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宛转铿锵今古谈----对联漫谈(二)

1777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1:18:45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宛转铿锵今古谈
--对联漫谈(二)
文/西楼雪
  汉语是世界是最动听的语言,无论是吴侬越语还是闽音川韵,无论是慷慨悲歌还是浅语低吟,都是那样的优美动听,宛转悠扬,节奏和谐,铿锵有力。作为文苑的一朵奇葩--对联,更是将汉语的音韵美发挥到了极致。
  近两千年来,古代的诗人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完善,建立了格律诗的音韵规则,这些规则虽然是对诗人的桎梏,但更是诗歌音韵美的基础,有着无穷的魅力与广泛的价值;自然而然,随着诗歌韵律的完善,对联的音韵规则也得到了发展与定型,并给联句的音韵美提供了模式与样本。因此,我以为,现代人创作对联时,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音韵规则,才能写出音韵宛转节奏铿锵的美妙对联。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问音韵地进行对联创作,虽不乏好的作品涌现,但其大多数作品必定是有缺陷的,也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对联创作及对汉语的良好的语感的形成。对联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平仄与节奏上。
  古汉语中,诗人们把所有的汉字分为平声字与仄声字两大类,其主要的依据是《平水韵》(依次有《切韵》《广韵》《集韵》《会韵》等,后人整理为较完整《平水韵》),《平水韵》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其中平声部(上平声、下平声)的字为平声字类,其余三部的字归为仄声字类。平声字读起来悠长平稳,仄声字读来宛转有力;对联的两分句内平仄交替,两分句间平仄相对,就可创造出优美起伏的对联旋律。
  随着语言的进步,交流的需要,普通话的推广,古音在现代人的语言中正逐渐消亡。因此,根据古音创作的联句,在欣赏与创作时,就有了一定的障碍与难度。现代音韵学家,把普通话的四声与古汉语的四声进行比照后,提出了新的“平仄说”--中华新韵,即把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归为平声字类,“上声去声”字归为仄声字类。与古韵相比,新韵(以《新华词曲》为准)主要是把古韵中的入声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为平声字类,一部分归为仄声字类,其余字的平仄归属基本不变。而多音字,根据其在句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并归类(即此字在本句中读阴平阳平,则归为平声类;如在本句中读上声或去声则归为仄声类)。我以为,现代的网络时代的对联创作,应该以中华新韵为标准,这样既便于欣赏又便于创作更便于交流,减少混乱降低难度。如还是按《平水韵》进行创作,既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也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普及)。当然在欣赏古人所作的联句或进行对联他们比赛时,既可按新韵也可按古韵,但运用古韵的对联应该标明,以方便欣赏与评价。当然,欣赏古代的联句时,应该按照古韵去体悟古人联句的音韵美。
  由于对联是从格律诗独立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她最初的平仄使用规则就是格律诗的规则。五言联的平仄模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形式。七言联的平仄模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字。有时,五言联中的第一字或第三字平仄可以不论;七言中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也可不论,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为了音韵的和谐,不能出现三大问题:1、三连平(下联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2、孤平(下联中,除最末一个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3、同声落脚(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
  其余形式联律,基本是这两种联律的延伸。两言联为“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三言联为“平平仄//仄仄平”或“平仄仄//仄平平”;四言联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或“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六言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七言以上的对联,就是前面这几种模式的组合。如八言联,就是两个四言联组合而成。当然,长联中,几个分句的最后一字,也要符合平仄交替的规则。
  其实从上面的平仄规则,可以看出,对联的节奏是以两字为一个单位的,如同行进中的马蹄,两两交错向前,俗称“马蹄韵”,这样的平仄节奏,符合单音词与双音词占绝对多数的汉字的特点(古代是单音词为多数),所以流传到今天,还必将延续下去。
  当然,随着舶来语的增多,新鲜的语汇不断涌现,三音、四音的词语(并非短语)不断出现,如奥斯卡,如奥林匹克等,这给对联的平仄与节奏提出了挑战,有些联者提出了“意节说”,即,只要注意每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左右交替与上下相对即可,其余的字不必理会。我以为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如根据这一规则,单音词联句,就将出现平仄交换特别频繁的情况,难以卒读。所以,我以为,平仄与节奏还是以马蹄韵为主,三音、四音乃至五音六音的词同样作为一个双音词来考虑其节奏也就可以了。
  这是我对如今的对联的音韵的粗浅认识。我想按这一些简便易行的规则,对联中的音韵这一难关,将不再是难点,而是对联音韵美的体现。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对联的热情也会不断升温。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银币 金币 钻石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5 + 10 + 5 + 5 谢谢楼主
总评分: 银币 + 5  金币 + 10  钻石 + 5  +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4: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很认真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向老师递%4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5: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谢谢,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4 16: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看老师的文章宛如回到了当年学校的诗社!问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4 16: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看老师的文章宛如回到了当年学校的诗社!问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