊色。”廖文伟进一步分析说。

      相关链接

    搅胎是用两种以上颜色的琉璃料迭加在一起,然后绞拧形成色料分层的螺旋纹状。它既是制作器物的工艺手段,也是美化器物的装饰方法,是琉璃工艺的“尖端科学”。


*.*.*.* 2008-10-22 11:09:4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2
鼎如何从烹饪器到传国重器 漫议中国"鼎"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司母戊大方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呈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鼎上的文字虽然语言朴实,然而却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感到,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表达的肺腑之言。

*.*.*.* 2008-10-23 10:09:2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3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景德镇窑斗彩葡萄纹杯(明)  
  
   
    明成化(1465年-1487年)景德镇窑斗彩葡萄纹杯

    高4.8厘米,口径7.8厘米,底32厘米

    海淀区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此杯造型小巧玲珑,撇口、深腹、圈足。在青花勾勒的轮廓线内,填绘葡萄、癞瓜、桑椹、翠竹。施以玫瑰紫、姹紫、鸡血红、娇黄、翠绿诸彩。是景德镇官窑的上乘珍品。外底青花框内有“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元 景德镇窑釉里红小盖盒


    高五厘米、直径六厘米

    菲律宾出土

    圆形直筒状,平沿盖,底部无釉。器外、盖面均绘釉里红扁菊花纹,釉里红呈红褐色,绘画随意,线条自然流畅。扁菊纹常见于明初洪武朝景德镇瓷器上,但元代已见出现,此器即属此例。



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清)
   
   
    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瓶莲花口,束颈,溜肩,圆腹,足微外撇。口内施松石绿釉。通体有多层装饰:颈及胫部为蕉叶纹、如意头、夔龙等凸印彩饰,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钉纹为地,有四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和周围的山景及墨彩隶书乾隆御制诗。其中一首名《河间道中》:“问风略悉农桑候,览古欣过礼乐邦。毛氏诠诗真诣独,献王得士果无双。韶开邨店春光霭,雪化溪桥野水淙。忆我书斋订经义,几多景仰在明窗。”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文篆书印。瓶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结合绘纹饰,在装饰手法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 2008-10-23 10:12:0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4
张学良"挽救"的国宝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南宋朱克柔缂丝


    由于宋徽宗的推崇,缂丝从以往的日用装饰品发展成具有纯粹欣赏性质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缂丝名家辈出,朱克柔和沈子蕃便是其中的翘楚。

    朱克柔,南宋松江云间人(今上海松江县),是一位以绘画和缂丝为生的女艺术家。国内外公认的其作品真迹只有3件,其中两件《牡丹图》和一件《蛱蝶山茶图》都在辽宁博物馆。

    缂丝,又称作“刻丝”,《玉篇》说:“缂,织纬也。”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   

    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收藏在辽博的缂丝《蛱蝶山茶图》,彩色纬线织山茶花一枝,盛开三朵山茶花,分枝上结三朵蓓蕾,含苞欲放,一对蛱蝶从远处翩翩而来,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缂丝《牡丹图》为磁青色熟丝地,彩色纬缂织盛开牡丹花一枝。缂丝上的“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宝笈重编”、“石渠宝笈”四玺,皆为清宫收藏时所钤。

    辽博所藏的传世缂丝由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朱启钤不惜巨资从民间及清恭亲王府收购,当时的收藏界曾有“朱家缂丝甲天下”的美誉。而这批皇帝御赐之宝却引起了日本人的垂涎。1924年前后,日本实业巨头大仓喜八郎提出愿出100万元银洋巨资收购这批文物,然而这并没有打动当时已家道中落的朱启钤。他表示:这批国宝就是卖,也决不卖给外国人

    1929年,朱启钤因急需经费,想出售这批国宝。恰巧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的张学良主动出手相救。于是,朱启钤将这批缂丝绣品以20万银元的价格半售半赠与张学良。

    张学良将这批宝物藏在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九·一八”事变后,这批缂丝精品随边业银行一起落入日本正金银行之手,被拿到长春存放。后经斡旋,这批缂丝绣品从长春空运到北京保存,后又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9年年初,北京故宫博物院以文物交换形式,将这批缂丝珍品归还给东北博物馆。

*.*.*.* 2008-10-23 10:13:2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5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景德镇窑斗彩八卦纹三足炉(明)
   
   
    明嘉靖(1521年-1566年)景德镇窑斗彩八卦纹三足炉

    高9.8厘米,口径12.1厘米

    海淀区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



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清)
   
   
    清乾隆,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通高6.2cm,腹径2.6cm。清宫旧藏

    烟壶小口,口沿施金釉,配铜镀金錾花圆盖。短颈,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腹部绘菊花鹌鹑图,生动自然。足底有红色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烟壶上之图案寓意“长治久安”。画面布局疏朗,色彩雅丽,运用蓝、红、黄、绿、赭诸色绘制而成,采用先勾勒轮廓再填色的方法。颜色深浅不一,有立体效果。



景德镇窑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元)
   
   
    景德镇窑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

    元(1279年-1368年)

    高9.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4.5厘米

    海淀区颐和园内耶律铸墓出土



玻璃果(唐)
   
   
玻璃果 唐 直径2~3.5厘米厚0.1厘米

    1958年5月陕西省临潼县庆山寺舍利塔精室出土了六件玻璃果,为球形,壁薄而半透明,中空,大小若核桃,一件为乳白色,两件为褐黄色,三件为绿色。这几件玻璃果出土时分别置于石雕宝帐前的两个三彩盘内,是佛教舍利塔中的供奉之物,因此又名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佛教用语的梵文音译,其意译则为“不还”,因而阿那含果即为“不还果”,为佛教徒修炼的一种境界。

    陕西省西安市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卵形器,这六件阿那含果及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中出土的类似玻璃果为研究此类器型的历史沿革与用途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追溯瓷器"婴戏图"的秘密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艺术品总能映现其时代特征。太平盛世,则画面多呈热闹愉悦气氛;国运衰落,画上人物也呆板笨拙——



    瓷器上,以儿童嬉戏、玩耍画面为纹饰的,叫婴戏图或婴戏纹。观赏瓷器上的婴戏图,就能发现,画面上的儿童形象,有的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表情木讷,脑袋奇大,甚至瘦骨嶙峋。那么,不同的婴戏图后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据考证,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到了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景德镇窑、容县窑等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当时的制瓷匠师,通过刻花、印花、绘画等工艺技法,将婴戏花、婴戏球、婴戏海水、荡船、钓鱼、放爆竹、蹴鞠等儿童嬉戏玩耍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来。其中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是磁州窑器的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孩儿赶鸭枕最为常见,有的画一男孩及二三只鸭,有的画男孩持荷叶作赶鸭状,将儿童的娇憨之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传神之至。宋初社会稳定,人口增殖,婴戏图的大量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俩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我国自古就有祈求多子多福的民俗情结,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君臣父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男权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除了反映民众心理,婴戏图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人物写实,绘画工整。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

    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特别是乾隆时期,民族矛盾已相对化解,2000年的封建经济臻于顶峰,用婴戏图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当时的官窑瓷器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社会动荡不安、矛盾尖锐,封建政权江河日下之时,婴戏图同样也能记录下来。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艺术品的创造总能够映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观赏婴戏图,让人感叹盛世难得,更加珍惜现今国运昌盛的大好局面。


*.*.*.* 2008-10-25 16:21:4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8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春秋 青玉人首蛇身饰


    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外径3.8厘米

    环形,两件成对。纹饰作侧面的人首蛇身状。一件为两面阴线刻,另件一面呈阳线刻,束发鳞身,体态略有区别。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应一为男性,一为女性。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宋)
   
   
    南宋,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6cm,口径23.5cm,足径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亦发现有类似器物。



联珠对马纹锦 唐


    唐代的织锦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以及青海、陕西有大量出土。当时被用作衣料和日常用品,半臂锦、袍锦、被锦即是以用途命名的锦。另外有双层锦、织金锦、透背锦,纹样丰富风格华贵。

    大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联珠纹即其中典型一例,被认为是受波斯萨珊王朝纹饰的影响。图示的联珠纹是由大小基本相等的20颗圆珠联接排列成圆环形状,每隔五颗圆珠嵌入方框圆点一个,联珠环由红、白、藏青三色显花而成。对马纹是唐联珠纹锦中有代表性的纹饰。

    此款主纹由两条横向排列的椭圆圈组成,有两组马纹,上行对马一前足腾起,作行走状,下行作俯首食草姿态,两者相同处在于肩背长有双翼,联珠纹外围则饰以六、八瓣小朵花,下排马足下为莲花纹,联珠纹中间饰以忍冬花纹。唐锦中,联珠纹锦属前期的典型品种,收藏价值高于其他类锦。



景德镇窑黄釉描金罐(明)
   
   
    明弘治(1488年-1505年)景德镇窑黄釉描金罐

    高32.3厘米,口径19.8厘米,底18厘米


*.*.*.* 2008-10-25 16:25:0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39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玻璃胎画珐琅瓜形鼻烟壶(明)  
  
   
玻璃胎画珐琅瓜形鼻烟壶,通高3.9cm,腹宽4.7cm。

    烟壶呈南瓜形,共8棱,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无色透明玻璃上绘珐琅折枝花,每棱上绘一朵,有菊花、牵牛花、莲花、桂花、梅花等。该烟壶内保留黄签一张,上书“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初一日收玻璃鼻烟壶一个”。

    该烟壶内保留的黄纸签为当年宫中点收物品时的墨迹,弥足珍贵。



粉彩开光婴戏图兽耳瓷鼻烟壶(清)
   
   
    清乾隆,粉彩开光婴戏图兽耳瓷鼻烟壶,通高6.5cm,腹径4.6cm。清宫旧藏

    烟壶呈扁圆体,细颈配铜镀金圆盖,下连铜镀金勺。颈部饰勾金回纹一周,肩两侧对称兽面衔环耳装饰。通体饰珐琅彩轧道西蕃莲花,正面为圆形开光,内绘婴戏图,儿童神形描绘生动自然,画工精细。椭圆形足,足墙一周以金彩绘鼓钉12个。足底红彩篆书“乾隆年制”横行四字款。

        此壶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图案纹样清晰,整个画面使用了红、粉、绿、黄、金等色,色彩丰富,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尤其是粉彩、珐琅彩并用,使烟壶愈显珍贵。



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清)
   
   
    清乾隆,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通高6.2cm,腹径2.6cm。清宫旧藏

    烟壶小口,口沿施金釉,配铜镀金錾花圆盖。短颈,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腹部绘菊花鹌鹑图,生动自然。足底有红色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烟壶上之图案寓意“长治久安”。画面布局疏朗,色彩雅丽,运用蓝、红、黄、绿、赭诸色绘制而成,采用先勾勒轮廓再填色的方法。颜色深浅不一,有立体效果。



雕瓷博古图鼻烟壶(清)
   
   
    清嘉庆 雕瓷博古图鼻烟壶 高6.8厘米

    烟壶扁形。白地印回纹,凸雕炉、瓶、灵芝、茶具和围棋等纹饰,俗称“博古图”,纹饰上施红、绿、紫、蓝等色,色彩均匀。如今故宫中也藏有一只与之相同的。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清)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清康熙,通高6cm,腹宽4.5cm。清宫旧藏。

    壶小圆口,扁腹,椭圆形圈足。铜镀金錾花盖,下连象牙匙。烟壶腹部两面圆形开光,内绘写生梅花图。开光外绘彩团花纹。足内白釉,镌蓝色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件烟壶小巧秀美,画面清晰舒朗,梅花或竞相绽放,或含苞欲放,枝杈苍劲有力,色彩柔和淡雅,珐琅釉细腻光滑,是一件具有典型康熙朝风格的鼻烟壶。清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于康熙年间始做鼻烟壶,惜流传至今的作品凤毛麟角,故宫仅收藏两件,此为其一,故弥足珍贵。



孔雀石鼻烟壶(清)
   
   
    清,孔雀石鼻烟壶,高6.5cm,口径1.6cm。

    鼻烟壶为孔雀石制成,扁圆形,通体为深浅绿色花纹相间,充分显示出孔雀石天然生成的纹理。其顶上有錾花铜镀金托嵌红色珊瑚盖,下连以玳瑁匙,底有椭圆形足。

    以孔雀石制作的鼻烟壶极为少见,此烟壶颜色深沉,盖钮以红色珊瑚加以点缀,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烟壶整体显得十分活泼。

    孔雀石

    一种含铜的矿石,属碳酸盐类矿物,其成分为碱式碳酸铜,硬度3.5-4,比重4.0-4.5,呈玻璃或金刚光泽,微透明,极少数为半透明。因其翠绿色艳如绿孔雀尾羽,故名。孔雀石一般呈绿色,或深或浅,作为工艺品所用要求石呈纯正、鲜艳的孔雀绿色,且以质地均匀致密、细腻光洁、坚韧块大者为佳。孔雀石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出产,我国广东、湖北、江西等地有分布。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清)
   
   
    清,青金石雕瓜蝶鼻烟壶,通高5.5cm。

    烟壶青金石质,石质上佳,色泽深蓝纯正,略有灰白斑块。整体雕作瓜形,瓜身雕出瓜棱纹理,其上又凸雕一小瓜及藤蔓、枝叶,瓜叶翻卷,叶上卧伏一只小甲虫。壶盖为同材质制成,雕作蝴蝶状,下连铜镀金匙。

    在清代宫廷和民间,以瓜和蝴蝶为题材的图案被广泛采用,称为“瓜瓞绵绵”。瓜是蔓生植物,它与葫芦一样,具有结实、结籽多、藤蔓绵长的特点。特别是大瓜和小瓜累累地结在缠绕的藤蔓上,具有世代绵长、子孙万代的吉祥寓意。



粉彩瓜棱瓷鼻烟壶(清)
   
   
    粉彩瓜棱瓷鼻烟壶,清乾隆,通高6cm,腹径3.1cm。清宫旧藏。

    烟壶呈瓜棱形,细颈,铜镀金錾花盖,下连铜镀金勺。颈部绘蓝彩回纹,颈、肩相接处饰串珠纹一周,下绘变形莲瓣纹。肩、腹部呈六瓣瓜棱状。瓜棱上轧粉彩折枝花卉,色彩淡雅,花纹精细。瓜棱间隙处为珊瑚红地,上下以金彩点缀,衬托出烟壶的富丽华贵。足内红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谜样的"古月轩" 天价鼻烟壶 制于"古月轩"  
  
   
清道光年间始制鼻烟壶

    鼻烟壶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鼻烟17世纪前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后由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鼻烟壶。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清宫造办处经常做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玉作、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勺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咸丰、同治以后,民间作坊的产品大量出现,造型较单调,装饰图案中出现历史人物、戏剧情节、市井风俗等题材。而在众多鼻烟壶当中,最具有神秘感的就是“古月轩”鼻烟壶。

    “古月轩”之谜

    “古月轩”指何物,在清末已众说纷纭了,今人更是无据可依。清末《饮流斋说瓷》说:“古月轩凡三说:一谓古月属于乾隆之轩名,画工为金成字旭映者也;一谓古月轩系胡姓人,精画料器,而乾隆御制仿之也;一谓古月为清帝轩名,不专属乾隆,历代精制之品,均藏于是轩也。三说者,所闻异词,所传闻又异词。”而清宫内府其实并无“古月轩”,各种传说显系讹传。

    而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的古玩商人赵汝珍在其专著《古玩指南》一书中,根据自身条件详细研究,并且总结前人之说,确定“古月轩”就是珐琅釉及珐琅彩之瓷或料器也。同时,他也认为“古月轩”之瓷器、料器康熙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古月轩”之款却在乾隆时出现,故“古月轩”主人,是乾隆时人也。

    但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古月轩”是宫廷里退休返家的师傅,在回家后自己开设的小窑烧制。更有说“古月轩”纯属晚清民间子虚乌有的传说,并无真正来历。

    以上说法有的完全错,有的不全面。据目前所见实物和史料,可以断定“古月轩”不是乾隆或清代所有皇帝的佚名。“古月轩”也不是某位胡姓工匠把姓一分为二,即使真的有某位工匠制作料器或瓷器相当精美,大清皇帝也不会把他的轩号移植到宫里。

    “古月轩”名称的由来

    鼻烟壶协会会员董重里先生介绍,根据中国台湾“故宫”出版的《故宫鼻烟壶》一书所述内容,“古月轩”三字其实是当时雍正、乾隆二朝的内务府主事海望的得意之作。

    雍正朝珐琅彩器已经出现,并属官窑制品,而雍正帝却没有想好此类珐琅彩器如何命名落款,于是就将落款之事交给了当时的内务府主事海望办理。珐琅彩本身烧制就已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自然炸裂,一个带着官窑款的物件在皇上手中把玩的时候自然出现裂纹,自然让人感到十分尴尬,就是皇帝想发火也无从下手,所以雍正帝才想另起一名,代替官窑款。此款既要体现皇家气派,又要表现器物之美,虽然此事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极为伤脑筋,所以才将命名落款之事交与内务府主事海望。而“古月轩”正是海望在圆明园之中观月赏景之时的奇思妙想,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发现“古月轩”其实是海望一语双关,“古月”是海望巧妙地将自己名字寄于其中。

    “古月轩”鼻烟壶的价值

    “古月轩”鼻烟壶,其样式、画工、选材等方面凝聚了中华民族各种工艺的精华。不仅精于绘画,而且也很注重题句。“古月轩”鼻烟壶的稀缺性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使得清代后期社会上仿制“古月轩”彩绘鼻烟壶之风越演越烈。

    2000年5月天津蓝天国际拍卖行有限公司主持的天津文物公司春季展销会上,一件清乾隆年间古月轩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以242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改写了当时内地鼻烟壶拍卖纪录。不过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历史的因素,在内地的古董收藏市场,“古月轩”鼻烟壶珍品稀少,但是赝品众多,给投资者造成一种错觉。所以建议投资者,先了解再下手,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投资。


*.*.*.* 2008-10-27 17:02:3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40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青瓷莲花尊(北朝)
   
   
    高43.7厘米 口径12厘米 腹径27.3厘米

    1956年湖北省武昌钵盂山三九二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侈口,长颈,圆鼓腹,高底座。通体施青釉,色黄绿。盖心方圈,以肥厚短俏的双层堆塑莲瓣绕四周,盖缘围饰竖立的齿纹,宛若一座莲花台。颈部为两组堆塑的鬈发猪嘴双兽面,肩有竖向六系。腹部堆贴仰覆呼应的莲花;上段覆叠莲瓣三层,瓣尖向外微卷,第三层每瓣上还以凸线加饰一片下垂的菩提页;下段单层仰莲,瓣间饰上展的菩提页。圈足饰一周覆莲,瓣上刻划菩提页。它集中连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融粗凸细凹于一体,气韵华贵典雅。



铸子叔黑臣簠(春秋)
   
   
    春秋早期,铸子叔黑臣簠,高17.8cm,宽27.6cm,重4.24kg。

    器斜壁,腹较浅,有简化的兽首形环耳,器与圈足的底边均有“”形缺口。盖可却置。

    器、盖对铭,各4行17字:

    铸子叔黑

    (音夷)肇作宝,

    其万年眉

    寿,永宝用。

    铭文大意为铸国公子叔黑自作宝簠,祈望万年长寿,永宝用之。

    传此器为清光绪初年出土于山东桓台。




泥质灰陶立羊(汉)
   
   
    汉,泥质灰陶立羊,高12.8cm,体长15cm

    此羊颈短,羊角向下弯卷略呈螺旋形,身体肥硕,四肢矮短作直立状。作品没有直接用线刻手法表现浓密的羊毛,而是用短颈、肥硕的体型与矮短的四肢表现出羊毛的厚重感,这种避实就虚的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表现手法,与西方艺术极端写实的造型手法截然不同。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因此,要将死者生前所拥有的物品随葬,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由此产生了各种形象的俑,陶羊即其中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三彩钱柜和假山 唐


钱柜高13.6厘米,宽15.5厘米

假山高18.4厘米

    唐代厚葬之风极其兴盛,从而刺激三彩的生产。皇云关富贾墓内金银器陪葬居多,而较为殷实的小康人家墓内多置放三彩器。不仅如此,唐朝中央政府还对随葬陶器作了明确规定,但并未对唐人厚葬起到太大约制作用。直到755年唐安史之乱之后,由于政府的禁令,三彩烧作渐少。

    中晚唐时期人们将关注点转移到家居生活,三彩陪葬品随之大量出现奴仆、园宅假山等明器,大型的陶质天王俑,镇墓兽逐渐销声匿迹,木俑大量出现。唐宪宗之后,厚葬之风愈烈,但各种陶俑数量急剧减少,多为木俑替代。

    图中为唐中期小型三彩随葬明器,其一为贴花钱柜,为泥板塑制,表面嵌有珠贝、松石等作为装饰。另一件为三彩假山水池,层叠的假山下筑有可储水的小池,山腰停落飞鸟数只,为死者营造另世图景。



褐釉狗(唐)
   
   
褐釉狗 唐 高16厘米 收藏于河南省洛阳文物工作队

    陪葬品。唐三彩殉葬品中除人物俑外,动物俑也占很大比例。动物的品种有牛、狮子、羊、狗、猪等,其中塑造最为传神的是马俑。而对于牛、羊、猪、狗等家畜,艺人在制作时都运用艺术夸张手法表现它们动势的瞬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这件褐釉小狗就是其中之一。它尖嘴平额,双耳下垂,突胸细腰,长尾曳地。在塑造过程中吸收了马型体的部分表现手法,显得玲珑可爱。有专家认为这种狗是从国外传入的观赏犬类,在唐时专供官贵玩赏的宠物。

    小型的唐代三彩或釉陶动物塑像在市场上时有出售。唐时产量亦很大,不论官贵平民都有玩赏。不属珍稀唐陶雕品类,升值潜力较平。普通釉陶动物小像市场价格约在数百元间。由于物品较小,保存入盒极为方便。





虎哨和鸽哨 唐


    这两组为虎哨和鸽哨的音响玩具。口哨早在商代就有发现,质地为灰陶、白陶、黑陶等,造型多样,肖动物形的口哨在汉之后更为多见,并且多有挂釉。唐宋时期口哨更为流行,制作也更精细。图中展示的小口哨,可以帮助收藏爱好者较全面地了解此期的陶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3000年夜光杯之谜:夜光杯不是白玉 实为琥珀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明渔翁嬉荷琥珀杯


    中科院博士在汉自称破解3000年前夜光杯之谜:夜光杯不是白玉,实为琥珀

    唐代大诗人王翰《凉州词》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夜光杯材质为何物?昨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春云博士在中国地质大学参加2008珠宝学术交流会时称,经过自己长达8年的研究证明,诗句中所指的夜光杯就是琥珀。

    最早记载为西汉时期

    最早在旧题西汉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有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

    然而,由于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至今没有在地下发掘到得名夜光杯的文物,夜光杯是何等材质?其夜光机理如何?迄今为止三千年了,仍是一个谜。

    “古籍记载的夜光杯材质为‘白玉之精’,但以酒泉玉石雕琢出的夜光杯并不是传说中的夜光杯。”昨日,王春云作出了这一论断。他引用《海内十洲记》作佐证。

   “白玉之精”是谀词

    王春云分析认为,传说中的夜光杯的材质为“白玉之精”。“现代有很多学者猜测可能就是古代西域的‘白玉’或者颜色偏墨绿色的酒泉玉石,甚至于有人认为是玻璃;由于夜光杯在秦代已然绝迹,一直到热衷于西域开发的大唐盛世才重新面世。身处西汉时期的东方朔当然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夜光杯,‘白玉之精’也只是谀词。”

    夜光杯自身不会发光

    王春云分析说,夜光杯的夜光也不太可能像夜明珠的夜光一样源自于对外来光的强烈反射和色散,应该来自杯体本身产生的透过光。当夜光杯斟酒后被月光、灯光或者火光映照,这些光辉透过杯壁与酒色相互辉耀,如此而呈现夜光的光彩。

    王春云还否定了夜光杯由白玉、玛瑙、水晶等制成的可能。“由于周朝时白玉、玛瑙等透明度差,可以批量生产而不符合珠宝珍稀的原则,所以不可能是夜光杯的材质。”

    另外,夜光杯总是与很强的吸附玉露、吸附液体的功能有关联,在吸附液体后显得“汁甘而香美”。水晶在这一方面表示较差,也不可能是夜光杯材质。

    夜光杯材质应为琥珀

    据了解,曾经是千古之谜的“香玉”已经被王春云成功证明就是琥珀。昨日在论坛上,王春云再次抛出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杯香而甘美’的‘玉杯’就是香玉杯,就是琥珀杯。因琥珀的吸水性很强,这一特性在各种宝石里十分突出。”

    王春云表示,无论是东方朔的“杯香而甘美,斯仙人之器”,还是唐王翰《凉州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抑或唐李白《客中行》的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所描述的夜光杯的诗情画意的情景总是与琥珀有关。

    史上掘出三只琥珀杯

    长江商报:既然您揭示夜光杯就是琥珀杯,那么历史上是否有发掘出琥珀杯?

    王春云:历史上曾共发掘出三只琥珀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21年在英国布莱顿附近的古墓穴中发掘出来的后茯琥珀杯(Hove cup)。它的杯体由一整块血红色琥珀精雕细刻而成,内外抛光非常均匀,直径大约9厘米,有一个小把手,杯口处还有8个漂亮的小圈。表面已经出现裂缝,但整体保存完好。后茯琥珀杯的制作年代为铜器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晚商时期,靠近西周早期。另外两只琥珀杯是70年代我国考古发掘出来的,目前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一只为血珀杯,另一只为白珀杯。

    酒泉“夜光杯”值得收藏

    长江商报:甘肃酒泉的蛇纹石玉石被用来琢磨和雕刻“夜光杯”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按照您的说法,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中的夜光杯,那么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王春云:《中华手工》2008年第1期回忆,1958年朱德委员长视察酒泉时曾特别指出:“夜光杯这个手艺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2006年5月20日,酒泉的“夜光杯”雕还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事实表明,酒泉的“夜光杯”生产本身已经进入了历史,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酒泉产的这种“夜光杯”肯定值得收藏,我个人就收藏了一套这样的酒杯。


*.*.*.* 2008-10-29 9:57:13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45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玉刻诗大盘(清)
   
   
玉刻诗大盘 清 高9.6厘米 口径65.3厘米

    此盘圆形,浅腹,折沿,圈足,光素无纹。内底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文。

    从文中可知,玉盘为乾隆廿二年(1757年)平定新疆贵族叛乱时缴获。玉盘体型庞大,打磨润泽,是新疆玉工的杰作。

    清代玉器刻铭题辞的很多,是我们鉴别真赝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像此盘的刻辞,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无形中还增添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荷叶形琥珀杯 明


    高4.8厘米,长12.8厘米,宽8.6厘米

    杯身周围浮雕或透雕错落有致的荷梗与水草,并以透雕渔翁为把手。渔翁上身袒露,腰间挎一鱼篓,右手抓杯口,左手握鱼,情态喜悦。设计巧妙,雕工精致,琥珀制品甚为罕见。

*.*.*.* 2008-10-29 9:59:5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46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清)
   
   
    清乾隆,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高4.8cm,长8.8cm,宽4.2cm


    墨床仿木几式,墨床边及四侧面施酱褐色仿木纹釉,床面饰白地粉彩牡丹纹,床面一边贴塑粉彩书卷,又如床上置枕,可供湿墨倚靠。

    清乾隆朝的瓷质墨床多有仿竹木釉、家具式者,其造型均秀巧新奇,施釉刻意摹仿竹木器的质地感,并施以五彩、粉彩等纹饰,成为一类清雅优美的文玩。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南宋)
   
   
南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瓶,高17.5cm,口径5.7cm,足径6.3cm

    瓶小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纹,釉色青翠莹润。

    南宋时的龙泉青瓷特别讲究釉的色调。窑工们以多次上釉和改变釉的配方技术,烧成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代表着我国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北宋龙泉青瓷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蟠虺纹铜缶(春秋)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蟠虺纹铜缶

     1965年湘乡大茅坪一号墓出土

    高29、口径19.2厘米

    缶(fǒu)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此器作圆形,有盖,器身为小口,肩两侧有兽首环形耳的形制看,可能是浴缶。缶是楚人具有特色的器物,其形制和纹饰也是楚系铜器的特点,如盖中央有喇叭状捉手,捉手内饰蟠虺(huǐ) 纹,盖和器身都饰蟠虺(huǐ) 纹等,在楚国青铜器中常见。此缶却出土于湘乡地区的狭长形墓葬之中,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类墓葬为古代越人的墓葬,楚人的青铜器出在越人的墓葬之中。湘乡地区发现多座同样的墓葬都随葬有楚国青铜器,越人怎样得到楚人的器物,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瓶(元)
   
   

    元(1279年-1368年)景德镇窑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瓶

    高29厘米,口径8厘米,底9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青花瓷器素以最具中国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玉壶春瓶是元代盛行的器形,此瓶青花色淡雅,是用国产青料所制。图案丰满,主次分明,釉汁滋润,白中闪青,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 2008-10-29 10:07:3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47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九成金雕花嵌宝石八角盒(清)
   
   
    清,九成金雕花嵌宝石八角盒,高6.9cm,长15cm。

    此盒用金成色较高,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

    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纹饰较明代繁缛复杂。据记载,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清查颐和园物品委员会在仁寿殿共清点出两件与此件相同的金盒。



翠三羊佩(清)
   
   
    清,翠三羊佩,长6.4厘米,宽4.3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佩长方形,圆角。一面凸雕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上部为流云,日掩其中,中部雕山石、松树,其下为三只羊,皆卧姿,仰首,长角弯于背,短尾,目视太阳。另一面雕山石,山石上有青草。



景德镇窑五彩人物故事图盆(明)  
  
   
    明万历(1572年-1620年)景德镇窑五彩人物故事图盆

    高9厘米,口径35厘米,底23.5厘米

    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此盆倭角八棱形,宽板沿,浅腹平底。在口沿内壁及盆底三层图案中,共绘有十七组“羲之爱鹅”图。外壁绘八宝,下为八朵折枝花。施以红绿黄紫褐诸彩。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


*.*.*.* 2008-10-30 10:46:4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48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邢窑琴炉(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内战,北方瓷粗犷、豪放的激情与南方瓷精致、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窑,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眼前这尊唐代邢窑琴炉,堪称一绝,至少应是唐代王室贵族使用的物品。我曾走访考察各地古窑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从未见如此精彩美妙的琴炉。琴炉高5.2厘米,炉口径为3.3厘米,器型规矩,工艺精致,炉内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纯净均匀,釉质肥厚,雪白莹润,足底露出胎骨,可见瓷土淘洗极其仔细。炉为束颈卷沿,广肩鼓腹,三只兽足鼎立,向外微微撇开,十分强健有力。这个琴炉是典型的“小器大做”,小巧玲珑中显出沉稳大气,丰满圆润里可见精致美观,颇具盛唐遗韵。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邢台等三地,邢窑因旧属邢州而得名,为燕赵故地,多有壮士。《史记·货殖列传》云:赵国男子“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张德谦《瓶花谱》云:“古无瓷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瓷器。”随之,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但以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成为唐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并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发展和彩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邢窑是我国著名陶瓷发展史上名烁古今、蜚声中外的重要窑场。它创制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制时间为九百多年。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窑胎质坚细洁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它以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风范见长,体现了唐人重洁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出一辙。

    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另一个特点是朴素而少装饰。匠师的才能主要表现在造型艺术之中,因此邢窑器型大多简洁、质朴、端庄。这一特点在小琴炉上可见一斑。

    古代文人颇有雅趣,他们喜好琴棋书画。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宴乐场上、文人雅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弹琴人在弹琴前很注重礼仪,一般会对月、沐浴、净手、焚香。故在文房用具中,香炉成为不能缺少的重要器物。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应运而生,文人们还为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琴炉。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斯文。在书斋里点一炷香,弹一会琴,香气氤氲,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闻着阵阵飘来的幽香,犹如身入仙界,到达物我两忘之意境。

*.*.*.* 2008-10-30 10:47:5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49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景德镇窑洒蓝釉钵(明宣德)
   
   
    明宣德(1426年-1435年)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高11.5厘米,口径25.3厘米,底1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器蓝釉又称作青金蓝釉、洒蓝釉,是景德镇官窑宣德时创烧的新品种。采用进口青料在胎上,罩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浓重处釉层较厚,薄处则露出白地,使釉面仿佛蒙上一层雪花,色调艳雅。内底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笔画纤细规整,而且在内底心,为其他器物所不曾见。



元 琉璃三彩镂空龙凤纹熏炉


    说明:一九**年北京德胜门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通高37厘米 口径22厘米

    直口,短颈,圆腹,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上有镂空,烟香从此飘然而出,这种形式保留了汉代博山炉的造型、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通体施孔雀蓝、草绿、黄、白等多种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



战国 玉龙抱瑗佩


    尺寸:长7cm 宽4cm 厚0.5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体扁平,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镂雕一龙,整体弯曲,张口露齿,梳形目,头发后飘,双足环抱一瑗。器中间及龙的嘴部均有一小圆孔,可系绳。

    战国是中国玉器史上玉龙最多的一个时期,惟作龙抱瑗形者,世不多见,极为珍贵。



宋 耀州窑青瓷执壶


    尺寸:高25.5厘米

    器型呈葫芦型,圈足;肩部有三条弦纹,流成竹结状,把为藤型,既美观又实用。整器古朴大方,端庄典雅。


*.*.*.* 2008-10-31 11:08:1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50
源于西洋金属胎画珐琅器:瓷胎画珐琅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



    瓷胎画珐琅,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无疑是最后一道瑰丽绚美的风景线,是璀璨夺目得令几乎所有瓷器收藏家为之心醉、痴迷、激越、亢奋,乃至黯然神伤的圣火明珠。

    就彩釉工艺而言,珐琅彩瓷器源于西洋金属胎画珐琅器;英华初现于18世纪初期的康熙宫廷内苑。

    各种色地珐琅彩瓷富于西洋意味的装饰风格,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康熙皇帝勇于并积极吸取西方文明成果的胸襟和自信,体现了千古一帝海纳百川的审美风范

    白地珐琅彩瓷的烧制,标志着进口珐琅彩料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也见证了雍正皇帝作为宫廷艺术设计大师的深厚造诣。

    轧道工艺、西洋风景人物在珐琅彩瓷器上的大量出现,则着实让我们领略了乾隆大帝热衷于锦上添花的艺术性格。

    乾隆以后,随着优雅的审美欲望在满清皇族身上逐渐消褪,更因为烧制工艺水平的下降,珐琅彩瓷器的停烧终于成为皇家和御窑厂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定窑: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 神韵精绝说宋瓷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定窑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宋)



乾隆也爱 北宋定窑孩儿枕


    始烧于唐的窑变釉,开始作为片状的色彩装饰在瓷器上,北宋时期成为钧窑瓷器的标识。从北宋到元,烧造窑变釉的钧窑窑址遍及中原及华北大地,形成宋元时期极具特色的钧窑体系。宋钧瓷基本釉色有蓝、红两大类。“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无成双”等等传说,都是描述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发生“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神奇色彩、宛若天际云霞的钧窑之魅力。这是北宋时期钧窑能列为“官窑”的基础,也是对北宋官钧是由民窑发展升华而来的一种认可。

   首博北京文物精品展展出的钧窑瓷器中有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鼓丁三足洗,亦称鼓式洗,高9.4厘米、口径23.5厘米、足径9.5厘米。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中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此件洗的尺寸属最大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这些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另一件充分体现钧窑以花盆最为出色的钧窑玫瑰紫葵花花盆,高15.8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1.5厘米。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会,灿若云霞。

    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定窑原为民窑,自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使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中一部分产品专为官府和宫廷烧造,更多的是为民间需求而生产的。定窑遗址中,官用瓷和民用瓷器遗存在同一瓷窑遗址中的事实在山西铜川耀州窑中也有发现,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印证史料记载定窑和耀州窑烧制贡瓷的依据。由此,我们发现宋代宫廷用瓷有民窑烧造的贡瓷,也有像钧窑专设窑场,烧制御用瓷。这次展品中首都博物馆藏、川义区辽净光舍利塔基出土的宋代定窑白童子诵经壶,高29厘米、底12厘米。此器以童子手捧经卷为壶流,体空为壶腹。构思巧妙,胎质精细,展现定窑瓷器之美。另一件河北省定州博物馆藏、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出土,宋代定窑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通高24.3厘米,口径16.3厘米。此器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佛前供器,器型仿金银器。由盖、炉两部分组成。盖呈盔形,上有花宝珠式炉顶,炉身附五个兽面衔环足。瓷胎细腻坚硬,釉色莹润透明,是为北宋早期定窑瓷标准器物之一。展现出定窑瓷器“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的特色。

    此次首都博物馆北京文物精品展集中展示了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瓷器,均系明清宫廷典藏,显露出高贵典雅的皇家气派,也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

*.*.*.* 2008-11-1 15:38:3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52
慈禧翡翠发簪乾隆宝座拍卖 皇室珍宝露面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晚清翠玉透雕盘龙头簪,估值600万至800万港元

     

清朝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估值超过4500万港元。  



明永乐款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估价为3000万港元


    中新网10月31日报道 香港佳士得31日发布新闻称,12月3日将拍卖300余件中国历代瓷器、工艺品、古董家具和服饰,总估价超过3亿港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拍品,是乾隆紫檀宝座和慈禧翡翠发簪。

    这具乾隆御椅是紫檀雕夔龙纹饰宝座,本是宫中摆设,仅供皇帝皇后使用,是皇权的象征,十分珍稀。其艺术观赏性和历史价值深受藏家重视与青睐。

    在慈禧太后辞世百年之际,佳士得推出一场“大雅珍宝:慈禧太后与晚清的宫廷艺术珍品”专拍,包括70件与慈禧相关的宫廷艺术珍品,最珍贵的当属一支御制翠玉透雕盘龙头簪,估价800万港币。

    翡翠是慈禧十分钟爱的玉石,这枚发簪用一整块翡翠制成,精雕细琢的盘龙簪首以珍珠和红宝石点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它与末代皇帝溥仪捐赠给沈阳故宫的一支翠玉头簪残件原本是一对。

    佳士得12月3日的拍卖会还将呈现其他珍贵拍品。一只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匠心独运,以各色珐琅彩绘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蝴蝶,预计成交价将超过4500万港币;一件明代永乐款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估价为3000万港币,有望创造漆器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件漆器工艺高超,上有清朝乾隆皇帝在1781年的御题诗,甚为珍罕。



清乾隆白玉雕十二辰双喜活环奁

   

“大雅斋”宫廷瓷器精品

   

竹雕群仙贺寿图香筒



*.*.*.* 2008-11-1 16:03:2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53
清匏制狮子戏钱纹蝈蝈罐 制作有讲究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我国古老的《诗经·豳风·七月》里,秋冬交接之际那些唧唧复唧唧的鸣虫声早早地就引起了先民们的注意。肃杀落寞的秋日,鸣叫的秋虫很容易激起人们对岁月易逝的感伤,这些小小的秋虫们便成为了秋天的标识,吟唱着秋天的声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说明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专为听秋虫的鸣叫而有意捕捉了。

    在蓄养鸣虫的容器里,葫芦器可谓得天独厚。按王世襄先生的说法,用葫芦蓄养冬日鸣虫,因为葫芦体轻,所以放入怀中不会觉得累赘;又因为葫芦性温,不像金属器具那样会骤冷骤热,因此离怀还会保持一定的温热;再因为葫芦有空腔,有利于虫儿鸣叫时声音的振动,发出好音。

    葫芦器,又名匏器,是在葫芦的生长阶段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将葫芦塑造成具有人工巧思的工艺品。我们看到的这个清代匏制狮子戏钱纹蝈蝈罐,采用了范制的方法,即在葫芦幼小时,将之纳入阴刻九狮取钱花纹的模范内,到霜降后葫芦完全成熟,再修整,先去掉表面皮层和内瓤,再截口、漆里、镶上木质的口边和透气孔的象牙边,然后再用火绘的工艺,即用顶端磨成针状的铁条插入一种粗香芯内构成铁笔,利用燃香的导热原理,用露出的铁条在葫芦表面烙烫出狮子的五官、毛发以及莲瓣的筋脉等,使得这个蝈蝈罐上所代表的“九世(狮)同居”的含义更加突出。

    作为蓄养蝈蝈用的葫芦,与蓄养蟋蟀用的葫芦完全不同。蝈蝈葫芦腰部较高,脖短肚大,重心在上;蟋蟀葫芦腰部位于器身中下,脖长肚圆。在葫芦内部,蟋蟀葫芦要垫黄土、石灰、细沙合成的“三合土”,垫起30~45度的斜坡,称“垫底”;而蝈蝈葫芦里面中空,加铜丝盘曲成蚊香式的簧胆,防止蝈蝈碰伤触须和腿足。

    其实,葫芦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一类传统工艺制品,与其顺乎自然,贵乎质朴的特性息息相关,这跟传统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何其相似?而至于葫芦中的鸣虫,与人之冷暖已化而为一,即便是庄周化蝶,亦否有此真实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满绿扳指 清


    古时用象骨或其它兽骨做成的扳指主要用来套在右手大拇指上作射箭钩弦之用,后来各种用翡翠或其它晶玉做成的扳指则演变成贵族阶级的装饰品,象征权力和财富。

    扳指曾是长于骑马射箭之游牧民族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自清入关以后,骑马射箭已不像以前那样属于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为装饰品的各种高贵材质制成的扳指仍是满族贵族所喜爱的佩饰之一,它们既是美丽的装饰,又是地位的象征,同时还保留了旗人的生活习俗,是对古老风俗的继承与发扬。

    翡翠,在我国清代得到空前的重视,目前我们能看到大量清代的翡翠制品,例如朝珠、翎管、扳指、鼻烟壶、烟袋嘴、戒指、项链、手镯、挂件等。此满绿扳指即为其中之一。翡翠,能在清朝兴旺起来,除了与传统的玉文化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廷统治者对它的青睐。因而各地向朝廷进贡的人就都选择上等翡翠作为贡品,以博君王欢心。此扳指就是1846年为纪念道光登基25周年而特别制作的。

    此扳指周身满绿,色与底融为一体,质地细腻致密,色泽鲜阳匀正,半透明,系种质极佳的老坑种。扳指上方刻有“道光丙午行有恒堂制”九个篆书。另有护玉套一个,绣工精巧。

    此品在清朝旧廷就属国宝之列,加之年代间隔,价格更上层楼。此类别有渊源的宝物一般很难见到,如果一旦入市,当成为各国家博物馆争购之物。

*.*.*.* 2008-11-4 11:28:0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55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景德镇窑粉彩茶梅纹盘(清)
   

清雍正(1723年-1735年)景德镇窑粉彩茶梅纹盘

    高8.5厘米,口径50厘米,底29.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盘为景德镇官窑烧制,侈口,浅腹,圈足。以豆青釉为地,从外足绘茶、梅各一株,枝干由盘底经口沿直至内壁及盘底。这种过枝装饰,是雍正时期的特色。纹饰以淡粉、褐、杏黄、珊瑚红等色彩渲染。色调鲜丽柔和,充分表现出所绘纹饰浓淡不一和阴阳向背的质感。外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款。是为宫廷、王府餐宴用器。



唐 三彩女坐俑


    洛阳唐三彩在我国陶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它极为鲜明地反映了唐文化高峰时期博大清新,光彩照人的辉煌艺术成就,这件三彩女坐俑,是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7厘米俑胎质坚硬,施釉均匀,无釉流痕,代表了很高的烧制水平,女俑头梳单髻,面平颊丰满,以墨细描曲眉,用朱红点染嘴唇,这一“开相”工艺增了人物形像的质感。她身穿黄色长视襦衣,姿容丰腴,仪态娴雅,代表了盛唐时期妇女的一种风范。是一件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唐三彩代表作。



清 翡翠鼻烟壶




青花灵芝纹碗(明)
   
   
    明,青花灵芝纹碗,高5.5cm,口径11cm,足径4.5cm

    碗撇口,圈足,无款。碗心双圈内饰折枝山茶花纹,口沿内侧以青花晕染一圈,外壁饰缠枝灵芝纹,外口沿及圈足外饰青花线纹。

    此碗胎质洁净,造型简洁,青花发色浓重鲜艳,并有黑色结晶斑,为典型的苏麻离青料之风格。纹饰疏朗明快,雅致宜人,含有吉祥寓意。

*.*.*.* 2008-11-6 9:23:1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56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青花梵文出戟盖罐(明)
   
   
    明,青花梵文出戟盖罐,高28.7cm,口径19.1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罐直口,平肩,硕腹,下部微向内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个长方平面扳手,附圆盖。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绘纹饰。罐身分层饰海水纹、八宝、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盖面饰4朵云纹,间以五个蓝查体梵文,是佛种子字,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莲瓣纹环围,九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大德吉祥场”五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

        盖内九字中,前五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后四字分别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行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两层文字相同,代表各方佛双身像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

    此器在宣德青花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仪式的含义,当为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唐黑釉马


    三彩马是唐俑中艺术成就卓著的又一典范。马自古以来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在人的驾驭下从事耕作、运输、驿传、狩猎及至战斗、立下了“汗马功劳”,唐代的马身材高大,休态肥健,身毛光洁如脂,鬃毛飘拂,若散发束丝,骨肉刚柔,洋溢着力与美的统一。

    黑釉马,高66。5厘米,长80厘米,出土于1971年洛阳南郊关林的唐墓中,马通体施黑釉,唯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层次相间,马头低俯,作嘶鸣状。该马堪称“体态雄健,气势雄伟”的良马,不仅显示出马的膘3肥肌健的外形,更着力的表现了其桀骜不驯的雄骏神采。



宋钧窑莲花型洗


    尺寸:直径19.3厘米

    碗型为十二瓣绽放莲花,通体施满釉,釉质肥润,光洁剔透,玻璃质感强,内外壁均有冰裂纹,典雅美观。有诗句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以莲花纹作为瓷器装饰,自唐以来就广为盛行;其特殊含义被佛门视为超凡脱俗之西方圣花。为古代经典器型,甚为珍贵。



景德镇窑珐郎彩紫地富贵瓶(清)  
  
   
    清乾隆(1736年-1795年)景德镇窑珐郎彩紫地富贵瓶

    高21厘米,口径3.4厘米,底4.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这一对富贵瓶线条流畅舒展,弧度自然有力;修坯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流露出乾隆官窑瓷器造型之风范。紫红釉为地,满饰卷草纹,并绘五色花卉与蝙蝠。器内及外底为豆绿釉,底款蓝料篆书“乾隆年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明"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 工细意深
   
   
    “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在很久以前的三国时代,魏国的郑公愨(音却)请他的朋友们到历城(今山东济南)避暑消夏。他们聚坐在荷花池边,享受着习习凉风。主人随手摘下一片荷叶,卷成杯状,用发簪将荷叶与茎的连接处刺通,带有荷叶清香的酒就顺着茎干缓缓流入口中,别有一番情调与风味。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给这种奇特的荷叶酒杯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碧筒杯”。

    很多年以后,“碧筒杯”的典故成了工匠们设计各种材质酒杯的创作源泉,就像这只明代的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可谓碧筒杯的生动再现。杯以一整只犀牛角雕成,纤细的流与杯体连通,这种并非粘接的自然弯曲,应该是使用了加热的方法将犀角慢慢弯曲加工而成的。杯身雕刻成一幅饶有趣味的荷塘小景,一张大荷叶旁边莲蓬、莲叶、花苞、蓼草簇拥,一只螃蟹趴在荷叶上,欲以双螯剪断荷茎,杯身上荷叶细细的经脉清晰可见,杯口甚至还做出荷叶边缘微微内敛的形状。雕工精细,设计独特,还暗合了“心有灵犀”的深意。

    犀角杯,是指用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制成的杯子。犀角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分,中医上说犀角性寒,味咸苦,有凉血、清热、解毒、定惊等功能,可以医治热病神昏、谵语、发狂、斑疹、吐血、衄血等症,是一味珍贵的中药。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认为:“犀角能解一切诸毒。”因此,人们用犀角做成酒杯来饮酒,有解毒健体之功效。然而,主要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犀牛却并非我国特产,虽然我国古代在广东和广西地区曾有犀牛,但是后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犀牛越来越少,汉代以后所使用的犀角就已经主要依靠进口了。除了制作装饰品以外,宋代以后的犀角多用来制作犀角杯。

    不过,用犀角杯还有另一种喝法,就和这碧筒杯大相径庭了。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第十四回中,令狐冲请祖千秋喝酒,祖千秋列举了众多酒具与名酒的搭配,在说到犀角杯时,他说:“关外白酒,少了芳冽之气,最好用犀角杯盛之而饮,因犀角杯增酒之香。”如果说犀角碧筒杯是体现文人逸士闲云野鹤般雅兴的话,那这里的犀角杯则是烈酒大汉的豪放,为豪情壮志增色了。



战国时期 错金银铜鼎


    1929年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窖藏出土。

    这是战国时期极为罕见的饪食器。

    此鼎由盖、器合成扁圆球形,三蹄足。盖正中有一铺首衔钮,钮旁边有对称的鎏金蟾蜍一对,鼎口沿一侧有一极少见短管流,两侧为附耳。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为错金银三角支纹,鼎足饰卷云及三角云纹,盖中及鼎腹郭饰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瓣花。整个器不仅花样图案对称工整,而且嵌金银亦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清)
   
   
    清雍正(1723年-1735年)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底8.2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此瓶通体以珊瑚釉作地,以珐琅彩绘碧桃和翠竹。腹部和颈部各有一只小鸟,蜜蜂飞舞于花丛,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珐琅彩瓷耗工费时,彩料大多依赖进口,烧造极其珍秘稀少,传世品罕见。目前所见,如此瓶形制纹饰,国内仅此一件。



"晋归义胡王"金印(西晋)
   
   
    西晋(公元265—316年)"晋归义胡王"金印。通高2.60厘米,长、宽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此印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肃从古董商手中购得。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

    印面呈正方形,凿刻白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印钮作驼形。

    从此印的印文看,毫无疑问是晋朝印章。归义,即归化、降顺。胡即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从这枚印在甘肃得来,所指胡王应当为晋帝所封得居住在凉州的匈奴首领。据文献记载,晋时匈奴归义之事皆发生在晋武帝时,故此印应为晋初武帝时之物,并由此得知这也是晋朝廷为了安抚少数民族,建立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边疆战争的一种具体措施。印钮作驼形也是继承自汉代以来对少数民族首领分封赏印多以驼、羊为钮的传统习惯。

    此印文布局严整稳重,字迹规正刚健,造型古朴简练,也是严格继承汉印风格的典型,时我国古代玺印中的佳作。同时,为研究我国古代篆刻和造型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2008-11-8 14:25:53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60
[转贴]期国画双璧之《人物御龙帛画》的由来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人物御龙帛画


     1949年前,在湖南长沙一个叫子弹库的地方曾经出土过战国帛书,经有关部门批准,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的专家们于1973年5月再次进行了发掘。当发掘工们重新清理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墓一号墓穴时,挖开硬硬的膏泥,看到了厚厚的木椁板。

    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为椁,说明墓主的身份很高,属楚国大夫一级的贵族。既然是贵族的墓穴,就应该有更为珍贵的随葬品,但是开棺之后只找到了一些木俑和漆器。专家们继续仔细清理了“头箱”和“边箱”,还是一无所获。

    所有箱子都已经清理完毕,最后专家们把目光盯在了椁板与隔板中间的夹层,忽然,有人惊喜地叫了起来:帛画!专家们簇拥过去仔细辨认,果然是一幅长长的帛画。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蚕丝业已经相当发达,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丝”、“帛”和“桑”等字。战国初年的思想家墨子,曾在他的书里不止一次地说到“著于竹帛”,就是把字写在竹简和帛上的意思。这说明帛和竹简木简一样,都是当时用来做书写的材料。所谓帛画,也就是指在丝绸上面作的画。

    这幅楚国贵族墓穴中出土的帛画,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依然可以辨认出,画面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还有一条奇怪的龙舟,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帛画呢?

    画工们经过近一个月的整理,帛画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是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在中国古代,幡也叫幡儿,是出殡时举的窄长的旗子,多用白纸剪成,也叫引魂幡。因此可以说,这幅战国时期的帛画是一幅招魂幡画。专家们定名为《人物御龙帛画》,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史料价值上衡量,都极其珍贵。

    专家们认为,《人物御龙帛画》所表现的是古代楚国祭祀引魂的民俗民风,而且这一风俗又与《楚辞》中屈原的《招魂》诗有着联系。屈原有诗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描绘的就是一个头戴高帽、手执长剑的魁伟男人离开了大地,冉冉升腾在天国的白云之中。这不就是御龙画中墓主人形象的真实描绘吗?可见,屈原的浪漫诗句好像就是为《人物御龙帛画》而作的,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战国时期楚国的民俗巫风盛行,江南巫阳流传的招魂词最为典型。当时,屈原刚好被流放到楚国的南疆,也就是出土《人物御龙帛画》的墓主人生活的水乡地区。这里是桃花源般的美好景象,巍巍高山向四方伸展,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原与河泽展现在眼前。古庙、小桥、流水、稻麦的香味、飘向山巅的炊烟,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神往。学识渊博的屈原,被权贵奸臣迫害长期流放。他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只能寄情于诗中,揭露现实的黑暗,抒发自己美好的浪漫主义情怀。

    据当地的传说,这幅《人物御龙帛画》的创作过程就和屈原的招魂诗有关。

    相传有一天,身患重病的墓主人正在请画工给他画招魂幡,也许是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墓主人表情沮丧。他高冠岌岌、佩戴着长剑,却神态木然、眼光呆滞。绘画人端详着墓主人,迟迟不肯下笔,因为他知道,眼前的墓主人神情不悦,如果描绘不好可能有杀身之祸。

    就在这个时候,屈原吟唱着悠悠地走来了。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兮!不可以托些。”

    墓主人恭敬地上前问道:屈原大夫,您唱的是招魂词吗?屈原这才道出词的含义:我不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险恶的势力,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闪烁着尘世的光芒,才是灵魂真正赖以寄托的桃花源!

    墓主人茅塞顿开,连连称谢,赠屈原衣食后,屈原飘然离去。墓主人再次摆好姿势,让画工继续作画。经屈原的吟唱和点拨,使得当时非常忧愁悲伤的墓主人豁然开朗,想到自己死后即将升天至美好的桃花源,他的精神也就格外好了起来。最后,画工就在丝绸上,为墓主人画好了这样一幅如此美妙而又寓意深刻和浪漫的招魂幡画。

    绝世双帛

    《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幅帛画,被称为“早期国画的双璧”。《人物御龙帛画》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画面正中描绘一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衫飘动,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昂首向前,龙尾部站着一只白鹭;龙的身下有鲤鱼,人物头顶正中画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作品的主题思想仍然是“升天”,不是由龙凤引导,而是驾驭飞龙升天。《人物龙凤帛画》中一妇人侧立,高髻细腰,宽袖长裙,雍容富贵,合掌作祈祷状。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象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诡谲莫测的独特风格。


*.*.*.* 2008-11-10 10:43:1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61
犀角雕中佼佼者:犀角雕仙人乘槎杯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犀角雕刻是明清工艺品中的重要门类,它与竹、木、金、石工艺品一样,成为几案上不可缺少的清供和珍玩。

    角的使用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而角易腐朽,故极少有出土的记载。至明代,犀角的雕刻工艺逐步进入了繁荣的时期,清代中期则达到历史的鼎盛。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明代及清代的犀角艺术品,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明清两朝的艺术风格。“犀角雕仙人乘槎杯”是犀角雕刻品中的佼佼者,它材质晶莹纯净,琢磨光滑圆润。作品利用犀角的天然形状巧做为槎,槎长19.2厘米,宽10厘米,高l0.5厘米。角尖部分为两枝,一为支点,一琢为流,应槎形杯;角根部雕一仙人,手持如意,背倚篷帐,端坐槎内,破浪而行。槎底部雕波浪纹。整件器物雕刻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形神兼备,线条流畅,为犀角雕中的精品,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仙人乘槎”题材古老有趣,反映了先民成仙升天的美好愿望和奇思遐想。

    犀角在生长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观的色彩及大小都有差别,这些差别成为人们判断犀角好坏的重要因素。早在明代就有犀角鉴别的精辟论述。

   犀角与象牙、竹、木的雕刻没有严格的分工,所以,犀角艺术品与同时代的竹木牙器的雕刻技法及艺术风格相似,在鉴定时可相互借鉴。自明代中期以后至乾嘉时期,具有文人气质的竹雕艺术家不断出现,他们除刻竹之外,兼刻犀角,这就决定了其作品很少匠气而颇具艺术品位。因其亲自参与设计雕刻,使雕刻与绘画相结合,作品具有层次感,增加了表现力与感染力,具有浓重的书卷气,颇得皇帝及时人的喜爱。

    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将近三百年,这一时期的犀角、象牙制品,反映了明清两代雕刻艺术的新风尚,也可以说这时期是包括犀角、象牙雕刻艺术在内的工艺美术的黄金时代。“犀角雕仙人乘槎杯”恰是这一时期内的作品,时间约嘉靖至崇祯年间。虽无款识,但雕琢工艺、立意造型与名家之作比较,毫不逊色,难分高低,因而定出自名家之手。

    明清犀角雕刻品,除具有竹木根雕的风格外,还有人物、山水纹杯。犀角器多为酒杯,在杯上雕刻人物、山水纹是其一种表现手法。人物主要是文人雅士、狩猎图及神话故事。山水多表现重峦叠嶂、丛林枯木、溪流瀑布、缭绕烟云等。

    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犀角制品多做成杯的形状呢?这源于犀角的药用价值。犀角是名贵的中药材,性寒,清热,解毒。这样,一件精美的犀角雕刻品,就具有了陈设与实用的双重价值。

    犀角较象牙更为稀有,现在,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犀牛,其角也禁止入药,因此,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艺术品已是稀世之宝了。


*.*.*.* 2008-11-11 11:03:5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62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玉虎(春秋)
   
   
    春秋

    长9.5厘米厚0.2厘米

     1982年绍兴县鉴湖镇坡塘狮子山东周墓出土

    绍兴市文物管理局藏

    器扁平,呈伏虎状。双面阴刻勾连云雷纹。背一系孔。淡绿色,呈半透明状,玉质较佳。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清)  
  
   
清乾隆,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蝦、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铜羊灯(西汉)
   
   
    西汉,铜羊灯,通高11.8cm,宽14.5cm。

    铜羊灯雕作立角羊形,身体浑圆,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态可掬。羊背设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

    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是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灯炷以剥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制成,将其置于灯盘中。



鲜红釉菱花式洗(明)
   
   
明,鲜红釉菱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龟鱼纹方盘(战国)
   
   
    战国,龟鱼纹方盘,通高22.5cm,长73.2cm,宽45.2cm,重23.5kg。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

    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

*.*.*.* 2008-11-12 9:55:0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63
汉代铜釜:海南战火硝烟时代的遗物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儋州青铜釜。

    西汉初年战火硝烟,朝廷为平定南越,在海南岛进行了激烈的军事征战,到了东汉,朝廷又举兵讨伐交趾,连年的战争留给海南岛居民永久的心灵创伤,同时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战争印迹,行军锅——铜釜就是战争中军队留在海南的遗物。

    这个汉代铜釜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口径达68厘米,通高55厘米,有圆形编织纹四耳。

    省博物馆丘刚研究员为我们讲述了这件铜釜发现的离奇经过。那是在1995年初夏,一场大雨冲塌了儋州中和镇横山村附近的一处山坡。大雨过后,一个名叫何德侬的农民路经此地,发现冲塌的山坡处露出了一块花花绿绿的东西。他十分惊喜,赶忙回家拿来铁锹往下挖,最后挖出了3个套在一起的“大锅”(青铜釡)。

    由于这3个大锅太重,何德侬就找来几个乡亲,扛了好几次也没扛起,艰难的搬运途中他们又把套在外面的两个“大锅”摔裂。于是,何干脆用铁锹把外面的两个“大锅”砸碎,仅仅保留了最里面的那个“锅”——也就是今天人们看到这件铜釜。

    据何德侬回忆,三个“锅”的耳环上所镶饰的图像各不相同,最大的“锅”耳上饰有一只飞鸟,中间那个“锅”耳上饰有飞龙,形态十分生动。可惜的是,这两只“锅”都被打碎了,两件精美的青铜釜就这样无声的消失了,实在令人扼腕惋惜。

    有幸保留下来的最里面的这件铜釜,被国家认定为一级文物,有国内专家看后称,就连青铜器收藏大省的河南博物院,都不曾展出过如此大器形的铜釜!

    丘刚透露,铜釜修复之前,只剩3耳,为了保证人们观赏时的视觉美感,新乡市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失蜡法进行补缺,采用锡焊的方式,恢复了铜釜原来4耳的造型,由于工艺精良,外行人一般是看不出来的。

    海南这件铜釜与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木椁墓中和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铜釜十分相近,只是体型稍大,附加的饰件多而复杂罢了,但说明了它们应该同属一个文化系统。

    青铜器不仅是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同时代表了一种青铜文化,海南岛长期孤悬海外,明代以前没有自己的冶铜业,但自古以来,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曾中断过与祖国大陆交流,尤其与岭南两广地区联系更为密切,这件铜釜无疑是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明)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高4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外均以宝石蓝釉为地,并饰白釉鱼莲纹装饰。盘心在白色圈栏内绘莲池游鱼图,两尾游鱼潜游于飘浮的水草与盛开的莲花之间,外壁亦绘莲池游鱼纹,荷莲与游鱼规则地相间排列。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盘器型规整,胎体厚重,蓝釉厚润莹亮,白釉鱼莲纹刻画得精美生动,既有天然意趣,又富装饰美感。鱼纹是我国传统的工艺装饰题材,由于“鱼”“余”谐音,因而民间有“连年有余(鱼)”、“宝贵有余”等吉语。



彩绘凤形勺(西汉)
   
   
    彩绘凤形勺 勺高4,通高10cm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西汉 1978年云梦睡虎地47号墓出土

    木胎,挖制辅以雕制。以凤的首颈为把,凤身挖制成勺,无尾,平底。勺里髹红漆,余髹黑漆,并用红、褐漆彩绘凤的眼、嘴、羽毛纹,以及变形鸟纹等纹样。外底有“郑亭”烙印文字。

*.*.*.* 2008-11-13 10:12:4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165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翡翠珍品(1)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


    翠色青绿,有翠料表皮的风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颈,足外撇。颈及足饰蕉叶纹,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底有篆书“乾隆年制”款。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陈设品,将觚置于案头,内插杂物。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觚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



翠夔耳兽面纹炉,清,通高10.3厘米,口径9.2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绿色。炉为圆形,壁较直,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炉身两侧有对称的夔式耳,夔形较扁,兽头,细身。炉盖较高,花蕾式钮,盖面饰兽面纹。炉下三矮足。

    古代玉炉多为烧香而做,现存最早的玉炉为宋元时代的作品。明代玉炉开始增多,多无盖,实用性较强。清代宫廷制造的玉炉是从明代玉炉演变而来同时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装饰效果,多用于陈设。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厚1.4厘米。


    翠质优良,局部色较深。作品呈片状,依形琢线,呈大象形状。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纹,中部开光篆书“太平有象”四字。磬架为紫檀木质,透雕花叶纹。

    作品为平面的大象图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词见于《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这是古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翠子母狮,清,高7.3厘米,长11厘米,宽6厘米。


    作品翠质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较低。雕大、小双狮。大狮方头,阔嘴,回首状,狮尾多歧而卷曲,四肢卧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狮趴于大狮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椭圆形,饰有山石纹。

    在唐代玉器中狮的形象已出现,元、明以后开始增多。有学者认为,部分工艺品中狮的形象受到了狮子狗形状的影响,体肥而头小。这件作品狮之造型无凶猛状,四肢短小,可用作镇纸,也可用于陈设。



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


    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插为白菜形,采用雕琢手法,上部菜叶相并,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环并一周,内空,可插物。下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

    此类翠玉白菜,清代宫廷制有多件,可见其深受皇家喜爱。这件翠白菜之色近于自然,是这类作品中的珍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07: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翡翠珍品(2)
文章提交者:黑猫子 加帖在 闲话国粹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深绿色,表面留有玉皮颜色。作品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选取近、中景角度构图。山间林木高耸,一条石阶路曲折而上,尽头为一亭阁。二老人行于路上,身后一童子荷锄相随。另一面雕琢山石、树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色。

    玉山子在清代宫廷又被称作玉图画。乾隆御制诗中多有“咏玉……图”的诗句。制作玉山子大都先有画稿,然后再行琢制。这类作品讲究布局、意境、造型、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翠螭纹如意,清,长47厘米,最宽10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色较深。如意柄微弯成弓状,垂云式如意头,柄中部和头部均浮雕双螭。

    螭纹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常见的装饰,清代宫廷用品上往往以螭纹表示龙,此物之螭纹也呈龙的形象。所用翠料透明度高,绿色呈斑状,分布均匀,质地优良。



翠桃式洗,清,高3.8厘米,口径24.8厘米。


    翠呈浅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似盘,较浅,桃实形。洗底浮雕桃枝两杈,一杈伸于洗底为足,其上有双桃并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侧为柄。

    洗为文房用具,可用以洗笔。玉洗可能产生于秦汉之际,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汉代玉文具开始增多,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笔洗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作品。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贵,既可使用又可作为陈设品。



翠缠枝莲纹盖碗,清,通高8.3厘米,口径12.4厘米。


    翠质浅绿色。碗为薄胎,口外敞,盖略小,地包天式,环式钮。盖面及碗外壁浅浮雕缠枝莲纹。

    清代,内地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工艺品制造中出现模仿中亚风格的作品。当时流行的西番莲图案即是传统的缠枝莲图案与中亚图案相结合的产物。这件作品中的缠枝莲纹莲瓣卷曲,莲叶多歧,是清代西番莲图案中的一种。



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5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呈丝絮状,杯和盘上又有暗红色,其中可能带有人工染色。杯为圆形,平口沿,口微敞,两侧各有一龙形杯耳。杯身两面各饰一阴线刻龙纹,杯下有圆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纹。杯配托盘,八瓣形,盘底中部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双行款。

    此种托杯器,宋、明之时已流行,样式颇多,清代的作品更为精致,乾隆朝所制玉、翠托杯为托杯中之珍品。



翠太极纹浅盘,清,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


    翠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敞口,口沿有唇,平底,圈足。盘心浅浮雕太极图案。此盘翠色绿而质地细腻,有较好的透明度,在清代翠制品中极罕见。

    古人对玉盘非常珍爱,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盘流行。清代宫廷使用玉盘较多,此盘的造型也较为常见,但其他玉盘多无口沿上的唇。清宫所制翠盘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